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1. 國際華語文教育
    1. 《翁山蘇姬-以愛之名》心得-應華104謝依穎
    2. 李依恬─〈以愛之名‧翁山蘇姬〉電影心得
    3. 莊惠雯〈以愛之名:翁山蘇姬〉觀後感
    4. 《翁山蘇姬 – 以愛之名》觀後心得
    5. 龔加桃 越南華人在戰爭期間的損失  
    6. 龔加桃 電影《以愛之名:翁山蘇姬》
    1. 陳姵羽─〈以愛之名:翁山蘇姬〉電影心得
    2.  和平重建後柬埔寨華校教育系統的建立與改革   應華102 洪琬茹 498850162
    3. 以愛之名心得       應華102  洪琬茹 498850162
    4. 王采圓-《以愛之名—翁山蘇姬》觀後感
    5. 張慈芬:澳洲的語言政策與語言使用 
    6. 吳品萱 - 越南華人在戰爭期間的損失
    7. 吳品萱 - 《以愛之名:翁山蘇姬》電影心得
    8. The Lady 《以愛之名:翁山蘇姬》觀後感  應華102 498850332 潘欣妤
    9. 澳洲的語言政策與語言使用   閱讀心得  應華102 潘欣妤 498850332
    10. 以愛之名-翁山蘇姬 電影觀後心得       陳家葦
    1. 「澳洲的語言使用」心得 石伊婷498850411
    2. 黃昕婷《以愛之名-翁山蘇姬》觀影心得
    1.  澳洲的語言使用  教育系 鍾明頤 497002275
    2. 《以愛之名:翁山蘇姬》心得—林友蘋
    3. 翁淑媛《以愛之名──翁山蘇姬》電影觀後感
    4. 周巧蓁《以愛之名──翁山蘇姬》電影觀後感
    5. 林郁綺《以愛之名──翁山蘇姬》電影觀後感
    6.  陳姵羽〈從留學到移民之路:以澳洲高等教育連結移民政策為例〉讀後心得
    7. 林晏如─《從留學到移民之路:以澳洲高等教育連結移民政策為例》心得 
    8. 心得筆記《以愛之名:翁山蘇姬》--謝榕森 應華系三年級
    9. 林舒敏-《以愛之名:翁山蘇姬》電影觀後感心得
    10. 「以愛之名──翁山蘇姬」電影觀後感 應華105 楊玉嬿 40185013I
    11. 電影《以愛之名》觀後感499850133 應華三 何慧軒
    12. 張慈芬 498850215《以愛之名:翁山蘇姬》電影觀後感 
    13. 韋愛琳《以愛之名──翁山蘇姬》電影觀後感
    14. 陳玟萍《以愛之名──翁山蘇姬》電影觀後感 40185034I
    15. 林舒敏-《以愛之名:翁山蘇姬》電影觀後感心得
    16. 《以愛之名:翁山蘇姬》電影觀後感    應華系104林敬智
    17. 翁山蘇姬心得   應華105級   羅安璇  40185038I
    18. 電影心得-以愛之名 翁山蘇姬     應華105林純安
    19. 《從留學到移民之路:以澳洲高等教育連結移民政策為例》閱讀心得  林爭意
    20. 《以愛之名:翁山蘇姬》電影觀後感   498850136 林巧凰 
    21. 沈佳蓮-《以愛之名:翁山蘇姬》電影觀後感
    22. 《以愛知名:翁山蘇姬》觀後心得     應華102吳依靜
    23. 張琬婷  《以愛之名》 觀後感
    24.  李佳儒 應華104 電影心得   以愛之名 
    25. 柯婕妤-電影《以愛之名:翁山蘇姬》觀後心得
    1. 澳洲的語言政策與語言使用    心得   公領105  施珮瑜40107219E
    2. 翁山蘇姬  以愛之名    公領105  施珮瑜40107219E
    3. 應華系102 498850356黎心慈
    4. 以愛之名   心得      梁凱韻 40085045I
    5. 許芳瑜 14-和平重建後柬埔寨華校教育系統的建立與改革
    6. 以愛之名  洪韻婷 40085011I
    7. 許琇婷<以愛之名:翁山蘇姬>觀後心得
    8. 賴京麟《以愛之名─翁山蘇姬》觀後感

 

國際華語文教育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授課教師:楊聰榮 (台師大應華系暨海華研究所碩士班)

開課期間:2012年9月-1月

台灣師範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

 

《翁山蘇姬-以愛之名》心得-應華104謝依穎

 

『你可以「自由」選擇,你的丈夫你的孩子,或是你的國家。』

  『這是什麼「自由」?』

 

    這是我看完這部電影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對話,這讓我想到法國大革命時的經典名句,「自由,自由,多少人假以汝之名?」沒錯,古今中外,有多少政府、政客用國家自由的名義限制人民自由,而翁山蘇姬就是其中的受害者,不管選擇家庭或國家,有可能都會讓她痛苦一輩子,但他犧牲私人情感,選擇捍衛緬甸民主,這種曉以大義的精神著實令人佩服!

 

    古人云:「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這部電影拍攝的情節是,翁山蘇姬被眾人拱出去當領導者,一來她是將軍的女兒,二來恰巧她回來的時機點成熟,所以造就了她不同凡響的人生,是時勢把她推上這個位置,但也需要她的膽識,才能帶領整個緬甸對抗殘暴的軍政府。

 

    「有偶像,就會有人生的方向。」這是我聽一個演講者說過的一句話,想不到在這部電影裡得到了印證,翁山蘇姬常常看甘地的傳記,就算被軟禁也常常寫他的名言來激勵自已,甚至學習他絕食來抵抗軍政府的暴力威脅,甘地是翁山蘇姬的人生導師,或許因為有印度聖雄甘地的成功,讓緬甸鐵蘭花的革命之路走得更有信心。

 

    俗話說:「成功男人的背後都有一位偉大的女人。」翁山蘇姬她能致力於緬甸革命,是因為他背後有位偉大的男人,由於她丈夫無條件的支持,她才能無後顧之憂的奮鬥下去,當她得知先生在美國生病,那內心的天人交戰可想而知,雖然我們不是翁山蘇姬,無法完全體會到她身心煎熬的苦,但我們都有家人,如果設身處地以她的角度思考,我們會如何做決定呢?選擇總是痛苦的,背上全國人民的期待去做決定更是艱難,但偉人之所以偉大,就是在於忍人之所不能忍,為了緬甸的民主,我相信,翁山蘇姬一定會「以愛之名」繼續堅持至成功為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依恬─〈以愛之名‧翁山蘇姬〉電影心得

105級 應華系

        電影未必能增進知識,電影未必能感動人心,電影未必能引起風潮……然而電影跟文字一樣,跟其他類型的藝術一樣,他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契機,一把鑰匙,吸引你開啟一扇你從未在現實生活中想過要開啟的門。導演透過電影像種人傳達他認為重要的事,將發生在世界彼端的故事呈現在你眼前。

 

        在看電影之前緬甸對我來說十分陌生,也不曾想過要了解這個國家。看完電影,對翁山蘇姬這位女性產生了興趣,也想知道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她可以放棄家人付出一切為國家奮鬥。翁山蘇姬是緬甸國父翁山將軍的女兒,她的名字以及出身或許早就決定了她的命運。

 

        翁山將軍在二戰時期帶領緬甸脫離英國獨立,然而緬甸並沒有自此結束其多舛的命運。1962年開始奈溫發動政變,開始緬甸的軍人獨裁統治。在身分之外,讓翁山蘇姬決定投身政治,帶領緬甸走向民主的契機是緬甸8888暴動。在8888暴動的後兩年翁山蘇姬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在國會中贏得百分之八十的席次,但是軍政府卻宣布此次選舉結果無效,翁山蘇姬被迫失去改革的大好機會,也失去自此以後超過10年的自由。在這段時間裡發生了番紅花革命,也就是電影裡很多僧侶遊行的那段,這次革命的訴求就是「與軍事執政團進行對話」以及「釋放翁山蘇姬等政治犯」。雖然翁山蘇姬並沒又因為這次的革命就真的被釋放,但是在這次的革命中我們看到了緬甸人民的渴望,就算失去了領導人,他們也能自發的發起行動。翁山蘇姬不只繼承了她的父親,也成為緬甸政治的燈塔。翁山蘇姬結束軟禁的生活之後參與了2012年的緬甸議會補選,全國民主聯盟在44席次中取得43席,成為緬甸的二大政黨跟最大的反對黨。

       

        楊紫瓊稱這齣電影為一齣以「政治動蕩」為背景的「難以致信的愛情故事」,也許這部電影的主要目的不是擺在緬甸政治上,但它確實讓我們對緬甸有了一個粗淺的認識,透過翁山蘇姬這位傳奇的女性她對國家的愛,還有她先生對她的愛。以愛之名,就算被軟禁,就算跟家人分離,翁山蘇姬依然可以堅定的選擇自己的路並堅強的走下去。我想去年選舉上取得的成功將會是一個開始,在她付出這麼多之後,終於可以完成她以及她父親的理念。

 

 

 

莊惠雯〈以愛之名:翁山蘇姬〉觀後感

應華40185017I 莊惠雯

 

翁山蘇姬,這位受世人所崇敬的女性,在此片中由楊紫瓊所詮釋。翁山蘇姬的遭遇、所展現出的堅毅勇氣以及背後催淚的家庭親情,都是片中的賣點--當然,這都歸功於楊紫瓊的演技--也是觀眾最常注意、討論的方面。

 

而牽動著所有劇情主線的,當然就是緬甸的時代背景以及政治局面。

 

據說本片幾乎把歷史真相都如實地呈現了出來,那劇中那些擁有權力可隨時射殺人民的匪軍--是的,在我看來他們跟土匪沒兩樣--也都是存在於現實生活中的,發生在我們已在世的二十、甚至二十一紀。隨意抓走參加抗議集會的學生、民眾,逼他們做苦工或對之施暴虐待用以取樂(一排人徒步走向地雷區),那幾幕帶給我的震撼甚可蓋過其他關於翁山蘇姬的光輝畫面。

 

在離二十一世紀不遠的二十世紀,還有國家處於獨裁軍政府的暴政之下,真的匪夷所思(不否認「感到驚訝」這點也顯現出我的孤陋寡聞和無知)。注意到片中緬甸似乎原本未加入任何國際組織,因為軍政府的行為只受到無關痛癢的國際譴責,卻未有任何一個組織能對之進行制裁。後來,亞洲一些國家試圖與緬甸軍政府達成聯盟協議,但這也並未使他們有任何試圖收斂的意思(至少沒有直接影響)。畢竟,緬甸本身以農立國、物產豐厚,軍政府可以恣意妄為而幾乎沒什麼好擔心的,就算對之進行經濟制裁,也只會「讓中國坐收漁翁之利」。時代局勢以及地利之便無形中鞏固了軍政府的執政籌碼。

 

翁山蘇姬的決心是軟化一切的關鍵,但她也犧牲了原屬於她的平凡幸福,只因她流著翁山將軍的血。

 

什麼樣的契機,能使一個國家屈服於以暴治國的政府長達數十年?什麼樣的責任心,能讓一個家庭主婦拋下她的家庭,選擇穿過無情的槍林彈雨、為所有人民站出?什麼樣的愛國心,使她能忍痛捨下見摯愛最後一面的機會、只為繼續為國家奉獻?這豈能不讓成天口口聲聲高喊愛國卻完全沒有付出的愚庸之民自慚形穢?

 


 

翁山蘇姬以愛之名觀後心得

 

在我的認知裡緬甸是一個由軍政府領導的極權國家,雖然現今的緬甸已經越趨民主,但實際上軍政府仍然掌握了很大的權力,而這一點從影片中軍政府下令選舉無效可以看出。在傳統的緬甸社會哩,女性的地位普遍不高,翁山蘇姬之所以可以領導人民與軍政府對抗、爭取民主,我覺得最大的原因是蘇山蘇姬的父親翁山將軍是帶領緬甸脫離英國獨立的重要人物,人民認為翁山蘇姬有足夠的號召力讓人民有勇氣去對抗軍政府的壓迫。

影片中我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是軍政府以殘忍的手段對付支持翁山蘇姬的群眾們,比較輕微的被送到邊境做苦工,比較血腥的手段則是將民眾送到地雷區,利用他們清除許多未爆的地雷,那段電影內容讓我感到非常的震驚與不舒服,震驚那些軍人的冷血與無情,不舒服的部分是當有人踩到地雷引爆時,他的手臂還被他的同伴握著,那是令人多麼的恐懼卻無能為力,軍人看好戲的臉與人民顫抖的身軀至今仍深深印在我的腦海中,無法散去,身處於民主國家的我們很難想像的到竟可以如此藐視人權,把生命當成操弄政治的工具。

剛看到這一部電影的簡介時,我腦中浮現了另一部片《鐵娘子》,兩者都是在政治上具有極大影響力的女子,不同的是《翁山蘇姬 – 以愛之名》整部片主要以溫馨、感人貫串整個故事,愛情、親情是翁山蘇姬的強大靠山與精神支柱;而《鐵娘子》則較著重個人的能力與成就,情感方面著墨較少。

也有人說:「《翁山蘇姬 – 以愛之名》是一部悲慘的愛情故事。」因為在整部片中除去爭取獨立這方面的描述,令人最印象深刻的大概就是翁山蘇姬和她丈夫之間堅定濃厚的愛情了,翁山蘇姬被軍政府軟禁的十五年內,兩人見面的次數非常少,甚至在她丈夫罹患癌症末期時,兩人想見卻始終無法見到面,一位緬甸政府不願發給她丈夫許可證,雖然緬甸政府說願意為翁山蘇姬安排回英國飛機,但翁山蘇姬擔心只要自己一離境將永遠無法回到祖國,而她丈夫陪她與軍政府對抗了這麼多年當然也明白其中的意義,所以他不願翁山蘇姬為了自己放棄從以前到現在對民主的所有努力,因此在他死前兩人都不曾再見面。從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出兩人是如此的相愛,但為了祖國翁山蘇姬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但與丈夫這一別就再也無法見面,可以想像她心中究竟是多麼的掙扎與痛苦,令人心生佩服。

 

 


 

 

龔加桃 越南華人在戰爭期間的損失  

    

應華103B-499850676-龔加桃 

 

  戰爭,這兩字我從前在歷史書上學到了不少,字面上看著死亡人數是多少多少,看了以後心中有十萬份的憤怒,是想不透戰爭的好處。戰爭,這兩字我在網上也看過了不少,儘管是已經被調成黑白色,心中的不安還是沒辦法減少半點,到底是誰會喜歡看到這種盡是紅色的場面。戰爭,這兩字如果跟爺爺奶奶年代的老人家談起,他們可以跟我們講個大半天,而且是帶著凝重的心情,不安的情緒。因為他們是真的經歷過,多恐怖啊!真不敢想象為什麼文明人會做得出這樣殘忍的事。大家都為了各自的利益而發動戰爭,我想了老半天都想不透戰爭的真正意義。難道人的本性就是惡都只看到利益,而看不到人的生命到底有多重要?如果你問我在我眼中最重要的是什麼,我會說是身體健康,我找不到有什麼比沒有病沒有痛,快快樂樂的生活來得更重要。人的追求其實只是因為不滿足現狀罷了。貪心會害了一個人,如果人能夠學會知足,滿足於現狀,不去羨慕妒忌別人擁有的比自己多,不去計謀拿走別人比自己多的東西,世界上大家都會相親相愛,互相幫助了。世界上就不會有戰爭了。

 

在這份資料中,我除了利益,物資損失跟傷亡人數之外,什麼都看不到了。我們是真的可以看到戰爭只是為了一個貪心而損失的很多東西,到底值得嗎?我從小到大學習歷史,戰爭的背後都是人民的慘況,血流成河,人民餓死在街頭。戰爭的過後所留下的負債更是令人民一直要生活在一個民不聊生的地方中,人民所辛苦賺到的都不足夠用來給政府。這樣的生活好嗎?有人會喜歡嗎?即使是在勝利的國家,他們除了利益外,又得到了什麼嗎?難道他們國家是一條人命都沒有損失到嗎?戰爭過後,每個人都活在恐俱當中,不管是生理,或者是心理上都受到嚴重的傷害。

 

從資料上顯示,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一直到法國重返殖民地與越盟發生衝突的期間,夾處其間的華人就無所逃避,一直身處於戰場,遭受到嚴重的損失。同時,中國政府也因國內的局勢急劇變化,無法顧及到華人切身的利益。所以在戰爭期間居住越南的華人社會遭受多少損失實際難以估算,心靈上,精神上的痛苦更是我們無法理解的,他們只求茍全身家性命於亂世,實在是生活在痛苦當中。所以我覺得戰爭對人民帶來的只有痛苦。

 

但是現今社會,大部分國家都開始拒絕這種殘暴的手法去處理問題,大家都定時開會討論,而不是發動戰爭。可是我覺得只要每個人都懂得珍惜生命,知足常樂的話,世界就會和平快樂很多。

 

 


龔加桃 電影《以愛之名:翁山蘇姬》

 

499850676-應華103B-龔加桃

 

  片中內容主要是翁山蘇姬在爭取民主社會前與軍政府和人民的一些交集。內容是訴說翁山蘇姬的父親被軍政府槍殺了,後來被軍政府統治了國家,壓制人民,對學生和知識份子加以迫害,甚至槍殺,翁山蘇姬不堪目睹人民受害,又受同伴和其他知識份子的推崇,最後決定以繼父親生前的影響力再為人民效命,電影更有一個特色之處是翁山蘇姬的丈夫對她一直的支持皈信賴,為對妻子的愛不惜自己的身體健康,而加演了一場動人的愛情故事。

 

這部電影不但在演說一段政治人物的經歷,更是一部動人心弦的愛情故事。在各個東南亞的國家裡,人民與政府都有不同的衝突,可是,站出來為人民說話的、為人民犧牲的,又有多少個?翁山蘇姬雖然只是一個小女人,她曾經為了家庭,離開了自己的國家,可是最後卻因為自己的國家,而捨棄了她最愛的丈夫。她的行動證明了她對國家和父親的愛,也為緬甸人民爭取了民主之國。

 

我在看這部電影時,有很多個地方都讓我覺得驚訝和感動,可能是因為翁山蘇姬畢竟是個女人,看起來又很瘦弱,所以對她的一舉一動,更使我驚訝。她的勇氣和堅持救了整個國家,她的付出比任何人都要艱辛,她捨棄了她安定的生活,捨棄了她的愛夫和愛子,在享受天倫之樂的地方,走到軍隊的槍械面前,毫無猶豫地迎向槍口,她這無畏無懼的精神的確使人敬仰。

 

翁山蘇姬是緬甸非暴力提倡民主的政治家,也是全球爭取民主與和平、反對軍權統治的象徵,為了爭取緬甸民主,過去20年,她大部分的時間都被政府軟禁。翁山蘇姬最初回緬甸的原因只是為了探望病危的母親,可是當時她看到有理想鬥志的青年學生為民主而奮鬥。

 

人民選擇她,是因為大家都敬仰她的父親,她的父親是緬甸的國父,她只不過剛好身為緬甸國父的女兒,即使擁有這樣的身份,她還是大可回英國繼續她安定富足的幸福生活,不需要留在動盪不安的祖國,飽受戰略的威脅,四處勞累奔波,為前路茫茫的國家犧牲她人生中寶貴的青春和家庭。

 

最後,片中最令我感動的,莫過於翁山蘇姬對她丈夫的愛,還有翁山蘇姬的丈夫在她被軍政府軟禁期間的不離不棄,還有為她四處奔走遊說,甚至在人生的最後關頭,還毫無保留地疼愛和諒解她。如果翁山蘇姬在她老公病逝前,選擇離開緬甸,我想絕大部分緬甸人都能諒解她,可是她選擇了為了國家承受痛苦而繼續留在緬甸被軟禁。可是她卻為緬甸寫上光輝的一頁,給人民帶來安定的民主生活,這個成功比任何付出都來得偉大。

 


 

 

陳姵羽─〈以愛之名:翁山蘇姬〉電影心得

  在看這部電影之前,對於翁山蘇姬的了解,只有公民課本上寥寥幾行字、一張翁山蘇姬隔著圍牆與眾人喊話的照片,以及近年曾耳聞的翁山蘇姬的軟禁終於解除、翁山蘇姬得諾貝爾和平獎、參選當選的新聞,對於那個在我幾乎一無所知的東南亞遙遠國度勇敢的女人,印象是模糊的。然而,看完這部電影,縱使對緬甸政治、歷史背景不甚了解,縱使我從未有相似經驗或體會,我還是為翁山蘇姬,她似傳奇般的故事,她的堅強深深感動。也深深為緬甸的局勢感到哀嘆,為自己所處的太平感到慶幸。首先,還是想先說一下關於情感層面的部分,雖然這並不一定是這部電影想呈現的主軸也不是老師想讓我們著重的重點,但是卻是最扣人心弦的地方。最令人感動的莫過於她與丈夫麥可之間的夫妻情深。生於民主自由國家的麥可,當看到妻子的故鄉局勢如此動盪、如此封閉,當與妻子因此要分隔兩地,久久才能見一次面時,他並沒有埋怨、勸妻子放棄而是給予全心的支持,甚至為她奔波。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畫面是,麥可在病重時與翁山蘇姬通電話,她知道丈夫病重於是詢問是否該回家一趟,麥可聞言卻虛弱地喘著氣拒絕,他說她努力了這麼久決不能功虧一簣。他們之間已經不是俗套的浪漫愛情而是堅定的夫妻深情,丈夫無疑是翁山蘇姬的精神支柱。再說翁山蘇姬,在父親是為國而遭刺殺身亡的背景下,在身處相對太平自由的英國,在家庭平和美滿的生活下,面對家國的局勢的動盪,她選擇的,並不是為避免不上父親後塵而退縮,而是延續父親的精神,勇敢站出來,為人民努力。她冒著生命危險、 忍著與家人分隔兩地的生活,在女性地位較低的東方國家,在動盪封閉的緬甸,堅毅的堅持為人民努力至今,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多堅強的心。

  而在此之前,對於緬甸的政治、歷史我幾乎是一無所知。但電影中反映了當時緬甸動盪不安的真實情況。一有叛亂便是血腥鎮壓,軍政府專制獨斷,掌握大局,對於所有反動一律壓迫,直到翁山蘇姬的堅毅,才漸改變這個國家的命運。記得其中的一句台詞〝Use your liberty to support ours.〞看到電影中緬甸的不安局勢,讓我不禁為自己所處的太平感到慶幸。我們如今的自由也是前人犧牲他們的生命換來的,在感嘆緬甸的局勢之際,也讓我更懂得珍惜而今擁有的自由。


 和平重建後柬埔寨華校教育系統的建立與改革   應華102 洪琬茹 498850162

 

    老師上課時曾經問過有關於柬埔寨的幾個相關問題,但幾乎大部分人都答不出來,我也從沒想過,對此也非常驚訝。後來才知原來這是因為台灣跟幾乎跟柬埔寨沒有連繫,甚至連駐當地機構都沒有,也難過對當地的資訊非常稀少。

 

這次看完這篇論文,雖然對柬埔寨的整體大環境還是算陌生,但卻也算是有進展。尤其一些有趣的現象,以及歷史事件使我在讀論文的當下幾乎著迷。以下是幾個令我感到有興趣的部分。

    一、柬埔寨過去紅色高棉時期對現今柬埔寨社會的影響:

過去僅知柬埔寨曾被赤化,但文中較詳盡的說明當時的戰爭混亂情形,不只華人社區、華人文教系統,當地所有建設幾乎都被破壞,筆者面對的受訪者甚至都曾經「下鄉勞動」,這是我只在課本上讀過,但沒有經歷過也想像不到的。沒想到柬埔寨也曾經有這種血腥的歷史。

    二、華人在當地社區沒有受到排擠,似乎在當地適應良好:

    這是在東南亞國家中較特殊的一個現象,我覺得非常特殊,因為在華人大量移民東南亞的情況下,許多國家如印尼、菲律賓等都曾出現反華、排華的情形,畢竟大量華人移入將影響當地人的就業、產業發展及造成社會改變等等,所以我覺得柬埔寨華人移民在當地的關係值得研究做為移民相關議題學者可以多加著墨之處。

    三、華文教育在內戰後受到政府大力扶持,蓬勃發展,然而華文教育卻是由當地五大民間幫會主導而非政府:

    這也是柬埔寨一個特殊的現象,一般公立學校,或是受到政府扶持的產業,理當、通常都是由政府一手掌握,然而柬埔寨卻是交由民間華人移民最大的協會辦理,對此我們也許可以說這是領導者的開明大膽,畢竟非政府部門在行事上可以做出較有彈性的行動,也能夠對環境更具回應性。我認為一國的語言教育,尤其非母語教育,要發展就要盡量和政府配合或是獲得支持,像柬埔寨,經歷過內戰後,雖然發展的時間不長,但有政府就可以支持進展快速,未來發展雖可能也有一些困境,但算的上欣欣向榮。

 

以愛之名心得       應華102  洪琬茹 498850162

 

    今天在教室其實是我第三次觀賞以愛之名,幾乎已經對劇情聊若指掌。我很 喜歡這部電影,即使有些部分情節發展太快不完備,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它讓我們能夠更親身了解一個威權體制國家內的人民是如何生活的。

    有關緬甸的政治發展,從國中就時有耳聞,然而由於相關的國際新聞實在不多,幾乎所有的緬甸知識都只是從課本上幾頁薄薄的紙得知,一直以來對她的發展實況鮮有窺探。雖然知道緬甸軍政府拒絕民主,內戰頻繁,但身在自由民主國家的我們實在是難以想像,就算是像在國高中時聽到「前幾天緬甸政府血腥鎮壓當地僧侶」之類的消息,當時的我也是沒有什麼具體的心情投射。在這樣的情況下,不難猜測第一次看到電影中人民被軍政府鎮壓、掃射、凌虐時我的內心有多難接受,影像遠遠比文字更能給予人更大的震撼,從街上的學生、到醫院的醫生都如一文不值一樣,軍人不眨一眼便能開槍奪取一個人的性命。這部電影的畫面在我心中迴盪很久,畫面中的緬甸土地(雖然只是泰國邊境)和大金塔看起來是那麼安詳寧靜,在這底下活動的原應該是虔誠的僧侶,和活力充沛的市民社會,但人類本性的惡劣,在這美麗的地方竟然天天充斥著血腥暴行。也許在我們平常抱怨台灣政黨惡鬥、社會混亂的同時,世界上其他被我們遺忘角落就正有黑暗不人道的殘酷暴行在發生。身為民主國家的公民,我們真的應該好好珍惜前人用血淚替我們爭取來的珍貴公民權。

另外使我深受感動的一點,就是身為一個嬌弱的女子,如何獨自挺身面對重軍武裝的軍政府,很多影評說他們不能理解為何一位母親可以甘願放棄自己的家庭以人生,對我來說,是不是母親已經不是重點,一個人能夠拋開理性自利的慾望,為廣大人民爭取權益跟強權抗爭,已經超越我們平常對人類的期待了。這念頭讓我對人性更有信心,我覺得世界上的好人和奇蹟都是存在的,不多,可是確實存在。

我覺得緬甸人民跟世界上其他威權國家的人民比很幸運,他們雖然一直以來都沒辦法過好的物質生活,也無法擁有自由的精神生活,但他們有翁山蘇姬,除了給所有人民精神上的寄託,在面對漫漫軟禁的日子,她也陪他們一起承受,一起抱持希望,十幾年來用自己的人生和家庭做為交換,以和平方式終得以逐漸走出暴政。衷心希望希望這個美麗的亞洲土地最後可以更轉化為美好的人類淨土。


 

王采圓-《以愛之名—翁山蘇姬》觀後感

    這是第二次看這部電影,兩次的感覺都很深刻。記得以前在看雜誌的時候,偶然間看到翁山蘇姬的故事,當時看她的照片時就覺得她跟楊紫瓊長得好像喔!那時候雜誌只稍微敘述了翁山蘇姬在2008年以前的生平事蹟及對緬甸的貢獻,大部分的篇幅則著重在2009年時,聯合國批評緬甸對翁山蘇姬的拘留已經違背了緬甸當局的法律(超過拘留期),並要求立即釋放翁山蘇姬,另外還提到了有一名迷樣男子(應該是美國人?)游泳潛入翁山蘇姬仰光湖畔住所,該男子在離開時被軍政府發現,對此,軍政府指控翁山蘇姬違反軟禁令,因此緬甸法庭裁定翁山蘇姬非法收留美國人罪名成立,再延長18個月軟禁。當時的我只覺得很傻眼,世界上還存在著這樣的國家真的很令人訝異。或許生長在台灣這樣的環境下比起很多國家算是很幸福了,才會讓現在很多年輕人不太有危機意識,也不太能體會其他國家的處境。也許我們這一代無法感同深受,但至少我們能做的就是關心國際時事,而不是一切事不關己,畢竟在一個地球村下,很多事情都是環環相扣的,一個國家發生的一件小事都很有可能影響整個世界。

    回歸正題,關於這部電影,即便看了兩次真的都讓我從頭到尾目不轉睛,習慣性地想要偷滑手機的時候,注意力還是會被吸引回到影片上,不論故事情節、拍攝手法、演員詮釋等,都十分賺人熱淚、發人深省。記得有一次問了緬甸朋友看過以愛之名這部電影了沒有,她的情緒激動得不得了阿!開始滔滔不絕的講起她的心得,講到眼角泛淚、憤慨不已,還講到了翁山蘇姬和楊紫瓊都是她的女神等等。當時我只覺得……有這麼誇張嗎?等到去電影院看了之後,才真的覺得那位緬甸朋友表現的情有可原阿!在故事中,看到了翁山蘇姬真的是一個很勇敢的女性,犧牲了自身的幸福、家庭,放棄自己的自由以換取全緬甸人的自由,即使遭受軟禁、跟丈夫和兒子分隔兩地,甚至生命受到威脅仍無所畏懼。很難體會當時她是下了多大的決心,才能決定這麼做。除了翁山蘇姬,其實在片中也看到了很多為國家犧牲奉獻的英雄,那種「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情操,真的讓人覺得很偉大,一般人都會選擇不要去淌渾水,但身在那樣的情況下,我想他們並沒有太多選擇的餘地,若不起身,也許就只有絕望一條路了,或許,這是改變的必經路程吧!

 


 

張慈芬:澳洲的語言政策與語言使用 

    台灣以其豐富多種的原住民族以及早年來自各地的移民而造就出多元文化,然而明明應該顯而易見的多語共存現象,事實上卻不然,因此究竟如何能夠也使得台灣島呈現多種語言普遍和諧共存呢?這是個牽涉到社會語言學的研究議題,又以影響語言發展的層面來說,語言政策是個相當重要的角色,而其影響到的語言態度更是關鍵。台灣由於和澳洲有許多類似點,例如上述所提到的原住民族,兩者皆有相當比例;移民構成是歷史形成的主要原因也是兩者的共通點,再如兩國都有國家定位和文化認同的問題、同樣享受民主自由的開放社會等等,因此,觀澳洲的語言政策,或許能提供台灣一個參考的借鏡。

       澳洲的語言政策可分為四大領域:英語、移民語言、原住民語言、外語政策。澳洲將英語定位為共同語,非國語。共同語的落點似乎界在官方語與外語之間,是個彈性很大的中庸之道。自大英帝國殖民時期開始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在國際間的地位勢如龍頭,統領全球經濟、政治乃至生活層面,隨著這股趨勢,英語便奠定其國際間共通語言之地位。而面對美國這股潮流,大部分的非英語系國家如何因應以與國際接軌同時又能保存母國之本土文化呢?若將英語定為官方語言,雖能順應潮流與之同步,然而若熱潮退去、美國黯淡,這些國家將如何調適?若將英語視為外語,對該國國內就是辛苦些,如在經濟上仰賴外貌或外資的台灣、中國、日本、及南韓等,英語能力即國際競爭力。所以曾為英國殖民地的澳洲如此將英語定位不僅有世界英語還有日常使用的澳式英語,英語是為共同語。

    澳洲曾經有過同化政策、白澳政策,但如今澳洲早已是個接納多元的開放社會,認為眾多文化豐富了澳洲的社會生活,並且視所有其為重要資產,因此政府鼓勵保留之並正向支持。澳洲原住民的經濟狀況普遍不好,各種社會問題也接連使得原住民語漸漸衰亡,九十種原住民語僅存二十種被保存,主要因為年輕人因為社會變遷不再說原住民語,且澳洲原住民語言並沒有一個多人共用的原住民語。面對此困境,如原住民認為有需要,政府願意協助教育保存。

           如今全球多元化時代,英語也不一定具壟斷之大權,個人的語言能力多多益善,因此在外語學習方面,澳洲的學生也有機會學到歐洲語言、日語,或是華語。那麼台灣的語言可以如何?也許人民應該開闊心胸去了解本土的各個族群、語言,同時也開闊眼界去學習除了英語以外的外語。而環境的塑造有助於語言推廣,例如景觀語言使語言加上視覺,以及各地的社區語言中心不僅研究、保存語言,更為語言的學習與復興。總而言之,本土化與國際化,同等重要,應同時並進。

 


 

 

吳品萱 - 越南華人在戰爭期間的損失

(作者:許文堂)

    此研究論文在探討越南華人在二次大戰和越戰中的損失。越南華人大部分研究侷限於他們的成就和正面形象,例如他們踴躍捐輸,甚至組織義勇隊返中作戰,或是在日軍佔領區進行英勇游擊戰,很少有研究針對他們的損失。

    從八年抗戰爆發以來,國民政府應港口逐一失陷,須倚靠香港和越南當重要物資轉運地,直通昆明或南寧,這也造就當時越北華人商業繁榮,雖日方頻頻對法師壓限制越運物資援中,但活絡的經濟讓當時的越南華人感受不太到戰爭的殘酷。後來,出現汪精衛的親日政權,導致越南華人的意識形態分裂成挺國民黨政府或親日,1940年日本和法國印度支那總督簽訂「法日軍事協定」,日軍成功切斷越南「援蔣」道路,中國官商物資被扣留在海防港,損失極鉅,而日本也規定從此越南的稻米只能供給日本,不能資助第三國。接著,汪精衛政府向日軍教社不受損失為由,收攬僑商,效果不錯,很多越南華商中的重量級人物轉而親日,另一個背景為1942後南洋漸被日軍掌控,他們也只能求自保。另外,親日華僑也較地下反日華僑擁有更多特權和利益,甚至連法國對親日的華僑都不敢過問。這個時期的華商,只有選擇商品不得出口餓死或是出口商品給日本大賺戰爭財,迫於生存的壓力,幾乎都選了後者。而作者也提出,如何安全度過日復一日的暫時生活才是他們最大的挑戰與抉擇,指控他們是戰時叛逆未免過於沉重。

    二戰後,中國企圖操縱越南政治,妨害法軍和越盟各自想獨佔統治權而被法國和越盟雙方厭惡,另外華人趁機販運物資、操縱匯兌,掌控大部分商業利益,使越南百姓不滿。法軍後和越盟有許多軍事武裝衝突,造成許多人身、財產傷害,由其在華人密集地區,經中國外交部向法國政府交涉,為維護華人人身財產安全,事關法國聲譽和利益,法國發布關於維護華人安全的措施。1935年中法協定簽署,越南認為中國將越南出賣給法國,更加仇恨法國和華人,且中國處理越南問題的心態太過天真,認為只要越南獨立就沒有華人問題,後來發生的「海防事件」,越盟佔領華人商業區為戰場,造成龐大傷亡和經濟損失。看完作者對二次大戰和越戰的分析真是令人矛盾,二戰時期聽日軍指令乖乖辦事的華商不但保全性命沒什麼經濟損失,還大發了一筆戰爭財,和日軍對抗的越南華人下場在真正悽慘。

    我不是那個時代的人,因此我沒有任何權利可以批判當時的他們,對在越南的華人來說,日本人的刀架在脖子上加上祖國無能不可能相救,若部分華商隻身一人可能還會捨身取義,但他們背負的是一個家庭的責任,也許還是有見錢眼開的商人,不過我相信很多在越華人都是出於無奈,而這份罪惡感也許讓他們十分不好過。看完這篇論文我思考著愛國主義的真正意義,我認為愛國主義是感性的,是一種拋頭顱灑熱血的澎湃激昂,再有價值的東西也在國家之下,不過回歸理性,到底值不值得?這是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在那個大時代每個人都有不得已的選擇,我想到電影《葉問》中那個幫日軍當翻譯的中國人,他為了保全全家對日本人忍氣吞聲,其實私底下仍在幫助葉問,每個人都有難言之隱,我相信他是愛國的而且比任何人都討厭日本人更討厭他自己,但情勢所逼,亂世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無奈。每次看完這種講述戰爭的學術文獻,總感謝老天把我生在這個至少和平的年代。

 

 

吳品萱 - 《以愛之名:翁山蘇姬》電影心得

    和一般人一樣,這部電影深深感動我,背負著國父之女的天命和偶然撞見的血腥場面,翁山蘇姬再也離不開緬甸。2012年對緬甸人和翁山蘇姬都是極重要的一年,四月,翁山蘇姬當選國會議員,六月,晚了二十一年,翁山蘇姬踏上奧斯陸領取諾貝爾和平獎,在領獎演說中說到「the Nobel Prize had drawn the attention of the world to the struggle for democracy and human rights in Burma」,翁山蘇姬這次的演說,被譽為諾貝爾和平獎史上最重要的演說。奧斯陸會場中掌聲好響好亮好長,雖然不是緬甸人,但淚水在眼眶打轉,忍著不讓他落下,翁山蘇姬、她的丈夫和孩子,到底熬過了多少思念和挫折才能站在台上親自領獎。

    《以愛之名》這部電影,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知道翁山蘇姬不可能一個人通過這些難關,沒有她的丈夫在緬甸國外幫她找資源、找曝光,世人不會知道緬甸有個人叫翁山蘇姬的在為緬甸民主奮鬥,雖然對緬甸而言麥克是外國人,但他對緬甸的付出卻比任何人都多也不亞於他的妻子,他不求回報也不在意世人知不知道他的功勞。麥克也是頭腦十分清楚的人,願意忍住思念沒看到愛人最後一面,雖是遺憾,但若翁山蘇姬回到英國探望他就再也回不去緬甸,對他來說,他奮鬥的一切都會白費,他的生命也就沒意義了。沒有幾個人能體會他的痛苦,他的偉大成就了緬甸、成就了翁山蘇姬,我深深的向Michael Aris致敬。

    翁山蘇姬讓我聯想到近來受到矚目的韓國新任總統,也就是韓國史上第一位女總統,朴槿惠。他們二位的背景實在太相似,翁山蘇姬有個緬甸國父翁山將軍的父親,朴槿惠有個南韓強人朴正熙的爸爸,父親的光環與壓力,註定跟隨她們一生;翁山蘇姬的丈夫在1999年過世,朴槿惠則是單身一人;翁山蘇姬的兒子遠在英國無法見面,平時就像沒有一樣,朴槿惠未婚也沒生子。兩人稱的上是無父、無夫、無子的「三無」。雖說朴槿惠因剛上任還看不出來任何政績,但翁山蘇姬的表現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瘦弱的身軀加上溫柔的聲音,卻有著比鋼鐵還堅毅的心,我很難想像翁山蘇姬這些年是如何走過的,為了緬甸他必須放棄當一般妻子和母親的權利,他的孩子也曾經迷失走偏學壞但最後了解母親不能見父親最後一面的苦衷選擇體諒和走回正途,一個母親若知道孩子為了自己而犯錯會有多難過?Michael Aris和翁山蘇姬這家人有太多心酸我們常人無法體會,但很開心他們的犧牲終於開花結果,緬甸正朝著更開放的道路走著,儘管國內軍政府仍存在獨裁問題,憲法也有許多不合理的規定支持著軍政府,但我相信,一切需要的只是時間,但我擔心的,是翁山蘇姬的生命,她已經67歲了,且幾十年來受盡一切身心折磨,雖然沒有人想詛咒翁山蘇姬,但若真有萬一,有什麼適合的人選可以繼承翁山蘇姬領導者的位子,翁山蘇姬是有著父親光環和自身奉獻的領導者,有沒有任何人有足夠的影響力,在沒有翁山蘇姬的情況下還能讓緬甸政府感到威脅、讓其他國家重視緬甸?

 

 

The Lady 《以愛之名:翁山蘇姬》觀後感  應華102 498850332 潘欣妤

 

2012年3月16在台灣上映,是盧·貝松執導的英法合資電影,主角楊紫瓊飾演1991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翁山蘇姬,是一齣以「政治動蕩」為背景的「難以致信的愛情故事」。

故事內容主要講述翁山蘇姬在3歲時,其父親翁山帶領緬甸走向獨立,其後遭行刺身亡。翁山蘇姬長大後移居英國,與一名大學教授阿里斯結婚,生活美滿。直至她的母親病危,翁山蘇姬才回到她的祖國緬甸。翁山蘇姬到醫院探望母親時,遇見很多在8888民主運動中遭緬甸軍隊鎮壓而受傷的人,這事激發起她的政治抱負。她明白自己身為翁山的女兒,理應帶領緬甸人民爭取自主,並開展政治活動。

翁山蘇姬成立全國民主同盟參與選,並獲國會大多數議席,但軍方拒絕交出權力,反而決定要完全控制翁山蘇姬。軍方拆散翁山蘇姬的家庭,把她軟禁家中超過10年,並禁止她的丈夫和兩名兒子入境。但他們在境外爭取國際對翁山蘇姬認可,因為這樣才能保證她不會被忘記,也不會無聲無色地失蹤。因她家人的努力,翁山蘇姬成為第一個獲選諾貝爾和平獎的亞洲女性。但她和家人依然分隔兩地,未能親身出席和平獎頒獎禮。她甚至無法看見丈夫去世前最後一面。

    這部電影以翁山蘇姬和他丈夫的愛情和家庭來貫穿全文,進而揭開多年來緬甸軍政府的殘暴鎮壓。其中以她放棄幸福美滿的生活,不顧一切投入政治的懷抱,希望可以帶領緬甸人民走向民主,讓我們看到她偉大犧牲的精神。一個身高不到160、身體瘦弱的女子,當面對軍政府以槍桿子對著她的腦袋時,她不是驚惶失措,而是以非常鎮定的眼神告訴對方:我不會向暴力投降的。這樣的膽量和冷靜是我們不得不向她敬佩萬分。

    雖然此部電影看過之後「潸然淚下」,但該片整體上仍然以負面評價居多,許多影評人對導演盧·貝松對於影片的設計提出了質疑。同時在影評網站「爛番茄」上,該片只獲得了34%的新鮮度。但是我覺得電影製作人員及演員們,為了讓更多人重視到緬甸的民主問題,不畏艱難和辛苦,冒著生命的危險投入拍攝,女主角楊紫瓊更被緬甸當局列入黑名單,永遠不能入境緬甸,這樣犧牲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和表揚。

   在2010年11月13日這位緬甸民主領袖也結束了長達10多年的軟禁生活。2012年4月1日舉行國會補選投票,翁山蘇姬所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獲得壓倒性勝利,拿下45席中的43個席位。現在她也開始走訪各國,為緬甸的民主開了一道希望的光芒。在2012年底美國總統歐巴馬親自拜訪緬甸會見翁山蘇姬,這是緬甸軍政府執政的45年間,美國總統首次參訪,由此可見緬甸的民主已經邁向了一大步。

最後用這位勇士的一句話送給大家:「我們需要一個更好的民主政治,一個有著同情心和愛心的民主政治,我們不應羞於在政治上談論同情和愛心,同情和愛的價值應成為政治的一部分,因為正義需要寬恕來緩和。」

 

澳洲的語言政策與語言使用   閱讀心得  應華102 潘欣妤 498850332

澳洲是大洋洲最大,南半球經濟最發達的國家。早期被英國政府殖民,外來人口眾多,移民人口來自眾多國家,造就了多元文化的社會。在教育上受英國影響很深,官方語言以英語為主,但外來移民來自各方,所以當地語言眾多,猶如一個小聯合國。

澳洲的語言政策可以分為英語、移民語言、原住民語言、外語政策等四大領域來探討。

英語-澳洲是東亞到東南亞境內最大的英語國家,以英語為國際語言,促進了與全球在科技、教育、商業及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降低了語言障礙問題。

移民語言-早期澳洲人以接受澳洲的“英式生活" “同化政策" 對待外來移民。後期經過幾次戰亂後,開始承認各國移民帶來的風俗習慣,對英國之外的文化已經從排斥到接納。移民團體中,華人為最多的群體。目前有超過六十種語言的族群學校,大部分分佈在族群社區附近。

原住民語言-原住民面臨了各種社會問題:經濟狀況差、失業率高、低收入、高失學率。原住民語也從白人進入澳洲時就開始衰亡,從原有的九十種,到現今只剩下二十種可以傳承下去。

外語政策-採取志願性,非英語的語言課程已經列入小學八大學習領域之一,學生有機會學習到其他各國語言。以往是以歐洲語言為主流,現在日語、中語及印尼語是大宗。澳洲在各地建立語言中心,一方面提供語言學習材料,一方面收集原住民語言資料。

      澳洲語言政策從以上觀點來看,因為移民人口眾多,來自全球四面八方,相對的移民者的本身方言也變多,要如何保有自有方言和傳承下去是我們需要努力的空間所在。所以澳洲政府推出一系列的政策方案,只希望保存移民語言和原住民語言,推廣英語加強外語能力。當然政策推出是政府的微薄之力,更多的力量和推動是需要身為人民的我們去實踐和推廣。

寶島台灣我們的國家,原住民語言、客家語和閩南語也逐漸在消失,要怎麼保存下去?是做為這一代的我們應該以身作則去實行,進而帶動下一代去傳承和保有。政府的補助和宣揚,需要我們去參與,所謂傳承文化,人人有責。

 

楊靖 - 《以愛之名:翁山蘇姬》觀後感

 

這是一部讓人十分感動的電影。其實在欣賞這部電影之前,緬甸對於我來說是一個十分陌生的國家,對於緬甸的傳奇人物,也就是本片的主角翁山蘇姬,我也沒有非常多的了解,最多也只有在歷史課本上看到關於她的簡短介紹,以及她隔著住家籬笆向外頭群眾微笑招手的照片。然而在看完這部電影後,我的心情不但隨著緬甸當地的人事動盪而劇烈起伏,對於翁山蘇姬更是充滿無限的欽佩與仰慕之情。

由於這部影片是一部傳記電影,讓我一開始以為內容會十分的平淡,沒想到情節的發展卻時時衝擊著我的內心。在看見緬甸政府毫不留情的殘殺人民時,我不僅感到震驚更是憤怒,為著那些現實生活中的受害者感到悲痛。然而每回看見電影中的翁山蘇姬在經過日日夜夜的期盼與等待後,終於能看見經歷波折才回到她身邊的丈夫、兒子,張開雙臂給他們最溫暖的擁抱,這又使我覺得這是世界上最美麗的畫面。

翁山蘇姬原本只是一位平凡的家庭主婦,只是為了探望生病的母親,才從英國返回緬甸,沒想到這一歸途卻開啟了翁山蘇姬的政治生涯,也使得緬甸的民主得以發聲。這讓我感覺生命是多麼不可預測,也讓我深深佩服翁山蘇姬的勇氣與責任感。她大可以選擇回到英國過簡單安樂的生活,畢竟誰都知道走上政治是一條艱辛坎坷的路。然而翁山蘇姬卻選擇了為祖國站出來奮鬥,長年居住國外的她看似與緬甸沒有太多聯繫,然而對於祖國她其實從未忘懷。我相信她也不是自認有領導者天賦的人,就像第一次在金山寺發表演說時,翁山蘇姬緊張地向丈夫坦承自己不曾在大庭廣眾下發表演說,然而面對滿懷期待的群眾,她仍堅定且勇敢地表達自己的信念,鼓舞大家一起為國家的民主奮鬥,這樣的勇氣讓台下的民眾、丈夫與兒子熱烈歡呼表示支持,看到這一幕的我更是為之動容。

比起對緬甸當地的描寫,我覺得電影的重點更多放在翁山蘇姬奮鬥時身後最強大的推力,也就是她深愛的丈夫麥可。如果不是因為他,我想翁山蘇姬無法有這麼驚人的毅力在苦難中堅定心志。但同時也是因為他,讓翁山蘇姬的從政過程中多了更多的悲痛。最讓我難過的一幕,是翁山蘇姬在得知老公罹患癌症後,故作聲音平靜地打電話回家,像他們以前那樣親暱地問候彼此,然而隔著話筒,翁山蘇姬的眼淚卻不可抑制地滑落,看到這幕的我也跟著心情悲痛而眼眶泛紅。另外一場流淚的戲,是在翁山蘇姬從收音機收聽諾貝爾獎轉播,聽到自己的兒子發表演說後,跟著現場的交響樂團彈著鋼琴演奏卡農,無法形容的喜悅使她流下了眼淚。兩次的流淚,卻是截然不同的心境。當緬甸軍官對她說,她有選擇國家或者是自己的丈夫和孩子的自由時,翁山蘇姬憤憤地回答:「這算是什麼自由?」家人和祖國,這兩樣在翁山蘇姬的心目中是同樣重要的,就是因為有家人的支持,她才能勇敢地與殘暴的緬甸政府對抗。

記得演活翁山蘇姬的楊紫瓊在一次訪談中曾提到,在拍攝金山寺演說的那一場戲時,導演曾經一度必須喊卡,因為站在楊紫瓊身後的一位緬甸臨時演員,不知自何時起已經淚流滿面。原來他在1988年,也曾經站在台下人群中,聆聽翁山蘇姬本人的演說。他沒有想到事隔二十多年後,他居然又能站在「翁山蘇姬」的身後,聆聽一場無論內容、語調都如出一轍的演講。這讓我明白這部電影肯定對許多緬甸人民而言是莫大的激勵與感動,表示他們所面對的難關將被世界上更多人所看見並關注。希望這部電影不只能點燃緬甸人民的希望,更能讓其他國家的居民好好珍惜並關愛自己所處的社會。

 

 

以愛之名-翁山蘇姬 電影觀後心得       陳家葦


   我始終很難想像那種痛和抉擇,當一隻手緊握著的是自己深愛的家庭,另一隻是父親的遺願和自己的祖國,卻兩邊不得兼顧,任鬆開一隻手都將使自己成為孤獨的靈魂。1988年翁山蘇姬回緬甸探望生重病的母親,卻意外的發現自己的國家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高壓統治而正爆發著反政府運動,民主意識高漲,人民上街遊行,身為開國將軍的女兒她無法拋下她的祖國,受人民的委託接下了這個重責大任,隨後翁山蘇姬成立了全國民主聯盟,與緬甸有志之士們共同推行了許多民主宣傳,希望藉此喚醒緬甸民眾的自主意識。她於1988年和仰光群雪德宮大金塔西廣場會發表了她最著名的演說。我不能生的一切翁山姬知道不能取以暴制暴的方法決國內的危為這種方法表面上看最有效果實際卻讓自己為與軍的地步然而政府於1990年舉行了大選翁山領導的政黨“全國民主聯盟”得了絕對優勢。選舉結果被方作廢並宣布全國民主聯盟非法組織人拒交出政繼續監禁翁山此後陸陸續續軍政府都以許多不實的罪名將翁山蘇姬軟禁,直到2010年11月翁山蘇姬才真重獲自由。

     電影導演盧貝松把翁山蘇姬和他丈夫之間的感情拍攝得極寫實,雖然隻字片語之間沒有講到任何一句我愛你,但是實際上自1989年後阿里斯翁山共只見過5次面最後一次是1995年的聖誕節。隨著每一次每一次的電話斷線,都在我們心中劇烈地迴盪著。但他的丈夫並不此而放棄,反而繼續在英國為翁山蘇姬尋求國際協助,替她爭取諾貝爾和平奬,給她莫大的精神支柱,讓她能夠繼續完成她的使命,即使最後罹患了癌症,仍是不放棄任何一絲能回到緬甸的機會,他的一生為了愛在病魔和緬甸中拉扯。1991翁山得了諾貝爾和平獎,自前往挪威獎。

     在被軟禁長達15年,其中她也發表了許多發人省思的著作“免於恐懼的自由”(“The only real prison is fear, and the only real freedom is freedom from fear” )和言論。然而在2011年這年也開始展現了許多新的契機,首先她與美國國務卿希拉蕊見面,並獲得許多國際的支持。再來甸於20124國會補選投票翁山姬所領導的全民主全面性的勝拿下45席中的43席位。她也首次踏出了國門飛抵曼谷做訪問,也和美國總統歐巴馬見面,經過了漫長的努力,緬甸似乎隨著翁山蘇姬一步一步的邁向民主自由之路。

 

            

 

 

 

 

 

「澳洲的語言使用」心得 石伊婷498850411

 

大家普遍的認識就是一個說除了美國和英國另外一個說英語的國家。由於大家對於澳洲的認識僅止於是英語系國家,對國家的人口並不清楚。因此澳洲並不像紐西蘭同時具備且保存毛利語及其文化的概念。澳洲除了有許多移民來自世界各地,澳洲本地的原住民也是歷史悠久,數量也龐大。但近年來由於除了白化、同化等政策等使得其他外來移民和原住民不僅脫離了自己的族群生活,也連帶得失去了自己的語言。文章提到目前澳洲所剩下的原住民語言七十多種已面臨消失的困境也只認同英語。

 

文章中提的族群語言學校,我認為由於澳洲是一個移民型國家,因此許多家長仍然希望孩子可以學說自己的語言。這個狀況其實跟新加坡有點相似,但不同的地方式新加坡將大多數移民者的母語也列為官方語言。雖然普遍上來說以英語為官方語言可能比較會得到國際的認同及認識,大部分的人會覺得遺忘自己的母語,就如同失去自己的根。但考慮起新一代的年輕人,這種身分的認同真的對他們來說很重要嗎?就像從小移民的華人,對他們來說他們就是覺得自己是美國人。因此,我認為由於時代的改變,移民的第二代,還認不認同自己的根,自己的文化似乎已經不是這麼的重要。因為其中的因素是環境所致。

 

我認為同化政策對一個單一移民的國家是一件方便管理,使得其文化得到認同。但是對於一個移民國家,我認為同化政策是一種族群驕傲所至。因為族群文化裡沒有一個比較好,只不過大家在意的是不一樣的事情而已。以新加坡為例,印度人與馬來人的人口比例相近,但各自有文化,政府也並沒有要使族群較少的文化消失,反而是採取一種較融合的方式來使得人民在這種和諧的環境中生活。因此假設澳洲也是採取類似的政策,那現在的澳洲或許不只是一個英語國家,而是一個多元文化且是富有強烈競爭力的國家。

 


 

黃昕婷《以愛之名-翁山蘇姬》觀影心得

499850092 應華103

一部好的電影不僅讓觀者在觀賞的過程中受到極大的震撼,也能讓人在觀賞過後有無限的反思與收穫,對我而言,《以愛之名-翁山蘇姬》就是這樣的一部片。在觀賞這部片之前,我並未研讀過緬甸的相關訊息,然而在觀看電影的過程中,透過劇情的發展,我逐漸對緬甸當時的政治情勢有了初步的認識。整部電影中印象最深刻的是軍政府的高壓執政手段、翁山蘇姬為國家犧牲自身青春與自由,和平對抗、其丈夫為幫助妻子到處奔波的三大片段。

軍政府的高壓統治手段透過鏡頭一覽無遺,一開始的濫殺民眾、綁架聆聽翁山蘇姬演講的民眾抓去做苦工或是槍斃,種種手段殘忍至極,不順我者亡的做法令人深深了解到獨裁政權的可怕,即使在片中緬甸軍政府受到國際輿論的譴責而對翁山蘇姬有所忌憚,不敢將之置於死地,但其他人可就沒這麼幸運了,紛紛遭到不人道的對待,影片裡一直瀰漫著不安的氣氛,但越是不安的環境下,越能看見翁山蘇姬堅定為國民捍衛自主權的心。電影中最經典的畫面是在翁山蘇姬獨身一人面對整支軍隊的時刻,軍隊發號施令者慌亂的警告對比翁山蘇姬無聲地向前、施令者握著槍顫抖的模樣對比翁山蘇姬視死如歸的神情,雖然我們從翁山蘇姬在對峙之後轉身溼透的背可知道她當下還是十分害怕的,但她沒有退縮,她以堅定而和平的態度試圖去融化軍隊冷酷的心,當然,除了翁山蘇姬本人擁有極大的勇氣與意志力之外,她的朋友與家人也給予她許多幫忙,尤其是她的丈夫。她的丈夫在翁山蘇姬被軟禁期間為她到處奔波,發現讓她被釋放這個方法不可行時,便極力讓翁山蘇姬的存在被世界看見,推舉為諾貝爾和平獎的候選人選之一,因為只有提高她在世界的能見度才能讓緬甸軍政府不敢對翁山蘇姬輕舉妄動,後來翁山蘇姬真的成為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她的貢獻受到世界的關注,雖然翁山蘇姬獲得如此大的殊榮,但她仍身處水深火熱之中,在被軟禁期間無法見到丈夫最後一面,可以說她的人生有15年(斷斷續續的總和)都是在被軟禁的情況下度過的,她犧牲自己的歲月與家人相處的甜蜜時光,為緬甸的民主奮鬥,是緬甸歷史上的其中一位民族英雄。

看完整部片後我查詢了相關資料,在看文本資料的過程中,電影片段不斷從腦海中浮現,與眼前的文本互相呼應、結合。原本我十分懷疑翁山蘇姬以和平制暴手段的成效,因為在我的觀念裡,軍政府殘忍的手段不會因你講道理就能遏止,但翁山蘇姬提到以暴制暴的方法表面上看來最有效果,實際上卻會讓自己墮落為與軍政權同樣的地步,她認為採取和平的手段才能使這個社會真正的改變。雖然這種溫和的反抗耗時很長,也還是有不少人在這個過程中犧牲,不過從緬甸政治歷史的演進上能逐漸看見成效,如今翁山蘇姬季成功當選緬甸議會議員,繼續為緬甸民主而奮鬥,我非常佩服翁山蘇姬的作為也誠心感謝當時他人給予她的協助,因為沒有他人的協助,翁山蘇姬恐怕無法活到今天。

透過觀賞這部片,生活在自由民主社會的我深刻地體會到民主的可貴,每當有人抱怨這個社會太過自由時,我們也要去想想看那些沒有民主自由的國家人們生活其實是很痛苦的,翁山蘇姬在片尾呼籲的「請以你們的自由,促進我們的自由」這句話應該深烙在每個人心裡,珍惜自己國家擁有的自由,並協助其他仍受苦的人民獲得自由!

 


 

 

 澳洲的語言使用  教育系 鍾明頤 497002275

    看完文章發現,原來澳洲這麼一個幅遠遼闊的國家,語言發展和使用的情況原來和台灣如此的相似,真的很有意思,其實台灣內部語言文化的各種問題,都是可以在世界各個地方找到類似的案例,透過國際比較、參考他人的解決方式,或是得到不同的藉鑑。

    其中,我最想要談及的是內文述說英語在世界各地勢力漸漲,慢慢獨霸國際間,但是各個地區所講的英語其實不盡相同的狀況,社會中出現澳式英語、新加坡英語、香港英語和印度英語等辭彙。其實老師之前也像大家提出相關的問題思考,這些不同的腔調到底該被各個國家是為自己的特色發揚,還是應期許國人向正統的英語看齊,抵制怪腔怪調的英語,在這裏我想回答這個問題。

    我認為這個問題首先要能定義何為正統英語?何為標準的英語?如果能非常精確的定義標準英語,而這樣的定義受到國際的認同、沒有任何爭議,那麼我覺得我們才能要求世界各地的人盡力達到這樣的標準。但是事實上,似乎沒有所謂的標準英語存在,去美國實習的時候,我的寄宿家庭也和我談到這個問題,他是在紐約長大的華人(山東人),他說每個人都有口音(accent),連他都有,只是程度上的差別而已,這是無可避免的。所以我想所謂的正統,只是個人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感而出現的想法,因位或許英國人也認為自己說的一口英國腔是最正統的,或許住在美國紐約或華府的人會認為自己說的是正統的英語,因為他們掌握的是全球的經濟,以及國際間政治決策的權力,所以那個地區的人會認為自己說的英語是正統的。又好比說,台灣人一心認為自己說的中文是標準的,還有我們的文化及使用的中文字,都是當時從中國本土流傳下來最正統的,雖然隨著歷史的發展而有多元文化融合的狀況,但是追本溯源,它卻可稱的上是最正統的。然而,大陸人卻聽不順我們的中文,覺得他們的北京腔才是最正統的,因為那地區曾是古老中國最中心、重要的區域,所以那樣的中文才算是正統。這樣的各說各話,我認為或許誰也沒有說錯,但也誰都說錯了,我們對自己優勢的掌握,這個角度是正確也應當的,但是如果對他人有貶抑和偏見,就是顯示出跟不上提倡多元文化價值的時代了。

    於是,既然我們無法擁有齊一標準的正統,那我們何必要求自己或他人要達到怎樣的標準呢?當然,我也沒有說各種各式的英語也就可以恣意的發展演變成無法互通、溝通的英語,因為如此一來我們就失去以英語為互通語的初衷了,我覺得各國的英語應想辦法讓自己能與世界接軌、溝通為上策,但是一味的要求標準也是沒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如果讓別的國家的人聽不懂你的英語,那說英語就失去意義了。

    面對各種不同的中文腔調和種類,我認為也是同樣的態度,不需要全世界都說北京腔,也不需要全世界都寫繁體字,但是自信是必要的,尊重也是必要的,我們應該以這樣的胸襟來面對世界各地的不同,才能擁有跟的上時代的思維方式。

 


《以愛之名:翁山蘇姬》心得—林友蘋

   雖然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我並沒有先了解緬甸的歷史,只大約知道緬甸是軍政府的狀態。這部影片帶給我很大的震撼,裡面的許多場景都不是我以前所能想像的。以前聽過那些殘暴的事件,但當真的親眼看到影片時,內心的衝擊讓我喘不過氣來。

        從前知道軍政府是一種專制的政權,但沒想到會如此暴力。最令我震撼的一幕是,他們把政治犯抓起來,讓他們手牽手走在草地上。突然間,一陣炮炸聲響起,有個人拎著一隻手臂,他的同伴踩到地雷。而後方的士兵只是不停地大笑。這幕如一隻木槌打進我心,太恐怖了,那個拿著別人手臂的人,他的表情是震撼,是空洞,當他轉過去看士兵時,疑惑、不解全寫在臉上。那些軍政府的人員以這種方式取樂,讓我覺得很震驚,也第一次感受到專制政權下的生活。那種沒有自由、說話要隨時小心、注意,隨時活在會被抓走的危機裡。

        這部片子講述了很多有關緬甸的事情,我以前對翁山蘇姬的印象僅限於民主鬥士,看完了這段影片後,對他越來越敬佩。他能夠忍受多年的孤寂,為了國家、為了父親而努力。電影中講述當翁山蘇姬得到諾貝爾獎,由他兒子代為領獎,並上台致詞,我深深地被感動。尤其是當她隨著音樂一起彈奏,那一剎那我的淚水幾乎奪眶而出。直到最近她很努力,終於見到曙光。她在緬甸隱忍多年,被軟禁在家中,見不到丈夫和兒子,幸好最近她終於獲得些許的成功。我們能夠在各國看到她的身影,自由漸漸被伸張。緬甸也因為她當選國會議員,逐步向民主邁進。

        這部電影帶給我很大的感受,也讓我對緬甸增加多一層的認識。更讓我了解自由的重要,以及珍貴。正如同老師所說的,我們要先從認識我們周邊的國家開始。看完這部電影後,我對緬甸又更加了解。現在看完這部片子後,我對緬甸有不同的看法,在看到相關新聞時也加有感觸。對緬甸也不再是一片空白。

 

翁淑媛《以愛之名──翁山蘇姬》電影觀後感

 

其實我對緬甸這個國家的背景情況都不太了解,看完後才聽說翁山蘇姬很有名,常常在國際媒體上出現,但是說實在,看《以愛之名:翁山蘇姬The Lady》之前,我完全不知道翁山蘇姬是誰,連聽這個名字也沒有聽過。我從小就很少也不太喜歡看這種關於政治和歷史的電影,所以當天知道要看這種電影的時候,就覺得很懶得看。但因為我沒事做,所以就看了。

 

《以愛之名:翁山蘇姬The Lady》是一部政治人物的傳記式電影。翁山蘇姬的爸爸翁山將軍,是帶領緬甸 獨立的領袖被緬甸人民尊稱為國父 翁山蘇姬會走上政治這條路,感覺已經是命中註定的。

 

翁山將軍在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為獨立建國奮鬥,二戰後成為緬甸總理,與英國展開獨立的談判,但就在緬甸獨立前,遭到國內的反對派勢力暗殺。緬甸雖然最後成功獨立,但國內一直發生混亂和內戰導致分裂。

翁山蘇姬長大以後,在英國牛津大學,並且在那裡認識了丈夫麥可阿里斯(Michael Aris翁山蘇姬婚後生下了兩個兒子─亞歷山大(Alexander Aris)和金(Kim Aris,成為了一個美好的家庭

1988年,翁山蘇姬必須回緬甸探望生病的母親,那時候,緬甸的情況很亂。到處看到帶著紅領巾的軍人隨意殺人。因為翁山蘇姬身上流著翁山將軍的血,所以很多民眾、歷史學者、民主人士不斷往她的家裡去,要求她出來領導民主運動,他們認為只有她能夠團結緬甸的人民。翁山蘇姬只好回應人民的期待,出來帶領民眾進行民族運動。

看完這部電影后,我覺得這部電影真的充滿了愛,讓我感動到哭了出來。電影裡有些場景讓我覺得印象深刻。第一是,當翁山蘇姬第一次上台對群眾發言的時候,她非常的緊張,但因為接收到丈夫充滿愛的支持,她可以成功完成這一次的任務。

第二是當一群紅領巾的軍人出現在翁山蘇姬演講的場合,破壞佈置,驅趕民眾,想要阻止翁山蘇姬演講。當翁山蘇姬抵達的時候看到舞台都被破壞,人民要她先離開,但是,翁山蘇姬不願意,反而走向紅領巾的軍人,軍人拿起槍指著翁山蘇姬。我覺得翁山蘇姬很勇敢。

第三是當翁山蘇姬收到從英國寄來的信,發現竟然是丈夫來信告知罹患癌症,她一定想要回去看丈夫,但是她無法。她心裡很清楚地知道她沒辦法見丈夫最後一面了,因為一旦她離開緬甸回英國探視丈夫,從此一定無法再踏進緬甸一步了。看到這個橋段的時候我就哭了出來,我不能想像翁山蘇姬那時候的心情,一定很痛苦。

我覺得楊紫瓊演得很好。我很高興會有機會看到這部電影,讓我認識到翁山蘇姬這個人,及其生命故事。從這部電影,我也可以了解到一些些緬甸的政治與文化。

 


周巧蓁《以愛之名──翁山蘇姬》電影觀後感

以愛之名:翁山蘇姬》發生於緬甸,主要是在敘述翁山蘇姬的政治歷程與家庭牽掛。電影的主軸大綱為:翁山蘇姬3歲時,其父親翁山帶領緬甸走向獨立,其後遭行刺身亡。後來翁山蘇姬長大後移居英國,與一名大學教授阿里斯結婚,生活美滿,直到她的母親病危,翁山蘇姬才決然回到她的祖國緬甸。到醫院探望母親時,遇見很多在民主運動中遭緬甸軍隊鎮壓而受傷的人,甚至親眼目睹緬甸軍方隨意開槍殘害百姓性命,這件事激起翁山蘇姬的政治抱負及其對於政治的理想,她明白自己身為翁山的女兒,理應帶領緬甸人民爭取自主,並開展政治活動,開始到緬甸各地發表演說,進行集會,縱使軍方一再阻撓也不退縮,更進而成立全國民主同盟參與選舉,並獲國會大多數議席;然而,軍方拒絕交出權力,反而透過拆散翁山蘇姬的家庭,把她軟禁家中超過10年,並禁止她的丈夫和兩名兒子入境,決定要完全控制翁山蘇姬。但翁山蘇姬的丈夫不因此而打消幫助她的機會地,在境外爭取國際對翁山蘇姬認可,藉此保證她不會被忘記,也不會無聲無色地失蹤,得以留名國際。因他們的努力,翁山蘇姬成為第一個獲選諾貝爾和平獎的亞洲女性,但是她和家人依然分隔兩地,未能親身出席和平獎頒獎禮,甚至無法看見丈夫去世前最後一面……

看完這部影片時,內心五味雜陳,我佩服翁山蘇姬的堅持與忍耐,堅持完成自己的政治理想,以求帶給緬甸人民更美好的未來;能夠忍耐與家人分隔兩地的痛楚,予以希望寄託,我想,家人的鼓勵與支持或許就是她撐下去的動力吧!從一開始看見緬甸百姓們受軍方欺壓受苦,而後下定決心與丈夫兩人一同為理想政治努力,到後來由於緬甸政府的專制強迫,她的丈夫與小孩被迫遣送回英國,只能在境外默默支持關心與幫助,過程中的艱辛是我們無法想像的。翁山蘇姬卻仍咬緊牙關,繼續堅持自己對緬甸人民的承諾,甚至因此無法見癌末丈夫的最後一面,而臨終前丈夫仍予以支持,鼓勵翁山蘇姬堅持地走完理想的道路,這是多麼令人痛心卻又悸動的故事。我想,翁山蘇姬除了在歷史上留名,榮獲諾貝爾和平獎以外,她的堅忍精神是我所欽佩的,不論是她的政治理想過程中遭受的惡劣對待以及悲慘命運,抑或是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堅忍不拔的韌性是不可或缺的,也是我們接受挑戰時終能獲得的碩果。每個人的人生中會遇到的障礙與考驗不盡相同,也不見得會像翁山蘇姬一樣慘澹,然而我們需要培養的性情是一致的,每個人遇到挫折時需要一股動力或信仰重新站起…這部影片給我的啟發,除了景仰翁山蘇姬這位堅強的女性以外,也給予我無比的感動,透過這部影片得到許多感觸,除了歷史事件的陳述以外,這或許就是這部片想傳達給我們的動人故事吧!


林郁綺《以愛之名──翁山蘇姬》電影觀後感

應華105,40185010I

   《以愛之名:翁山蘇姬》是一部以翁山蘇姬的故事為題材的電影,在還未上映前便已造成熱烈討論。女主角是馬來西亞演員楊紫瓊,男主角則是大衛·杜里斯。故事內容大約如下:翁山蘇姬3歲時,其父親翁山帶領緬甸走向獨立,其後遭行刺身亡。翁山蘇姬長大後移居英國,與一名大學教授阿里斯結婚,生活美滿。直至她的母親病危,翁山蘇姬才回到她的祖國緬甸。翁山蘇姬到醫院探望母親時,遇見很多在8888民主運動中遭緬甸軍隊鎮壓而受傷的人,這事激發起她的政治抱負。她明白自己身為翁山的女兒,理應帶領緬甸人民爭取自主,並開展政治活動。

    之後,翁山蘇姬成立全國民主同盟參與選舉,並獲國會大多數議席,但軍方拒絕交出權力,反而決定要完全控制翁山蘇姬。軍方拆散翁山蘇姬的家庭,把她軟禁家中超過10年,並禁止她的丈夫和兩名兒子入境。但他們在境外爭取國際對翁山蘇姬認可,因為這樣才能保證她不會被忘記,也不會無聲無色地失蹤。

   因她家人的努力,翁山蘇姬成為第一個獲選諾貝爾和平獎的亞洲女性。但她和家人依然分隔兩地,未能親身出席和平獎頒獎禮。她甚至無法看見丈夫去世前最後一面。

   還沒看這部片子之前,我以為導演是把重點放在民主運動上面,然而電影情節中其實有很大的部分是聚焦於翁山蘇姬與她先生之間的感情上,而這也是電影中最令我動容的情節。對於雙親已死的翁山蘇姬來說,兒子和先生的支持無非是她最強力的後盾,而他們三位對於這位是母親是妻子也是緬甸政治鬥士的翁山蘇姬始終給予肯定與鼓勵,常常,她因為身分的關係不能陪在他們身邊,他們卻總是對翁山蘇姬充滿諒解,積極為她爭取頭銜,即使是要死去了也要翁山蘇姬好好堅持著。這該是多深摯的情感才能這麼做呢?看到這部分的情節,不僅讓人對翁山蘇姬及她的家人肅然起敬,也感動於兩人的相濡以沫。

    翁山蘇姬令人敬仰的之處,有一部分是因為她的身分。即便她的父親曾是政治領袖,身為女兒的她一樣可以不理會那些強加諸在她身上的壓力,在國外繼續她快樂美滿的日子,然而她並沒有這麼做,而是一間扛起這些責任,並開始為成為政治領袖的這個身分努力。在現代,一個女生要當國家的政治領袖都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更何況是以前,翁山蘇姬從一個想當作家的女性變成為一個政治家,當中必定經過相當多的掙扎與努力。她以非暴力的方式去爭取和平的民主,呼籲當局要廢除所有有礙人民自由的法條並多此在遊行上表明自己將帶領緬甸走向自由和平的決心。終在2012年國會補選投票中贏得壓倒性勝利,這是一段相當具有意義的緬甸歷史里程碑,也宣告著獨裁體制將一步步地垮解。同年九月,他會見了美國總統歐巴馬,並得到美國金質獎章的殊榮。之於世界,她是一個偉大且有毅力的政治家,之對緬甸,她是改變他們人生的人。

     在《自由》一書中,翁山蘇姬曾說:「一些人改變是因為他們別無選擇。當南非的舊政府、拉丁美洲的軍事專政進行獨裁統治發生變化的時候,他們認識到這些變化不可避免,這是他們所能選擇的最好道路。我所表達的真正改變是通過理解、同情、正義、愛心後的內在變化。」面對獨裁的政府,翁山蘇姬成了最好的典範。而她影響的也不僅僅是緬甸,這樣的精神這樣的訴求,也將撼動世界的所有獨裁政府。


 

 陳姵羽〈從留學到移民之路:以澳洲高等教育連結移民政策為例〉讀後心得

   在現在這全球化的局勢中,許多學生會選擇赴往國外留學,以深造及開闊眼界。在此潮流中,台灣當然也有不少留學生的存在,在大學裡四處可見不同膚色、輪廓的僑生、留學生。然而這些留學生有一大部分並不一定會長期定居於此。此論文即是以澳洲為例進而省思台灣當前在此方面的政策。與大多數接受移民國不同,台灣的移入人口仍是以非經濟性的移入為主,但面對全球人才競爭的衝擊,政府也在規畫吸引經濟性人才,而其中的措施之一便是招收被視為潛在移民人口的留學生,積極培育並延攬他們投入台灣的重要產業。由此看來,留學生就不僅是高等教育政策亦是移民政策的一環,兩者必須相輔相成才能相得益彰。然而,就現今台灣的政策來看,在外籍人士留學仍舊著重於教育產業的發展上,缺乏「留學+留才」的機制,導致很多留學生常是「過客」,因此,將高等教育政策和移民政策連結是必須的。而在這方面,其他國家都有很好的例子,新加坡鼓勵留學生畢業後留居並就業、加拿大亦開放留學生畢業後申請工作許可……等,許多國家無不使出渾身解數留下留學生,而在這之中,將移民政策及留學生教育政策做得最好的,澳洲,無疑是良好典範。澳洲把教育視為重點產業,並自許為教育出口國,使教育這項產業在經濟上有重大貢獻。自1980年代起,澳洲實施了一連串的政策,開啟了貿易式的國際教育。使具地緣及英語優勢的澳洲在亞太國家中成為留學生趨之若鶩的國家。因應趨勢,澳洲採取了許多政策及規劃。其一是境外留學,在錄取澳洲大學後,留學生可到海外分校或相關合作機構就讀,甚至是利用遠距教學的方式取得學位。我覺得這項政策實行起來也許會有諸多困難,但是是個值得台灣學習努力的目標,留學生可以不用只有單一方式取得學位又可以藉此培養更多能利。而在其中發展最迅速的是遠距教學,他們架設了澳洲開放學習網,提供想獲得學位但無法進入大學的學生另一個進修機會。關於這點也很值得學習,遠距教學在近年新興,台灣也有在進行,但我覺得也許是剛起步,並不是很成功。另外,澳洲最特別且很關鍵的就是在移民政策上採用了計分制。他們列有「移民職業短缺需求名單」,如果留學生所學符合移民職業需求,可得到分數、也將「澳洲學歷」納入技術移民的計分等政策,吸引了留學生留居並使他們能為國內產業投入心力。這些政策有很多都是值得學習的。

 


 

林晏如─《從留學到移民之路:以澳洲高等教育連結移民政策為例》心得 

    教育也可以成為一種商品,價值甚至更勝銅鐵的礦物,由於英語是世界共通的語言,重要性不言可喻,美國、英國、澳洲和紐西蘭成為許多人留遊學的地點,澳洲挾著地理上的優勢,成功吸引了很多亞洲的留學生,澳洲就像一塊大磁鐵一樣,不只吸引學生前來,更進一步將人才留下來,造就澳洲繁華的經濟和政治實力。

    留學生可說是和移民密不可分,留學生會選擇該國成為留學地一定有其喜好,畢業後也通常有強大的驅動力想留在該國工作,正好能補足該國的職缺,抑或是延攬許多高專業的人才,若同時擁有良好的移民政策更能增加優秀人才留下來的意願。澳洲的移民積分制很值得我們借鏡,他們會依據每年國內對不同人才的需求而做些微的調整,不會因為移民而造成對本地人才的就業威脅,他們也有許多對留學生友善的政策,像是如果留學生畢業後可以申請18個月的畢業生技術簽證,可以找工作增加工作經驗和社會閱歷,方便符合移民的需求,不用一畢業就得面臨打包回國的問題。此外,最近很夯的遊學打工,澳洲用很聰明的方式來解決勞動力缺乏的問題,許多澳洲人不願意做的勞務性工作正好提供給世界的青年,補足了勞力的缺口,世界的青年也願意利用勞力賺取金錢,來換取旅遊或學習的資金,正好是雙贏的局面。

    反觀台灣,我認為我們的留學生和移民政策有兩個問題:首先,我們的政府砸了許多錢補助華裔青年和各國人士來台學中文,但卻讓人有沒花在刀口上的感覺,我曾經和一個澳洲華裔學生聊過,他來國語中心學中文3個月,幾乎沒花到半毛錢,因為我們的政府給了他很多獎學金,但我又問她會不會因此而想留在台灣,她毫不猶豫地告訴我,他真正的目的地是中國。這讓人很感慨,既然他壓根沒想留在台灣,那我們政府給他那麼多錢,但當台灣的學生要出國去看看世界時,政府卻給錢給得非常小氣。第二,對於真正想留在台灣的外國人又很嚴苛,曾經聽朋友說過她覺得來台灣工作很麻煩,三不五時就要去移民署報到,換簽證等等阿哩阿雜的事情,要不是他真的很喜歡台灣的人和氣候,他才不會想留下來呢!

    台灣可以借鏡澳洲經驗,吸引世界的人才留在台灣,我們應該詳細評估我們需要哪方面的人才,並為這些人才做彈性的政策,政策面也要從新思量,把錢花在刀口上。近年華語越來越熱,這是台灣的優勢,我們要如何利用這樣的優勢吸引各國的人到台灣來,還有要怎麼行銷台灣的教育和人文風情,都很值得我們思索。畢竟台灣是個島國,我們在國際政策上必須更加努力,除了鼓勵台灣的孩子走出去看看世界,也該想辦法讓多一點國際人士來到台灣,除了可以行銷台灣的美,也可以讓台灣的環境更加國際化,在生活中就能培養國民的國際視野和國際觀。


心得筆記《以愛之名:翁山蘇姬》--謝榕森 應華系三年級

 

今天看了《以愛之名:翁山蘇姬》這一部電影,在尾聲看到翁山蘇姬爲了人權、爲了國民自由到最後選擇了為人民爭取自由而放棄與病危的丈夫見上最後一面,然而他們的愛是如此的真摯,儘管直到最後一刻,他們的愛卻未曾止息。這一部影片除了讓我們看到翁山蘇姬與丈夫麥克真摯的愛情,更讓我們瞭解到對於屬於自己權利我們就必須堅持到底,抱著永不放棄的精神。一切的緣起是在1988那一年,翁山蘇姬爲了探望病危的母親而從英國牛津回到緬甸,當時適逢緬甸爆發反政府運動,爭取民主改革之聲不絕於耳,翁山蘇姬創立的全國民主聯盟,迅速成為全國最大反對黨,對軍政府造成極大威脅。翌年,軍政府以煽動騷亂罪名將翁山蘇姬軟禁,她拒絕以驅逐出境來換取自由的條件,從此與心愛的丈夫麥可及兩名兒子別離。

為了緬甸的民主發展,翁山蘇姬以和平理性的方式,為人民爭取自由,即使遭受軟禁,跟丈夫和兒子分隔兩地,甚至生命受到威脅仍無所畏懼。1991年,她因「爭取民主人權的非暴力鬥爭」榮獲諾貝爾和平獎,但本人卻被緬甸政府拘押。1997年,麥可罹患癌症,但軍政府禁止他進入緬甸,只允許翁山蘇姬前往牛津陪伴丈夫。翁山蘇姬面臨人生中最困難的抉擇:一旦離開這片土地,她可能永遠無法回到緬甸;若選擇留下,就無法見丈夫最後一面。家庭與國家之間只能擇其一,最後,翁山蘇姬為了人民的自由,放棄自己的自由。

翁山蘇姬的爲了人民、爲了國家無私的付出,甚至在爭取民主權利的過程中剝奪了她幸福美滿的家庭,仍舊毅然決然的將靈魂奉獻給祖國,寧願放棄自己的自由無私的貢獻實在讓我深感佩服,儘管在過程中受盡了種種的不平等對待、經歷過種種的困境,那不屈不饒的精神無論在個體、群眾、甚至全球的人民都應該引以為鑒,將那堅韌不拔的精神為我所用。個人的運用上,儘管面對經濟的壓力、課業的壓力等等我們都應該將它視之為生活的挑戰,因此面對挑戰,我們更應該勇往直前,盡所能去克服它。在國家以及群眾的運用上,不管是經濟政策或者是法律條文的擬定都應該符合國家的形式,民主的國家就應該擁有民主的對待,每個人都應該擁有平等的權利,而不是紙上談兵,光說不練的嘴上功夫。電影中除了翁山蘇姬的精神應該被我們借鏡,在麥克的身上我們更能看見那不離不棄,真摯的愛情是真的存在的,愛情無國界,請不要用任何藉口來解釋對於愛情即將終結的理由,愛情是雙方都必須付出,魚幫水、水幫魚的理論大家都能理解,因此不要再埋怨:“他/她不愛我了”。

林舒敏-《以愛之名:翁山蘇姬》電影觀後感心得

 

 

     在一開始,我並不認識有關緬甸的事情,直到出了這部電影。先是這部電影的女主角吸引了我,因為一個馬來西亞的藝人竟然可以如此成功的演出他國的政治影片,這並不是普通的演技。在拍攝這部電影前,還有許多關於此電影的報導,其中就是有關楊紫瓊因飾演此電影的翁山蘇姬,導致惹怒當地政府,並下令不讓她進入緬甸。在這個世紀裡,依然會有國家還是處於不民主的狀態,若不是這部電影的話,我想我們更不能進一步了解緬甸的情況。

 

     翁山蘇姬,也可稱為昂山素姬,這分別是不同地區翻譯而成的。翁山蘇姬的父親是翁山,即是帶領緬甸獨立的領袖。1942年,他曾接受日本的援助,協助日本攻打緬甸,再推行民主政治來結束英國的殖民統治。過後,一翁山懷疑日本不知會否給緬甸獨立而改為與盟軍合作。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翁山成為緬甸的總理,並與英國展開有關緬甸獨立的談判。在緬甸獨立之前,卻不幸地被暗殺。

 

     翁山蘇姬3歲的時候,父親翁山就被行刺身亡。長大後,她也離開緬甸,與一名大學教授結婚後,移局到英國去,過著幸福的生活。可是因翁山蘇姬的母親病情惡化,使她必須要趕快回去緬甸。這時候,她的生活開始有所改變了。在她回去的時候,恰好是緬甸爆發反政府運動,讓她看到很多讓人心寒的事,加上許多人希望她能出來為人民爭取自主,而激起她心中那股政治抱負。翁山蘇姬在家人以及人民的支持下,參與了選舉,並到處去拉票,為人民演講。政府見到他們越來越猖狂,便開始實行他們一連串的阻止策略,有的人民被亂殺,有的人民被抓進猶如動物的籠子裡等,這些都顯得當地政府不把人民當人看待。在翁山蘇姬決定參政的那一刻起,政府就開始派人查尋她的行程,還讓她難以和丈夫、兒子見面,使她只好與家人分離,無法居住在一起。甚至將她軟禁起來,使她無法離開家門,即使是她丈夫的了癌症,她也無法回去英國陪丈夫。一邊是自己國家的未來,一邊是自己的摯愛丈夫,真的讓她難以選擇。最後,她還是犧牲自己的幸福,留在緬甸,無法看到丈夫最後一面,而她兒子也因此憎恨她。翁山蘇姬也不想作出這樣的決定,但是只要她一離開緬甸,就無法再回來了,所以她選擇放棄自己的自由,選擇了全國人民的自由。

 

     翁山蘇姬前後被軟禁了長達15年,這過程中真的是考驗了她的耐力,即使是受到丈夫的離世、兒子的不諒解等,她都依然堅持下去,她一直保持著永不妥協的毅力,用愛與和平抗爭到底的方式,贏得了全世界的關注與人民對緬甸民主的渴望。最後,她小兒子也長大了、懂事了,願意去諒解她,這是最讓人感動的事情。我想這也是翁山蘇姬做了那麼多事得來最大的回報。一個普通的女人,憑著自己的毅力,堅持的走下去,即使過程中遇到很多遺憾的事,她都可以捱過去,這真的是非常強的人,完全就是憑著一個女人的勇氣去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最後,我個人覺得《以愛之名:翁山蘇姬》這部電影真的完全地拍出當時所遇到的問題,甚至是女主角楊紫瓊也詮釋得非常好,不管是造型還是性格等都很像,這真的是一部值得一看的電影。

 

 


 

「以愛之名──翁山蘇姬」電影觀後感 應華105 楊玉嬿 40185013I

 

       「緬」字表示遙遠的,而「甸」在古代指郊外的地方。因此緬甸在中國古代指的是遙遠的郊外。對於這個國家相對於我們遙遠的國家一直陌生的,印象中是個封閉的小國家,對於翁山蘇姬的印象,也只不過是個女性的民主運動政治家,沒什麼更進一步的認識了。這次觀看了「以愛之名──翁山蘇姬」這部電影,以及課堂上關於緬甸的內容,讓我初步的認識了這個國家和它努力邁向民主化的艱苦歷程。

 

           1947年翁山將軍被殺、1948年緬甸脫離英國統治而獨立,然而,因為國內黨派的反抗鬥爭,使得緬甸的政局狀態不穩。1962年,奈溫將軍發動政變,成立了軍人掌權的政府,從此專制統治,恐怖鎮壓。

 

          電影的開始是翁山將軍被殺,本來似乎走向民主明朗政局的緬甸,突然間失去了一位重要的領導人;而在電影後半段也可看出人民對國父──翁山的愛戴,藉此崇拜佩服的情緒轉移到翁山蘇姬身上。

 

          這部電影除了是翁山蘇姬的傳記式影片,一方面描述了她帶領封閉專制的緬甸一步步走向民主,一方面也著重在家庭與愛情的部份。因為這是傳記式電影,因此會著墨在翁山蘇姬的事蹟與個人情感的拉扯上;藉此,我們看見一個勇敢的女人,不僅在政治上無畏向前,爭取民主,在家庭上也犧牲許多。我們常常將女性跟家庭聯想在一起,認為中年婦女應該將人生重心放在家庭上,支持丈夫、照顧子女,因此這樣犧牲家庭完滿而為國家付出的女性,令人特別佩服訝異。但是難道女性就不該這樣成全大我而犧牲小我嗎?在歷史上我們看到的幾乎都是男性主導,我們也許知道他們在政治、外在表現的傑出,卻鮮少知道他們在個人上,為家庭付出了什麼。當然,與他們非親非故的我們,這種人情感不是我們討論的重點。但是依稀地,我們所知的男性政治家或成功者,在家庭上參與付出甚少,甚至導致冷漠而家庭破裂。翁山蘇姬,一個女性柔軟的形象,原本是一個家庭的情感支持者,卻為了大局而放棄家庭的美好,甚至在最後丈夫快過世時,也無法拋下國家而與他相聚。這樣的情感是偉大的,就個人來說是矛盾糾纏的;或許身為局外人、閱讀這段歷史的我們會覺得為了一個國家,這樣的犧牲是必要的;但是拋開政治、拋開大愛,要這樣放棄「小愛」是揪心悲痛的。由此看出,翁山蘇姬堅忍的性格,付出與容忍。

 

          緬甸人民之所以支持她,不僅是因為民主以及對其父親愛戴的延續,還有翁山蘇姬這個溫柔慈母的形象在軍政府統治下所代表的重要性。翁山蘇姬外柔內剛,對生命、對人民的慈悲關愛,對民主、改革的堅毅不懈,成就了這個傳奇的政治人物。

 


 

 

電影《以愛之名》觀後感499850133 應華三 何慧軒

 

    如同老師上課時提到的,「我們身為亞洲人卻較少關心自己鄰近國家的事物。」對於東南亞的議題,可能台灣的人們都不太熟悉,畢竟從二次大戰以來美國文化的輸入,儼然成為台灣這半世紀以來的大眾文化,不過,我們真的該關心一些所謂「鄰居」的國際事務。

    緬甸對我而言是個陌生的國家,不論是她的政治、經濟,在接觸相關資訊之前,我完全是一無所知。明白了「以愛之名」的背景,再看到電影,雖然對於翁山蘇姬的故事還沒有了解深入,但不得不說這是一部很細膩、且感人的電影。

從家庭方面來看,翁山蘇姬從原本單純的家庭主婦,因為母親的病而回到緬甸,也為了身為翁山將軍的女兒,為自己的家鄉努力,並忍受和丈夫分隔兩地,也不能進母親之責,這當中的情感與體諒以及家人們無條件的支持與諒解都跨越了悲傷,讓人看了覺得鼻酸。

    讓我最感動的是蘇和麥克之間的愛情。俗語總是說,成功的男人背後一定有個偉大的女人,但是麥可蘇之間,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 男人可以如此守護她的妻子,麥克對蘇的愛是無庸置疑的。他是個非常溫柔且深情的男人,他願意用溫柔的愛與包容,作為蘇的後盾,和翁山蘇姬的剛強個性形成強烈對比。麥克總是以深情的眼神、溫柔的笑容追隨,在榮耀、掌聲的背後無條件支持翁山蘇姬,不管是竭盡所能動用國際資源以確保蘇的人身安全,還是在病中依舊堅持蘇必須留在緬甸繼續努力,他對蘇的愛令人不忍、不捨又感動至極。這不僅僅是化小愛為大愛的胸襟,更是助其伴侶愛其所愛的昇華情懷。他們兩個都是十分執著的,因為他們願意用自己家庭的幸福換取全緬甸家庭的幸福,是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最標準的例子。

    電影裡用了很深刻的描寫,而楊紫瓊對這一角色的詮釋也可說得上是入木三分,令人耳目一新。不論是以緬語公開演講的場景、面對槍口威脅仍挺身而出,還是人在英國大使館和丈夫通電話的崩潰與無助,甚至必須選擇祖國還是家庭的心理掙扎,這都是讓我始終難忘的場景。

    另外,貫穿這部電影的卡農,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頒發諾貝爾和平獎的同時,被囚禁在緬甸家中的翁山蘇姬,聽著廣播傳遞頒獎會場現場演奏的卡農,然後同步在家裡鋼琴彈奏此曲,雖然人沒有在現場,但是他的精神和音樂一樣相互共鳴,得到大家的肯定。而這部電影,也因為這些細膩的描繪更能讓人體會這段勇敢的故事。


 

 

張慈芬 498850215《以愛之名:翁山蘇姬》電影觀後感 

  緬甸,像點頭之交一樣對我來說是個陌生的國家,然而在看完「以愛之名

」後深受翁山蘇姬的精神感動,於是我開始認識緬甸。

    搜尋「緬甸」,第一個看到的熟悉名詞是「伊洛瓦底」,原來常拜訪的那家位在師大夜市的泰緬料理店「伊洛瓦底」其實是為緬甸的地名:伊洛瓦底江,緬甸的第一大河,因其航運及灌溉的價值而被視做該國最重要的河流,而伊江下游三角洲地區即為緬甸人口最稠密的伊洛瓦底省。那家餐廳的料理道地又美味,對於我這喜歡異國料理但卻不太能接受東南亞的口味的挑嘴來說,伊洛瓦底是我目前最喜愛的雲南泰緬餐廳。而談起東南亞,除了師大附近多家餐廳並常常嚐嚐外,第一次接觸應該是高中的東南亞歷史,但那時候老實說是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歷史已經不太好了,東南亞歷史又總是出現罕見字且不懂其意的新名詞,最後考慮為考試所要付出的機會成本,就放棄熟讀東南亞的歷史了,而如今由於國際華語文教學、由於「以愛之名」,我開始更進一步認識東南亞、認識緬甸。

    「以愛之名」片頭翁山將軍被暗殺發生在西元1947年,不久的幾年後,軍人獨裁統治、一黨專政持續了半個世紀,二十世紀中開始一直到二十一世紀初時人民的民主意識高漲,抗議、遊行,卻也遺憾地造成許多傷亡。翁山蘇姬身為國父之女受民眾之託起身領導民主運動,影片中真實地呈現她與緬甸邁向民主之路,1988826日在仰光大金塔外廣場翁山蘇姬第一次對民眾發表演說,面對百萬民眾她慷慨激昂、鏗鏘有力,我深受感動,「雖然我長期身在國外,但我不能對祖國所發生的一切視若無睹。」翁山蘇姬當初其實是不想參與政治的,但這一場演講就是宣示一切的開始,而且「我參加了,就不能半途而廢。」面對軍隊血腥暴力鎮壓,她始終處變不驚,溫和並且同情,希望能夠透過理解達到真正的改變,然而統治者卻對翁山蘇姬長期軟禁,她以為高票當選的投票結果也被軍政府作廢,翁山蘇姬帶領的全國民主聯盟沒有取得政權,反而持續地被監禁,漫長又艱辛的未知路,她受到許多心靈上的折磨,特別是與她的丈夫,多年來兩人幾乎英國緬甸隔兩地,只有少數幾次的見面機會,且總是相當短暫,但追求緬甸民主的辛苦並沒有連累他們的感情,麥可全力地支持翁山蘇姬並共同努力,他為她爭取諾貝爾和平獎,藉此尋求國際力量,可惜地她本人未能前往挪威親自領獎,但身在遙遠的她已被世界看見了。無論再艱難的困境,丈夫、家人永遠是他最穩的依靠,琴聲悠悠,這一刻又不禁受感動。片頭、片尾,壞消息,麥可罹患癌症,她不能離開緬甸,兩邊拉扯著,一邊是不渝的愛一邊是緬甸的未來;他不能前往緬甸,被緬甸拒絕、被病痛纏身,於是直到最後一刻他們的距離從地球兩端拉到生死兩地了。

翁山蘇姬與他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持續努力著,投票、競選,希望得到具體的回應、權力,而2011年至今翁山蘇姬與外界更多了許多對外行動,她與美國國務親希拉蕊會面,並受轉託得到歐巴馬代表美國的支持、飛往曼谷展開訪問,此為她自1988年返緬後24年首度踏出國門的歷史性旅程、6月前往挪威參加1991年為她舉辦的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儀式、前往英國接受牛津大學榮譽博士學位之授予、前往美國會見歐巴馬並在當地展開演說,上個月美國總統歐巴馬也前往緬甸會面翁山蘇姬。翁山蘇姬的民主鬥爭激勵全世界的人,自由改革之路永遠都是崎嶇難行而充滿阻礙,但痛苦會過去,美會留下,刻苦銘心的歷史會被歌頌著,期望著,我相信緬甸就將要自由了。

 


韋愛琳《以愛之名──翁山蘇姬》電影觀後感

 

通常,國人最熟悉的,莫過於美國的好萊塢電影。偶爾換換口味,看看以其他國家為背景的電影,也是一種不錯的體驗,而且還能對國際社會有更深一層的感觸。我曾看過以開發中國家為背景的電影有: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中南美洲)、初戀那件小事(泰國)、貧民百萬富翁(印度)、三個傻瓜(印度),還有這部令人震撼的「以愛之名‧翁山蘇姬」。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翁山蘇姬的生平和為國家同胞奮鬥的過程:

翁山蘇姬是緬甸國父翁山將軍的女兒,其父在翁山蘇姬幼年時被暗殺,後來赴英國讀書,22歲嫁給當地的一位教授,育有二子。

1988年翁山蘇姬回緬甸探視病重的母親。她見到緬甸在高壓軍事統治下,從以前的亞洲糧倉變為赤貧之土,許多社會精英被捕,遂決心留在緬甸,發起為緬甸爭取民主的運動,並於1990年組織「全國民主聯盟」,在當年的全國國會大選中獲得八成的席次,但軍事政府非但拒絕交出政權,反將翁山蘇姬軟禁。現年56歲的翁山蘇姬多年來一直寧願被軟禁,也不願拋棄祖國換取自由與平安。為避免被軍事政府驅逐海外再也無法回國,連19993月其夫婿因癌症逝世的喪禮都未參加。被軟禁長達13年後,今年5月才被釋放。

 

在這部電影當中,多有著墨翁山蘇姬與她丈夫麥可之間真摯深刻的愛情,俗話說:「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時各自飛。」然而,麥可自始自終都全然支持妻子艱辛的革命事業,不論情況如何艱困惡劣,皆在幕後給予翁山蘇姬強大的情感後盾,以及為她爭取國際上的支持以及諾貝爾和平獎。

我覺得他們夫妻倆都非常的了不起,丈夫麥可和妻子分隔兩地,在妻子長期被軟禁的過程中仍舊對她忠貞不二,並完全支持她所做的決定,甚至自己罹患絕症,還不忘為摯愛加油打氣,希望不要造成她的心理負擔與痛苦。還有翁山蘇姬,她其實可以選擇與丈夫和孩子在英國過著幸福安樂的生活,卻選擇留在祖國與同胞們同甘共苦。緬甸國內的情勢已不樂觀,翁山蘇姬又得被迫面對雙重煎熬──要選擇祖國還是家人,最後他選擇前者,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但不論是選擇哪一項都是撕心裂肺的痛苦割捨,代價就是無法探視罹患重病的丈夫,連喪禮都未參加。

 

  看到這裡,我不禁覺得翁山蘇姬真的是世界史上最偉大的女性之一,雖然先人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 益其所不能」凡是成就大事業,必先接受考驗,尤其爭取民主更是許多人流血奮鬥的過程──六四天安門、紫荊花革命、茉莉花革命、美麗島事件、辛亥革命……但是,對許多人來說,自己受苦無所謂,若牽扯到摯愛的家人,恐怕早就屈服了吧!


陳玟萍《以愛之名──翁山蘇姬》電影觀後感 40185034I

 

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我事先找了機會了解翁山蘇姬,這位緬甸巾幗英雄的背景。

我認為翁山蘇姬她的家庭、她從政的父母影響他猶深;再加上翁山蘇姬在國外接受開放的教育,學成後歸國,籠罩她的卻是緬甸政府威權的暴力與子彈,學生的血染了緬甸的每條街道,這一幕幕震撼了翁山蘇姬的心,她想起她的父親-那個被槍決於辦公室的偉大領袖,於是於是,在她內心燃燒的那汩汩流動的熱血便開始催促她,要帶給緬甸人民他們所期待的revolution.

 

 

在影片中,導演用相當漂亮的拍攝手法讓我們看見翁山蘇姬的堅毅與勇敢。有一幕十分令我印象深刻:翁山蘇姬帶領她的支持者要集會討論選舉時,政府卻派了軍隊來找翁山,只見此時的蘇姬不慌不忙,臉上毫無驚恐畏懼的神情,直直走向拿著槍桿一字排開的軍隊,彷彿用眼神告訴蠻橫的士兵和威權的政府:『即使你們殺了我,也殺不死我們想要民主的心!

 

有一句經典對話,蘇姬在囚禁中與緬甸政府代表的一段談話。官員:「我們給你做自由的選擇,你要你的家庭還是要這國家?」蘇姬:「那這算是什麼自由?」

透過這段對白,除了讓我們佩服翁山蘇姬的愛國情懷,也歌頌了那默默在翁山背後支持的力量-翁山蘇姬的丈夫。當千千萬萬人民等待已久的希望壓在肩上,自己深深愛著的那個人命懸在旦夕之間,自己卻不能放下堅持已久的信念,立刻飛往遙遠的一端牽住愛人的手,看著他嚥下最後一口氣。這股無奈的蒼涼,在這部電影中表露無遺,也讓我們深深思考,面對萬人的希望,翁山蘇姬的抉擇是個多麼強悍的溫柔,就像她的丈夫對她的描述:是朵漂亮的鋼蘭花。

 

林舒敏-《以愛之名:翁山蘇姬》電影觀後感心得

 

 

在一開始,我並不認識有關緬甸的事情,直到出了這部電影。先是這部電影的女主角吸引了我,因為一個馬來西亞的藝人竟然可以如此成功的演出他國的政治影片,這並不是普通的演技。在拍攝這部電影前,還有許多關於此電影的報導,其中就是有關楊紫瓊因飾演此電影的翁山蘇姬,導致惹怒當地政府,並下令不讓她進入緬甸。在這個世紀裡,依然會有國家還是處於不民主的狀態,若不是這部電影的話,我想我們更不能進一步了解緬甸的情況。

 

翁山蘇姬,也可稱為昂山素姬,這分別是不同地區翻譯而成的。翁山蘇姬的父親是翁山,即是帶領緬甸獨立的領袖。1942年,他曾接受日本的援助,協助日本攻打緬甸,再推行民主政治來結束英國的殖民統治。過後,一翁山懷疑日本不知會否給緬甸獨立而改為與盟軍合作。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翁山成為緬甸的總理,並與英國展開有關緬甸獨立的談判。在緬甸獨立之前,卻不幸地被暗殺。

 

       翁山蘇姬3歲的時候,父親翁山就被行刺身亡。長大後,她也離開緬甸,與一名大學教授結婚後,移局到英國去,過著幸福的生活。可是因翁山蘇姬的母親病情惡化,使她必須要趕快回去緬甸。這時候,她的生活開始有所改變了。在她回去的時候,恰好是緬甸爆發反政府運動,讓她看到很多讓人心寒的事,加上許多人希望她能出來為人民爭取自主,而激起她心中那股政治抱負。翁山蘇姬在家人以及人民的支持下,參與了選舉,並到處去拉票,為人民演講。政府見到他們越來越猖狂,便開始實行他們一連串的阻止策略,有的人民被亂殺,有的人民被抓進猶如動物的籠子裡等,這些都顯得當地政府不把人民當人看待。在翁山蘇姬決定參政的那一刻起,政府就開始派人查尋她的行程,還讓她難以和丈夫、兒子見面,使她只好與家人分離,無法居住在一起。甚至將她軟禁起來,使她無法離開家門,即使是她丈夫的了癌症,她也無法回去英國陪丈夫。一邊是自己國家的未來,一邊是自己的摯愛丈夫,真的讓她難以選擇。最後,她還是犧牲自己的幸福,留在緬甸,無法看到丈夫最後一面,而她兒子也因此憎恨她。翁山蘇姬也不想作出這樣的決定,但是只要她一離開緬甸,就無法再回來了,所以她選擇放棄自己的自由,選擇了全國人民的自由。

 

       翁山蘇姬前後被軟禁了長達15年,這過程中真的是考驗了她的耐力,即使是受到丈夫的離世、兒子的不諒解等,她都依然堅持下去,她一直保持著永不妥協的毅力,用愛與和平抗爭到底的方式,贏得了全世界的關注與人民對緬甸民主的渴望。最後,她小兒子也長大了、懂事了,願意去諒解她,這是最讓人感動的事情。我想這也是翁山蘇姬做了那麼多事得來最大的回報。一個普通的女人,憑著自己的毅力,堅持的走下去,即使過程中遇到很多遺憾的事,她都可以捱過去,這真的是非常強的人,完全就是憑著一個女人的勇氣去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最後,我個人覺得《以愛之名:翁山蘇姬》這部電影真的完全地拍出當時所遇到的問題,甚至是女主角楊紫瓊也詮釋得非常好,不管是造型還是性格等都很像,這真的是一部值得一看的電影。

 


《以愛之名:翁山蘇姬》電影觀後感    應華系104林敬智

 

       在看這部片之前,有很多人已經向我推薦過了,他們說,很感人、值得一看。這句話話我一直放在心中,沒想到,就在這堂課有機會一賭這部頗受爭議又被禁播的影片。

        一開始,道出了翁山蘇姬的背景,她是翁山將軍的女兒,也就是緬甸的國父。這個特殊的背景,讓她即使在日後也擁有一定的影響力。場景來到了英國,翁山有了自己的家庭,一個幸福的家庭,有深愛她的丈夫和兩個兒子。然而,一通母親病危的消息,再次把她帶回她夢中裡的故鄉──緬甸。就在這裡,她經歷了人生的一大轉捩點。那時,正逢8888民主運動,翁山蘇姬看到了許多因反對而受傷的群眾,看到了軍政府隨意逮捕人的荒謬,那些年輕的生命就這樣被糟蹋。在那次之後,翁山決定投入政治活動,展開民主的抗爭,希望能為緬甸帶來一些改變。

       我很欣賞這種「改變」的勇氣。常常,我們遇到了瓶頸、碰到了挫折,第一個想到的是:到底誰做錯了?然後開始歸咎責任,檢討缺點。能有反省的心不是件壞事,但若是一直陷入檢討的輪迴,將會發現,或許找到了事情的主因,也知道下次若再遇到要在更小心,但有沒有可能找出一種改變的辦法能夠直接而有效的降低再次發生的機率?翁山蘇姬做到了。她知道民主需要抗爭,不是抗爭的地點不好,不是策略錯誤,也不是人數不夠多,而是需要改變抗爭的型態。他們需要一個領袖,來組織全國所有人的力量來對抗軍政府,因此,她站出來替人民發聲了。

        接著,為了讓立全國民主同盟更有組織,也擴大參與的人,翁山蘇姬不斷地奔波緬甸各地,甚至到較偏遠的山區進行公開演講,傳達自身的民主理念。她不希望再有人員傷亡了,她說我們不需要再有更多人流血了,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和平而理性的民主,而非暴力。所以,不論在何種場面,翁山蘇姬總是告誡其他黨員不要衝動,要以理性的訴求作為抗爭的依據點。

        我也蠻認同翁山蘇姬的看法。為何一定要以暴力才能解決問題,我們之所以跟其他動物不太一樣的地方就是我們能控制住情緒、本能,而能以較為理性的思維看待事情。但是現今的社會卻頻傳社會暴力事件,只是多看一眼就要動刀槍,或許,我們都該好好坐下來談談,也學習其精神,暴力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我也認同她的民主觀點,只有少數人的民主不是民主,也因著這個想法,她才會四處尋求認同與協助,也才多次地舉行公開演講。

        選舉到了,民主聯盟也以壓倒性的勝利贏得了大選,然而,軍政府卻反悔了。他們拒絕交出權力,不僅如此,還軟禁她,使其和丈夫還有兒子分隔兩地。他們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夠淡忘她,然後使組織漸漸崩解。但是事情卻出乎意料之外,她的家人不斷地為他奔走,讓國際社會聽到她的聲音,關注她現在的情況,甚至也提名她為諾貝爾和平獎,就是要讓大家記得她。而翁山蘇姬自己本身也進行軟性的反抗,她絕食,除非全國民主聯盟的人員得到釋放才停止。

        這是一個危險的賭注,如果處理不好,可能就是直接失去生命了。不過這也剛好看出翁山蘇姬是多麼熱愛自己的國家,同時也實踐了她自己的哲學理念。這種一以貫中的態度也是值得我們學習,而她的家人也相當了不起,不斷的努力奔走,即使希望相當渺小,即使對抗的是一個政府。

        最後就是她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那時轟動了全球,全球都展開高度的關照,同時,國際也開始祭出一些經濟制裁的動作,並開始向緬甸政府施壓,要求釋放翁山蘇姬。這一去一來就是十幾年,在這十幾年當中,她的丈夫因癌症去世,連最後一面也來不及見到。現在,緬甸仍然在爭取自由民主,翁山蘇姬持續帶領著她的信念,朝著目標一步一步前進。

        我一直不是很了解,為甚麼有人可以放棄自己最深愛的家人,轉而投往一個不確定性很高的政治運動呢?是甚麼可以讓她堅持這麼久?十年、十年不是個很短的歲月,它是一個人的青春,一個人生的巔峰,但是翁山蘇姬卻選擇了民主政治運動。到底是甚麼給予了她這麼大的動力?最後,我猜想,是對祖國的愛吧!是看到了國外的進步,所以也希望自己的同胞也能感受到自由的感覺;是在自己也嘗盡了家庭給予的幸福,所以也希望自己的國家也能沉浸其中;是看到人民的痛苦與不幸,所以希望能解救他們吧!這是需要多大的胸懷才辦的到啊!如果我是她的兒子,多多少少也會希望自己的成長的過程有母親的陪伴,可能我寧願自己的母親不要這麼偉大,寧願她平凡一點,寧願她在我難過、開心的時候在我身邊。翁山蘇姬又何嘗不是這麼想?我認為她也一定很想參與在自己子女的成長過程,但是為了祖國,她選擇放棄,那是需要多大的勇氣、多大的愛,才能做出的決定。或許她不是不愛她的家人,而是她的愛太大了,大到我們看不見,大到沉浸其中而不自知。影片的最後,只寫了一行字,卻久久不能忘懷,「用你們自由,來促進我們自由」。是阿,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多關心一點點,是不是就能讓那些還身處不自由的人民早一點脫離不幸?是不是擁有這麼多的我們應該要更有責任地協助其他的人民呢?這值得反思。

 

 

翁山蘇姬心得   應華105   羅安璇  40185038I

 

  看完以愛之名」,翁山蘇姬的傳記性電影後,心裡充滿了震懾。被從前可怕的景像震懾;被人類嚮往自由的心震懾;被那些有堅忍不拔毅力的靈魂震懾;被那一雙雙不恐懼害怕的眼神震懾;被一聲聲穿透驚恐的槍聲震懾;被一行行落不完的淚震懾……我記得在指考結束前,從CNN雜誌裡看到專訪楊紫瓊演這部電影的心路歷程,當時就對這部電影充滿了好奇和期待,但大考結束那一天,我徹徹底底忘了要看這部片,慢慢的在日益忙碌的大學生活裡一直到這堂課,才有機會看完「以愛之名」首先,我還是想要說,電影電視媒體的影響力真的無遠弗屆,尤其是電影,一部好電影的完成,通常會帶來許多熱烈的討論和大眾普遍的瞭解,或許過了一陣子熱潮過了,還是能夠影響一些人繼續在這塊領域不停耕耘。以我自己為例,我對緬甸可以說是沒有太多的認識,但是在看完這部影片之後,我會想要去找找緬甸的資料,查一查翁山蘇姬的爸爸---翁山將軍的生平歷史,或許再去看看那些當時留下來的影音資料或相片等等……

  在我看完之後,我長嘆了一口氣,不只是被那些槍聲砲聲和殘忍可怕的影像嚇到,也被心裡的疑惑不解和持續性的反問反思弄得筋疲力盡。我想了很多,為什麼有人可以這麼有意志力的和龐大可怕的政府對抗,如果可以,我很想問一問翁山蘇姬,到底是什麼讓他可以如鋼鐵般的持續下去?即使是失去他的摯愛和他大半人生?

我心裡對他有敬佩也有不解。當時有一個同學告訴我他沒什麼心得,也不會有感動,因為他認為,不是每個人都想當英雄,都想拯救世界。我當時啞口無言,這是我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評論,總是聽到他人對這樣傳記性的電影評論:「感動,敬佩!」我在電影結束的瞬間確實是如此想的,但過了幾分鐘,我也懷疑了,到底是什麼能讓一個女人如此的果敢堅毅?是她丈夫小孩的支持嗎?難道他的丈夫孩子從來沒有抱怨或是想要他放棄的時候嗎?還是因為這條路一但踏上,就不能再回頭呢?我不是翁山蘇姬本人,我無法了解,也可能因為年紀的關係我無法感同身受,但我還是說一聲:「謝謝您!翁山蘇姬!」

 

--------------------------------------------------------------------------------------------------------------------------------------------------------------------

電影心得-以愛之名 翁山蘇姬     應華105林純安

1988年,因為母親的中風,翁山蘇姬從英國牛津回到了緬甸,從此改變了她的一生。當時適逢緬甸爆發反政府運動,爭取民主改革之聲不絕於耳,人民為了抗爭死傷慘重,在電影裡看到學生們為了國家的民主和自由血流於暴政的槍口下,那種堅毅、勇敢的精神令人敬佩,也讓我看到了專制政府的殘忍,不免慶幸我是生於如此和平的時代還有包裹在民主國家的羽翼下。

而電影裡演到一段軍政府的頭頭因為翁山蘇姬的到來,還親自去詢問女預言師的建議,這段看來就讓覺得怎麼會有一個國家的首領如此不用腦而隨意去相信不存在的鬼神?首領依照女預言師的話決定公布他將退出讓緬甸成為一個政府為民選的民主國家,事後卻反悔,殺了女預言師,由此便可看出他勢必要敗在女人手裡。

翁山蘇姬創立的全國民主聯盟,迅速成為全國最大反對黨,對軍政府造成極大威脅。翌年,軍政府以煽動騷亂罪名將翁山蘇姬軟禁,她拒絕以驅逐出境來換取自由的條件,從此與心愛的丈夫麥可及兩名兒子分離。

之後電影敘述翁山蘇姬在家庭與國家兩大難題中掙扎、痛苦著,最後決定選擇了人民的幸福而放棄了自己的自由,讓我深感佩服,悲從中來,一個人需要有多大的勇氣和承受痛苦的決心才能做出如此決定呢?我想,除了丈夫麥可的支持之外,大概就是死於軍政府手下的父親給予翁山蘇姬的力量吧!

2010年翁山蘇姬重獲自由,在21年間被軟禁了15年!但她永不妥協、用愛與和平抗爭的方式,贏得了全世界關注與人民對緬甸民主的渴望!

看完這部感人肺腑的電影,在催淚的故事裡,也得到很多值得思考的問題。以愛之名 翁山蘇姬絕對是2012年最推薦的紀錄片!

 

 

《從留學到移民之路:以澳洲高等教育連結移民政策為例》閱讀心得  林爭意

 

本文連結了高等教育及移民政策,以澳洲為例,汲取成功經驗並加以效法。相較於美加澳紐等國家大抵以經濟性移入人口為主要族群,對於政府及企業徵才多所貢獻,反觀臺灣,仍以非經濟系移入為主,本文將從此層面切入,也冀望政府開始規劃吸引經濟性人口的移入政策,以利吸收更豐沛的勞動生產力。

 

我國所推動的吸引外籍人士來臺的留學政策,以教育產業發展為導向,而缺乏「留學暨『留才』」全面性的機制設計,再加上近年社會變遷快速,國內高等教育急速膨脹與少子化,更惡化了此困境,故期待教育產業向外開源,釋出誘因或獎勵機制,將人才根留臺灣。

 

在文中的統計數據顯示,96年外國學生來台留學前五大國家分別為:越南、馬來西亞、印尼、日本以及美國,整體而言,來台留學之外國學生以亞洲地區為主,約佔70個百分比。華語熱掀起,同屬華文學習市場的中國,截至2008年的國際學生人數共有123萬人次,未來更會以倍數成長,我國實有大幅的努力空間。

 

面對佔有同塊市場大餅的勁敵,究竟是什麼要素影響了留學生的去留呢?答案也許是──學成後工作和居留的可能性,這點也與移民政策最為相關,也是留學與留才制度接軌的核心所在。設想自己是一名外國在臺留學生,如果在臺學習有成,加上當地企業和政府又對外籍生釋出善意,願意保留工作名額或是協助移居善後事宜等,那有什麼不好留下的原因呢?

 

讓我們來認識澳洲特別的移民政策,當地移民申請採計分制,申請一般技術移民須達120分,若滿足職缺需求可獲得該條件的配分,如此累積下去。此外,澳洲政府為使技術移民與就業市場需求環環相扣,列有「移民職業短缺需求名單」(MODL),若符合者,可得到額外15-20分的分數,由此不難看出,澳洲政府十分重視外籍人才的使用及分配,將資源流向最有效率的一方,共創雙贏局面。

 

也許在此層面,臺灣還沒有做出完善的配套政策,但是我們是否已可以在腦海裡先草擬這塊版圖,設想在外遊學子弟他們會遭遇的困難,去探究他們去留的關鍵所在,如此上述問題解決後,留住人才便非難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愛之名:翁山蘇姬》電影觀後感   498850136 林巧凰 

 

 

     還沒看過電影之前,聽到翁山蘇姬只想到一位為了政治和民主努力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緬甸人,有著鋼蘭花的稱號。沒有什麼特別強烈的感受,只了解她享譽國際,是為令人尊敬的堅毅女性。緬甸,一個彷彿蒙著面紗的國家,除了仰光大佛,就是威權的軍政府印象。直到看了盧貝松執導的這部傳記電影,才真正有較深入的了解,呈現出當時翁山蘇姬在緬甸軍政府的脅迫下的狀況,完整表達出這一位女性投身緬甸民主的過程,以及其中的艱辛和心酸。翁山蘇姬的故事已經不是大時代下那樣平凡而已,被軟禁15年的那段時間有如女版的「曼德拉」。

 

    幼時在被視為緬甸國父的父親翁山將軍懷裡聽故事,隨即就發生暗殺,緊接著就從在英國擔任家庭主婦的翁山蘇姬回國探視病母,而進入緬甸軍政府的高壓掌控。在不知不覺之間,我們似乎也身處於翁山蘇姬本人當時的立場進入電影的場景,對於在家庭與國家的選擇中,毅然決然投身於緬甸民主洪流,這朵鋼蘭花的堅韌感到同理與佩服。我們用第一人稱的視野溶解在主角的觀點裡,自然對翁山蘇姬當時的決定、煎熬、痛苦及堅毅會有更深的體會。在大螢幕裡看見翁山蘇姬這位現代世界緬甸女性的偉大,從一開始含蓄、顧家的傳統東方女性角色,逐漸過渡到頑強對抗霸權軍政府的鋼蘭花,讓我佩服的還有楊紫瓊精湛的演技,沒有恰到好處的感情釋放是絕對不可能有好的迴響和共鳴。一灘學生的血跡啟動翁山蘇姬對祖國責任的鑰匙,在瘦小的身體和那雙眼睛背後感受到的哀傷正轉變成翁山蘇姬偉大的力量,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翁山蘇姬面對指著她腦袋的槍前進的畫面,讓我在觀看的當下全身顫慄而緊張,但走向槍桿的翁山蘇姬是如此柔弱又剛毅,軍人威脅的幾聲槍響更是讓她嚇的發抖,但反而更襯托出這位女性背後的力量,如同"鋼蘭花"這稱號,是如此美麗又頑強!另外,比較情感層面的一幕是翁山蘇姬一面流淚一面又微笑著彈著卡農旋律,當下感覺到的是民主鬥士全部感情的爆發:對家人的思念及歉意、對祖國的哀傷及熱情、對兒子成長的感動、對努力革命成果的展現…讓我深感是對整段生命的釋放,是所有""的反彈,所有壓抑的傾洩出口,十分令人心疼而感同身受。

  
看完電影之後,再回顧前陣子緬甸的真實新聞報導,現實狀況顯示即便在身體不佳的狀況下,翁仍是盡力積極爭取民主,全力衝刺,也能拼湊出她對於緬甸民主有自己的想像,並非模仿或學習西方社會,你會感覺她是真的認真地用全部力量在給自己的國家能量,這並不是造神或是無謂崇拜,這是反觀現代民主社會後,深深地為這位在逆境中掙扎,持續努力的鬥士獻上無比敬意。除了留下感動的淚水之外,我也反思了身在民主社會的我們,理念在哪裡?堅持在哪裡?即使外表是甜美的巧克力,內在卻有的堅硬果核去了哪?這是一部好電影,翁山蘇姬嬌小的身體背後蘊藏的堅毅能量,是值得被現代民主世界、未來未知世界體會且效仿的,同時我們也期待緬甸有更美好的未來。


沈佳蓮-《以愛之名:翁山蘇姬》電影觀後感

     翁山蘇姬—一位家喻戶曉的緬甸民主鬥士,我對她的認識僅只於長年被軟禁於家中,透過《以愛之名》有了初步的認識,觀後搜尋相關資料,總算能深刻體會這為緬甸英雄的偉大。

    翁山蘇姬是緬甸國父翁山將軍之女,翁山將軍在她還小時即被暗殺。後來翁山蘇姬隨母親至印度念書,之後前往英國就讀牛津大學。和丈夫麥可.阿里斯育有二子。電影拍到翁山為照顧病危的母親返回緬甸,卻遇到8888民主運動,受到知識份子等人的期望,擔任民主運動的領導者。緬甸軍政府一向把翁山蘇姬視為眼中釘,時時刻刻都監視著她的一舉一動,直至最後終將翁山軟禁於家中,長達15年。在1990年大選的勝利也如同作廢般不被軍政府承認。在被軟禁期間,透過她丈夫的努力,翁山蘇姬在1991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1999年,麥可因癌症病危時,翁山即使心痛也不願放棄緬甸,無法見到丈夫最後一面。2010年11月翁山蘇姬終於被釋放。2012年翁山蘇姬帶領全國民主聯盟參加選舉大舉獲勝,5月時翁山24年來首次踏出緬甸,並接連拜訪世界各地。

相較於現實,電影拍攝有些間斷跳躍,劇情走得很快,好多細節都未能完整呈現,以至於需要補齊資料才能更明白翁山蘇姬的生平。比起描繪軍政府的恐怖政權、民眾革命的血腥衝突,我們更多是看到翁山蘇姬與家人的互動,從一開始親密的探望,至後期被完全隔絕無法相見的痛苦,翁山蘇姬經歷了人性最大的考驗。「你有選擇的自由,家人或是國家。」就像翁山蘇姬所說,這是哪門子自由?或許在其他人看來,選擇家人是很正常的事,尤其是在面對生離死別的關鍵,可是翁山蘇姬選擇犧牲小我,她把自己的一切全數奉獻給了緬甸。

     第一次看以緬甸為背景的電影很是新鮮,可是也十分震撼。我一直以為被軟禁的翁山蘇姬放棄了自己的自由希望成全緬甸的民主,然而,她失去的比我們所看到的要更多更多。不只是隻身的自由,她的家人也被政敵惡狠狠的剝奪了,實在很難想像,身為一名女性如何面對孤軍奮戰的壓力與恐懼,身為妻子和母親如何在摯愛的家人和國家間抉擇。種種的痛苦,她都自己忍受下來了,我認為翁山蘇姬所做已經超越人類的精神,她絕對擁有過人的意志才能堅持二十多年的歲月。我相信今年翁山蘇姬的自由將為緬甸力使寫下全新的一頁,由衷為翁山的犧牲奉獻得到回報感到欣快。

「在緬甸追求民主,是一國民作為世界大家庭中自由與平等的成員,過一種充實全面、富有意義的生活的鬥爭。它是永不停止的人類努力的一部分,以此證明人的精神能夠超越他自然屬性的瑕疵。」在台灣的民主即使不完美仍舊是民主,是許多目前仍受制於極權政府的國家所渴望的自由。一如翁山蘇姬所說"Please use your liberty to promote ours."身在民主社會的幸福的我們更應該擴大眼界,體觀那些為民主奮戰的人們,不能忘記自身的幸福,更珍惜前人打拼來的自由,也共同期待台灣未來的進步。


 

《以愛知名:翁山蘇姬》觀後心得     應華102吳依靜

 

   「一個女子的勇氣  改變了一個國家的命運…」,這是我在影評裡看到的一句話。緬甸民主化這個大工程是由一位外表看似瘦弱,但內心卻是比任何人都來的固執、堅強和非凡的勇氣的女子領導著,並帶領著群眾對抗殘暴軍政府,爭取民主、自由。緬甸一直是處於政治動盪不安的局面,在這部電影裡還原了許多當時令人髮指、慘不忍睹的血腥鎮壓,身在民主國家得我們實在很難想像怎麼會有這樣殘酷的政府,如此藐視生命、忽視人權,只能說身在民主國家是非常幸福的。在這部電影上映之前,其實我不知到翁山蘇姬這號人物,更是透過那時候的媒體及這部電影來認識這位偉大的女性,看完電影後,更加佩服她堅定不移的決心和無比的勇氣,翁山蘇姬將人生的大半輩子都貢獻在民主化的推動上,為了家鄉的民主自由,為了幫助緬甸幾百萬的居民,她不得不犧牲與丈夫和孩相處的時光,甚至在她丈夫臨死之前,她都強忍著悲痛、壓抑想要回到英國相聚的衝動,因為她怕一出境就再也回不了緬甸了,因此選擇待在緬甸,繼續不停地演講,實踐這個偉大的任務,這一幕令人感到五味雜陳,一方面緬甸因此能繼續在翁山蘇姬的帶領下步向民主的道路,但另一方面,她放棄了去見丈夫最後一面的機會,若不是擁有無私的大愛、背負著居民的希望,真的很難做這個決定。另外,我也非常佩服翁山蘇姬的丈夫─麥可艾利斯,當翁山蘇姬被軟禁在緬甸時,他們無法看見對方、無法和對方講話,更無從瞭解翁山蘇姬在緬甸的情況,是否有被軍政府威脅、迫害,雖然這樣的情況維持了好幾年,他們見面的次數寥寥可數,但他並沒有抱怨,也代替母親的角色照顧孩子們,最重要的是,他還是一路支持著翁山蘇姬,並全力附出在英國替想辦法幫助妻子,他正是翁山蘇姬被軟禁幾十年支撐她不倒下的精神支柱,看著他們偉大的愛情,很難不被感動到。麥可將翁山蘇姬的事蹟告訴諾貝爾委員會,讓她得到諾貝爾和平獎,也因此獲得國際上更多得關注,也因此對緬甸軍政府造成一些壓力。雖然為了民主努力不懈地奮鬥、居民紛紛走上街頭爭取自己的未來也非常憾動人心但我覺得這是整部電影最感人也是我最喜歡的片段就是這個部分了。


張琬婷  《以愛之名》 觀後感

看完這部影片只有震驚和希望兩個形容詞,令我震驚的地方是離台灣不遠的地方竟然還有這樣的暴行存在,而希望則是看到緬甸還有像翁山蘇姬這樣的民主鬥士存在,緬甸是讓人既印像深刻卻又望之卻步的國家,片中我可以感受生在緬甸時時恐懼著,不知道自己會不會突然有一天消失在家人眼前,不知道自己做的隨變一件事會不會是被抓的理由,這樣的生活竟存在在離我如此接近的地方,官兵看人不輸俺可以立即掏出槍把人殺掉,這種視人民如草界的地方就在我們生活的世代,如果我是生存在那邊的人民知道有機會重獲自由當然會孤注一擲的試試看,要嗎永遠活在軍人的高壓統治下,要嗎跟隨世界民主的浪潮委自己的生活付出全力來爭取,爾我相信緬甸的人們選擇了後者,當面對即將來臨的新生活,卻又被軍政府言而不信的摧折,精神上的打即會多麼的劇烈呀!

 

翁山蘇姬真的讓我佩服的五體投地,她的勇氣和愛讓人沒辦法忽略,當她決定要帶領緬甸人民邁向民主時她也絕對想不到換來的昰和丈夫天人永隔,也局對想捕到會有那麼多的眼淚要流,以愛之名取得確實貼切,她對祖國--緬甸的愛和對丈夫的愛,如果今天翁山蘇姬的丈夫還活著不知道會不會對緬甸的現況感到欣慰?

翁山蘇姬曾說:「在緬甸追求民主,是一國民作為世界大家庭中自由與平等的成員,過一種充實全面、富有意義的生活的鬥爭。它是永不停止的人類努力的一部分,以此證明人的精神能夠超越他自然屬性的瑕疵。」我想翁山蘇姬的努力總有一天會讓緬甸成為真正的民主國家,讓她和她丈夫所付出的新力回饋到緬甸的人民身上,讓世界永遠記得緬甸在邁向民主之路是所做的努力和付出的代價。

翁山蘇姬在《自由》一書中指出:「一些人改變是因為他們別無選擇。當南非的舊政府、拉丁美洲的軍事專政進行獨裁統治發生變化的時候,他們認識到這些變化不可避免,這是他們所能選擇的最好道路。我所表達的真正改變是通過理解、同情、正義、愛心後的內在變化。」現在我們生活的周遭也還存在著許多不平等,對於這樣的不平等和不自由我們可以為這些國家做些甚麼事呢?當面對和自己生活水準和品質完全不一樣的地區時,又該用甚麼樣的態度包容會是面對呢?我在看完翁山蘇姬的故事後有了不一樣的看法。

 

 

 李佳儒 應華104 電影心得   以愛之名 

  這部片子不同以往我我認知的歷史電影,影片中雖然有許多血腥的場面,傷感的離別,但卻始終抱持對未來有希望的基調,所以看完後不會像之前的歷史片來的沉重不已,其實,在看這部電影前對翁三蘇姬這位自由奮鬥者的瞭解還很淺薄,只知道他一直位緬甸的民主政治作奮鬥但卻從不了解背後的來龍去脈以及她所背負的責任和壓力,但經過這部片子,我終於了解緬甸民主政治推展時所經歷的過程,以及翁三蘇姬女士的生平。

  片子的一開頭就描寫獨裁權政變的過程,因此原來由翁三將軍帶領的民主政權就被推翻而他也在這場戰爭中喪生,經過多年,翁三蘇姬長期居住在英國,過著平凡的家庭生活,直到因為要去緬甸照顧病危的母親而親身見證到獨裁軍權的殘暴後,他突然意識到緬甸人民是在何其悲慘的政權下生活,而身為翁三將軍的女兒,眾人的期望也都在她身上,希望她能帶領人民邁向民主,因此她決定留下來為此奮鬥,然而其後半年卻須被迫與孩子和深愛的丈夫分離,飽嚐孤立無援的寂寞,但儘管如此,她依然堅持下來,持續為緬甸人民爭取自由。其中有幾段情節令我動容,當翁三蘇姬的丈夫因受緬甸軍方壓迫而無法與她團聚,兩人許久被迫分開且丈夫也面臨死亡的關頭,翁三蘇姬可以說是十分傷痛又無助,她那時一度想飛回英國照料老公,但她的老公真的非常具包容心和理解力,知道緬甸人的希望都寄託在翁三蘇姬身上,所以不希望她就此放棄,結果她就錯過與丈夫見最後一面的機會,蘇姬聽到噩耗後整個人哭倒在地上,她的身影令我想起一句話:自古以來,英雄都是孤獨的,一個革命者的歷程更是艱辛,但她卻未曾放棄過,儘管在辛苦,困難,她依然顧全大局,為更偉大的目標努力,實在令人敬佩!

  另外,翁三蘇姬在推動革命抗爭的過程中,始終都以和平的方式進行,她不希望看見更多的人因此喪生,雖然其過程依然有許多學生死去,但她卻從不質疑自己這樣和平的抗爭方式,我看影片時,常因軍政府殘暴的鎮壓手段而忿忿不平,希望翁三蘇姬他們也能予以反擊,比暴制暴,但冷靜下來想後,似乎只會讓局面更難收拾,所以對於翁三蘇姬的冷靜,理智的態度,我真的很佩服,而且他對政府制度的智慧也令我訝異,劇中有一句話:你不會想到政府但政府會想到你,我覺得這句話道出一個好政權的精隨,建立在良好基礎上的政權應該顧及到每個人,大家也都是平等的! 總體而言,看完片子後,我學習很多,體悟也不少,也衷心盼望緬甸人民有朝一日能在一個民主,自由的政權下生活。



柯婕妤-電影《以愛之名:翁山蘇姬》觀後心得

 

在觀看這部電影之前,我只知道翁山蘇姬是位為了緬甸民主遭到軟禁多年的女性,在之前對於她詳細的故事和緬甸相關的資訊,我所有的了解是非常少的。透過電影:以愛為名,讓我能夠更加認識她,並了解關於翁山蘇姬以及緬甸這個國家,令人動容的一部電影。

翁山蘇姬的名字由來是承其家人姓名而來,翁山為其父親,蘇來源於祖母,姬則是她的母親。這是一名為了緬甸民主,近乎付出所有的女性。她的父親翁山,是帶領 緬甸獨立的領袖,在她年幼時受槍殺身亡。永遠等不到父親相聚的翁山蘇姬,失去了完整的家庭,也在成長後前往英國學習、認識了她的丈夫麥克。

我想,翁山蘇姬的原生家庭和父親的亡因,對她的影響非常的大,畢竟她的父親是緬甸獨立的重要人物。身為子女,即使未曾想過要參與其中,或多或少都會因著對 父母的崇敬,產生一定程度的延續信念。於是,當翁山蘇姬因為母親的病況而回到緬甸時,當時的學生運動,深深撼動她,使她產生至少得位人民付出一些心力的想 法。一位非常重視家庭觀念的緬甸女性,有著彼此深愛的丈夫和兩個兒子,本該會是多麼美滿的幸福家庭。也反應出,當翁山蘇姬為了家鄉爭取民主時,被迫與家人 分開多年,每一次見面都是如此地緊張充滿恐懼,會是多麼的煎熬。也因為如此,我們看見了她身上的堅強以及信念。

當國家與家庭必須在這兩者之間做選擇時,翁山蘇姬內心充滿掙扎痛苦。慶幸的是,又或者令人心酸的,她有一個極為體諒她、支持她的丈夫。縱使病入膏肓,也為 了她堅持她的信念,包容著、默默努力著。這是一個難得的,由男性支持著女性前進的故事,特別特別的不一樣,這世界擁有的鬚眉英雄有太多,而緬甸又是和大部 分東方國家一般主導權在男性手中。於是巾幗,柔弱的女子能夠如此影響至深,便引起了世界的注意,引起了人們不由自主的敬佩。翁山蘇姬,是絕大部分偉人為男性的世界歷史中,堅強綻放的溫柔花朵。

在這部電影中,帶到了許多分隔兩地的夫妻所經歷的生活,在夫妻間的關係和強韌的羈絆著墨不少。於是讓人特別為獨立照顧著兒子們、最後連病逝前夕都未能見到 愛人的麥克感到心疼,也為了翁山蘇姬的兩個孩子在長久與母親隔離後又失去了父親感到不忍。然而,這個家庭依舊有著強大的凝聚力,分隔異地仍為了同一件事在 奔波著,讓人不禁想,在為了緬甸這個國家邁向和平的同時,也是為了他們的家庭能夠再次完整在努力著。

就只是因為他們深愛著這個家。


 

 

---------------------------------------------------------------------------------------------------------------------------

 

澳洲的語言政策與語言使用    心得   公領105  施珮瑜40107219E

    澳洲與台灣在許多條件上相似,例如說:人口數相當,原住民比例差不多,歷史形成主要由移民構成……等,然其語言政策可分四大領域,分別是英語、原住民語、移民語言與外語政策沒錯,澳洲的確很幸運,其主要語言是英語,是全世界共同的語言,是大家努力想要學好的語言之一,因為二戰後美國在經濟貿易上逐漸取得領先的地位,英文隨著英美的傳媒外交等因素傳至世界各地,再加上冷戰後共產勢力瓦解,美國的國際地位更加穩固,更奠定英文成為國際共通語言的基石然我看澳洲人如此重視英語,就不得不想,是否會對其原住民語言產生排擠?何況通常世界各地的原住民都會是該國的弱勢族群,可能會有高失業率高失學率以及低收入的狀況,更甚者會造成一些社會問題,例如說藥物濫用,以及酒精濫用等後遺症,這些發生在社會底層的社會問題,看似無傷大雅,但的確會造成一些負面影響,何況若哪一天原住民意識抬頭,這也是一件很麻煩的事。這樣的語言環境或許讓澳洲人有天生的國際優勢,但不論是哪一個國家,這都是不夠的,就像我們,努力充實自己的第二外語第三外語,努力提升競爭力,澳洲人也是,但他們的政策是讓澳洲人從小就接觸,所以會比我們對外語更熟稔,這也會提升他們國家的競爭力,我想這也是我們可以學習的地方,畢竟,以我本人為例,我接觸到二外時已經是高中,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機必然是年幼之時,吸收得快,使用能力也高,雖說可能有興趣的人在年幼時就會去接觸,但並非每個人都做得到,這是我們可以考慮的一個語言政策語言景觀的部分,澳洲有在努力,但要做到如夏威夷一般好,還真是個宏大的目標,我想,一個國家在選定主要語言後,其他語言勢必得犧牲一些什麼,而國家的語言政策,勢必也得付出一些民族代價

 

 

 

翁山蘇姬  以愛之名    公領105  施珮瑜40107219E

    對翁山蘇姬的事蹟,雖非徹底了解,但也是時有所聞,我面對大考時,正是他得到自由,以及緬甸國會補選之時,因為整天都忙著念書,對於這樣重大的國際時事真的比較少關注,然學校老師會印給我們一些資料或在課堂上做討論,所以對翁山蘇姬,我最基本的瞭解還是有的。

    翁山蘇姬的父親,也是緬甸致力於推廣民主的將軍,我想,翁山蘇姬能站出來帶領緬甸走向民主,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因為他的父親,人民或許認為這是她的責任,又或者將之視為另一個翁山將軍,但我想這都不重點,重點在於翁山蘇姬本人的毅力,愛心,惻隱之心,勇氣以及堅定,她可以選擇不接受這樣沉重的擔子,她可以選擇回英國牛津與她的丈夫孩子們過著平凡的生活,不用提心吊膽,時時刻刻擔憂會被殺害,但她沒有。留下來,與緬甸的民主一同前進,留下來,與父親的志向一起努力,留下來,與丈夫兒子一起為緬甸民主盡一份心,這是翁 山蘇姬。

    片中許多場景使我很震撼,其一,軍政府射殺走入醫院求援的學生以及醫生,甚至說出「我戴紅巾我有權利射殺你」這樣的話語,這對人權是多大的威脅,射殺醫生,那麼病人該怎麼辦?難道學生連生存的權利都沒有嗎?對於犧牲者,我感到十分的難過以及同情,沒有人活該被射殺,沒有人活該為了民主奮鬥而亡,沒有人活該要受迫害。其二,軍政府抓聽演講的民眾去探地雷,軍方甚至肆意大笑。那些人同是緬甸的人民,為何他們能笑得如此沒心沒肺,能笑得如此事不關己,同一個民族,非但不一起努力,甚至還迫害爭取自由的人民,若一個國家內只能有一種聲音,這樣國家永遠不會進步,因為沒有動力!人道,只是人最基本的一個訴求罷了。其三,就是翁山蘇姬以及她丈夫的情感,在緬甸的生活,每日舉動都被監視,甚至講電話會被斷線,隨時有可能喪命於槍口之下,但是翁山蘇姬堅持下來了,她丈夫是讓我感動的,得了癌症,卻可以為了妻子的志向以及緬甸的民主未來而放棄讓妻子看他最後一面的機會,在生命的過程中,始終支持著翁山蘇姬,替她奔波遊說,替她爭取權益,進他最大的努力,甚至連生命都獻給了他的妻,說實在的當時看的很鼻酸,或許吧,有些人用他的一生證明出他的價值緬甸民主的未來,是用許多無辜的鮮血,家庭的離散去成就的,希望緬甸人可以讓這些人的犧牲有代價


應華系102 498850356黎心慈

澳洲是個移民國家,國家裡理所當然地就存在著各種組語言。一個多語的國家,一定會發生語言爭奪戰,有些較弱勢的語言可能會被相對強勢的語言所取代,這是一種無意識的迫害,這是有失社會正義是不對的事,任何一個語言都應該被留下,沒有一個語言應該被忽略或淘汰。因為語言代表的是一個文化,若語言不見了就會沒有認同感,文化也會不見,沒有傳承的載體。文化是人的一個本,也是人的一個根,人若失了根,就沒有歸屬感,就會像汪洋中的浮木般漂泊著。在澳洲的華人,為了生計而移民他鄉,語言是他們微一與祖國有聯繫的方向,若失了語言,就等於斷了與祖國的聯繫,也失去了祖國的文化,他們藉由與從前相同生活方式的做法懷念故鄉,就像是中國城的出現,而語言即是最直接也最方便的途徑去接觸自己的文化,相對到台灣社會,也是這樣的,現在政府也開始覺悟到這件事,慢慢地把各個文化語言保存起來,不讓它消失。文化是人類生活經歷的印記,是傳承的知識和藝術,試種生活的態度,是先人們集結所有智慧,把畢生的結晶都化作文化,我們應該要重視文化,做好承先啓後的責任,語言是串聯這一切的必需媒介,我們要保留我們的語言。

 

 

以愛之名   心得      梁凱韻 40085045I

  我的身邊有幾位緬甸的朋友,在看這部電影前我以為他們的生活背景雖然和我們有差別,但也相差不大。但是看了這部電影後讓我再次不得不反省自己。

在這世界的某些地方,仍然有著這麼獨裁的國家,仍然有這麼多人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但是這一切我卻不知道。電影中有一幕讓我非常震驚。緬甸軍政府竟然拿著槍支在街上大搖大擺,甚至看到不順眼的人就可隨便槍斃了。這樣的情況,比起以前的封建制度更可怕,封建制度仍會尋找理由來制裁,但緬甸軍政府單單只是因為一句話「因為我戴紅領巾」就草菅人命。我們清楚知道,現在是二十一世紀,提倡人權自由的時代,但是仍舊有這樣的情況存在。讓人束手無策的是,就算國際上已批判評論並提出要求,緬甸軍政府仍可無視,將國家封鎖起來。相對來看,台灣有言論自由、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等。我們是不是該好好正視現在我們所有的,因為這麼平常簡單的事,對於一些人來說可能就是一生都得不到的奢望了。

翁山蘇姬的父親是將軍,但是父親在她小時候就被暗殺了,所以翁山蘇姬只有年幼時的時光和父親相處過。大學便到英國留學去了。本來她可以繼續美好的生活和美滿的家庭人生。但是為了緬甸的人民,她選擇參政,爭取該國的自由。雖然說她是將軍的女兒,或許有那麼一點血緣的影響,但是除了年幼時和父親相處過,父親的政治手段、想法等她一概不知道,她只是一個念過政治的平凡女子。翁山蘇姬需要多麼大的勇氣和決心才能拋下本來的生活,選擇投入這吃力不討好且需冒生命危險的政治運動呢。這樣的翁山蘇姬讓每個人對她肅然起敬,並因她的犧牲而感動流淚。

翁山蘇姬愛著緬甸的人民為他們爭取民主;邁克愛著翁山蘇姬,不告知她患上癌症的事,讓翁山蘇姬專心為緬甸人民奮鬥;兩個孩子愛著翁山蘇姬,就算母親不在身邊,仍不怨不恨,體諒母親的處境。正因為這些都不是常人肯付出的愛,所以翁山蘇姬的故事才會被我們頌揚。

這麼一位女性,為了緬甸人民,與軍政府抗衡,多年來從不退縮。我們只能期望翁山蘇姬的付出可以讓緬甸有得著真正自由和民主的一天。

 

 

許芳瑜 14-和平重建後柬埔寨華校教育系統的建立與改革

應華104-40085031I-許芳瑜

    在閱讀本文之前,柬埔寨對於我來說一直是一個非常神秘的國家,因為戰亂的關係,對於柬埔寨的印象也只停留在很落後的戰亂國家,然而看完本文後才發現,他早已經結束了內戰並且正積極建設中,甚至柬埔寨對於華人族群的態度讓我很驚訝,沒想到東南亞其他國家在二戰後對排華情緒高漲且手段激烈的時候,柬埔寨竟然會是那唯一接受華人並且對其發展採支持的國家。

    雖然知道柬埔寨有嚴重的內亂,但是卻不清楚詳細過程,在看完本文後才知道柬埔寨在二戰後的歷史進程。柬埔寨在獨立以後共有五個歷史階段,第一階段為施亞努時期,在施亞努親王領導下成為一個憲政君王政體的國家,努力發展初期建設時期。第二階段則是龍諾將軍政變後的右派政府,第三階段是恐怖的紅色高棉時期,波布政權下的極權統治與屠殺時期。第四個時期是橫山林到洪森時期,這是其持續有動亂發生直至「柬埔寨和平協定」,成立聯合政府,第五個時期從巴黎和會達成和平開始到現在,也就是1994年後的今天,柬埔寨的戰後重建工作仍在繼續。

    文中不斷說柬埔寨的華校系統地特色是,仍然在相當程度上保留過去傳統華校的教育系統,但是我很疑惑何為傳統華校的教育系統,其教學方法與教學科目與現代的學校有何不同?除此之外,其華文教育的特色中的半日制我覺得是一個推廣華語教育很重要的一個方法,能有效推廣華語教育並且與其當地學校形成互補,但是這也只是在戰後初期因為教室設施不足才有可能成立,之後柬文學校改為全日制後對其招生及推廣將造成影響,因此若是想要再繼續教授華語,或許華校應與柬文學校合作教學,或者是華校也可改教授柬文與英文,招收柬浦寨的學生而不在專以華人學生為主。在文中還提到柬埔寨的華人主要是以五幫管轄,所有華人事務皆由這五大幫會來發展管理,這讓我感到不可思議,就這樣放心地讓幫會來管理全國的華人?不擔心其發展緩慢或不成熟有疏漏嗎?我總覺得這種非公家機關的組織雖然有國家支持在運作,但總體上來說還是會有很多不成熟並且疏忽的地方,然而柬埔寨的幫會運作打破了我的想法,看到一個發展良好的龐大幫會,可以說,這篇文中的柬浦寨與我印象中的完全不同,且讓人家驚豔。

 

 

 

 

 

以愛之名  洪韻婷 40085011I

 

  這是我第一次見到一個女人的眼淚,是因為國家的幸福而流。

  我們會為了生活中的瑣事哭泣,為親人、朋友、愛人流淚,這是人之常情,因為這些是我們所在意的人,我們的全部。但翁山蘇姬將她個人分割成好幾塊,她既是丈夫的愛人,也是兩位孩子的母親,是守寡的媽媽唯一的女兒;除此之外,她也是緬甸的民主領袖,她是緬甸底層人民的希望,她更是緬甸通往民主、和平的精神指引。她的眼淚不只是為了小情小愛而流,而是對這個殘酷、冷血又無情的祖國無聲的抗議。

  她沒有退路。當她的父親在被槍殺那天,小女孩的靈動的雙眼似乎就在透露著什麼,我望向那雙眼睛,一股寒意竄進背脊。我不知道是什麼樣的國家,讓她的父親必須承受這樣的代價;我不知道是什麼樣的過去,導致她必須在這個年紀就要接受這麼慘痛的事實;我不知道是什麼樣的勇氣,讓她可以擁抱喪失至親的痛,活出這麼勇敢的人生。

  人人都說翁山蘇姬是個偉大的女人,但在我心中,她是個被迫長大的小女孩。她被迫接受這個世界給她的殘酷,她被迫接受這個國家給她的羞辱,她被迫接受人民對她的期待,她被迫離開她最愛的丈夫孩子,她被迫軟禁在緬甸哪裡也不能去。我總覺得她內心住個個小女孩,總是細細的訴說著她對緬甸的期待,她對未來的希望,她對一個安定且和平的社會的渴望。

  她讓我知道女人可以改變的不只是自己的命運,還有一個國家幸福。

 


 

 

許琇婷<以愛之名:翁山蘇姬>觀後心得

 

我想大部份的觀眾印象最深刻的部份,可能是翁山蘇姬猶著是否應該要回英國陪伴將去世的丈夫,但被丈夫堅定地回絕了。當時翁山蘇姬在緬甸的聲望達到高點點,若在此時回到英國,至今冒著生命危險達成的目標將會功虧一餽,即使丈夫已經攝護腺癌末期,也無法在這個緊要關頭回到緬甸,翁山蘇姬就這樣在來不及見到丈夫最後一面的情況下,繼續守護著緬甸。我個人感受最深的一幕並不是這個部份,在翁山蘇姬回老家探視母親時,許多歷史學者及當時被軍政府暴力鎮壓的學生們紛紛聚於此,請求翁山將軍的女兒翁山蘇姬,繼承父親的願望,成為帶領緬甸通往民主的新希望。此時她臉上的表情讓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很抗拒,但又想答應。若答應了,她便會從兩個孩子的媽、丈夫的好妻子變成帶領全國人民反抗暴政的女戰士。一介女流之輩,是否真的有能耐領導人民呢?我想這是當時保守的社會共同的質疑,直至今日,還是有許多人抱有性別偏見。最後,翁山蘇姬選擇犧牲陪伴兩個孩子以及丈夫的時光,放棄擁有正常生活的機會,做了就連許多男人也做不到的事。

 

我對緬甸的瞭解並不多,但我從小就經常見到一位緬甸女性,她是我的堂嫂,她是嫁來台灣的外籍新娘。小時候不懂得一位外籍女性嫁來台灣有著什麼樣的意義,直到長大後瞭解到台灣新移民的困境。我的嫂嫂首先必需被選擇,她自己並沒有選擇權,在她被選擇之後,必須擔心未來丈夫會不會施暴,家裡其他人是否會因為她是外籍新娘而有偏見,在孩子出生後,必須為孩子的身份認同及教育問題煩惱。很幸運地,堂嫂來到了一個很照顧她的家庭,一個會擔心她身為外籍新娘而遭到欺負的家庭。在我十幾年的觀察下來,堂嫂從一位保守的女性,經過好幾年的影響,終於變開朗了。我想翁山蘇姬當時遭遇的困難之一,也就是將我堂嫂塑造成如此的封閉社會吧?


賴京麟《以愛之名─翁山蘇姬》觀後感

應華102 498850382

 

  在課堂撥放DVD之前,我已經在電影上映時期看過一次,當時是好奇翁山蘇姬對緬甸政府到底有怎樣的威脅,以至於一個冷血的軍政府要軟禁一位女子長達十五年。進電影院時對緬甸的歷史背景發展並沒有進一步了解,只粗略地知道翁山蘇姬的父親立志於推動緬甸獨立卻被暗殺,並不曉得8888民主運動,因此在電影院看到抗議的學生和群眾,甚至是醫院的醫生隨意遭到軍人射殺時感到非常震驚,這是生長在民主社會的我們無法理解的事,在電影院看到血腥鎮壓的那一刻才感受到,原來手無寸鐵的學生對抗極權政府其實十分危險,民主又是多麼的重要。回顧台灣民主發展的過程,相同時間點的台灣已經解嚴,逐漸邁向民主國家,而緬甸卻在政變之下軍政府掌權,進入了極權統治,翁山蘇姬在此時正好回國照顧母親,親眼目睹了緬甸政府荒唐殘忍的行為,因此決定站出來參加民主運動,雖然民主運動的結果看似一敗塗地,不僅翁山蘇姬被軟禁,其他反對派領導人和大批骨幹被投入監獄或流亡海外,但其實透過民主運動讓自由和民主的觀念得到了傳播,在電影院時這段並沒有太多的背景知識,因此看得有些模糊,課堂上再看一次便有恍然大悟的感覺,難怪民眾希望她站出來參與行動,對緬甸人民而言,翁山將軍的女兒是解救他們的精神象徵和希望,而8888民主運動也是民主改革很重要的一次運動。

  觀看影片之後,最賺人熱淚的部分不外乎是妻子和丈夫的鶼鰈情深,以及同時做為母親和革命領導者的抉擇和心痛,對翁山蘇姬來說,丈夫和兒子當然重要,但緬甸有上千萬的民眾仰賴著她,就算是丈夫病危他也無法輕易下決心離開,家庭在國家之前便被割捨了,我想這正是所有革命領導者不同常人的地方,但翁山蘇姬身為母親的犧牲想必更多。而或許是父親留下的使命感讓翁山蘇姬決定投身國家,但能使她一路堅定不移的絕對是丈夫麥可的支持和鼓勵,很高興他們的信念終於在2012年看到一點曙光,翁山蘇姬成功地當選了緬甸的國會議員,雖然緬甸離民主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但相信憑著翁山蘇姬堅定信念和柔軟的心,他所堅持的主張在不久的將來會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