|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View
 

16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楊聰榮 Edwin Tsung-Rong Yang 11 years, 7 months ago

 

  1. 國際華語文教育
    1. 台灣的英語教育:現況與省思499850133 何慧軒
    2. 《台灣的英語教育:現況與省思》心得-應華104謝依穎
    3. 《泰國的華語文教育》閱讀心得-應華105 (40185006I ) 周巧蓁 
    4. 中和華新街緬華族裔經濟社區心得  --李茂冬 499850509 應華103B
    5. 蕭羽茜《結合第二語言閱讀歷程研究之教學設計》心得
    6. 菲律賓華人文化初探499850626 蕭偉騰 應華系103B
    7. 蕭羽茜《以英語為國際語(EIL)之義涵與教學觀》摘要與心得
  2. 心得報告:
    1. 「泰國華語文教育」心得 石伊婷498850411
    2. 吳秉芳                    泰國曼谷華人台灣意識
    3. 陳姵羽─〈菲律賓僑校應用電腦輔助華語文宗教課程之教學設計〉讀後心得
    4. 應華105李詠梅《台灣的英語教育:現況與省思》心得報告
    5. 黃湘淇─《由國家語言政策評估台灣幼兒英語教育之現況發展》
    6. 楊靖 - 【英語全球化脈絡裡的台灣英語教育】閱讀心得
    7. 《台灣的英語教育: 現況與省思》心得感想 莊奇融
    8. 林郁綺---台灣的英語教育現況與省思
    9. 泰國華人社會與宗教          40085011i   洪韻婷
    10. 韋愛琳《台灣的英語教育─現況與省思》閱讀心得 
    11. <泰國的華文教育>  心得 陳玟萍  應華105  40185034I
    12. 《英語全球化脈絡裡的台灣英語教育》心得   簡汝芸
    13. 【英語全球化脈絡裡的台灣英語教育】 498850136 林巧凰
    14. 《以英語為國際語(EIL)之義涵與教學觀》心得筆記 應華102 賴京麟
    15.  李佳儒 應華104 台灣的英語教育  現況與反思
    16. 菲律賓華文教育是不是應採第二語言教育?從菲律賓華文教育近二十年的新發展談華校語言教育的定位  梁凱韻 40085045I
    17. 泰國的華文教育    公領105施珮瑜40107219E

 

國際華語文教育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授課教師:楊聰榮 (台師大應華系暨海華研究所碩士班)

開課期間:2012年9月-1月

台灣師範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

 

 

台灣的英語教育:現況與省思499850133 何慧軒

 

    本文主要提到台灣英語學習的現況。並從各方面來探討英語教育的狀況及現象。許多縣市不管師資與教學資源的缺乏,拼業績似地將英語學習的起始年級往下降,不僅造成了「一國多制」的怪現象,由於兼具英語能力及教學專業之國小教師嚴重不足,向下延伸至小三的英語教育品質堪憂!

    另外,學生的英語程度落差的現象日益嚴重,造成教學上的困擾;進入國中後,由於學習本質與學習內容的改變,不能適應的學生放棄英語學習,更導致國中基本學力測驗英語科的「雙峰」現象。基測後,進入高中就讀的學生,在英文的程度上也有相當的落差,在寫作能力方面的表現,更與理想的目標有頗大的差距。高職的學生,通常英文程度較弱,但現實面卻是每週僅有兩小時的英文上課時數;在這種「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情況下,要提升高職生的英文能力,前景坎坷!

    高教階段的英語教育,由於沒有部定的課程標準及特定的教學目標,而一般大學生又缺乏持續自主學習英語的動機,畢業時英文程度比高中時更差的也不在少數。技職校院的英語教育,由於招收的學生仍以高職畢業生為主體,英文程度大都不甚理想,不少學生甚至連全民英檢初級都通不過,英語程度急待提升。本文針對以上國內各階段英語教育的困境深入探討,也建議政府成立一個專責的機構,研擬從小學到高教一體連貫的英語教育政策,審慎規劃師資需求、訂定嚴格檢核機制,並研發有效的教學法與優質的教材及教學媒體,以提供國人優質的英語教育。

    我國的英語教育千頭萬緒,本文中所提及的眾多問題,各級教育主管單位事實上已在其權責內採取必要對策因應,各階段的英語文教師也在其工作崗位上努力以赴,但以目前國內英語教學的亂象觀之,整體的成效仍有待加強。若要突破現階段英語教育的種種困境,實有必要成立一個專責的機構,進行長期的相關研究,研擬從小學到高教一體連貫的英語教育政策,制定各學習階段的課程綱要及預期達成的能力指標,審慎規劃師資需求並訂定檢核機制,研發有效的教學法與優質的教材及教學媒體,推動多元且具信度、效度的評量方式,強化教師進修管道並建立績效評鑑制度。筆者殷切期盼這個專責機構的早日成立,以提供國人優質的英語教育,不僅提升國人英語文能力,也增進台灣的國際競爭力。

 


 

《台灣的英語教育:現況與省思》心得-應華104謝依穎

  

         身處21世紀全球化世代,「英文」被訂為世界通用語言,不論是經商貿易、媒體傳播、學術會議、文化交流,乃至於政府最重視的國際外交,都需要「英文」這項重要的溝通工具,為此,培養國民良好的英文實力,就是政府當前最重要的課題,經過政府大力的推廣,台灣現今的英語教育現情況,究竟是「全民運動」?抑或是「一團亂象」?兩者皆能引發諸多省思。

 

    作者在此篇論文提到各階段台灣的英語教育現況:以幼兒階段來說,父母通常為了讓孩子有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都會將孩子送往標榜「全美語」的幼稚園念書,以便讓小孩沉浸在全英文的環境,但此篇提出了一個問題,由於「雙語幼稚園」標榜No Chinese!或許會延遲孩童思考,或是衍生出不敢表達自己想法的可能,這對幼兒正值發展想像力的時期,可能形成一種阻礙;然而,我覺得這不構成問題,即使小孩無法馬上用英語表達,但他已經用英語句子的結構思考過,只要鼓勵他說,久而久之,相信孩童也能暢所欲言。

 

    至於國小教育的英語教育現況,有幾個嚴重的問題,其中城鄉差距跟教師素質參差不齊最為迫切,教育部規定小五開始學英文,但資源較豐裕的大城市,早在小一、二就開始教,相對於偏遠地區,如花東、離島的國小生,他們已經輸在起跑點了;而教師的素質也是一大問題,一個好老師必須提供正確學習方式,而不是一昧的讓學生背單字、學文法和考試,過多的紙筆測驗只會抹殺學生的學習動力,且對實際英文溝通的幫助也有待商榷。

 

    國中則面臨到與國小「銜接」跟「雙峰現象」,從城鄉差距衍生程度落差巨大的問題,而且英文是種語言,當你會講、敢講就能不斷進步,反之,沒機會接觸的學童只會更加畏懼,要如何提供適當學英文環境給偏遠地區學生,就是政府該努力解決的方向;國小與國中的銜接也不容易,國小階段的英語教學基本上是提升學童興趣為主,老師們可能會帶聽、說加上遊戲,但國中重視基測分數,因此注重讀、寫能力,老師也要謹慎挑選測驗題目,避免題目太過冷僻扼殺學生學習英文動力。

 

    高中則面臨寫作能力不足的問題,為了學測、指考等大型考試,老師們著重學生字彙、翻譯實力,對聽、說能力相對不重視,也影響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到了高等教育階段,很多大學生有個共同問題,讀了四年大學後,英文能力相較於高中是有減無增,缺乏學校規定考試和自我督促,英文程度下降的情形比比皆是,為因應此情形,每個大學設定畢業門檻,或是加重原文書比例,希望讓學生重視強強自我英語能力。

 

論文中提到,台灣是通過托福測驗率頗低的國家,而托福又是全球英文檢定能力的權威,此測驗全面性融合聽、說、讀、寫,證明了台灣大考缺乏這種訓練,教育部應該訂立基測、學測、指考,都要加入聽、說測驗的規定,讓學校均衡發展四種能力的培養,政府也要大力幫助金錢資源匱乏的地區,至於讀跟寫的能力,則要從作文命題方向下手,多出一些申論題目,讓學生對一件事抒發自己的看法跟建議,要提供學生學習英文能力的管道,從多方下手改善英語教學現況,相信學英文不再只是一團亂象,而是正向的全民運動,藉由改善全民英文能力,提升台灣國際競爭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泰國的華語文教育》閱讀心得-應華105 (40185006I ) 周巧蓁 

這篇論文主要是在探討泰國的華語教學起源、發展概況與問題難處以及未來的展望等等中泰兩國交流來往甚久,許多中國人也到泰國經商,甚至定居,大多是福建廣東一帶沿海農民和手工業者,泰國的華語教學因此而蓬勃發展。除了開始興辦華語學校聘請教師以外,還組織成立了華僑社團,以方言為教學用語的華語學校,起初泰國當地對於華語教學規定甚嚴,二戰以後則採用寬容制度,泰國華語教學發展的過程顯得一波三折,途中有很多困難,又起又落,因此較不便於發展。當前主要採取較為放鬆的制度,允許民校開辦幼稚園,華文教育的期限延長至小學六年,也有各類華文補習班的開辦。

而今現況顯示鼓勵開放華語教學,除了華文學校允許連續辦學以外,同意華校利用課餘時間增加華語教學時數;再者,可以直接聘請中國或台灣的華文教師,中文也列為考取國立大學的科目之一。除了正規的華語教學途徑,有些私人更興辦業餘學校、夜校、培訓班等等,增加學習者接觸華語的便利性及管道、途徑。除了內部的努力以外,也與外界合作,例如:中國國家和與國際推廣領導小組及台灣師範大學…

目前泰國華語的熱潮雖然相當熱烈,然而品質卻難以提升,學生只會說老師教的幾句華語,不能應用於社會交流,發音也不夠標準,泰國華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有:華語教材於泰國還沒有統一性、系統性及一致的考核標準,也沒有規範華文教學的大綱內容及目標等,大多都是從頭學起;而缺乏華語師資也是泰國華語教學產生斷層的問題,大學中文系師資有限,也未必大家畢業後皆從事教職工作,工資待遇的差別,使之難以穩定。除此之外,語言環境也是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縱使泰國有不少華人,然而其缺乏華語文益世,華人間以泰語作為溝通,許多場合也沒有華語文的足跡,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鮮少有機會將華語應用在社會上的交流溝通等,泰國的華語教育也因此以龜速緩步前進。最後,學習者學習的時間有限,既無優良的學習環境也沒有充分的學習時間,導致華文的學習效果較差。

華語在泰國興起伊波熱潮,不僅是華裔,當地的泰國人也以會說華語而自豪。隨著中國在國際上地位的提升及經濟發展,全世界形成了習華熱潮,華語地位顯重要。在華語師資的培育方面,泰國皆會派遣研究生博士生等前往中國或台灣就學,參加師資培訓,為提高華語教學的品質,許多華校甚至直接從中國或台灣聘請華語教師到泰國任教,以加強這方面的資源。

我認為學習華語的過程中環境因素是相當重要的,假使我們長期暴露於適合學習華語的環境,在學習過程中比較容易融入並學會如何應用,除了單方面得師長講授,也需藉由一些活動,例如夏令營等,讓學習者自行摸索,激起他們的學習動機與興趣,增加他們接觸華語文的管道,有助於華語文的學習。不僅僅侷限於泰國,許多國家目前皆有學習華語的風潮,教材的系統性、師資的品質、環境的培養皆是學習語言的重要相關因素,這也進而影響到語言於當地發展的未來展望。


中和華新街緬華族裔經濟社區心得  --李茂冬 499850509 應華103B

       

     1960年代開始迄今,遷移來台的緬甸華人,大量聚居於中和華新街,形成全台,獨一無二且蘊含豐沛緬甸文化的華人社區聚落。緬甸華人落腳華新街之後,獨特的族裔資本、族裔勞動力市場,建構緬甸華人賴以維生的經濟脈動。讀了以上這篇中和華新街緬華族裔經濟社區論文以後,讓我感到台灣人想得真的很周到,開放了許多國家的異國美食,也接受了異國料理,不只是我們緬甸華僑有這種待遇,也有很多地方開放賣其他東西,如韓國街,泰國街,越南街,印尼街,讓我們這些異國華僑在台灣也能感受家的感覺.因為每次去華興街都會遇到許多家鄉的朋友,讓我感到一絲絲溫暖.

        中和華新街緬華族裔經濟社區還定期為我們舉辦節目,比如有緬甸潑水節,華興街也會在那邊潑水祝福別人,還特地為了我們舉辦自由歡唱,還有請一些小知名的歌星為大家演唱.每一次潑水節去那邊都看到很多朋友為彼此鼓勵,以及祝福大家,新年快樂,因為潑水節是緬甸人的新年.還有點燈節抽獎活動等等….

     中和華新街緬華族裔最主要維持經濟的來源是美食,及緬甸進口的各種食用品,有些商家還特地為了我們賣可以打到緬甸的國際電話卡,也有人藉由這個商圈幫別人做仲介,及台幣換緬弊匯款,華新街的休閒生活包括:小吃店、緬寺、族裔商家、物品的消費買賣、族裔親朋的聊天聚會,皆有助於文化經驗的延續。據我所知,中和華興街有很多知名美食,在這裡推薦大家可以去嘗試以下幾種,金孔雀的緬甸飯,老地方的雲南便當,還有金龍家的緬甸茶,都是不錯的選擇.

     中和華新街緬華族裔經濟社區形成與發展的過程,未來,這個族裔社區還能繼續維持下去嗎?一方面依循緬華家庭的傳統,生活在習慣說緬語、吃緬甸食物的氛圍;另一方面,出現台灣朋友、同學、或同事,生活習慣或思維開始有了交流與文化衝擊,緬華的第二代或第三代會被台灣同化嗎?對於在台灣打拼的緬甸華僑而言當然希望中和華興街能夠一直保存另類的族裔文化場域,以及增添台灣多元文化的璀璨風貌。

 

 

 

 

 

 

蕭羽茜《結合第二語言閱讀歷程研究之教學設計》心得

 

應華102    498850368

 

閱讀在語言學習中,不管是在學生自己整合運用語言知識,或在老師對學生做程度評量等方面,都有非常大的助益。閱讀可以同時複習已學過的語言知識,並藉由分析較陌生的句型,或透過上下文猜測不認識字彙的意義等方式增進語言能力。教師在課堂中融入閱讀可以更清楚的掌握學生處於哪個學習階段,以及其語言知識發展到哪個層面,例如學生遇到障礙的地方,根據Bernhardt (1991) 閱讀模型六項要素的分類,是屬於形式結構上(語音/字形辨析、斷詞及詞義辨析、語法辨析等)還是概念要素上(語篇聯繫、先備知識、後設認知等)的問題。

 

透過分析不同母語背景的學生在閱讀理解上遇到的不同困難,可推論母語與目的語的差異對於學習上的影響,並進而針對不同母語背景的學習者設計合適的課程規劃。過往的課程設計通常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根據其經驗選擇閱讀材料並主導學習過程。但出乎許多老師意外的是,其對於文章難點的認知與學生實際上感到困難之處有一定的落差。我自己當家教的經驗中,也遇過類似的情形。因此,此篇文章提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閱讀課程設計,期望能採取更有效率的方式幫助學生學習。其主要特點為:1) 較具針對性,亦即教師較能掌握學習者已能主動運用的語言知識以及尚未熟稔的部分;2) 設計強化自動化處理的練習,加強學生對於仍未內化的詞語及語法結構的練習使用;3) 幫助老師篩選語法點及篇章教學;4) 提供學生閱讀策略以協助提升其學習成效。如此一來學生可以清楚了解到自己所處的學習階段,包括已能夠靈活運用的部分以及仍需多練習的地方。老師也可以檢視自己所擬定的教學規劃是否適合學生,以及需要哪些調整來提高教學成效。

 

聽說讀寫不僅是語言學習的四個面向,同時也代表語言發展的歷程。要先有聽跟讀的輸入,才能夠有說跟寫的輸出。閱讀對於思考模式的架構發展有一定的影響,無形中吸收的詞彙及語法都在建構學習者的語言知識,透過意義與形式的連結,成為之後說話及寫作時可能的素材來源。廣泛閱讀也能增加學習者對於該語言文化更多方面的認識。故事性質的閱讀材料,讀者可能因為想充分了解劇情的欲望,增加其探究不甚了解的詞彙及句法結構等的動機。寫作時筆者難免將自己的價值觀、信念、意識型態、文化背景等訴諸筆下,學習者在閱讀時除了基本的語言技巧外,也能夠一窺該語言所乘載的豐富內涵。

 

 


 

 

菲律賓華人文化初探499850626 蕭偉騰 應華系103B

      

        本論文主要就菲律賓華華人文化進行探索。作者認為菲律賓是一個東西方文化較容的多元文化的國家。除了受中國、阿拉伯、印度、馬來、日本等東方文化的影響之外;還受到美國、西班牙四百多年的殖民統治。而菲律賓的華人,既繼承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思想,也被西方思想薰陶著。就宗教方面來講,菲律賓華人的宗教信仰也十分多元化,一些年紀稍大的華人還保留著傳統的宗教觀念,如信仰佛教、道教,而菲律賓受美國殖民的影響,也有很多華裔子弟信仰天主教或基督教等。論文中還指出菲律賓的年輕華人因為受到「菲化」的影響,對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漸漸淡忘,使得華人傳統文化日趨低落。作者強調,華人作為菲律賓的少數民族,應該要保持自己固有的民族傳統文化,創造出一種融合華人的民族傳統文化和菲律賓民族文化,具有菲律賓華族特色的文化,並以此豐富和發展菲律賓的民族文化。

        菲律賓華人,其實,無論你是在馬尼拉,還是在小馬尼拉,在度假景點長灘島,還是在巴拉望,都可以看到華人,他們無處不在。記得我們去巴拉望,很多餐廳的老闆都是華人,他們看到我們在講華語,都會直接來招呼我們,還很熱情,請我們喝飲料。而因為巴拉望是旅遊勝地,很多中國人都會聚集在這裡曬太陽、衝浪、打排球等等,可是,如果你看到一群穿得很辣的美女在聊天的時候,你一定會知道那是華人,因為華人給菲律賓當地人的印象就是講話超大聲,動作很驚人。我們在巴拉望,除了酒店員工之外,幾乎很少碰到菲律賓人,因為這邊的消費很高,來這邊遊玩的多數是遊客,或是有錢的菲律賓華裔。你要知道,菲律賓普通大學生畢業工資才一萬多不到兩萬披索,比台灣基本工資的兩萬二還要少,可想而知,如果你來台幣兩萬二都活不下去,更別說是他們了。

        我們實習的學校是菲律賓晨光中學,除了靈惠學院,菲律賓的華校中晨光也算有名氣了。晨光中學位於小馬尼拉,在綠丘附近。它距離馬尼拉有半個小時後的車程,也是屬於繁榮的地域。這便是華人最多的區域,當然,也是有錢人居住最多的區域。這邊有很多中式餐廳,讓我們欣喜萬分。因為菲律賓那種又鹹又辣的飯菜,讓我們很倒胃口。我們幾乎一下課就出去外面找好吃的,例如有很多港式料理,那裡有很多好吃的叉燒、白切雞、點心等等,也有上海麵食店,如疙瘩麵、小籠包、擔擔麵等等,又有北方飯店,例如有北京烤鴨、炸醬麵、陽春麵、紅燒肉等等。當然還有很多華人美食,這邊就略過。可是,我們到華人餐廳吃飯時,印象都很深刻,除了可以聽到很多華語之外,重要的是可以「喝茶」,這似乎不太有說服力。可是,你要想想,一個從早到晚都在菲律賓群體中生活的人,聽那些火星文,看那些火星人,吃那些火星的食物,每到月圓之夜,常常想起故鄉的美,故鄉的月亮,當然還有家人。思鄉情緒高起,難得去華人餐廳,持我們華人的食物,喝我們華人的茶,夫復何求啊?

        我們也常常去校長的家裡作客,她信奉佛教,十分虔誠,她跟我們分享這是是被留傳下來的文化,我們一定要將其繼承下來。我們去中國城,在那裡可買到任何華人的東西,華人超市、大排檔、華人服飾、手工藝品、水果等等,在這裡,我你看到很多華人的傳統文化,例如,每逢初一十五這邊的商店會拜拜,燒紙錢,供品等等,你會看到春聯、紅包,阿公阿媽在打麻將等等。在這裡,你真的感覺不出來你是在別的國度!我們在回來之前的一個禮拜,也參加一個華裔老師的結婚典禮,他們一家人都信仰天主教,我們第一次去西班牙城,那裏的西班牙教堂十分壯觀,我們才得知,原來菲律賓有很多華人都信仰天主教,在整個菲律賓中,信仰天主教的人口就高達百分之八十三,而且每年都在增長,當中佔了百分之十六是華人。故此,可見菲律賓華人文化真的很多元。

 

 


 

 

蕭羽茜《以英語為國際語(EIL)之義涵與教學觀》摘要與心得

 

應華102     498850368

 

語言,最基礎的目的是促成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因此各種語言教學的首項要務便是達到該目的。而理想的語言教學方式需能夠依照不同文化習慣有所調整,使教學成效達到最大。目前仍為全世界最廣為通用的國際語言-英語,其實在不同的地域、情境、功能,及社會條件下,已發展出多種不同的語體。然全球英語的主要語體,包括台灣的英語教學領域中,皆奉行北美英語。

 

很多國家目前採用的英語教學都師法溝通式教學法(CLT),卻忽略了該種教學法是特別為ESL的情境所設計的,並不一定適合所有文化背景的學生或學習需求。此外,使用原裝進口的教材,其內容題材、價值觀、意識型態等皆屬英美文化,也可能引發本國學生文化認同的危機。

 

我認為,語言不單純只是溝通的媒介,其背後也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及意識型態等。學生,尤其年紀較小的孩子,在尚未建立好自己所屬文化中的一套價值體系及思考模式的情況下,剛學習新的語言時,只需要著重在語言本身的溝通功能即可。因此教材的編寫應該融合當地文化情境,並加入社會相關的議題。貼近學生生活經驗的題材可以提高其學習興趣,學生也較能掌握用另外一種語言呈現自我表達的概念。學生價值體系建構較完整後,再多深入了解該語言承載的歷史文化及意識型態等,認識不同的價值觀並加以比較,以開拓眼界並培養國際觀。

 

同樣的文字,每個人寫出來的筆跡都不一樣;同樣的語言,每個人說出來的口音也不一樣。美國白人與黑人的口音即有所不同,法國南方跟北方人的口音也有不小的差異,因此要求學生的英文發音必須像英美人士一樣,實在沒有太大的必要性。只要符合最核心的發音準則,使溝通能順暢無礙,發音中夾雜自己母語的口音事實上並不會影響語言能力的發展及表現。當然有些人基於興趣等各種理由,期望自己的發音能夠近似英美母語人士,此追求目標也很正面。

 

在外語教學的課堂中完全阻絕母語的使用實際上弊多於利。學生長時間使用母語的習慣使其思考系統皆以母語運行,熟悉感也是組成其信心及安全感的重要成分。學生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若能夠適度依賴先前語言知識的基模,將有助於新語言的學習、理解及記憶。

 

 


 

 

 

 

心得報告:

 

 

 

「泰國華語文教育」心得 石伊婷498850411

泰國華語文教育從1992年放寬對華語文教育的限制後,泰國擁有許多華語補習班,近年來更是有許多大學增設了華語系。泰國北部清邁地區為首有許多的華僑,而這些華僑也是政府積極拓展、協助華語教學的對象之一。以泰國市中心來說大部分都是由大陸師資、大陸孔子學院為主,因此台灣在進而求其次的狀況下,往北部清邁地區發展。再加上台灣有許多的國際志工到泰北去從事華語文教學工作,因此也為在缺乏師資的泰國北部有不少的幫助。

 

除此之外,泰國華語文教育目前面臨的困境也是一般東南亞地區所面臨的。其一便是教材問題。由於中國大陸推廣華語文的同時,也使用大陸編輯的教材,因而造成教材不符合學生程度、環境等問題。再加上由於華語文在泰國就如同印尼有斷層上的窘境,因此如何提供符合泰國學生的教材是泰國華語文教學界的首要任務。另外,師資、薪水也都是泰國華語文教學界所面臨的其他問題。我認為這些普遍上都是東南亞國家所面臨的問題。雖然沒有實際的解決辦法,但我認為由於台灣人民普遍上缺乏對這些國家的認識,因此政府推廣華語文教學前不妨可以先對大家的偏見做解釋,讓大家先了解這些國家(當地水準、環境等)才會有師資願意到當地執教。

 

雖然目前泰國政府也有推廣華語教育,自編教材,希望可以達到更符合泰國學生的教學目標。目前國語中心也有提供境外邊的教師培訓,希望可以給泰國的華語老師更專業的培訓,藉由他們對當地的了解結合專業的知識,讓台灣在泰國的華語文教育更上一層樓。

 

 

吳秉芳                    泰國曼谷華人台灣意識

 

  台灣歷史上政權更迭不斷,在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台灣意識。一開始漢人移民台灣仍存有中國地方意識-漳州意識、客家意識….。到了日治時期,因處於被統治者身分,被激起的民族意識以及階級意識。1945年台灣光復,則因外省人以及台灣人的權力不平均,產生省籍意識,尤其在發228事件後更為加劇。在1987年台灣解嚴後,因中國大陸在國際上不斷打壓,而形成反抗中共政權的政治意識。

  華人移民泰國,早在13世紀素可泰王朝的蘭甘亨國王邀請500名陶瓷工匠至泰國燒製陶器,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華人到泰國居住以及加入生產活動。在15世紀,鄭和七次下西洋,有兩次到泰國訪問,有部分人士留下來從事經商活動。之後泰王鄭信招募華僑對抗緬甸入侵者,建立吞武里王朝後對華人採優惠政策,吸引許多中國東南沿海的貧窮農民至泰國,這是近代中國人移居泰國的第一波浪潮。1920年後因遭日本統治,為擺脫日本統治而逃去泰國。1945年二戰結束後,台灣人士留在暹羅,對國際貿易貢獻良多,其子嗣更歸於泰籍。1960年代和1970年代,旅泰人士挾帶著工業技術眾多,並成為旅泰四大台灣社團的領導人。四大社團分別為台灣商會、暹羅代天宮、中華國際學校、台灣會館。台灣商會扮演協助經濟腳色,暹羅代天宮則在宗教方面扮演重要腳色,中華國際學校則負責華人子弟的華文教育,台灣會館則是綜合以上三者。

  此篇論文以台灣會館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台灣會館的入會標準嚴苛,一定要有中華民國護照才可入會,會徽更是別具意義,一個圓圈代表團結的意義,圓圈中有一個台字象徵台灣,台字上面為藍色,下面為金色,藍色代表中華民國,而金色代表泰國。會歌甚至以台語演唱,更具有台灣味,可想而知,台灣會館的會員對台灣有強烈的歸屬感。再深入訪問過後,發現他們雖然有屬於各自黨派或持中度態度,但這不影響他們對台灣人的認同,不管是什麼人來到泰國,他們都非常歡迎,認為台灣意識就是『感到自己是台灣人的意識』,並且對自己是中國人或是台灣人方面沒有任何疑慮,非常肯定自己是台灣人,由此可見,泰國華僑的台灣意識是非常強烈的。

 

陳姵羽─〈菲律賓僑校應用電腦輔助華語文宗教課程之教學設計〉讀後心得

 

  在菲律賓,華語教學已經有將近百年的歷史,中文學校已十分普遍。一直到菲律賓政府的菲化政策實施後,中文學校的數目一度銳減,華語文教育一度受挫,到後來才又復興蓬勃。在當地華語師資上,以土生土長的老僑占大部分,其次是來自中國的新移民,有取得菲律賓國籍的也有未取得菲籍的。另外也有中國大學的畢業教師以及少數因婚姻等因素的台灣移民。可看出在菲律賓的華語教師是參差不齊的,而且大部分的母語環境不是中文(老僑)。在教材方面,和其他東南亞國家一樣,並沒有統一、混合使用,且教授內容複雜,繁簡體、注拼音都有。另外在態度上,年輕一代比較重視英語、菲語,他們在意的是如何融入菲律賓主流社會,導致他們的華語能力只能應付考試卻無法真正的溝通。由以上菲律賓的華與現況看來,縱是已有發展,華語教學還是有許多可以改進的地方。而這篇論文的作者曾到菲律賓的基督教學校任教,並在期間於崇拜會講解聖經,藉由此機會設計新方案,希望能對當地華語教學改善學習。首先他提到在崇拜會中,他們原始的教學方式太過急進,採用全華語或台語的方式,導致學生聽不懂而不專心。因此作者在他第一次的教學中做了改善。首先在ppt中,他以簡單的中文句子及解釋,加上手繪圖片加強學生印象,並附上英文翻譯。另外,對於相應主題,他放上同學生活中的相應照片並附上中英句子。我覺得他用簡單易懂的中文句解釋聖經這點很好,聖經中有很多道理本身就不易懂,如果還用他們不熟悉的華語解釋的話會降低他們的興趣。另外附上插圖及生活化的方式也很好,但是我覺得並不用附上完全的英文翻譯,這可能會讓學生完全依賴翻譯而忽略華語的部分。我認為可以附上幾個關鍵字或很簡短的關鍵句,甚至口頭上的英文翻譯也可以。而在作者第二次的教學中,他著重於聖經故事的講解上,附上了相關故事的圖片。另外放上了學生的影片。這種動態的影音教學方式的確會提高學生的興趣;附上故事圖片也能讓學生有情境上的學習,就不會覺得枯燥了。總歸來說,我認為作者的教學方法很不錯,融入「視聽教學法」還有生活化、情境式的方式,很值得我們學習。

 


 

應華105李詠梅《台灣的英語教育:現況與省思》心得報告

應華105李詠梅40185032I

    英語是全世界的官方語言,所以爸爸堅持從小就要開始培養英語能力,未來才不會慢別人一步,但是台灣現階段英語教育真的可以用「一團亂」來形容,不僅毫無標準、一致的政策,也忽略很多細節,以下針對幾點提出意見。

    15年前,幼稚園、托兒所很多已經是雙語教學的,那時候的我認為:英語是一定要用的語言,所以沒有很排斥,到了小學才發現,原來很多人還不會說英語,甚至有人很排斥這種陌生的語言。當我到國中的時候,英語已經開始出現程度上的落差。到高中的時候就更嚴重了,因為國、高中英語教科書銜接上沒有適當的安排,導致高中以前沒有補習英語的同學唸起來會十分辛苦,並開始對英語喪失興趣及信心。

    我想關於教科書的問題必須正視,以我就讀公立國中小的經驗,其實國小和國中教的內容並沒有差很多,只有稍微增加一些文法,我認為教育部應該針對國中英語課本做出修正,才不會有國高中銜接上的問題,讓沒有補習的同學也能沒有困難的學習英語。而技職體系和高中的英語課程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我身旁技職體系的同學認為他們學到的英語相較於高中真的少太多了,這對他們進入科技大學或是技術學院學習英語有很大的阻礙,因為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足夠的預算可以補習英語,於是在先天不足又後天失調的狀況下,學生成了最無辜的白老鼠。

    針對聽、說、讀、寫這四個方面,台灣的學生很明顯的在寫作方面有弱勢,這也許跟母語學習有關,因為文法的混亂,常常會有「台灣英語」的情況發生,而且練習不足也是問題之一,我想這點能從改進教科書內容來解決,也要培養學生自行練習寫作的習慣。

    而對於大學生英語能力不如高中時期也是一個問題,台灣的學生大都是被動的,若是沒有環境的逼迫很少有人會自主學習,也造成原本良好的地基沒有向上建造的遺憾,對於這點或許能從增加學校說英語環境來刺激學習,以本校為例子,英語自學教室、寫作工坊就是提升學生接觸英語的機會的好地點。

    台灣目前的英語環境並不完善,此篇論文也提到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必須要正視這些問題,才能有效解決目前的亂象。

 


 

黃湘淇─《由國家語言政策評估台灣幼兒英語教育之現況發展》

 

在現在這個全球化下的競爭社會,台灣的許多家長都認為孩子越早學習英文就越具有競爭力,然而事實真的是如此嗎?學習英文真的與競爭力、全球化畫上等號嗎?作者在此篇論文中提出反證來讓大家反思,也將台灣引向國際軌道的方向由盲目地學習英文導向政府整體教育政策規劃。

現今諸多幼稚園、托兒所紛紛以雙語教育作為招生口號來吸引家長,而家長也堅信著「讓孩子贏在起跑點」的觀念,然而家長會相信的理由有許多,以下列舉幾項家長的理由以及幼稚園聘用外籍教師的弊病來做討論:一、在幼年時期學習外語能從小建立外國口音。二、在幼年時期接觸第二外語能提高學習效能。三、為建立全英語的自然環境,家長在家中禁止孩子說中文,強迫使用英文溝通。四、幼稚園聘用外籍教師欲建立全英文教學環境,以說服家長。在全球化下,英語變成一種國際語言,而所謂的「國際語言」就是世界在為了進行交流交談之下所默定的一種共通語言,但既然是國際語言,就沒有語言的歸屬,言下之意便是:既然是國際語言,各國的人學習之後仍擁有各自當地的口音實屬正常且自然之事,而非像現在的人認為:學習英文口語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講出一口流利的英文且讓人分辨不出是否為母語人士。許多家長就是因為衝著希望小孩將來講出的英文是能夠讓大家拍手稱羨的美式口音而想在小時候就建立英語環境,但既然是「英文」,怎就沒有人想要培養英式或是澳洲式的口音呢?而幼年的學習外語能力高此一說,我想,提出此觀點的學者應該是將焦點集中在詞彙背誦上吧!的確,幼年時期的背誦記憶能力是比成年人是高出許多,但是學習外語並不是只有背誦的部分,許多文法與句構還是要依靠理解能力與語感形成的,而且,就如作者所說的,重要的不是早學習,而是用對的方式學習正確的東西。作者在文中也提到,那些試圖在家建立全英文環境的家長,除了影響孩子對學習英文的熱情之外,是否也抹煞了「國語」在孩子心中的不可取代性呢?是否會影響孩子心中的淺意識:認為中文其實不是很重要。而幼稚園聘用外籍教師授課,雖然能讓孩子跟著母語者學習,但是西方的文化與教學方式真的和東方差距很大,造成教學管理上的困難重重。

作者在文後提出了日本作為反證,日本就是個沒有提倡英語但卻能走進世界軌道,且能將日本文化發揚光大的強國。反觀台灣,人們只是狹隘的認為學習英文就是國際化的表徵。國人的思維以及政府的語言政策真的需要好好檢討與改觀,希望在將來,我們能用我們自己的文化走進國際的世界。

 

------------------------------------------------

 

楊靖 - 【英語全球化脈絡裡的台灣英語教育】閱讀心得

在現今的二十一世紀,英語全球化的現象正如熊熊烈火般地燃燒。根據統計,至1990年代,全世界約有四分之一的人口(高達十二億至十五億人)能自如地使用英語。此所謂英語全球化的現象,不僅讓世人為之驚嘆,更對世界各國的語言教育乃至國家政策,皆產生巨大的衝擊。

本文主要探討的是台灣的英語教育現象。面對英語的全球化熱潮,台灣採取的應對態度可列為兩種,分別為「全面擁抱全球化」以及「從在地化角度排拒全球化」等兩極觀點。前者為追求與國際社會接軌,提倡學習英語應從小紮根,故國小英語教學已在全國各地普及,校園內也時常可見外籍教師的身影;相較之下,後者則擔憂國內學生的文化認同會受到英語普及的戕害,也使得中文的使用和思考模式面臨被「殖民化」的危機,對保留本土的文化形成阻礙。作者亦認為,大部分的英語教學研究偏重微觀議題,主要探究教學法的成效或學習者的學習歷程,卻忽略應從較宏觀的角度,來討論全球化英語對教學實務所帶來的影響,這是較為可惜的部分。
整篇文章中,最讓我心有戚戚焉的,莫過於以母語為英語的人士作為學習典範的教學目標。當時正值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極為風行的
 1960 年代,不論在語音語義或者是表達方式上,都追求要和英語人士極為相似。然而,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日,越來越多的語言教育學家認為「把口說英語學得跟英美人士一般」不僅不切實際,而且也是沒有必要的教學目標。這令我回想起以前高中的時候,曾經參加過內容涵蓋短劇以及即席演說的英語競賽。在短短兩個多月的訓練時期,指導老師不斷要求我們「要學會美國人的口音」。不但請校內的外籍老師錄製錄音帶供我們每日聆聽並模仿,也在我們的發音上做了十分嚴謹的矯正。當時我只知道這樣做的理由在於較可獲得外籍評審的高分,然而日後回想曾經在電視上看過許多享譽國際的知名人士,從他們口中說出來的英語,大多仍保留著自己當地的口音,卻也未造成理解上的困擾。能講得一口如同道地美國人的英語並無不好,但對於本文中提到「以英語為第二語言或外語的學習者,並無必要根除自己母語的口音去學習所謂的『標準發音』」,我也深深感到贊同。

過去曾有人主張學習英語有礙中文學習,甚至衍生文化認同的危機。我對這樣的說法是不認同的,因為就像作者在文中所說的那樣:最容易產生文化認同危機的,通常是對本土文化缺乏信心,且又對外來文化充滿不切實際憧憬的人士。這句話真是值得我們謹記在心!中文是我們的母語,將它學好本來就是我們的義務。英語是幫助我們更能和世界接軌的工具,不該拿它來當成母語程度下降的藉口。中文是台灣人民重要的身份認同,現今國內正透過許多行動宣揚民族的母語和文化。但我們同時也得加速國際化的腳步,而學習一種流通全球的國際語言,不僅有助於台灣融入世界各國緊密的脈絡,更能拓展我們的視野,用更包容的心態接納文化的差異,用更寬廣的眼界看見他國所需,並透過貢獻與合作,與世界各國共存共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台灣的英語教育: 現況與省思》心得感想 莊奇融

 

台灣一直以來極力推動英語學習,開始接觸第一外語的年齡更因為家長認為不能讓小孩輸在起跑點的觀念而趨前。坊間也出現許多兒童美語補習班以及全美語幼兒園,我自己本身幼稚園就讀的也是雙語班,但當時是因為自己的興趣而報名,在學習另一項語言中也找到樂趣。但在文章中卻讓我讀到一項驚訝的事實,那些禁止讓小孩使用母語的雙語幼稚園,無形之中似乎也剝奪了讓小孩暢所欲言並且完整表達自己的能力;在加上不統一的教法與教學內容,更讓台灣學齡前的英語教育呈現一團混亂。

到了國小階段,英語教學在教材上以及師資上也呈現很大的落差,各級學校開始接觸英語學習的情況也都不相同;偏鄉小學或是山區的資源更為稀少,導致各地學生英語能力的嚴重落差。除此之文,文中更提及,教育部已從加拿大、英國及美國聘請外籍教師,屆以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增加學習者與外國人接觸的機會。我對於此政策的制訂,感到相關樂觀,但畢竟請外師是少數學校才可以申請得到,即便一校分配到一位外師,真正能與外師接觸的機會,可能也就是一學期僅有的一次。所以我認為,真正重要的是提升國小英語教師的素質,偏遠地區可以讓優秀的公費生,或是以獎勵教師的方式鼓勵老師們到任;並且配合一本反映地方特色漢風土民情的教材,這才能讓台灣英語有個統一、長足的規劃,進步才能持續。國小英語教育除師資、教材資源的不足,還有令人擔憂一點便是上課時數的短缺,不但無法完全展現學習英語的成效,對家長來說也是十分焦慮的一件事。所以將小孩小小就送進補習班,並且定期去考檢定,有些小孩可能就在這樣的教學下,失去了對語言學習的熱情。

國小英語程度的落差一路延伸至國中,並且呈現兩極的雙峰現象,但優點是,國中教師的素質提升了許多;但在教材上出現一綱多本的現象,也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負擔。在我就讀國中的時候,我認為英文是中間偏易的一科,但此時班上同學也有人早已被英文擊垮,或是程度、單字量已經和高中生不相上下,我認為台灣可以有依程度分班的政策,在教材之外,給予學生們所需的或欠缺的東西。例如若高階一點的班級,教師可以給予課外延伸的閱讀;並且能訂閱雜誌,增進在課本讀寫能力外的聽力。

高中的英語能力,也延續著雙峰現象,同時單字量也俱增,主要加強了學生的閱讀能力、為學測及指考的題型做準備及大量試題的練習,但少了聽力或是口說的練習。我認為,台灣排名較前的高中生,整體英語能力都在水準以上。擔憂的是到大學,因為少了考試的壓力,並且缺乏積極主動的學習,英語能力隨之減落,再撐完「大一英文」的必修學分之後,英語能力的提升與進步,就修行在個人了。我覺得,大專院校高等教育,可以利用網路的教學平台或是各校的英語自學中心,提供資源給有心想要精進的同學使用;另外,畢業門檻增設檢定考試的通過也是學生繼續研讀英文的動力之一。

我相信,未來有一天,華語文在其他國家的重要性可能也會像英文在台灣一般;所以藉由英語教育在台灣產生的問題和缺失,我們若能提出一套解決方案,相信在未來要拓展華語文教育到另外一個國家時,我們也可以做為借鏡,並且在我們教學綱領上給予更實質的幫助。

 

 


林郁綺---台灣的英語教育現況與省思

 

應華105,40185010I

為了與世界接軌並能夠更國際化,台灣近幾年對英語課程是越來越重視。然而在沒有太多經驗的千頭萬緒下,是否仍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本文主旨即是在探討台灣英語教育需改善之處。

    文章從各個年齡層的英語教育去切入,首先,幼兒教育面臨的問題是”過早的學習”,意即太早接觸英文這塊領域。隨著時代的日趨競爭,父母總擔心自己的小孩會輸在起跑點,因此在孩子尚小時便讓他們學習英文,然而大部分的孩子其實對中文都還尚未熟悉,要他們又去學習一個陌生的語言無異是一大壓力,嚴重者甚至會開始排斥學習。再者,作者也指出許多坊間的學習場所並沒有恰當的教育,就拿師資來說,即便是外國人教學也未必是適合兒童學習的環境,而這樣的教育方式往往會造成學生學習上的混淆。即便政府強調學習語言的順序應是母語為先,國語為次最後才是英語,並明立幼稚園不可聘立外籍老師,但家長觀念的根深蒂固及坊間學習場所的去取締不易都令現在的學習風氣難以轉變。

第二個年齡層是國小,也是當中面臨最多問題的年紀。國小遇到的問題有:班上學生程度上的參差不齊、老師的缺乏以及師資不夠專業、某些縣市過早英語教育而導致全台學生程度上的落差以及教材版本的不同導致銜接不易。首先,程度上的不同是出於開始學英文的早晚。誠如上段所說,許多家長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便讓孩子在很小的年紀就學習英文,而這些孩子的程度明顯會優於沒有學英文的孩子,而這衍生出來的問題不僅是老師教學上的不易,同時也會造成英文程度較差的孩子被取笑或是感到自卑。師資的缺乏則是針對部分偏遠縣市(例如東部或是山上學校),因位置偏遠,許多優秀的師資往往選擇至大都市發展以至於這些孩子們都分配不到好的老師。而教師資源的不足則會間接衍生出作者所提出的第三個問題---全台學生的程度落差。這其實只是部分原因,導致落差的另一個原因還有各縣市國小學習英文年級的不同,起跑點不同,同個年紀的學生就可能會有相去甚遠的英語能力,而這則另全台的英語教育教學更為不易。

    國中高中的問題往往也是從過去的問題延伸。好比學生程度鴻溝的更加擴大及教材版本差異導致國高中老師銜接、教學上的困難。除此之外,國中高中更要面臨升學考試的壓力,從國小唱唱跳跳的學習方式轉為試卷上的不斷精進,不僅讓學生備感壓力,更會喪失他們對學習的樂趣。至於大學,問題除了職校畢業生英文能力低弱的問題外,學生因為不再有頻繁的英文課而導致程度越趨下降。我想,學生沒有強烈的學習心是造成此現象的最大原因,從小開始就被逼著念英文,為了升學進而淪為考試的機器,離開考試的體制,在沒有興趣的前提下當然不會想要有繼續進修的意願甚至是作者所說的去精進”聽說讀寫”四大領域。有什麼樣的開始就會有什麼樣的延續,倘若學生的學習是非自主,英語教育就難以深根在我們生活。

   面對以上問題,作者也提出了幾個改善方法。首先,兒童的英語教育戒之在急,家長的觀念必須要有所更正,即便是讓孩子們提前學英文,應該也要把重點放在打開國際觀而非與其他孩童們的學習較勁。再來,台灣應該要培養出好的教學人才,老師是最直接接觸學生的核心人物,學生的英文能力必須由好的老師去傳承。另外,台灣的教育措施不應該只侷限在紙筆上的考試,聽、說、讀、寫四項能力應該都要具備,政府應擬定相關配套措施,讓台灣學生的英語能力更多元。最後,針對程度落差的部分,作者認為應該要讓程度較低落或是有學習背景有困難的學生(例如外籍配偶的小孩、原住民)有更多接觸英文的機會,無論是課後輔導或是增進學生興趣的夏令營等活動都對學習有一定程度的幫助,期盼學生之間的程度差距能縮短。而我想,除了作者上述所說的要點,台灣學生應該要有主動學習的自覺,學習若渴切,相信台灣學生的英語能力必能日漸進步,逐漸走向全世界。

 

泰國華人社會與宗教          40085011i   洪韻婷

 

  華人遠離故鄉來到泰國,在他邦異境建立神廟作為精神寄託,在精神上離不開傳統習俗,但在表現形態上也因時因地而有些許不同,形成不同的宗教特色。主要分為四大類神明: 顯神、 女性神 、民生神、 放浪諧謔神。華人的宗教信仰不只希望神明顯靈,更希望可以透過祭典和儀式帶來精神安頓,這點也與台灣的宗教文化十分相近。除了進香、靈媒,還有一種非常特殊的宗教儀式稱作 「扶鸞」。和「乩童」一樣都是降神的活動,但不同的地方是,它是透過文字書寫來與神明溝通。泰國是佛教國家是無庸置疑的。,但泰國的華人社會組織活動力最強的是來自台灣的一貫道,各種繁盛的分枝派系讓我深感震驚,也讓我深深體悟到宗教是泰國華人社會中連結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血緣性、宗教性、文化性、慈善性、商業性等華人互助社團在泰國蓬勃發展,這不僅代表著華人在海外生活的關係有更緊密的接觸,也感受他們對中華文化的思念。

  在今年暑假,我擔任了夏令營的領隊,帶領來自泰國的十位小孩參與中文營。其中一天校外參訪時,我們來到了一間寺廟。他們告訴我他們信仰佛教時,我擔心他們不能拿香,因此先詢問他們介不介意。但沒想到每一個孩子都告訴我:「我在泰國拜拜也都拿香!」當時我十分震驚。詢問之下才發現好幾位孩子的父母親或祖先都是華人,雖然也有泰國人,但也都有拿香敬奉神明的文化。因此「神祭」期望神明顯靈的香火崇拜在華人社會早已根深蒂固,不分國籍了。


 

韋愛琳《台灣的英語教育─現況與省思》閱讀心得 

我覺得「台灣的英語教育─現況與省思」這篇論文非常精闢的把我國英語教育的許多弊病、需要改進的方向都很明確的指出了。我在閱讀它的時候不禁心有戚戚焉,因為本文敘述的許多現象在我身邊屢見不鮮,恰好可以印證作者做為一位資深英語教學研究者的許多觀點,而拿我自已的英語學習狀況來說,應該也可以算是制度下的犧牲品之一。

文中提到,我國英語教育在中學階段主要是考試引導教學,不過國中教材與課程和高中程度有很大的落差,因此有許多學生此時有銜接不上的問題。以我自己的情況來說,還可以勉強算是幸運的,因為我國高中時的英語教師教學皆頗用心,很紮實地幫我們奠定、補充了高中所需的字彙量、文法和閱讀、寫作程度,可惜因為考試引導教學的緣故,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老師只能專注地幫我們訓練聯考要考的閱讀與寫作,因此學校的英語課程缺乏了聽與說的練習,以致於我的英語程度恰好可以應付高中時期大大小小的段考、模擬考,對於多益、全民英檢、甚至托福等重要的英語程度測驗認證考試卻不是那麼的得心應手,甚至碰到瓶頸。

現在北上來唸大學,赫然發現和我同系的同學有很大一部分英語程度都非常的好(包括聽說讀寫),能和外國人溝通無礙,或是通過托福考試,以及取得英語系輔系資格。根據我觀察的結果,要把英語(包括其他外語)學好,取決於以下幾點因素:天分、環境、努力、興趣、動機。人從一生下來,學習語言的天分就有優劣之別,但大多數的人差距並不太大。最主要的決勝點在於後面的幾個因素:環境、努力、興趣、動機。此時,生長的環境和家中經濟情況就是決勝關鍵了!根據我觀察的結果,台北的學生平均英文程度的確優於其他地區,而市區學生英語程度又優於郊區。可見環境與資源的確會影響學習成效,經濟情況良好的家長讓孩子從小就去上英語補習班,某些更富裕者甚至讓孩子上雙語幼稚園或中小學,然後遠赴歐美升學。沒有經濟基礎者能夠把英語學好就只能靠努力與興趣了,然而,國內許多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老早就被填鴨式的教育制度給扼殺殆盡了,若是學校沒有英語課、聯考不考英語、將來工作用到英語的機會也不多,恐怕也不願意拿起英文書來埋首苦讀。


<泰國的華文教育>  心得 陳玟萍  應華105  40185034I

 

在看這篇論文的同時,我也在進行著這門課的期末報告,我們這組決定研究泰國與巴拉圭的華語教育現況,閱讀這篇論文對我們這組的報告內容也有相當的幫助。

 

泰國是東南亞地區,華人人口較多的國家之一。泰國的華語教學發展,也隨著中國的政經起飛,而有加速的傾向。回顧泰國的華文教學:泰國在1908年建立了第一所教授華語的華文學校,但是因為此時的華文,在教授方面,堅持單純傳授華語知識與中國文化,這般舉動反而引起泰國政府的反感,認為這是對泰國本身的威脅,有文化入侵的嫌疑,因而限制了華文學校的營運,這是泰國華文教育發展歷程的一次打擊。在1930年代的泰國,泰國政府開始不斷的壓縮華文在泰國的生存空間,將學校裡面的中文課程刪減為每周不得超過6小時,停辦了許多不合政府規定的華文學校;到了1939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在泰國已看不到任何華文學校的痕跡,這是泰國華語教育的黑暗期。所幸,二次大戰結束後,泰國走向民主,也對華僑和華文教育採取較寬容的政策,1946-1948是華文教育在泰國最為蓬勃的時期,所有原遭停辦的華語學校都紛紛再次興辦。一直到現在,泰國政府仍不斷持續修正對華語教育發展的政策,目前的現況則是樂觀地前進。

 

目前,在泰國教授華語碰到最明顯的瓶頸是關於教材的取得與教材的素質方面。

華語教材是進行教學的基本工具,但是華語教材的編寫與出版在泰國有良莠不齊的現象,讓華僑老師有選擇上面的疑慮。其次,若要選擇內容較為可靠的進口華文教材,價格相對讓人難以親近,這對於進行華語教學是一相當不利的絆腳石。

再來,則是華語老師人才的缺乏。問題的所在可追溯到上面提過的華語教學的黑暗時期,這是斷層斷代所造成的影響。第二個造成華語老師卻步前進泰國的原因,在這份論文裡面提到,是因為工資低。在泰國學習中文的學生,寧願投身於在泰的外商公司,而不願意從事待遇不佳的教職工作,這是泰國華語教育的失利。

對於學生來說,使用華語的頻率也非常的低,除了有華裔背景的泰國人,其他非華裔族群,即使在學校學習了華語,生活的環境也都是使用泰語,缺乏練習的機會,泰國人的華語自然無法更進一步。

 

我認為,如果泰國政府正視華語教育在他們國家的發展,除去對華文教育所有不利的情形,並多加關心目前發展的趨勢,設置多方的機構,建立沉浸式教學環境,以友善的方式誠心招募華語人才,相信華語發展能乘著華裔人口在泰國居高的這點優勢,蓬勃發展下去。

 

《英語全球化脈絡裡的台灣英語教育》心得   簡汝芸

 

  英語無疑是目前全世界最重要的語言,至今全球約有四分之一的人口使用英語,早已遠遠超過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口,英語全球化的浪潮也影響到了台灣的英語教育,而此篇論文主要在釐清所謂「標準英語」的概念及英語所有權的分殊性,並闡述外籍老師和本土英文老師的不同教學定位和優缺點等,以客觀的角度切入分析台灣的英語教育現況,並提供讀者許多不同方面的見解,而培養孩子的國際觀,以多元的視野看待世界也是作者所強調的。

  台灣在面對學習英語的熱潮有兩種不同的態度,有人提倡學習英語應從小時候扎根,但也有人認為英語太過普及會影響到學子的文化認同,沉浸在英美的意識形態和價值體系,害怕孩子們會過於崇洋,致使對台灣產生認同危機。但是我認為後者的反應有點過度,因為就現在的國小學童每週上英文課的時數而論,實在難以造成如此大的後果,再者,如果真的影響到對台灣的認同,那是否也代表著對台灣本地的包容性太低,而太容易一味地接受外來文化呢?英語不僅僅可作為一種國內外不同種族和語言社群間的溝通交流工具,其內涵還包含了淵博的文化,透過學習他國的語言,同時也可以認識該國的文化。

  台灣為了順應全球化,學英語可以說是一項全民運動,教育部的國小英語教育政策可看出台灣對英語的重視,將其納入小學的課程不難看出國家強調英語的重要性。使用外籍教師或本土教師也是相當受到關切的話題,然而各有優缺點,有些人憂心外籍師資的引進會衝擊到本土的英語教育,但本籍教師的教學優勢是對台灣學子的學習背景和所遇到的學習困難較能理解,也較能有同理心來看待學習英語上所遇到的困難和過程,這是外籍教師較難做到的部分,且本國籍的教師多

生長在台灣,從小接受台灣文化,然同時在其學術領域上接受西方文化,也就是說,他們的文化和語言身分是雙重甚至多重的,既可以兼具本土背景又可以從西方的視野從事英語教學,能提供更適合的方法符合學習者的需求。

  此外,作者提到教材方面,目前使用的英語教科書大多來字英語系國家的出版商,內容編排上無法反應出台灣當地的生活經驗,教學的適用性也不一定能符合與西方不同的教育體制,但老師可透過來自各式管道的教材介紹各個英語使用國的民情,不僅可以讓學習者了解學習英語的目的,也更能加深其對學習英語的樂趣,然教師也必須避面單一教材的使用,以免形成某種文化霸權的錯覺,例如以英美等國家的觀點來看待世界,老師也應針對學習者的需求和當地文化環境來變通在英語教學上。

  我相信現階段英語學習的風潮只會增加不會減少,學英語可以提供學子多元

的學習經驗、文化觀,更可以增加我們的國際觀,不僅僅是學習一種外語,他所包含的面向更擴及文化等更高的層面,然而台灣的英語教育政策仍然還有改進的空間,需要政府及民間等共同創造更適合的學習環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英語全球化脈絡裡的台灣英語教育】 498850136 林巧凰

      由於全球化的浪潮影響,文化趨同性在地球村的狀況下愈來愈明顯,人們對國家和文化認同模糊,導致對語言的認同也呈現出某程度的混雜性。英語已然成為一枝獨秀的領先地位,可說是國際語或全球語。根據Crystal(1997)的分析,任何語言要成就全球語的地位,是在世界其他眾多國家中被定位為官方語言、第二語言或優先教學的外語,而英語是唯一的條件符合對象。

 

   全球英語使用可分為三個層次:內圈國家是提供英語規範同時也是母語使用國家,如美、加、紐、澳;外圈國家則賦予英語為通行語言並發展語言和文化特色,如新加坡和印度;擴展圈國家是依賴規範,遵循內圈國家提供的語言標準,如台灣、日本、印尼等等。英語的全球化是由內而外散播,尤其在西方殖民時期,外圈國家更是被迫接受語言標準和政經制度,語言成為推動現代化或是西化的推手。然而結束殖民之後,各國發展大不同,馬來西亞強調本國民族文化認同,廢除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地位;新加坡則是顧全不同種族的和諧,訂定多種語言為官方語言,英語除了做國際交流的用途,對內也是不同種族和語言社群的溝通工具。

 

   標準英語,一個社區或國家中享有最高地位被大家所稱賞的英語體,相當大的程度是象徵了英美的語言文化霸權,代表著一種不容挑戰的殖民威權性和正統性。但在觀念上,標準英語是一種穩定性,一個相對固定的參照點,但是做為一個國際語言要具備高度彈性和調適性,是無法用特定的標準來衡量的。實際上,地域性不同也有極大的差別,進而表現出英語多中心或多典範的現象,多種英語或英語體並存,過去被邊緣化的「非正統英文」新式英文或是在電影中常被嘲笑的印式英文都已經制度化,也被國際認同了,語言學上的觀點更是無價值或正統性高低之區別。此外,英語做為一個國際通用語言,必須同時是個獨立的語言,步是英語為母語人士的專屬資產,是屬於全世界共有的溝通媒介和生活技能。語言是兼具表情達意和身分認同的工具,也會配合時代社會的需要而成長改變,正隨著不同區域的社會環境發展反映當地風格的語言用法,以強化區分文化間彼此的身分認同,台灣的英語教育應審慎面對英語分散化和本土化的興起。

 

  台灣英語教育要如何因應全球化?

 

  首先,外籍教師的引進可以提供學生多元的學習經驗,帶來不同教學觀念和方法,是有別於傳統教學的全新知識建構,中外兩種文化碰撞而產生良性競爭,學生可以接受不同文化刺激,培養國際觀。但我們也不能缺乏在地的反思,在全球化的脈絡裡,英語的使用權威和所有權已經分化,所謂標準或正統英語不過是模糊的觀念,每個國家在發音用字乃至於語法或多或少都有異同,一昧的引進外師而未著重專業性會造成某程度的衝擊。就我自己的成長經驗,在學習英文中有外師的引導固然是最快習得當地的語言用法,並模仿其口音和表達方式,但若是學校沒有仔細的把關,有時候聘用外籍師資一定會勝過於本國籍教師的觀念會成為迷思,反而讓學生沒有正確的英語學習效果。第二,台灣本籍教師對於學習背景和需求,包括文化和語言的因素都有清楚的認識。也較容易以同理心了解學生的學習困難和過程,特別是可以強調因母語轉移所產生的錯誤,能夠貼近學生英語學習經驗的教導,做為學生的模範。

   此外,本國籍工作者是中西兩種文化混融的代表。但由於升學因素主導,目前正規體系的英語教學仍是以傳統的教授方式,念課文背單字寫考卷,難免落入填鴨式教學的窠臼,也較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成為學習負擔。教材的層面,台灣注重學生在各種日常生活情境和語言功能的使用,除了溝通交際、解決問題、獲得資訊等目的,也要加強跨文化的教學。更重要的是溝通表達何創造意義的英語學習資源和環境,例如教導西方感恩節之後,也可以鼓勵學生用英語分享台灣民俗節慶和風俗習慣,兼用國際性和地方性的題材而符合實際社會情境。目前台灣在英語教育上能著重英語系的大型出版商,而無法反映台灣當地的生活經驗;英文閱讀和寫作能力的培養也較受忽略,因此,翻譯學習可以變成角色扮演和難題解決可以提升外語學習的成效。就我個人觀點,語言的學習應該是活的,而非知識性的灌輸,最終還是要達到實用和應用的層面,希望教育的改革減輕考試的壓力之後,可以重新建立起學習的真正目的,幫助學生培養語言的使用技能,不要為了應付而死記,反而斷送了學習的熱忱。

 

  台灣的英語學習目標應該由在地的文化主體性出發,兼顧英語的全球溝通功能,把焦點從who you are轉移到what you know,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兼容並蓄,以符合全球化時代尊重多元共生的氛圍。總之,語言是一種重要的身分認同,先以自己民族的母語和文化為榮;與國際社會接軌溝通的全球化需求下,學習一種流通全球的國際語言,讓自己可以跨越文化藩籬也兼顧區域語言使用的差異達到有效的溝通交流。


以英語為國際語(EIL)之義涵與教學觀》心得筆記 應華102 賴京麟

 

 

 EILEIL,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Language是從將英語視為國際語的觀點出發,並非以往所熟知的EFL(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以英語為外語)或ESL(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以英語為第二語言)。根據文章,EIL的定義為:「英語的角色是作為國際溝通的語言…使用此種英語的場合並不必然是以英語為母語人士所說的語言為基礎(如美式或英式英語),而是根據說話者的母語和使用英語的目的而定。」這樣的定義突顯了EIL 的特點是非以英語為母語人士(non-native speakers of English)所常用的英語,藉以與其他以英語為母語和非以英語為母語人士溝通。台灣的英語使用定位普遍被視為是EFL,(EFL通常是作為教育體制內的一個學科來教授學生,在英語的教學方法、教材內容上都非常仰賴英美等國,可是英語在日常生活中卻缺乏實用的功能)可是台灣政府和社會獨尊英語所造成全民運動的熱潮,使英語和其它外語如日語、法語、德語的地位實有顯著的差別,難以與一般的外語等同視之。台灣學習英語的狂熱,除了民間在國際貿易、科技和學術交流上的需求外,主要來自於政府倡導與國際社會(其實主要還是西方國家)接軌的強烈呼聲,以國家機器運作教育體系和傳播媒體,將學好英文就是國際化、現代化的觀念合理化並廣為傳播。同時文章中指出,提升國際競爭力與學好英語其實並無絕對關係,調查指出台灣英語能力一向比日本好,但日本的國際競爭力卻沒有因此比台灣低,反觀國內為了學好英文,整個社會耗費龐大資源強迫我們的幼兒從學齡前就開始學習他們平時生活中用不到的語言,但學習英語的實質成效卻很有限。

  因此站在本土英語教學的立場反思,文章中表示現今全球通行的英語教學法是英美社會文化的產物,卻推廣成為非英語系國家的主流教學策略,這種西方國家發展出來的教學法常會忽略其它在地教學情境的歷史、風俗、人情的文化差異,進而壓抑本土的教學思考和創意,台灣的英語教學法其實不必全盤師法西方國家所提供的標準,本地教師應該取回國內英語教學的主導權,發展適合本地文化背景和需求的課程和教法。

  EIL 的觀點認為教學目標要合理實際,無需把每位學生的英語文都訓練成近似母語的能力(near-native proficiency)。事實上在台灣的英語學習者所用的語言領域有限,並不需像學習中文一樣去學各種用法,何況國內多數教師的英語能力也無法達到接近母語的地步,又如何讓學生去追求這樣的目標。但是根據文化大學的一份調查顯示(Chou,2004),該校大一學生中有86%的同學認為英語講得跟英美人士一樣是非常重要的,而80%的同學也認為英語教師應該跟英美人士的英文一樣好。這種對學習英語的認知都是源自於學生從小就被灌輸要以英美人士為學習英語的模範,要說得像他們一樣流暢自然才算是成功的學習成果,否則英文就是還不夠好、學生還不夠努力。反觀我們一旦看到外國人能講幾句簡單的中文就驚為天人,這種雙重標準無異仍是文化殖民心態的體現。

  許多全英語的課程標榜教導學生說一口純正道地的英式或美式口音的英語,但英語在全球化大潮的推動下,世界各地的英語口音已被視為一種可被接受的區域性英語體(regional English variety)(Jenkins, 2000)。如菲律賓英語(Englog)、新加坡英語(Siglish)、印度英語(Hinglish)目前都已經受到認可,他們的英語口音更是這些國家人民建構語言身份和文化認同中很重要的一部份。因此去除母語口音(accent-free)不是EIL 的教學目標,英語發音教學的目的也不是為了讓學生的口音更趨近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士,所以學習者的母語口音不能被視為一種英語發音上的錯誤,教師應重視的是學生的發音如何能讓別人清楚理解。

  面對未來全球日趨緊密依存的政經、科技、文化交流,使用英語的人口和文化以及英語所扮演的角色也愈將多元化。但英語的使用不只是單純的溝通工具而已,它還承載使用者的歷史文化、意識型態及價值觀,所以EIL 希望非以英語為母語者既能夠使用英語達到跨文化溝通目的,與國際社會接軌運作,同時也能發展該文化使用英語的特色,成為其語言認同的一部份。

英語為國際語,華語的定位為何?

  EIL的教學觀點尚未成為主流,但卻指出了台灣目前學習英語的情況,和英語是重要的溝通語言之一,從這之中可以反看華語教學的定位,英語發展至今已成為強勢語言且有一定的影響力和學習動機,雖然由於華僑的全球分布,有華僑的地方多少會發展華語教學,但近幾年的華語熱浪潮事實上是從美國開始的,因此華語在全球的發展似乎也無法脫離強勢國家的影響和態度,在推廣華語教學時該從何種教角度推廣,華語教學裡的文化價值觀和差異又該如何調和,都是華語教學時可以探討和研究的。現在大部分的華語教學訓練皆有文化差異的調和,不像英語教學是直接師承英美語系的教學方法,而有因應各國文化差異的國別化教材,雖然尚未發展完全,但市面上已有英、日、韓等國別化華語教材可以選擇,也有商業華語和生活華語的分別,由此可知華語教學的彈性較大,教師可根據學生情形或教學目的來選擇教材。

  英語教學發展已久,華語教學要和其競爭有一定的難度,但可從英語教學中借鏡並反觀華語教學發展的優缺,從中調整華語教學的目標和方向,找出華語可以長期發展的優勢,自成一個華語教學體系,如此一來就算華語熱浪潮過去,華語教學仍然有發展的可能和空間。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佳儒 應華104 台灣的英語教育  現況與反思

  我覺得這一篇文章十分能讓我產生共鳴,因為他實在很清楚的點破現在英語教育的缺陷,台灣的英語教育他以五個階段來說明,第一是學齡前的幼兒階段,由於台灣的英語學習風氣十分盛行,導致家境較好的家庭會將學齡前的孩童送去雙語幼稚園學習,也因為錯誤的關鍵期理論而更促使越來越的家長如此效法,但這個階段的孩童反會因英語能力上不佳而不敢開口溝通,表達,對孩子心靈造成頗大的壓力,且也會對本身的母語學習產生阻礙,因此他主張先學好第一母語才學習外語的方法。

  接著第二階段是國小階段,此時和學校教育便開始有所關聯,教育部編訂三年級才開始的英語課程也會因縣市的不同而產生改變,像是經費較多的台北縣市會不希望孩童輸在起跑點而從小一和二就開始課程,但偏遠地區的孩子和弱勢家庭的同學卻無法受到平等的英語教育,學生的英語能力變產生雙峰的現象,能力較好的學生繼續增進但弱勢的學生卻沒有機會學習,導致其學習意願更加喪失。另外,此階段的學生也面臨全民瘋英檢的壓力,許多家長為促使孩子通過全民英檢而投入更多金錢使他們學英語,這不僅會扼殺學生的興趣也只不過是為了滿足家長虛榮心的作為。這種雙峰現象到了國中時期依然如此,此時學生面對的是基測的壓力,老師的教學也開始著重文法,句型,讀和寫的方面,根本無法符合教育部訂定的聽說讀寫四項能力的提升,且師資也不是非常理想,有些地區的教師能力未達水準,一些文法都不太明白,且市面上的參考書議會出現錯誤的情形,學生會在無形中記住錯誤的用法,阻礙了正確學習。

  以我的經歷而言,國中時期真的是為應付考試而學習英語,因此學校老師注重的都是句式和文法,導致聽,寫方面的能力無法提升,上了高中,情形有所改善,學校會舉辦活動或社團督促英語學習,但我們所需具備的單字量卻大大增加,為了提升學測,指考的分數,我們都須背7000單字,但在國中時卻不具有夠深厚的單字量,因此背起來會感到吃力。最後到了處於高階英語教育的大學階段,不同於以往升學考試的督促,大學教育的英文課往往顯得不夠多,導致學生四年下來,能力卻開始退化,甚至比高中更退步,對於大學二年級的我來說,深深體會到英語課的不夠,但大學裡卻多了許多不同於以往的諮詢處,像是英文聊天室,寫作工仿,一些地方能提供學生多元的語文能力培養,此階段真的只能靠自我的督促來學習英文了!

  我想如此的英語教育在台灣已經行之有年,要有所更改並不是一蹴可幾之事,但漸漸還是有所進步之處,像是前幾年學測已增加聽力這項能力的測驗,我覺得如此才能更提升學生的聽力能力,而不再著重於以往的讀寫了,因為四個能力的均衡發展才能確實幫助學生的實際應用,而不是學了好幾年英語但卻無法用於實際溝通,以我這一輩的學生來說常會面臨不敢開口講英文的窘境,因此我真的希望教育方向能有所改變,讓大家快樂學習,聽說讀寫四能力都可均衡發展,並到最後能實際的應用,才是最為重要。

 

 

菲律賓華文教育是不是應採第二語言教育?從菲律賓華文教育近二十年的新發展談華校語言教育的定位  梁凱韻 40085045I

  這篇論文探討了菲律賓在近二十年來華文教育復興的方向和是否該成為第二語言教育。在清代時期開始,菲律賓就已經有華僑學校,那時候在東南亞的華文教育中,菲律賓也是佼佼者之一。但是過後連續經歷日本的佔領和菲化政策。經過這段停頓時期,菲律賓的華文教育進入了復興時期。筆者認為近二十年的復興時期的發展是前所未有的,也有一些研究者認為這時期比任何一時期來得強,我們可以得出的結論是這時期也是華文教育鼎盛發展的時期。所以我們可以看得出菲律賓的華文教育是由盛到衰再轉盛。

  在菲律賓,華文是否該成為第二語言教育?筆者的趨向是較贊同的,從政治、母語使用、教育資源等方面,筆者描寫了第二語言華語教育帶來的正面效果。政治上,因為華語第二語言,讓菲律賓政府覺得這語言不會威脅或動搖到菲化政策,中國也可藉此和菲律賓成為關係友好的國家。菲律賓華人因身處在多語言的環境,因此第一語言很多已不是華語,所以華語是第二語言也不算是錯的。以第二語言華語教育的名義,各組織也可提供更多的外來資源。

但是其實華語是否第二語言,個人覺得對於學習者來說並不是必要。那只是一種名義,可以讓菲律賓華人有更多設施和制度幫助學習。就算掛著第二語言的名義,仍然可以有人把華語學得如母語一般,需要的只是更多練習和使用的機會。菲律賓華人絕大部分都是說閩南話,與華語同一語系。在教育用閩南語來教華語,相信他們學習華語會更快,甚至達到舉一反三的成果。

  菲化政策使菲律賓華人的華文教育大受影響。華校都被規定上華文課程的時數,這些學校和加入了其他族群的學生,到了一定時間,學生的華文程度又往下滑的趨勢。但是幸好菲律賓華人及時發現這現象。這現象也使他們更加有動力,在這復興時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我覺得在很少精通華語人才的菲律賓可多接納華語為母語的國外老師,並把意願從事華語教學的菲律賓華人送到國外培訓。菲律賓華人也該嘗試多用華語溝通,營造語言環境,尤其是家裡。這樣,菲律賓華語文教育的復興便是指日可待了。

 

---------------------------------------------------------------------------------------------

泰國的華文教育    公領105施珮瑜40107219E

 

這學期,我除了有修國際華語文教育的課之外,還有修泰文課,雖說我們的期末報告最後決定做菲律賓而不是泰國,但我所修的課的確有相當大的呼應,因為泰文老師也會告訴我們一些與泰國華教有關的事情。 

泰國是東南亞華人人口較多的國家之一。泰國在1908年建立了第一所教華語的學校,但是因為此時的華文教學,以教授華語知識與中國文化,而引起泰國政府的反感,認為這是對泰國本身的威脅,有文化入侵的問題,因此限制了華文學校的發展,這是泰國華文教育發展歷程的一次打擊。後來,泰國政府開始不斷的壓縮華文在泰國的生存空間,停辦華校;太平洋戰爭爆發時,已看不到任何華文學校。二次大戰結束後,泰國走向民主,對華僑和華文教育採取較寬容的政策,1946-1948是華文教育在泰國最為蓬勃的時期。泰國華教從1992年放寬對華語文教育的限制後,擁有許多華語補習班,近年來更是有許多大學增設了華語系。泰國的華語教學發展,也隨著中國的政經起飛,而有加速的傾向。

 泰國華語文教育目前面臨的困境也是一般東南亞地區所面臨的,教材問題。由於中國大陸推廣華文的同時,使用大陸編輯的教材,因而造成教材不符合學生程度、環境等問題。再加上由於華語文在泰國就如同印尼有斷層上的窘境,因此如何提供符合泰國學生的教材是泰國華語文教學界的首要任務。另外,師資、薪水也都是泰國華語文教學界所面臨的其他問題。除了正規的華語教學途徑,有些私人更興辦業餘學校、夜校、培訓班等等,增加學習者接觸華語的便利性及管道、途徑。並且與外界合作,例如:中國和與國際推廣領導小組及台師大。

 我認為學習華語的過程中環境因素是相當重要的,如果泰國政府正視華語教育在他們國家的發展,並多加關心目前發展的趨勢,在學習過程中比較容易融入並學會如何應用,也比較容易激起他們的學習動機與興趣,增加他們接觸華語文的管道,有助於華語文的學習。我想多設立一些相關機構,並多招募一些華教人才,泰國的華教必能發展的不錯。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