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10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楊聰榮 Edwin Tsung-Rong Yang 11 years, 2 months ago

    1. 國際華語文教育
      1. 赴菲律賓基督教靈會學院交換學生日記 應華系陳家葦40185037I
      2. 我眼中的泰國華教                    應華103   劉莉燕 
      3. 林晏如─麵包情人觀後感
      4.  《菲律賓華文教育的現狀與改革》應華103B-499850676-龔加桃
      5. 菲律賓的漢語教學情況/顏長城           應華102 洪琬茹 498850162
      6. 黃昕婷 〈馬來西亞《光華日報》的中國認識〉第二章的摘要與心得
      7. 菲律賓華文教育的現狀与改革 閱讀心得      應華102  498850332  潘欣妤
      8. 菲律賓的漢語教學 應華105 陳佩琦 40185036I
      9. 應華105 陳佩琦 40185036I  馬來西亞獨立中學
      10. 【資料分享】世界島 應華105 陳玟萍 40185034I
      11. 翁淑媛-《菲律賓的華語教學》心得
      12. 轉變中的印尼華文教育 教育系鍾明頤 497002275
      1. 菲律賓的漢語教學 閱讀心得報告 40185023I 陳胤溥
      1. 李依恬─菲律賓的漢語教學
      1.  陳姵羽─〈菲律賓華人政治地位的變化〉讀後心得
      2. 謝榕森 499850767 心得筆記-----台灣共通語言
      1. 黃湘淇─《從台灣外省族群的母語與台灣華語談起》心得
      1. 菲律賓的漢語教學-周巧蓁
      2. 菲律賓華文教育的現狀與改革—林友蘋
      3. 菲律賓華文教育的現狀與改革  應華105李詠梅
      4. 語言與族群認同:從台灣外省族群的母語與台灣華語談起 498850136 林巧凰
      5. 《菲律賓華人政治地位的變化》應華系104林敬智
      6. 閱讀心得-菲律賓的漢語教學     應華105林純安
      7. 《馬來西亞與菲律賓獨立後華文教育發展之比較研究》閱讀心得     林爭意
      8. 吳依靜─《菲律賓華文的教育現況與改革》讀後心得
      9. 華語文教學的現況與展望  梁凱韻 40085045I

     

    國際華語文教育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授課教師:楊聰榮 (台師大應華系暨海華研究所碩士班)

    開課期間:2012年9月-1月

    台灣師範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

     

    赴菲律賓基督教靈會學院交換學生日記 應華系陳家葦40185037I

     

       這篇文章中作者提到菲律賓是一個貧富懸殊差距很大的國家,可能在mall裡面的人都是大包小包的提著許多名牌,高檔店面裡的單價可能是他們一個月薪水的錢,在這裡卻需要花上五至十分鐘排隊試穿,再花上十來分鐘排隊付款。但是一出去外面,旁邊是來往的吉普尼、巴士,與漫天飛舞的污煙瘴氣。就會有許多沒有地方吃住的人,大多是小朋友與婦人在路上乞討。在作者的眼裡映著一幅犀利的畫面,豪華大型購物中心大包小包吃吃喝喝的人群,每間店家前必有荷槍實彈的警衛,高聳的大樓和細緻的別墅。但是另一邊卻又堆滿半人高垃圾的火車鐵軌,衣服闌珊的乞討孩童,廢棄物蓋的違章建築,漂浮著垃圾袋的烏黑河面。者個城市與國家的風貌,一個城市兩個世界,衝擊著作者的認知。作者在菲律賓呆的學校是菲律賓基督教靈惠學院(GRACE CHRISTIAN COLLEGE)。

       

       靈惠位於奎松市,或稱計順市 (Quezon City),位於菲律賓的市中心馬尼拉東北方。靈惠本身是一個村子,即靈惠村。這個村子便以靈惠學院、 靈惠教堂為命名,這個小地方還維持 一個整潔、寧靜、平和的氣息。靈惠學院是一間擁有完整體系的大學校,從幼稚園、小學、中學到今年剛成立的大學。很特別的是,在菲律賓的華僑學校中以校風優良、學生人才眾多、教師教學認真聞名,是菲律賓第二大所的華文學校。當地的食物比較重口味,很甜很鹹很酸很油,菲律賓當地的速食店,還蠻具有當地的特色。這裡作者也介紹了幾個比較有名的當地小吃,其中流行的一種冰品,叫做「Halo-Halo」,菲律賓特 產一種紫色的芋頭,叫做「ube」,其他推薦的菜就是 pinakbet:蔬菜搭配蝦醬(bagoong)下去煮,kare-kare:牛肚搭配特殊的花生醬下去熬煮的,像是咖哩的,Banana Q:炸芭蕉…等。馬尼拉容易塞車,街道上有巨大 的轎車、色彩繽紛的吉普尼、人力腳踩的三輪車、機械式三輪車、摩托車、大型的聯結車,街角偶而還穿出那達達的馬蹄聲,馬車也是街上的特色之一,展現不同的繽紛風采,但相同的是塞車。

       

       語言真的非常非常的重要,讀完這篇文章後,徹底的了解語言的重要,那邊的小孩,原來都會三種語言,最多的還高達五到六個語。讀完這篇文章後讓我對學習語言的態度,有一百八十度大轉變,積極的學習語言才是更重要的態度。瞭解到海外華人的歷史,我們也應保有多元文化的精神去接納每一個不同的國家風貌。

     

    我眼中的泰國華教                    應華103   劉莉燕 

     

         這篇文章主要提到的是對泰國的華文教育,最近十年來泰國的華語教學程度,華文教育在泰國得到了快速發展,形勢喜人。這篇文章是一位到泰國當地教華語文的老師寫的,所以很為泰國感到榮幸,有這麼一位認真的老師到了當地付出,讓泰國後代又有了一個好前途。

            泰國的華文民校,簡稱華校,慢慢的發展下,已經成為了現在泰國學生應該學的一科了,可見在慢慢的發展與進步下,泰國的華校發展特別快,近幾年來可看到泰國人對華校的看重也不少,因為中國文化發展,各地在使用中文的人數增加,使泰國的華校越來越多,學華文的學生也越來越增加。本文還題到在泰國的老一代華人祖先,花了多少的血心取得了泰國政府的認同,能讓泰國的華人同胞們有華校可以念,可以繼續學習中國文化,讓我們的中國文化一代接一代的繼續傳下去。

            在泰國的華校可分成兩類,一是全天制華文學校教育,另一類是新型的補習學校教育。前者說的全天制華文學校教育,就是在泰文學校的授課了可以選修華文這門課,因為被排在外語累,泰國為母語,其他英文、中文、法文、等等為外語。

            開展教學活動,在泰國教華文也跟其他不一致,每堂課大概50-55分鐘,進行課堂的教學也一樣,可是在泰國教華文比較注重在練習口語表達上,因為學習外語中最重要的也就是能溝通,所以比較確定口語表達的能力。華校也開發校本教材,在學校不可缺的也就是教材吧,有的學校是自己編寫,有點是從中國大陸引進的教材,有的是用台灣的教材版本。所以在泰國的華校裏教的課程都不一致,看每所學生的華文教學程度所進行的。在泰國的教的華文是用了漢語拼音來進行教學的。因為大陸的發展,使用漢語拼音的幾率較多,使泰國的華文教學上引用的是漢語拼音。

            本文章給了不少的資料,使我們更多認識泰國華文教學,日後希望也能為泰國的華文做發展,希望泰國的華校越來越更加發展下去。 

     

    林晏如─麵包情人觀後感

     

        Nomoney, no honey!」麵包和愛情的拉扯不管在哪個國家都會發生,紀錄片中的菲律賓媽媽們為了「麵包」而來台灣,用這些麵包來餵養他們的honey們(先生和家人),然而有麵包真的就會有愛情嗎?

        這部紀錄片讓我感受到國家政治經濟問題對人民的影響之深,當人民在本國連就業都有困難的時候,會被迫走向國外,好一點的能在他國發揮自己的長才,換取不錯的社經地位,但多數呢?都淪為所謂的外勞吧!一個擁有學士學位的人,竟然需要離家背景到養老院做苦工,那是何等的悲哀!反思現在台灣的情形,是否也讓人憂心將來會和菲律賓一樣。我們的學歷變得越來越不值錢,所學和就業也往往大不相關,不管是大學生還是研究生畢業的最大目標竟然是「公務員」(不是說當公務員不好,是現在的情形真的有點病態),當政府大人們還在責怪年輕人不能吃苦時,也請他們回頭看看多少領22K(或更少)受到剝削卻還是咬著牙,笨蛋!問題在你們自己和教育。

        我曾經看過一些介紹芬蘭教育的書和報導,他們從小就會有很多動手做的課程,國高中就會有所謂的實習課,讓你能親自體驗職場,了解自己到底適不適合,高中畢業後,多數人不選擇升學,他們給自己時間去探索真正適合自己的,或是把自己丟到國外去挖掘更多可能,當你真正想清楚了才會去念大學。我認為台灣目前技職體系的崩壞會造成可怕的後果,我們的社會需要大量的技術性人才,況且其實基本的知識在這個階段其實都已經養成了,已經可以投入職場了。現在大家都在念大學,沒有原因的念大學,不知道自己在念什麼的念大學,其實只是在逃避現實社會,同時也造成很多社會資源的浪費,說難聽一點,很多公務員的職務所需要的能力高中畢業就可以勝任,為什麼我們要養一堆博士生,而他們最後卻只是當個公務員。我覺得教育該改變了,不只體制要變,我們的思想也該變了!

        回到影片內容,他記錄了菲媽們的辛酸,他們在養老院的生活就是工作和睡覺,心理不只是思鄉之苦,周圍的環境又都是老病死,身心的煎熬很明顯地化為歲月的痕跡烙印在他們的臉上。她們說他們總是透過窗子看見那高聳的101,但從來沒有人去過,他們從沒有機會看見台灣的美、體驗台灣的人情味,她們最開心的娛樂竟是出門拿愛心麵包的時刻,那時候才能出外呼吸新鮮空氣、才能片刻的放下壓力、才能逃離老闆娘的壓榨,雖然有種種的不合理,但很多菲媽卻想續約繼續賺錢供養他們的家人,讓他們能過更好的生活。

        然而,他們辛苦賺錢寄回家,家人孩子卻往往不能珍惜。影片中,貝比的丈夫就是覺得他太太在台灣一定過得很好,可能會有外遇,成天就想東想西、不事生產,結果是他先外遇,讓貝比在台灣差點精神崩潰。而聽到貝比小孩的童言童語也令人心酸,對於母親缺席他們的童年,他們卻希望媽媽在出國多賺點錢讓他們可以有好的玩具和好的教育。菲媽們的血汗錢換來的往往是缺席孩子的人生(有一個菲媽回到菲律賓才第一次看到女兒的丈夫),也養成家人好吃懶做的個性,因此,她們必須再前往另一個國家或回到台灣繼續辛苦打工賺錢,不斷的循環。我好奇的是為什麼多數家庭都是女人出外辛苦賺錢呢?難道男人不需要為家計負些責任嗎?

        No money真的no honey嗎?有了money也不一定會有honey啊!看了這部紀錄片,更了解外籍勞工在台灣的辛苦,過去對他們的工作內容可說是一無所知,他們承接了很多台灣人不願意做的事情,如果沒有他們,台灣的許多環節可能都會沒有人願意做,真的衷心的感謝他們,也希望仲介和僱主們能對他們好一點(雖然是天方夜譚)。除此之外,我也想到我的家人,我的父母也都是那種能為孩子付出一切的父母,看著他們臉上越來越多歲月的痕跡,不免擔心他們的身體狀況,更要珍惜能在一起的每一刻,不要等到有money但沒honey(家人)才來後悔!

     


     菲律賓華文教育的現狀與改革》應華103B-499850676-龔加桃

     

    文中描述菲律賓華文教育的現狀可以從六個方面來認識,這就是語言環境、菲華社會的看法、師資隊伍、教材、教學方法以及學生的水準。以下是我覺得影響教學質素最嚴重的地方。

    菲律賓的華文教育雖然有優勢的語言環境,可是其語言學得好不好,我覺得老師的教法、教材的選用是很重要的部分,至於學生,他們的學習目的也是重要的。可是在升學方面、社會和工作上,華語都不受重視,不會華語對未來也影響不大,也就是說他們對學華語根本不存在壓力,有些更是因為老一輩的迫使才去學華語,學生的學習動機就自然減弱,甚至產生抗拒,有再好的語言環境也起不了作用,學生的學生目的和動機是最主要的關卡,必先讓學生喜歡華語,學習才有效果。

    另一方面,菲律賓的華語教學應該是採用第二語言的教學,而不是母語教學,如果用母語的教法教導學生,學生水平根本不能應付,同時他們口中的华语到底是普通话还是闽南话,对於这個问题當地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些更把兩種語言同時教授給學生。其次,老師把「語言」當作「語文」來教,也沒有充分認識到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不去指導學生操練,而是自己在作長時間的乏昧講解,學生一節課大部分時間是在聽,而不是在練,根本不可能學會其語言的運用,有的學生從頭到尾學了華語十年,但是也無法正確、熟練地表達該語言,聽、說、讀、寫對他們來說也很困難。我覺得用錯教學方法才是問題的關鍵,如果要改善菲律賓現今的華文教育,改變老師的教學方法應該是起跑點。至於老師的教法,與上課用的課本有密切的關係,因為教材不是按語言教學的體制來編排內容,沒有明確的語言點,又沒有課後的練習,老師只能依照自己的水準來授課,內容重點因此難以聯繫,學生的輸入也淩亂無序。

    文中表述,直到呂必松先生到菲講學,華文教育才出現新的局面。邀請了北京語言學專家指導老師編寫教材,大力推動教學改革,並且主張使用中文拼音和簡體漢字,減輕學生負擔和提高教學效率;也邀請了中國教師到菲培訓華文老師,從語文教學轉為語言教學,即使中文專業畢業的教師也難以適應,需要再度進修,以保證華語教學品質。改進課堂守舊的教學,首先,普通話與閩南話的教學分開進行,也鼓勵學普通話,因為閩南話通行範圍有限,而且還有漢字學習的問題,其次是刪除不必要的內容,語文教學和品德教育內容,不要求學生死記硬背,精講多練是主要目標,之後要講解精當,教學步驟應清楚、合理,把學生可以接受的條件編出最好的教法與練習,也應該定時加入可以吸引學生的的教學活動,讓學生主動喜歡學華語,強化良好的學習目標。

    1991年5月菲律賓華教中心正式成立,中心的宗旨是發展菲律賓華社的華文教育和主流社會的漢語教學。中心設有個部分:資訊部(擁有菲律賓最大的中國語言文化圖書館)、出版部(具有自行編輯、打字、校對、排版的出版能力)、師資部(針對華語教學師資隊伍短缺和非專業化兩大問題)、交流部(與多個國家地區的單位人士建立聯繫,展開不同的交流活動)、考試部(主、協辦不同的華語等級測驗),這個單位是推動華教的一個重要門窗。

    今天,菲華社會的組織普遍地重視、支援、配合華校教學,一個包括社會﹑家庭﹑學校三位一體的華校華文教育體系正在逐步形成,加上菲律賓政府官員對華校華語教學的態度已有了重大的改變,菲律賓華校華語教學已漸露曙光!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華語的實用價值日益顯明,華語將逐漸成為菲律賓社會的重要語言之一。學習華語已不僅僅是華人子弟的事,當地有不少菲律賓原住民也進入了華校學習華語,這個新形勢,未來華文教育迫切需要作出相應的調整。

     

    參考資料:菲律賓華教中心網頁http://www.pcerc.org/

     


    菲律賓的漢語教學情況/顏長城           應華102 洪琬茹 498850162

     

        雖然已是2003年的論文,但從文章中可以大略了解目前菲律賓的華語教學供需狀況,依然很具有參考價值:目前菲律賓的華語教學市場有兩大塊,一是華人僑校的課程,也就是當地華僑的學習需求,另一則是菲律賓高等教育如大學以上的漢語選修課程。

        由於1976年菲律賓曾經有過的全面菲化政策,使當時的華語課時大量減少,也使後來的華語教學出現斷層,在菲化後的華校急需重新建立一套系統。不同的時期當局對華語教學的目標各有不同,至於目前的目標,則需要重新定位。在全面菲化政策後的華校或是高等學校,漢語課程都是被定位為「語言教學」,因此在教學設計上,勢必也要適應此一走向。

        以台灣的華語教學現況來說,台灣老師的英語程度普遍優良,若配合良好策略,如設計專為菲律賓學生使用的教學系統,也許可以增加台灣老師在菲律賓的競爭力。畢竟在全面菲化政策以前,所有的僑民教育政策都是由中國大陸(中國教育當局)的分支,所以相關政策都是由中國官方決定,雙方往來相當密切,未來發展持續合作也不無可能,因此在僑民教育這一塊,台灣若想發揮自己在菲律賓的影響力,則必須更加努力找出自己的競爭力。但最基本的有關當地專業教師缺乏,反觀台灣,目前在台灣本身的合格華語教師也為數不多,也同樣也有專業不足的問題,因此若希望對外推廣華語教學,首先必須先著重合格教師執照,讓更多有志前往海外貢獻的台灣老師更具專業,經過認可的老師待遇也可以更好。

        我認為可以多加投注資源在菲律賓教學市場的原因有二,一是菲律賓被評估為未來幾年世界上發展得最快的國家之一,甚至有主流媒體認為在明年開始菲律賓的經濟力量就會開始急起直追;二是我們已知有龐大數量的華僑居住當地,且因為過去的政策使華語在當地需要重新發展。因此,台灣的華語教學目標其實可以投注更多心力在這塊大量未獲滿足的市場上,使當地的華僑後代也可以保留更多中華文化的傳統,使菲律賓的整體文化更加豐富,而非隨時間逐漸變得同質化。

     

     


    黃昕婷 馬來西亞《光華日報》的中國認識〉第二章的摘要與心得

    499850092 應華103

    第二章的主題是說明馬來西亞華人與中國的關係。中國與馬來西亞因為交通便利,在前漢時期就有密切的聯繫,華人為了謀生經商而開始移居東南亞是從唐朝開始,而明朝鄭和下南洋與各國貿易的七次訪問不但為往後中國人移居東南亞奠定了長遠的基礎,也成為馬來西亞華人重要的歷史。根據文獻記載,鄭和七次的訪問中多次經過麻六甲,當地的三寶山、三寶井和寶山亭與鄭和相關密切,因此這三個景點是凝聚當地華人最重要的精神象徵,除此之外,鄭和在麻六甲獲華人尊崇,不但有鄭和紀念館、鄭和文化館,當政府要剷平三寶山時,遭到華社極力撻伐,政府不得不取消這些計畫,由此可見鄭和在馬來西亞華人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另外華人大量移居的時期是在鴉片戰爭後訂定北京條約,清朝正式廢除海禁,使得大量中國人開始移居到東南亞。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移居的中國人仍常自認為中國的一份子,在僑居地不過只是暫時性的居住罷了,但隨著時間流逝,在僑居地的華人會出現三種群體:一為對中國認同較強,但逐步轉移其注意力於當地政治上;二為處於矛盾心態,他們不願後代完全同化於當地社會,亦不願華人社會分裂,希望保留華人身分而自認為為「馬華」,及馬來西亞華人;三為長久以來即與中國擺脫關係,而與當地殖民政府合流,以謀自力更生。二戰期間,馬來亞的菁英份子成立馬來亞共產黨,力抗日本立功後,希望英殖民政府授予華人公民權及雙重國籍,並主張華人應以中國為效忠對象,這樣的論調讓當地馬來人難以接受。英殖民政府為剷除馬共,便鼓勵華人成立馬華公會,馬華公會則主張華人應以馬來西亞為效忠對象。經過〈萬隆宣言〉的發表-中國政府不承認雙重國籍,若要留在僑居地就該入籍,部分不認同馬來亞的僑民接回到中國,留下來的華人多半能接受宣言內容,第一群體多轉化為第二、三群體,當代馬來西亞的海外華人就此成形。

    留在馬來西亞的華人人數佔馬來西亞總人口20%,是當地重要的一個族群,在經濟上掌握極大的權力,普遍被認為是經濟剝削者,當地政府為維護馬來人的權益,便會設立許多限制,如華人在馬來西亞開設企業,必須雇用一定比例的馬來人員工(無論他們有無做事),讓馬來人獲取進入現代化部門就業的機會,提高其收入,試圖改善經濟不均衡的情況。在政治上,由於華人掌握了經濟的實權,因此馬來政府在政治上不肯讓步,公務員多為馬來人,副部長以上階級的官位全為馬來人,馬來西亞的華人在政治上猶如二等公民,無法爭取到權益。在文化上,1971年擬定馬來西亞的國家文化以馬來群島原住民及回教文化為主流,此國家文化政策的推動企圖將華人與馬來人同化。然而當地的華人認為自己已放棄原本的國家認同,轉而效忠馬來西亞了,他們不願連中華文化也被迫放棄,因此他們極力維護中華文化的傳承,最後在1983年的檳城華人文化大會上決議華社在維護中華文化的同時也要顧及有足的感受,並結合以馬來西亞為主的國家文化。

    在教育方面,馬來西亞尚未獨立前,政府打算廢除個語文源流學校,採用英文與馬來文為教學媒介,當時華教運動者大力反對此項措施,主張以各族的待遇平等為原則,要求各民族的源流學校各以母語教授,一律平等待遇。此主張獲得廣大華人社團的支持。而在馬來西亞成為獨立國家後,政府雖允許華文教育的存在,但政府推行的「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種文化、一種語文」的單元文化政策是明確的,使華文教育處在國家教育體制之外。就我所知,馬來西亞的小學教育以母語教授,同時也要修習馬來語,到了中學教育,有公立中學與獨立中學,就讀華文獨立中學的學生文憑是不被國家承認的,也無法就讀當地的大學,因此他們通常會到國外求學,如台灣就有許多馬來西亞華人是從獨中畢業後來台灣念大學的,當地政府為維護就讀當地學校的人權益,在國外念大學的人無法在馬來西亞考公職人員,所以我們常會發現馬來西亞華人到國外念書之後就往往留在當地工作了。讀完這章並結合我平時與馬來西亞同學的相處經驗、聽到的消息,我終於了解為什麼每次當有人把馬來西亞華人誤稱為馬來人時,這些華僑朋友會極力澄清了,因為在他們心中,他們跟馬來人是有極大差別,不論是在文化、教育、政治、經濟還是心理上,他們彼此的接觸其實沒有想像中的頻繁,即使同樣效忠於馬來西亞國家,但民族之間的隔閡還是存在著。


     

    菲律賓華文教育的現狀与改革 閱讀心得      應華102  498850332  潘欣妤

     

    孔子曰:『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這兩句話成為了身為教育者的座右銘,時時刻刻警惕在心。然而隨著華語熱襲擊全球,學習華語的人不再是黑眼睛黃皮膚,而是形形色色的人,當然作為推廣華語使命的我們,也需要從母語教學轉換到第二語言學習的改變,所以教學不只要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以外,也要因地而異了解當地文化背景,包括當地母語、環境、習俗、文化、教材、師資、學生等等都是我們要去深入了解的。過去華語教學的重心一直放在歐美,但現今隨著亞洲經濟的崛起,東南亞各國也開始瘋華語,可是因為學習需求大於師資供給,使得華語教學不具完備。

    現在我們先來探討在華語教學擁有歷史悠久的菲律賓,為何在華語教學上努力了那麼久,還是停留在原地打轉?閱讀了廈門大學藍小玲教授的研究文章後,大慨了解到菲律賓當前的華語教學的現況和改革,為了更深入的了解我也去訪問了,2010年暑假去菲律賓靈惠學院實習的學長姐們。得到的心得整理如下:

    菲律賓教學的現況:

    1. 被迫學習語言的環境,:菲律賓當地華人大多數是閩南人,隨著被菲律賓當地的同化,還有時局而迫,英文成為了第一語言,然而華語只是必修,不會納入升學考量,使得學習動機急速下降。

    2. 父母對華語學習的看法:菲華社會對華文教育的一些看法和做法比較注重傳統,對於學習方面忽略了改革和創新,進而影響了華文教育的進程和質量。

    3. 師資缺乏:年長婦女居多、薪水低教師流動性大、青年教師少專門人才少。

    4. 缺乏適用的教材,教學方法錯誤:將華語用母語進行教學、將華語學習作為品德教育的手段、不成體系內容欠完整、偏重死記硬背缺乏語言交際的訓練。

    5. 學生水平及學習時間短:本身學生學習動機不高,加上炎熱的下午及老師枯燥的教學,使得學生學習的動力剝削。

    針對以上問題,改革如下:

    1. 篡改教材:請相關人士進行指導與編輯
    2. 培養師資:學習第二語言教學及出國進修
    3. 改進課堂教學:活潑互動式教學及注重多聽多說

    個人認為除了以上幾點以外,老師應該提供多一些影音教學,鼓勵學生多聽一些華語歌曲,以及一些有趣的電影,讓學生在家可以自行學習。學校也可舉辦一些中文朗讀、華語歌曲、戲劇比賽等等活動,來提高學生對華語的興趣。未來也可以和一些台灣及中國大陸的學校合作,讓學生有機會出國看看華人的社會及一些名勝古跡,進一步深入的探索中華歷史。


    菲律賓的漢語教學 應華105 陳佩琦 40185036I

     

    菲律賓的華文教育可以以1976年全面菲化為分界線,把華校分為兩個不同的時期1976年以前為僑民教育時期,1976年之後直到當前為話人教育時期,不同的時期制約了華校華語教學不同的教學目標。而且全面菲化後,華語課時數大量減少,華語學習不受重視,影響了教師的教學情緒,也大大重挫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華語能力水平直線下降。曾這裡可以看出政府的政策會深深地影響語言教學者與學習者的意願,因為只要一種語言的實用性被大幅降低,那麼這一種語言的吸引力也會跟著下降,如果不改變隨之而來的就是語言在當地的沒落與消失;我認為或許華語不會徹底地在菲律賓消失,因為近期全球華語熱的影響,但語言內包含的文化意涵想必已經消失了一些。

     

    面對1976年全面菲化的衝擊,許多人提出必須重新定位華校的華語,認為轉型後的華校華語課程必須是以語言教學為主,並將華語作為第二語言,重新提出華語教學的原則與具體方法,不僅提高了許多華語教師華語和華語教學的專業知識,從而增強了其復興華語教學的信心,認識到華校的華語教學必須從第二語言教學這個新的起跑線上重新起步。退一步不再將華語視為華僑後代必學的第二語言,而是將華語當作是第二語言學習,除了不跟政府的政策相違背,也減輕華僑後代的學習負擔,因為他們可能只善於聽說,對於讀寫是較不擅長的,我認為這個想法的改變是一件很棒的事。

     

    文中也有提到除了編寫新教材,培訓教師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之外,他們也重視學生的課外活動。希望學生可以多參與中國的節慶、學習華語歌曲、練習武術等,這有點類似我們所說的文化課程,可以多利用這些有趣的素材讓學生對華語更有興趣,不是因為家長希望他們學習才學習,當自己真正對一種語言產生興趣時才會有動力持續不斷的學習還利用節假日;除此之外,他們還會鼓勵學生到中國訪問,加深學生對中國的認識,讓學生在華語的故鄉親身去體驗和感受民族文化,實踐課堂上學到的華語交際技能。由上述可見菲律賓的華語環境是與中國較為親近的,難怪我之前在閱讀另一篇交換日記時,當中有提到菲律賓當地華語機學相關的替代役中國裔占絕大多數,讓人不禁苦惱台灣華語教師在菲律賓的就業市場的不利性,這是我們必須好好思考的問題。

     


    許琇婷<菲律賓華文教育的現狀與改革> 

     

    此論文由厦門大學的藍小玲所作,作者提岀菲律賓華語教學的現況、困境以及改善方式。但我認為作者的某些看法過於偏頗,不免引人遐想。首先,作者一開始就提及菲律賓的華語文教育標準因為部份人士的看法,使得現在菲律賓的華語教學依然使用繁體字以及注音符號,而非較為通行之簡體字與漢語拼音,這樣使學生學習非常不便。我認為華語文教學的標準應該由學生來決定,若學生希望在為來在中國大陸地區從事貿易,那簡體字與漢語拼音會是學生最好的選擇;但若學生希望往台灣地區發展以及學習真正的漢字之美,那繁體字以及注音符號較為適切。第二點,作者在目前菲律賓的華語師資現況中提到,目前在菲律賓從事華語教學的教職人員有百分八十至九十皆為女性,這樣一來會對學生氣質產生影響,而教學品質也會下降。若學校中的華語教師多為女性,學生或許會誤認為說華語的人都較為陰柔,而且會從女性的角度看待華語世界,但是我認為教學品質是由教師的教學經驗、教學熱忱以及教學能力來決定,而不是教師的性別,因此,若作者依然認為女性教師會降低教學品質,那麼作者應該更加詳細地敘述女性教師造成教學品質降低的原因,以免產生性別歧視的偏見。除了上述兩點筆者的看法以外,我認為作者的論文因為相當精簡,所以在許多部份都輕輕一筆帶過,作者應當加強論點,以免其他讀者閱讀此論文時會認為作者的論證缺乏證據。

     

    整體而言本篇論文讓我對菲律賓的華語教學現況有更深的認識,菲律賓與其他亞洲國家的交流也相當密切,對華語教師的需求量一定很多,但因為教學模式的一成不變以及較低的教師薪資待遇使得年輕的華語老師紛紛卻步,若能針對這兩方面想岀對策,那我們可以預期菲律賓會是下一個華語教學熱門國!


     

    1.資料分享:

     

    應華105 陳佩琦 40185036I  馬來西亞獨立中學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D%A8%E7%AB%8B%E4%B8%AD%E5%AD%B8

     


    【資料分享】世界島 應華105 陳玟萍 40185034I

     

    來源:維基百科 

    世界島的概念來自於麥金德於1902年在英國皇家地理學會發表的文章歷史進程中的地理要素。在這篇文章中,他把地緣政治分析推廣到全球角度。麥金德認為,地球由兩部分構成。由歐洲亞洲非洲組成的世界島,是世界最大、人口最多、最富饒的陸地組合。在它的邊緣,有一系列相對孤立的大陸,如美洲大陸澳洲大陸日本不列顛群島。在世界島的中央,是自伏爾加河長江,自喜馬拉雅山脈北極的心臟地帶。在北極冰凍地帶和南方連綿的山脈和沙漠的保護下,這片中心地帶只有可能面對來自西歐的陸地入侵威脅。麥金德認為,由於古代落後的交通運輸條件,這片心臟地帶在過去不可能被一個單一強權所控制。由於人力資源與供給的困難,自古以來,自東向西或自西向東的連續軍事擴張不可能實現。

    麥金德認為,鐵路的出現已經大大降低了一個單一強權主宰中心地帶的難度。當歐亞大陸被密集的鐵路網覆蓋時,一個強大的大陸國家將主宰這片自東歐門戶開始的的廣袤土地。而這將是這個國家主宰歐亞大陸,進而主宰世界的前奏:

    "誰控制了東歐就控制了心臟地帶;
    誰控制了心臟地帶就控制了世界島;
    誰控制了世界島就控制了世界。"

    麥金德的上述結論假設了對於兩大海洋強權-英國美國的地緣政治噩夢。一旦德國俄國控制了東歐,這將是這兩大強國主宰世界的前奏。

    一般認為,麥金德理論是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因之一。一些人認為,麥金德的理論為納粹德國向東擴張創造的理論基礎。然而,儘管二戰中的納粹德國控制了包括烏克蘭在內的東歐大部地區,它卻被蘇聯打敗。解釋之一認為,蘇聯可以把工業遷移到心臟地帶之外的西伯利亞地區。然而,關於西伯利亞地區是否屬於心臟地帶卻有爭議。麥金德的理論也受到了另外兩方面的挑戰。一方面,空軍的有效性使地域寬廣的世界島縱深地區面臨威脅。另一方面,隨著核武器的出現,世界島的縱深對於工業的保護變得毫無意義。

    然而,冷戰的開始使麥金德的理論重受青睞。這主要由於蘇聯的崛起所導致的。

    蘇聯從工業方面,科技方面和軍事方面,完成了對心臟地帶的控制。然而冷戰的結束和蘇聯解體使麥金德的理論再次受到質疑。海洋對於國際商業與國際貿易的重要作用部分抵消了陸權論的影響。

    無論如何,麥金德的世界島理論和與其相伴隨的陸權論思想仍然在二十一世紀具有重要的地緣政治意義。一旦歐亞大陸上的強權國家再次崛起,麥金德的理論將再受青睞。

     

    information from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96%E7%95%8C%E5%B2%9B


     

    2.心得筆記:

    翁淑媛-《菲律賓的華語教學》心得

     

    此篇論文主要是在討論2003年菲律賓華校和高校的漢語教學。菲律賓的華校是華人族群開辦的,而他們以1976年全面菲化為分界線,把華校分為僑民教育時期和華人教育時期。僑民教育時期是在1976年之前,而華人教育時期是在1976年之後的。針對不同的時期,華校華語教育也有不同的教學目標。僑民教育時期華校的華語教學是以中國國民學校語文課程在海外的延伸,屬於語文教學範疇,那時候的課程設置與教學時數是遵照中國教育當局的規定。而華人教育時期華校的華語教學則是遵照菲律賓教育當局的規定設置,華語課成為選修課,這時期的華語教學屬於語言的範疇了。華校全面菲化之後,因為華語課時數大量減少,使當時的華語教學不受重視,影響教師與學生的教學情緒,華語水平便直線下降。為了改變這個情況,菲律賓與中國世界漢語教學學會共同合作,當時的學會會長呂必松教授來菲律賓論述了作為第二語言的華語教學的原則與具體方法,因此讓他們知道華校的華語教學應該要從第二語言教學的起跑起步。那時候他們組織了一個教材編寫小組,並請北京語言學院語言教學專家協助了以第二語言教學理論為指導思想的《菲律賓華語課本》編寫工作。同時他們也組織了菲律賓華語教師團,每年分批前往北京、上海等地學習,在國內有舉辦教師培訓班。菲律賓華校的華語教學不同於中國對外漢語教學與高校外語系的漢語教學。中國對外漢語教學與高校外語系的教學對象大部分是成年人,漢語教學也大部分從零開始,而菲律賓華校的教學對像是華裔少年兒童,多少都有中國民族的文化背景。因此,他們認為菲律賓華校華語教學的起點,教材內容等,都必須異於中國對外漢語教學和高校的漢語教學。但是,華校少年兒童華語教學的成功經驗和相關教學理論都很缺乏,影響了華校華語教學的基礎,其次,師資的量與質的缺乏也是影響教學效率和成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外,菲律賓高校外語系也是當年開設的漢語課。2001年時,菲律賓的總統首次提出高等教育委員會鼓勵各大專院校開設漢語課作為外語選修課的要求是後前期。僑民華校分為僑民教育時期和華人教育時期。僑民駕馭時期是。從此以後,高校開始與中國相關單位聯繫,商討有關在菲律賓開展漢語教學的相關事宜。2003年,菲律賓高教委員會,中國國家對外國語教學領導小組與菲律賓華文教育研究中心三方共同簽訂中菲高校漢語教學合作備忘錄,希望共同推動菲律賓高校的華語教學,這時中菲建交後簽訂的第一份高等教育合作協議。中國將協助菲律賓高教委員會,在中國和菲律賓進行高校漢語教師的培訓,對於菲律賓的漢語教學推廣和教學水平有很大的幫助。

     

    其實我對菲律賓的漢語教學完全不了解。讀完此篇論文,讓我了解了當年菲律賓的漢語教學。我覺得當年華校的華語教學系統已經很好了,我很喜歡《菲律賓華語課本》這套教材,有錄影帶、光盤等輔助教具,對學生的學習絕對有很大的幫助。他們也有特別培訓教師,並且重視學生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參加各種與中國文化有關係的活動,進行華語交際技能的訓練。高校的漢語教學系統也很好。在論文中,作者有寫雖然菲律賓的漢語教學還存在很多問題,但他相信菲律賓的漢語教學的前景是非常光明的。看他們的漢語教學系統, 我也很相信菲律賓未來的華語教學一定會很好。

     


     

    轉變中的印尼華文教育 教育系鍾明頤 497002275

     

        累積幾周閱讀文獻的印象,幾乎每個國家的語言教育發展都和國家歷史的脈絡切割不了關係,且多數都有牽涉到政治、政權的轉移或變遷,早期社會的人們尚未意識到語言本身的文化價值,所以語言就隨著社會的其他建構元素載浮載沉,直到現代社會開始重視語言除了當作工具以外,其本身的文化內涵及價值,是值得人們規劃詳細的保育計畫來保存它的,於是我們就開始倡導多元文化的價值。

     

        但是比較特別的是,印尼華文教育的發展,其趨勢就性質來說,較不是受政治發展的影響,而是受到經濟發展及國際趨勢的演進而有所改變,不過我覺得多多少少,國際上發生的政治事件,以及政府作為的走向,當然還是影響著語文使用的目的性。不過印尼推廣中文的性質就和美國是中文為戰略語言的心態有很大的不同,華文在印尼被時為人類文明的瑰寶,華文呈現儒家文化得內涵也受到高度的推崇,相較於美國,華文的文化價值就不只是被視為一種語言工具,我覺得這是印尼發展華文教育值得稱許的地方。因為學習一種語言如果只是把它當作工具或知識,而非一種文化、一種生活,那樣的語言是死板的,如果學習語言忽略了其文化的價值,沒有對語言備後呈現的文化報以尊重的態度,這對學習者來說是一莫大的損失。

     

        分享一個自己的經驗,來陳述學習語言時,重視語言背後文化的價值,對學習語言來說是很有利處的,這是為什麼文章後面對印尼華文教育的發展,做出了“前景可瞻”這樣的評論,但是對於美國發展華文教育,我們只能用“大量”、“蓬勃”的字眼了。

     

        我本身已經跟著一位法語老師學習法文約一年多的時間,但是對於使用法語還是覺得相當的陌生,直到這個學期,我選修了一堂比起自己程度更為簡單的法語課程,比較特別的是,這位法語老師在法國待過很長的一段時間,因為他是台灣駐法外交官的夫人。在修習這門課的過程中,雖然學習的內容在語言知識上是我已經都了解的內容,但是老師對於法文的涵養,卻讓我的法文程度有明顯的提升,在使用語言的能力上也變的較為熟習,而不是那種對新的語言很陌生的感覺,即使已經了解、背誦、記憶了很多知識性的內容,我覺得這真的很特別,就是只有自己能夠感受到你對使用一種語言不同的感覺,一位老師自己對某種語言的態度,可以影響學生在學習語言時,或是去使用它時,產生不同的觀感,你會覺得你所學習的語言是較貼近自己的,而且是活的。那是關係老師對語言的涵養,而不是教學的技巧或是方法,同樣的,一個國家在推動某種語言教育時,國家的態度時怎麼樣的,我覺得也會影響教出來的學生,他們學習這種語言最後的成果,以及他運用這種語言的素養。

     


     

    菲律賓的漢語教學 閱讀心得報告 40185023I 陳胤溥

     

    看見菲律賓的漢語教學,其實是關於一連串的問題解決。

    菲律賓的漢語教學以1976年為界:1976年之前是僑民教育時期,這時候的華語教學可以說是中國國民學校語文課程的海外版。所有相關規範、原則都依照中國教育當局規定。之後的華人教育時期,則是遵照菲律賓教育當局的規定去設置課程。但這樣一說,華語課變成僅是一門選修課程,而對象的改變也使得漢語教學不再是當年僑民學校時期的語文教學,而變成屬於語言教學的範疇。

    因此,菲律賓的漢語教學界開始研究第二語言的教學原則和方法,他們邀請中國當地的教授到菲律賓舉辦華語講習會,試圖真正了解菲律賓華文的處境(第二語言)

    因此,他們萌發了自己創作編寫屬於菲律賓的華文教材:組織了一個六人教材編寫小組,同時也聘請北京的語言教學專家協助,進行符合第二外語教學原則的菲律賓華語教材的編寫工作。這套書甚至包括了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

    同時他們也著手進行教師的培訓。除了上述教材中包含教師手冊以外。每年組織菲律賓華語教師前往北京、上海等地觀摩學習,並在國內也開設教師培訓班、提高華語教師素質。

    而教材中最具特色的一點,是教材大量使用多媒體(比如光碟或錄音帶),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最重要的是,完成教材之後,他們不忘向全國華校推廣,提高使用的學校數量,無形中也確立了教材的標準化和統一化。

    除了現成的教具,他們也加強培訓華語教師多媒體的製作能力,讓教師依自己需求完成能因應課堂狀況的教材。

    不同於多數國家地區對待第二外語的態度,菲律賓的華文教育界也重視學生的課外活動。除了讓學生參加校慶和中國傳統節日的慶祝活動、文藝演出,增加對文化的認同度(因為菲律賓的華文教學對象是以華裔青年為主,所以文化的認同度和接受度也是華文教育之中重要的一環)。而以文化活動(例如舞蹈、戲劇等較為吸引人也兼備文化深層意涵的活動)也可以讓文華學習多一點多元色彩和參與感,不會淪為紙上談兵。

    另外,他們組織了中國訪問團,身歷其境的教學也更能讓學習技能付諸於實際操作演練,畢竟語言學習的一大重點也包括著真實的對話和交際。

    菲律賓經歷華文教育的改革,而透過一連串問題的發掘和解決,讓自身的教育實力再進步,而不會一蹶不振。另外,菲律賓政府的投入和支持也是其成功的一大動力。我想這一點上,台灣也可以多加努力精進的。


     

    楊靖 - 《馬來西亞「撰稿人聯盟」的媒體改革

     

    在高中時我們曾經學過,除了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等三權以外,「媒體」也是一種約定俗成的政治權力,稱為第四權。此種權力在新聞界中擔任一個非官方但卻是中心的角色,有助於公眾了解問題、發表公共見解,成為對政府的一種制衡。本篇文章以馬來西亞的「撰稿人聯盟」的實踐為例,試圖說明這個由華人所組成的媒體改革團體,其出現與實踐過程,以及他們所面臨的困境。

    1957 年,馬來亞脫離了英國的殖民統治,然而新成立的威權政府卻延續前殖民者管控傳播媒體的政策,甚至變本加厲,訂立各項法規限制言論與新聞自由。

    其實馬來西亞的威權政府,在早期對媒體的控制還不像當時的台灣與南韓那麼嚴厲,可是在1980  年代中期以後,台灣與南韓社會開始邁向民主開放,馬來西亞卻在馬哈迪擔任首相期間逐漸強化對媒體的管控,與政府關係良好的大財團開始掌控中文報紙,使得中文報紙的批判力受到一定程度影響。於是有了「撰稿人聯盟」的出現與實踐,試圖想改善馬來西亞日趨惡劣的媒體環境,協助社會邁向民主化。

    一開始聽到「撰稿人聯盟」,我原本以為這是由一群對媒體界具足專業的知識份子所組成的激進團體。後來閱讀了文章,才發現「撰稿人聯盟」成員中的學院知識分子其實並不多。不同於英美、泰國、南韓及台灣的媒體改革幾乎都是由知識分子主導,「撰稿人聯盟」的多數成員知識背景並非來自傳播領域,他們只是堅持住甫成立時的宗旨,努力對政府進行批判。此外,由於聯盟內成員人數不多,且來自四面八方,不容易聚集參與行動。經費方面也主要來自成員的樂捐,所以從事各類活動時,資源也較為不足。

    照這樣來看,似乎不得不承認其實「撰稿人聯盟」所能發揮的影響力頗為有限。但我覺得無論一個社會團體的聲勢或大或小,其存在仍是充滿價值,因為即使無法對政府產生太大改變,對於人民卻有莫大的激勵鼓舞的作用。我相信針對媒體改革這一議題,有許多民眾必定也有很多想法及意見,可是他們欠缺一個可以發聲的管道,所以身為平凡的老百姓,他們也會覺得自己根本產生不了什麼影響力。但是如果有一個像「撰稿人聯盟」這樣的團體出現,民眾對於社會的觀感便不再只是茶餘飯後的閒聊話題,而是真的有一個有系統的組織,可以集結大家的聲音,一起想辦法作出能對上級產生影響力的決策。此外,這樣一個團體的存在,也可以喚起原先對這議題沒有認識的民眾之意識。所以我覺得一個社會組織無論龐大與否,最重要的是必須可以和民眾溝通,讓他們能夠瞭解改造這個社會是和個人生活密切相關的,使他們進而願意付諸行動,發展成一個全體公民參與的運動。

    和馬來西亞相較起來,台灣的媒體及閱聽者似乎幸運了許多,可是也因為較為放寬的自由,使台灣的媒體界出現了素質低落的情形,且有每況愈下的趨勢。我偶爾會在電視上看到許多公眾人物,抱怨某某報記者將原本正常的一件事描寫地誇張甚至煽情,為他們帶來許多困擾。如果只憑藉政府調整管制程度,肯定只會有更多的不滿聲產生。面對這樣的媒體素質危機,媒體界的人員應當提升自我思想,最重要的是抱持客觀態度,能聽進他人的建議,而不要過度堅持自己的見解而不願變動。另一方面,身為閱聽者的我們也要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學習提出質疑及異音。既然我們在民主自由這方面已經是相當幸運,就更要珍惜每一個能提供給我們資訊的管道,齊手為改善整體的環境而努力。

     


     

    李依恬─菲律賓的漢語教學

    105級 應華系

            菲律賓的漢語教學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當地華僑建立的華文教育,另一個是菲律賓高等學校所設立的外語系的漢語課。本文主要從這兩個地方開始介紹菲律賓的漢語教學。

     

             由於菲律賓經歷過全面菲化的時代,菲律賓當地華校的漢語教學跟以前的教學方法以大不相同。根據文中的說法,以前的教學方法屬於語文的教學法,就跟我們上國文課的教學方法一樣。然而現在的教學方法是屬於語言的教學方法,也就是將漢語當作第二外語來進行教學。這樣的教學方法是將華僑第二代當作外國學生來教,除了使用制式的教材外也增加了文化的課程,像是體驗中國的節日慶典,這樣的課程在原本的「語文」教學裡是沒有的。

     

             而菲律賓高等學校中的漢語教學跟華僑學校的教學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學生。高等學校中的學生多是成年人,具有大學學歷,但是漢語的基礎是零,而華僑學校的學生則多為小孩,且因為身分的關係對於漢語的理解較高等學校中的學生多。本文對這部分的介紹多是中國與菲律賓的大學之間的交流或是協議的簽訂,沒有更多的著墨。

     

            這篇文章是由中國教授所寫,所以裡面大部分都是中國跟菲律賓之間的交流情況,然而我認為這篇對於台灣的華語教師依然是有幫助的,一能讓我們能理解到菲律賓學生的狀況,二能讓我們對菲律賓的漢語教學狀況有粗淺的認識。我想由於經歷過全面菲化,所以這裡的華僑學生跟其他地方的華僑學生有些不一樣。他們雖然有中文的基礎卻不深厚,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必須卻可能不完整,所以如何拿捏教學的內容應該是菲律賓漢語教師所面臨的問題。

     

             跟東南亞的其它地方一樣,菲律賓有很多華僑,需要很多華語教師。也跟台灣一直以來的問題一樣,我們始終將華語教學的重心放在東南亞。所以我認為對於台灣來說首要目標是提升國人對東南亞現況的認知,並以政府的力量,像是補助之類的,吸引台灣教師前往東南亞。這樣才不會白白浪費我們是東南亞國家鄰近地區的優勢,也許可以因此讓東南亞的國家更願意在其他方面與台灣合作進而增加台灣在東南亞甚至亞洲或是世界中的能見度以及地位。


     


     

     

     陳姵羽─〈菲律賓華人政治地位的變化〉讀後心得

     

       東南亞的華人移民一直是十分艱辛的,印尼、馬來西亞等都曾瀰漫強烈的排華風氣,饒是在客觀環境較友善的菲律賓,華人移民的處境也是很艱困的。此論文即是研究菲律賓的華僑在政治、經濟地位上的處境變化。在身分上,菲律賓本是採取「血統主義為主、出生地主義為輔」的政策,嚴苛的規劃條件加上繁複的入籍手續,彷彿是刻意的為難使得當時能入籍的華人少之又少。直至1975中菲建交,反共的菲律賓政府為避免當地華僑自動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而造成在本國產生數十萬共產黨的公民,在建交前夕宣布當地華人皆可辦理入籍手續。然而由於此舉十分倉皇匆促,短促的歸化期加上仍舊繁瑣的手續使得很多在外島的華僑無法申請,然而此契機使華僑入籍有了開始。之後阿基諾夫人簽署了「非法外僑合法化」的總統令,讓非法入境的華人合法化,菲律賓華僑成為菲律賓的合法公民,在政治上享有和菲律賓人同樣的待遇,使得華人在政治地位上有了轉變並影響了華人的參政狀況。由於華僑長期遠離主流政治,對於政治的了解度及選舉的熱情在初始並不高。然而隨著社會變遷及政策改變,推出並支持華裔參選人成為當地華人積極參政的主要目標,而華人在政治上的影響越來越大,使得許多政界人士不斷用不同方式尋求華人的幫助並刻意釋出善意,在在顯示菲律賓華僑在政治上的熱情及潛力。雖說華僑在當地已有影響力,但是在參政的客觀條件上仍是有許多障礙的,論文中主要提到兩點,第一還是,因為華僑遠離主流政治太久,之前一直是以被排斥的狀況在核心之外的,所以缺乏對當地政局變動的關注及熱情。第二是,菲律賓華人社會派別林立,本身就是歧異的,存在著許多衝突及隔閡,因此在選舉中常各執己見而導致選票分散,就這方面來說,華人社會似乎是沒有那麼團結一致。在政治路上,華人雖已得到相對的自由及權利,但是要達到實質的參政似乎還有漫長的路要走。相較於政治,菲律賓華僑在經濟上就團結多了。在東南亞,菲律賓的華僑經商比例一直是最高,在經濟上有著主導權,這讓當地政府和民間十分反感。因此在1946後推行「菲化政策」打擊華人經濟活動。其中最為嚴重的是零售業菲化案,對華人造成重大打擊,但他們並未因此消沉,反而另尋他徑,尋找入籍途徑或將資金轉到其他產業,甚至是直接轉行。結果最後反而因此對菲律賓本地經濟造成打擊,嚇退外資、阻礙外僑資金的繼續或擴大,打亂國家的經濟,政策只好改變而減緩菲化。奇蹟的是,因為此政策,華人商業轉向其他方向,使得其他產業領域發展迅速、良好,使華人經濟地位不斷上升,這算是因禍得福吧!感慨於當地華人在如此艱困的處境下努力生存,更佩服於他們在不斷逼迫、排斥下另尋出路、不屈不撓的勇敢精神。

     

     


     

     

    謝榕森 499850767 心得筆記-----台灣共通語言

    一篇來自國立中興大學資訊科學與工程學系余明興所撰寫的短篇論文,論文主要探討的是讓多種語言能借由一套新的漢字書寫方式,以及透過拼音字母和聲調符號的設計來達到共同使用的效果,其語言涵括了中文、台語、客語三種語言。然而該套創新的書寫方式強調用音來補強漢字不足的地方,甚至不需要太多的學習就能很容易的溝通。

      看完這一篇文章,讓我有滑稽之談的感覺,然而仔細想一想,方言流失不正是現在大家必須面對的危機嗎?對於漢語的書寫,作者想要透過一種創新的形式來試著讓大家接受,宣稱只要透過學習一種語言的書寫系統,往後想要學習其他語言就來得更加的容易及簡單。現今的方言,確確實實缺乏專業人才去研發及推廣,很多方言都缺乏屬於自己的書寫方式,而且現在的處理方式是借由漢字來套用在其他方言(台語、客語)。但是我認為這是不切實際的原因是,每一種語言都有屬於它自己的特色以及文字來表示。所以我覺得無論是哪種方言都必須保有屬於它自己的特色以及文化才對,台語就使用一套屬於它的文字,客語就使用另一套屬於它自己的文字。

      語言,是一種用來溝通的工具,以台灣的台語與客語為例,如果想要借由一套書寫方式來統一根本是天馬行空,是不可能的任務。我相信,對於自己的母語,每個重視語言的人都會想要把自己的母語傳承下去,但依靠一套新的書寫方式是行不通的,主要的原因有三:第一,方言乃是家族語言,是中國的文化,唯一能保存下來的方法就是傳承。第二,每一種方言的文字都有屬於它自己的歷史,是常時間累積的寶庫,如果統一使用某種方式不就等於抹滅了其他方言的存在嗎?第三,中文、英文乃是世界公認的官方語言,但誰又能曉得中文與英文曾經也只是方言的一種,而語言是約定俗成的,是經過長時間的考驗才逐漸的成熟發展的。

      對於作者所謂新的漢字書寫系統強調我們不必學習很多詞彙,只需要學會2400多個能夠涵蓋99%內容的常用字,試問這真的是上上之策嗎?對於語言學習者,2400個字或許想要學起來并不困難,但是如果想要真正瞭解一種語言勢必要瞭解其語言文化的背景,閱讀該語言的文化背景,那到時候只懂得2400個字真的足夠嗎?或許針對某種相關語言勉強可以行得通,但是每一種語言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對於某些特殊環境與條件所使用的詞彙也勢必有所不同。這僅僅是漢字書寫系統創立后可能面對的問題,然而在創立以前也存在著許多問題。第一,漢字屬於表意文字,如果借由語音相似或者諧音拼湊而成的漢字系統來作為語言的學習,那會不會喪失了方言原本的特色呢?

      對於現今存有的語言,有很多方言漸漸的在失傳當中,作者想要保存屬於自己的家族語言大家都明瞭,但是有所得,必有所失,方言得以保存與否,必有有解決之道,所以仍需各界專業人士的再接再厲,一直找到一個能夠解決根本的方法為止。

     

    黃湘淇─《從台灣外省族群的母語與台灣華語談起》心得

     

    台灣內部長期以來一直有著本省人與外省人之「別」,或可稱為「爭」,但其實大家都忽略當初國民政府遷台時的人員組成,且一直認為所謂的外省人的母語都是現在所謂的「國語」(或稱北京話、普通話)。在看完這篇文章之後,我才發現,我先前的認知有多麼膚淺,想法有多麼拙劣。居然在學過這麼多年的歷史科,以及看過這麼多面向政治事件之後,都沒有想過其中的癥結點。

    無論是每年的總統大選中,政客拿出來炒作的議題;或是在人民心中根深蒂固的排斥想法,都是有關本省人與外省人的「民族衝突」。但這樣的「民族」究竟是如何區分的呢?真的是只有來台的先後順序嗎?現在許多學者都想在這樣的不同之中提出有建設性的區別之道,但無論是用血緣、語言、文化、亦或是自我認同,在現在幾代之後的外省人已經無法做趨明顯的區別了。在血緣方面,作者提出幾項數據來證明:其實在第二代的外省人之後已經有高達七成的人與本省人通婚。在語言及文化方面,作者更是直接地指出,當初來台的外省人有高達百分之十五的都是閩粵人士,且其他民族更是多樣化。語言及文化各自都有相當程度的差異,縱使再來台初年時期國民政府推動的國語運動也並非是大多數外省人的母語,但是本省人卻常常將「外省人」、「國語」、「專制跋扈」、「對台灣沒有認同感」畫上等號。而在自我認同方面,縱使現在的外省第二代,從未去過中國祖籍地,且在台灣土生土長、對台灣極度認同,也無法使的欲在他們身上加上「外省人」稱號的本省人認同他們(許多涉及政治因素)。我實在無法理解,一個人的族群認同為甚麼會需要他人的認可呢?這樣所謂的「族群」衝突究竟要何時才能平息?

    但在這篇文章的結語中,作者也提出了「族群稀釋」這樣的看法。或許在經過幾世代的通婚與融合、以及在大家一起歷經一樣的成長環境之後,這樣的本省外省之分便可以從此稀釋而至消失,而那些在社會上利用此議題來大做文章的媒體與政客們也不會再繼續炒作這些話題。

     

    菲律賓的漢語教學-周巧蓁

    這篇文章主要是在描述菲律賓華語教學的情況,目前仍處於探索階段菲律賓的華語教學推行分為兩個部分:其一是行之有年的華校華語選修課,由菲律賓華人開辦;其二為處於萌芽階段的菲律賓高等院校外語系的漢語課,以1976年全面菲化為分界將華校分為僑民教育時期(1976以前)和華人教育時期(1976以後),,前者可稱為中國語言課程在海外的延伸,課程設置、教學課時均遵照中國教育當局的規定,屬語文教學。後者則則是遵照菲律賓教育當局的規定設置課程,華語課僅為選修課,屬於語言教學的範疇

    華校全面菲化後,華語水平直線下降。轉型後的華校華語教學必須是語言教學,於是中國世界漢語教學學會的學會副會長來菲主持「華語講習會」,介紹了第二語言學習和教學的原理,論述了作為第二語言的華語教學的原則與具體方法,提升了華語和華語教學的專業知識,認識到華校的華語教學必須從第二語言教學這個新的起跑線上重新起步。除了編寫新教材,培訓教師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之外,我們也重視學生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參與中國傳統節日的慶祝活動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表演實踐中,學習民族文化,進行華語交際技能的訓練。

    菲律賓華校的華語教學為第二語言,卻不同於中國對外以及高校外語系的漢語教學以成年人為對象,從頭學起;而菲律賓則以華裔少年兒童為主,有一些中華民族的文化背景,縱使有這樣的優勢,成功的例子仍然少之又少,師資短缺是原因之一,導致學習華語在當地的成效不彰

    菲律賓華校華語教學和高校的漢語教學,一個行之百年,一個則是近年來興起的雖然還存在著很多有待解決的問題,但全球漢語熱這個大氣候,再加上菲律賓政府重視漢語教學,因而有利於開展。不僅是菲律賓,其實很多國家都藏有發展華語教學的潛力,也許只是需要資源上的協助及推廣,師資上的培育等等,華語於現今社會逐漸發展中,許多人開始對華語的學習趨之若鶩,這是將華語推向國際的良好機會而今網路蓬勃發展,我認為可以透過網路平台推廣華語相關知識,藉由網站的架構或應用程式的設計引起大家對於學習華語的興趣動機,或者往師資培育的方面發展,提供相關教材及資源,建立一個適合學習華語的環境,自然而然學習者便能透過不斷摸索而更了解這方面的資訊,也可以藉由雙方建立的關聯性增加彼此間的交流無論是語言上抑或是文化上的接觸

     

    菲律賓華文教育的現狀與改革—林友蘋

      菲律賓與台灣相近,而且受中國文化影響,在許多地方有許多相似之處。在當地有眾多的華僑,相對而言他們也希望自己的兒女學習華文,華語教師的市場也可說是廣大且缺乏。

            在菲律賓,青少年對學習華語並不重視,認為可有可無。雖然有設立華校,在華校裡也被規定要學華語,但是在青少年眼中不管華與有沒有學好,都與未來升學就業無太大關連。他們也是被迫學習華語,沒有動力。即使父母長輩期望他們學習,也有許多的報章雜誌媒體提供他們練習、使用,但是這樣的環境還是無法被善加利用。由於大多華橋是閩南人,他們對於後代該先學習華語還是學習閩南語,有不同的看法與紛爭。

            在師資上,因為教師的待遇不高,所以造成流動率也高。教師在尋找到更好的工作後,就會離開。師資的不穩定,間接影響了教學的品質。且老師的平均年齡偏大,年輕的教師也多不願意留下。在教材上,缺乏完整的系統,前後沒辦法完整的銜接。使用的教材,都是把華語視為母語作為教學,但是華語對生在菲律賓的華僑第二代來說是第二語言,不能以相同的程度來看待。多數的教師把華語當作品德教育的手段,花費大量的時間講授,卻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練習。學生們死記硬背下,成效當然不彰。

            菲律賓本身也經過一連串的華語教學改革,他們邀請語言學院專家協助他們編纂課本,從小學到中學,擁有完整的規劃。師資上,他們也邀請中國的教師,幫助他們不管師資的培訓還是教導學生。精簡課文內容,使之不再那麼複雜。也改變教學的方式,加強學生的技能訓練,讓他們參與活動,加入討論,增加使用華語的次數。

            對於未來可能即將成為華語教師的我們,菲律賓可以說是個不錯的選擇。他們目前缺乏華語教師,以及相關的教材。我們會寫繁體字,也看得懂簡體字,使用漢語拼音或者是注音都不是問題。菲律賓其實不是我們傳統刻板印象中的落後,他是VIP(越南、印尼、菲律賓)中的其中一國,是未來被看好的一顆閃亮新星。在台灣有許多勞工或看護來自菲律賓。工作上他們需要學習一些簡單的華語溝通方式,這可說是一塊廣大的市場。我們應善用自己的優勢,成為一個能夠發揮自己長處的人。

     

    菲律賓華文教育的現狀與改革  應華105李詠梅

        菲律賓華語教育史算是長的,在當地也有六種華文報紙但很顯然的,華語教育並沒有十分成功,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

        在菲律賓的華校中,每天要上兩小時的華語,配合電視電影等課餘活動讓學生學習華語。這讓我聯想到來台灣學習華語的僑生們,透過和他們的對話得知,其實他們的華語口語表達和聽力都是透過媒體資訊來增加的,但是內容十分有限,而且通常學生也只會挑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去看,這樣對學習的成效幫助不大,加上其實有很大一部分的非華語母語者學習華語的原因是因為家裡長輩要求,而不是自願,所以自然又會降低學習動力。而在菲律賓,華語學的好不好甚至無關升學或是就業,所以也就不存在壓力,自然又更減低了他們的華語能力。

        此篇文的作者提到,得改變菲律賓目前的華語教育制度,教材必須重編,而菲律賓華語教師的平均年齡也越來越高,必須注入新血,更要改進無趣乏味的教學,除了重視語文教學也要兼顧語言教學,而不是老師純講課學生只負責聽,這樣的效果並不好,必須要增加與學生的互動。而菲律賓華人大部分都是閩南人,所以華語和閩南語必須兼顧同步進行。這些方法我都十分的認同,並希望有朝一日能實踐之。

        但是作者提到,菲律賓目前使用繁體字和學習注音字母,會對學習帶來一些『不便』,這點我並不認同,我不認為學習繁體字和學習簡體字有什麼差別,更不會認為繁體字會對學習華語帶來不便,相反地,我認為學習繁體字才能真正認識中文字的美麗,至於注音字母或是拼音字母只是幫助學習華語的工具,兩者只要擇其一即可。在文末,作者也提到,菲律賓目前從事華語教育的有8.90%都是女性,會造成教學的欠缺和片面性,氣質、教學質量也會影響學生,我認為『性別』無關乎教學,只要是認真教學,並且真有內容的老師就是好老師,所以我不能明白作者寫這些話的用意。

        總而來說,菲律賓是個有極大潛力發展華語教育的地方,但是必須經過一連串的改革及更新,希望有機會能更深入探討有關菲律賓華語教育的問題。

     


     

    語言與族群認同:從台灣外省族群的母語與台灣華語談起 498850136 林巧凰

           在台灣這塊文化多元的土地上,當今所使用來達成交際功能的語言並非來自一個單一的系統,不是個自然語言,我們所認為的國語並不等同外省族群強勢的主要母語,是經過各族群交融激盪和稀釋而成的本土語言。但若是將所謂的北京話和台灣所認定的國語劃上等號的話,那就和真正語言發展的狀況大相逕庭了。因此,學者提出了「台灣華語」這個新的詞彙,並認為是台灣獨特語言生態下所產出的新生語言,在這個島上有其不可取代性的主流語言,也是台灣人普遍使用的語言。

     

          本文有主要的基本概念是讓我非常同意的,可以大方向指出三個要點:第一,台灣是個多語言文化的社會,語言權力是基本的人權,各族群平等且無論哪個語言都需要積極復振。第二,無論是從語言,血緣或是文化的角度來看,外省族群已經難以界定,不再具有實質意涵,反而演變成個人主觀認定或是族群分化的手段。最後,因為各族群的交流頻繁,因為當初來台的第一代外省人並非單一語族,擁有南腔北調,在交互迸發之後,逐漸趨向一個大眾可以理解並且達到最大溝通效益的平衡點,有了一個主要的語言形式,這就是新生的當今「國語」。


           在閱讀這篇文章之後,我深深地覺得自己在過往的主觀認知實在過為偏頗,不可否認的,也許自身的成長背景沒有經過大時代的洗鍊,對於外省人都一概論之,忘記了他們顛沛流離來到台灣之前也並非都是使用同一個完全相同的語言,北京、上海的打招呼用法或許就有些殊異,遑論來自大江南北帶著濃厚鄉音,操著家鄉特有的口條,重新在這個陌生的小土地上建立相互溝通的語言模式。因此而孕育出生長於不同的多語言環境,卻說得是極為相似的「台灣華語」第二代子民,他們已有了基準語言來相互交流,他們所認定的母語就是這個從小到大成長的社會和文化中所支撐的語言。就我個人的看法而言,大家會對外省人有錯誤的刻板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政府推行的國語政策下,他們是相對優勢的既得利益者,對於習慣說著客家話或是閩南話的人來說,說國語成了一個負擔或是挑戰,這樣的不平等終究演變成了世代間的衝突或誤解。然而,跳脫這個思考的框架,外省族群也是處於持續演進的過程,第一代因為族群歸屬而被大規模地被定義在一塊兒,加上歷史罪行和錯誤高壓政策使得第二代也得背負上原罪,卻忽略了彼此都是在相同的社會文化中成長的一代,當然,無可避免的事實是外省族群後代的社經發展地位普遍來說相對於跨族群的人而言是存在優勢的,不過隨著通婚和族群融合,這些差異也逐漸弭平而漸趨平等一致,在語言流利度和認同度上也是逐漸縮小,我們開始體認「台灣」是我們共同的根,國民語言也是擁有本土獨特性的,我也相當認同並強烈認為台灣在這五六十年來,不同語族自然交會而形成的共同基準語言十分具有明顯且獨樹一幟的面貌,這個新興名詞「台灣華語」是讓我們驕傲且勢必持續發展演進的,是我們的母語也是第一語,有了這個穩健的語言當大樹的基底,再鼓勵多語言文化發展成枝幹,可以想見未來的台灣社會朝著語言多樣性的目標蓬勃遞進。


    《菲律賓華人政治地位的變化》應華系104林敬智

     

        這篇文章主要是在敘述從二戰到70年代,菲律賓華僑政治、經濟的變化。看完後有種感慨,感慨華僑在國外生存不易,也容易受到排擠與攻擊。

        如同文章所說,因為菲律賓政府不喜有眾多的華人居住,主要是擔心共產黨的問題,因此,在經濟上就祭出一連出”菲化”政策。主要是由菲律賓本地集團和土著商人利用輿論界發起,通過國會的立法或行政當局的政令,在經濟領域及其他公共領域限制和禁止除美僑以外的外僑涉足。其中最嚴重的莫過於《零售業菲化案》,由於當時多數華僑都從事零售業,此舉無疑對當時華僑給予沉痛的打擊。因此,華僑轉而從事對外僑仍然開放的項目如:進出口業、製造業。或者合夥或者給予有國籍的子女經營,或者直接改變國籍。然而菲律賓政府偏偏在國籍上也給予限制。不僅條件嚴苛,手續也繁複,有些強調要有5000比索的不動產或專利或合法職業、有些則是要要求會講、寫英語(或西班牙語)和菲律賓主要語言等,因此,歸化為菲籍的人數並不多,也就無法享有和當地土著一樣的待遇,也就更別說有甚麼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也就無法透過政治上的力量尋求協助。

        這種現象一直到1974年中菲建交才有所改善。因為,根據國際上慣例,菲律賓與中國建交,在菲律賓的華僑將自動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因此,菲律賓開始進行改變。不但簡化歸化手續的流程,更將歸化的時間延長,不僅如此,也促成”非法外僑合法化”使得以前華僑在菲律賓非法滯留的問題得以解決。菲律賓政府也放寬經濟上的各種限制,讓華僑也享有較合理的待遇,並鼓勵外資投資。且一旦入籍成功,在政治上也就有了更多的發展空間。近年來,雖華僑脫離主流政治已久,但是透過不斷的努力,已使許多參選人重視華人選票,並在有意無意間釋出善意,也可算是一大進展。

        然而,在現今講求平等的時代,菲律賓仍是有一些激進的種族主義者,趁著經濟疲軟之際或是大選來臨前,發表攻擊性的字眼,如:華裔已控制了我國的商業,難道連政府也要讓他們控制嗎?等,而政府有時也有意無意地忽略,因此,這條路仍然艱辛。

        我想,我佩服的是華僑們那種不畏艱辛的態度,尤其是在那個辛苦的年代,他們默默地實踐了「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的道理。其實不只菲律賓,各國對於跟自己不同種族總有些歧視和排擠,就像台灣,我們自豪自己擁有自由和平等的環境,但是我們有認真的對待外籍勞工嗎?是否有給予應有的待遇?想想人類對於跟自己不一樣的部分總是很排斥,美國也是經歷了許多年才有辦法好好坐下來談種族的問題,已經有很多前車之鑑,我們是否要再有更寬闊的心胸呢?


     

     

    閱讀心得-菲律賓的漢語教學     應華105林純安

    文中首先介紹「菲律宾的华语教学有两大块:其一是已有一百多年办学历史的菲律宾华人开办的华校华语选修课;其二是处于萌芽阶段的菲律宾高等院校外语系的汉语课。」但在,「华校全面菲化后,华语课时大量减少,华语学习不受重视,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情绪,也大大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华语水平直

    线下降。」除了菲律賓,此情況也發生在很多國家,使華裔學生忽略自己的母語,只懂當地的語言,產生母語流逝的嚴重性。

    作者提出「除了编写新教材,培训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之外,我们也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我们让学生参加校庆和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参加文艺演出,让他们在民族舞蹈、华歌曲、民间曲艺和武术的表演实践中,学习民族文化,进行华语交际技能的训练。」我認為這是每一位華語教師都應該注意的,將文化融入教材內,不管是華裔或非華裔的學生,都能深刻了解到傳統文化和藝術等書面教材背後的意義。

    「然而目前华校少年儿童华语教学的成功经验和有关的教学理论都极其贫乏,严重影响华校华语教学的质量。其次,教师短缺尤其是合格教师难求,也一直困扰着华校的华语教学,这是另一个影响教学效率和成功率的重要因素。」除了理論及教材貧乏之外,教師短缺是個嚴重的問題。這讓我想到在數位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下,多數人追求華與數位教學,但將視角轉向菲律賓等可能科技尚未發達的國家,還是要透過華語教師直接在當地教學的方式,才能夠將華語傳遞過去,故培養師資、其語言能力及適應當地環境是一重要的課題。

    作者在結語的部分說道,「目前,菲律宾华校华语教学和高校的汉语教学虽然还存在着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但全球汉语热这个大气候有利于我们教学的

    开展。」因為全球華語熱,華語被重視,學習華語的人大為上升,此風潮除了讓非華語為母語的外國人士認識我們的語言和文化,同時也提升了華僑孩子願意學習華語的動機,「据新华社华盛顿9 26 日报道,美国大学委员会日前正式宣布,将中文纳入供美国高中生选修和考试的高级选修科目范围。……在大学入学考试的SAT 外语考试中,参加中文考试的考生总数多次排在第三位,仅次于西班牙语和法语。」我想不管大家一開始學習華語的動機是甚麼,最後都會因為漢字的奧妙和美麗而體悟到更深更棒的意義!

     

     

     

    《馬來西亞與菲律賓獨立後華文教育發展之比較研究》閱讀心得     林爭意

     

        探討到菲律賓與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課題,本身多有感觸,因在去年曾擔任過來自兩國學生的輔導員。雖成員年紀相仿,但是華語文能力卻天壤之別,這是活生生的實證,但這也透露出背後國家對於華語文教育的落實與否。

     

        以二次大戰作為分野,民心安定、國家政府走上軌道,教育才得以推廣;也因二戰後民族主義持續高揚,教育政策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嗅到了文化霸權的氣味,充滿敵意地入侵到無辜莘莘學子的教科書中,多的是政治意識的宣傳,甚至因統治族群的變換而更迭,反反覆覆,來來去去,究竟徒留在學童心裡的還剩下些什麼?

     

        再者,國家的認同也牽動著學習者對於華文的認知。我們可以試著追溯小時候學習國文的光景,我們很慶幸的是,臺灣大多使用的語言便是國文─華語,再加上閩南語、客家話或是少數原住民語言等。相較於東南亞國家,少了分歧,少了政治意識的入侵,我們幸運地可以享受這份單純學習的愉悅,在學習的過程中,除了促進認知上面的成長,也對於認同的建立有一大助益,對於中華文化的雛形,一步步的架構出來,這是我們不同於馬來西亞等多語言國家,算是幸運的地方之一。

     

        回到正題,欲落實「單純」學習華文的願景,必然要從「認同感」開始建立,但這的確是得長期耕耘的一項浩大工程。菲律賓與馬來西亞兩國,皆為東南亞新興國家,都曾有殖民背景。後者國家在脫離殖民後,馬來政府對於教育的干涉更為直接的滲透,從教育中便無形的向子民們輸入「華、印族是外來份子,唯有『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文化、一個語言』才是邁向進步的康莊大道。」

     

        這樣的政策灌輸,令我不禁想起了中國的文化大革命,一國之主的意念牽繫著國家的走向,無論是經濟、國防、民生,甚至擴及思想層面的教育。教育是一國之本,但這樣狹隘的思考,可能會扼殺不少發展的可能性,但就另一方面來說,任何狀態下都會自然演變出生存法則,華語熱的風潮並不是一竿子打翻全世界,也許,世界的某一隅正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去因應這股潮流,但對於以華語為母語的國家而言,這並不是一種失敗的印記,更成為讓我們可以致力改善的目標之一。

     

    吳依靜─《菲律賓華文的教育現況與改革》讀後心得

    應華102吳依靜

    這篇論文發表於1999年,雖然距今有一段時間了,現在的華語教學環境可能也改變了許多,不過這篇文章還是值得去閱讀一下,文章中有提到菲律賓華校華語教學的發展的歷史和最初華語文發展的概況。

    菲律賓的華校以1976年全面菲化做為分界線,分成兩個不同的時期。1976年之前為僑民教育,這時期的華語教育是中國國民學校與文課程在海外的延伸,屬於語文教學範疇,課程設置、教學課時都是遵從中國教育當局的規定;1976年之後為華人教育時期,華語課僅是一門選修課,課程設置則是遵照菲律賓當局的規定。華校全面菲化後,華語學習就比較不受重視、課堂時數也減少許多,因此降低了學生學習的動機及積極性,華語水平也直線下降。而且菲律賓華校的教學對象不同於中國對外漢語教學,菲律賓華校的教學對象為7~17歲的華裔青少年及兒童;中國對外漢語教學的對象主要是成年人,大多都有大學學歷,華語成渡大多為零基礎。有鑑於這種情況,開始對華校的華語教學做了重新定位,也找了中國的學者來幫忙,他們也組織了教材編寫小組,以第二語言教學理論編寫適合的教材《菲律賓華語課本》,而這份教材除了書面的實體教材、教師手冊、練習本外,還配有錄音帶、光碟等輔助教材。我記得老師所提供的閱讀材料裡有一篇在講越南的華語教學現況,裡面就有提到越南的華語教材大多都是直接使用中國編寫的教材,從這一方面來看,我看見了菲律賓發展華語教學的企圖心,因為他們不是直接使用從中國或臺灣所編好的教材,而是經過討論及研究後編寫出一套專門給菲律賓華校學生使用的教材。這份教材兼顧了聽、讀、寫,利用多媒體的輔助教材也能增加教學的多元化、替課程增添一些不一樣的變化。另外,他們也重視學生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參與和中國文化有關活動或是藉由表演來練習華語,透過這些活動來實踐課堂中所學到的知識。我也認同課外活動的的重要性,學習語言絕對不是在教室中上上課就可以學好的,一定要有足夠的練習,活動一方面可以降低學生的壓力,另一方面也是練習華語的好機會,讓學生在活動中能自然地使用華語。

     

    10-菲律賓華人政治地位的變化 應華104-40085031I-許芳瑜

     

        在本文中,首先提到了如何取得菲律賓的公民身分或歸化條件,在此部分中不難看出其歸化條件對於華僑的刁難,嚴苛的歸化條件背後是對於華人的排擠,直到1975中菲建交後,華人才能成批入籍菲律賓,從「批」字就可看出,在1975建交即之後一系列的條款頒布之前,有大眾的華僑迫於法律的刁難迫害而無法入籍菲律賓,而我也在疑惑為何這些華人在受到迫害時還願意繼續待在菲律賓,不肯搬到其他國家?當時的華人會搬到菲律賓應該也是因為在原鄉生活不下去,或是戰亂,但是當他們在菲律賓受到迫害後,卻不像當初一樣繼續轉換生活地,在之後提到對華人經濟權力的壓迫時更是加深我的疑惑。

       在華人經濟權力的變化這段文中,由於菲律賓華人掌握了大部分菲律賓的經濟命脈,而導致了更為嚴重的排華情緒,也出現了長達20年的「菲化」政策。戰後菲律賓民族主義情緒的日益高漲,主要是針對華橋的「經濟獨立」的訴求,關於華僑在經濟上控制東南亞的偏見,在戰後初期瀰漫於東南亞的各地,讓我驚訝,此種想法的產生是源於何處?而所謂的「菲化運動」看了也讓人感覺政府及民間太過分了,一步步的限制華僑能從事的行業,雖然華僑在過程中找到了出入,並進一步的擴大其經濟發展,但是在感嘆華人堅忍不拔的毅力之外,我仍然疑惑為何生活在如此不友善的環境中,這些華人卻不願意離開本地,到更適合生活的環境中?

        再漸緩的菲化運動後,華人的經濟地位進一步提高,也更趨穩定,而之後1975年的成批入籍提升了華人在經濟領域內的法律地位,華人也開始表現出對參政的熱情,我想畢竟被壓迫了這麼久並且終於取得了公民身分,那麼華人一定會希望能在菲律賓的政治舞台中推出一位華人參政,並且能為華僑發聲,保障華人的權益,不再無故受到壓迫,但是觀其歷史即可發現,華裔混血其實一直都有出現在菲律賓的政治中,但是他們雖然為華裔混血兒卻是以馬來裔菲人的身分參政,且在早期對於也沒表現出對於華人的善意,直到1975年之後,才慢慢會有候選人會刻意表達出對華人的善意,而起因也只出於華人的經濟能力及選票。

     

     

    華語文教學的現況與展望  梁凱韻 40085045I

     

      此篇論文主要探討了台灣華語教學的現況、全球華語教學現況、華語教學和能力相關的考試以及未來華語教學的發展。

      我覺得此篇論文最特別的部分就是各地華語教學現況。這一部分給了我很大的啟示。不僅詳細介紹了台灣,連偏遠地方如埃及也略略介紹到。之前較常接觸到的研究是東南亞或是美洲地區,雖然此篇論文對於埃及、巴拿馬等地只是一小段,但是這便讓我更加留意之前從未注意到的地方的華語教學。

      雖然全球都在華語熱,一些國家甚至在小學就開始推廣華文教育。但是師資和教材到目前為止仍然是華語教學中的困擾。台師大是台灣最早開辦華文教學研究所的正規教育。成立至今時間也不短,但是和全球華語教師的需求量卻是供不應求。教材方面,各大學的國語中心也並沒有統一。現有的教材程度也不盡相同。加上各國學生的教學方式不同,有者較偏向活潑,有者較偏向背誦,同樣的教材無法滿足各個國家的需求。教材的編寫該偏向考試,還是偏向生活應用,這也是我們該好好考慮的一點。

      筆者也多次在論文提及僑民教育,可見對筆者來說,僑民教育是扮演著多麼重要的角色。台師大應華系在三年前招收了第一屆的僑生班。目的在於希望僑生在台灣大學四年裡可以盡力地學習華語教學相關的知識,畢業後可以回到僑居地推廣華文教育。這也是筆者所提到的僑生返歸僑居地教學的部分。

      台灣的優勢除了吸收僑生回國接受華語教學訓練外,網絡應用也是相當備受矚目的。台灣科技發達,目前也有許多企業往科技方面發展華文教學。網絡上的教學也不需要顧慮學生的出入境,就算是世界的角落,只要有網絡便可實行華語教學。因此我覺得台灣的華語教學在這方面可以更加地投入。

      華語教學注重的是應用而非理論。筆者也提到該讓對華文教學有興趣的人到該國當地去教學。這樣不但可以更了解當地學校的情況,也可以實踐華文教學,尋找適合自己的教學方式,吸取更多經驗。

      總得來說,隨著世界越來越多華語學習者,台灣的華語教學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而且也需要持續不斷地改進。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