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華語文教育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授課教師:楊聰榮 (台師大應華系暨海華研究所碩士班)
開課期間:2012年9月-1月
台灣師範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
「越南漢語教學的現況以及未來的展望」(陳氏金鸞)
應華系103級_499850664_吳淑禎
越南是一個受中華文化影響深遠的國家,越南人的書籍、社會理論、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等等皆是中國文化的模式。過去越南的漢語教學非常發達。其在越南歷史可分為三個階段:古代漢語教學、越南開放之前的漢語教學和從1990年到現在的漢語教學。可見越南華語教學的歷史之長久。
目前,越南人對於學習華語的需求非常大,無論是大學、漢語中心、補習班,甚至一些國中、高中學校都設有華語課程。為何華語教學在越南可以被如此廣泛地使用呢?這就要追索到1990年越南政府進行改革開放,中越關係正常化,經濟發展帶動了華語熱。其次,越南政府改變華人的語言政策也有助於華語教學在越南的發展。再者,由於越南的文化、越南人的精神生活都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故學習華語也有助於越南人更瞭解越南的文化及其歷史背景。
由於邊境戰爭,越南華語教學中斷了長達十年之久,面對華語教學十年的斷層,無論是師資、教材、教學都需要從頭開始。當下越南漢語教學所面臨的問題是:教師隊伍數量少、質量低、缺乏教學經驗、及缺少跟外界進行學術交流;教材缺少針對性、整體性、科學性;漢語教學缺乏全國性的總體設計等等的問題。
針對越南華語教學的現況,作者提出了四大展望與要求:在師資由來方面,作者希望政府能做好規劃,訂出開設中文系或語言中心的基本條件,開放國外各語言中心在越南開設漢語教學中心;在培訓師資方面,作者祈望教師能具備紮實的現代漢語理論基礎,包括語音、詞彙、文字、語法等,鼓勵老師繼續攻讀學位,漢語教師應定期到國外進修;在教材編寫方面,作者希望越南的漢語教師能夠與國外的教師合作編寫給越南學習者之教材,使之達到針對性、連貫性、科學性、整體性的要求;在教學方面,作者希望越南老師可以多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課程規劃、語言與文化之結合教學、使用注音符號還是漢語拼音、增加與外國的學術交流及實習機會、接受各種不同之語言的使用習慣等,不應太極端地走向某地區的漢語。
總的來說,華語熱興起的時間並不算太久,面對學習華語的需求瞬間暴增的情況,師資短缺這個問題是每個興起華語熱的國家所要面對的首要問題,其次便是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教材編寫。假如解決了這兩方面的問題,華語學習的發展便可持續地發展。
英語全球化脈絡裡的台灣英語教育 應華103 劉莉燕
英文是全世界所被認可通行的語言,在這全球化脈絡的洪流裡,會英文已經不是個趨勢,而是個必備條件,例如以前在台灣求職,會英語混成為你求職路上的一個加分優勢,而且往往比別人還要快升職,但現在,會英語已經不是個優勢了而是在基本不過的條件,所以很多的大公司在招募人才的時候都會規定例如說TOEIC750分以上啊還是800分之類的,所以英語已經是個不可或缺的求生技能,因為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就必須要接觸到許多形形色色的不同國籍的人種,而英語溝通就成了不同國界的人之間的橋樑,但台灣的英語程度並不佳,很多家長都會花錢讓自己的小孩去學英語,已得到這個在基本不過的求生技能,但是在台灣,如果光是靠義務學習和一些零星的補習就要讓英語變好是根本不可能的,因為台灣沒有一個真正的英文環境,讓大部分英文的學習變成是在填鴨式的方式去死背硬記用來應付考試又不是出於學生的自我意願,這樣的學習成果當然會成效不彰,有鑑於此,在台灣一些家庭環境比較好的家長就會選擇讓孩子出國念書,讓這一群喝過洋墨水的孩子回來有這較佳的競爭力,但是這樣卻會造成好像流過美的都有著國外學歷的金牌保證一樣,而且在國外也可能只是念三流的大學但是回來台灣就有比別人更吃香的條件,我認為這並不公平,這樣會造成有錢人家的小孩就會有比貧窮小孩有更多的優勢,這樣只會讓有錢的還是有錢,沒錢的終究是沒錢,所以我覺得如果要消彌台灣這有錢跟沒錢之間的英語能力的話就比須讓台灣的英語環境整體改革,讓台灣有著較好的英語環境,以提升全國人民的英語實力。
1945年泰國軍警槍殺華僑事件心得 李茂冬499850509應華103B
本論文主要在講述1945年8月15日,因《中原報》華籍職員張貼日本投降消息的號外,僑胞圍觀,泰國警察前往取締,雙方爆發了衝突,17日又發生泰國軍警與華僑衝突的噠叻浦事件。9月19日,因國旗問題,雙方又發生衝突,終致爆發9月21日泰國軍警槍殺華僑的事件(簡稱921事件),衝突延續至泰國各地,至11月始漸趨平靜。毫無疑問在這彎曲悖謬的時代,每一天各種不同的悲劇都在持續的發生,看似有些事完全在法律能控制的範圍之外,如果泰國人在中國發生被中國人軍警槍殺的事件,到底泰國政府又會有何感想,被槍殺者的親人又會有什麼感受, 看來同理心的宣導在這種事上是絲毫起不了作用,難道又要上演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橋段嗎?每個人都只會為自己著想吧,不然又怎麼會有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話。
泰國軍警槍殺華僑的事件還好有中國政府出面制止此類行動,進行相關特會,要求泰國軍警不要以武力相對, 外交部、海外部及僑務委員會等相關機構,決議組織調查團赴泰國,直接與泰方進行交涉,但仍不放棄向英、美兩國尋求協助,並請其向泰方轉達中此次會談,鑾實保證不再有排華事件,但泰方仍將肇事責任歸咎給華僑,調查的進行、懲兇審判等問題則仍無結果。泰國軍警槍殺華僑的事件不但牽涉到雙反政府,還由美方代洽泰國政府,中國政府與英方交涉。98美國情報並指出,該事件係曼谷華僑堂鬥,泰警前往阻止及逮捕肇事人,發生衝突,恐非有意排華。
很無奈,為什麼世界各地都會發生軍警槍殺華僑事件,無可厚非是不能避免的,我認為跟個人的慾望有關聯,很多地區都認為華人很聰明,很有錢,有的是要搶奪錢財或權利,也許吧沒有人會希望這種事情發生.也沒有人喜歡別人排擠自己的種族,更何況是槍殺,只是當我們遭遇到這種事,我們要以何種心態面對,就是因為如此我們才需要聯合國的產生,為的是避免以及維持某個國家的一小部份的和平.
資料分享:
應華系103級 吳淑禎
越南小常識~~五個世界遺產
http://apingolin.wordpress.com/2005/05/28/%E8%B6%8A%E5%8D%97%E5%B0%8F%E5%B8%B8%E8%AD%98%E4%BA%94%E5%80%8B%E4%B8%96%E7%95%8C%E9%81%BA%E7%94%A2/
喃字──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6%83%E5%AD%97
越南小常識~喃字
http://apingolin.wordpress.com/2006/01/12/%E8%B6%8A%E5%8D%97%E5%B0%8F%E5%B8%B8%E8%AD%98%E5%96%83%E5%AD%97/
菲律賓華人博物館
http://asean.zwbk.org/club/archiver/showtopic-4061.aspx
菲律賓四大名校
http://www.globeclub.cn/thread-5530-1-1.html
http://www.epochtimes.com/b5/9/1/7/n2388298.htm
越南五個世界遺產 應華105 陳佩琦 40185036I
1.順化皇城遺跡
(Complex of Hue Monuments: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0%86%E5%8C%96%E5%B8%82
2.下龍灣
(Ha Long Bay: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8B%E9%BE%8D%E7%81%A3
3.會安古鎮
(Hoi An Ancient Town: http://baike.baidu.com/view/418110.htm
4.美山聖壇
(My Son Sanctuary: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E%8E%E5%B1%B1%E8%81%96%E5%9C%B0
5.豐雅洞國家公園
(Phong Nha-Ke Bang National Park: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3%B0%E7%89%99%EF%BC%8D%E5%B7%B1%E6%A6%9C%E5%9C%8B%E5%AE%B6%E5%85%AC%E5%9C%92
越南的信義計畫區-富美興 應華105 陳佩琦 40185036I
http://tw.myblog.yahoo.com/vie-912/article?mid=537
從越南人觀點看越南台灣人 應華系陳家葦
本文這要在探討從越南歷史開始講起,分析越南不同的論述與研究,來探討其對待台灣在台越僑或越南台灣人的觀點,比較其與台灣本的的看法上的差距。越南移民台灣女子是強這形象,至少是力爭上游的好女子,有別於一般台灣人對於越南配偶弱者形象差異不同。對於越僑的研究多半已1975年開始,認為這是越僑歷史形成的主要時期。首先我們先看到越南本身的越僑與越南人的差別,住要從當地人行事作風漢說話寫字的風格的些許差異,可以分辨得出來。雖然說這些差異十分微小而且並不影響語言使用,但剛好足以分辨越僑身份。
越南在建立社會主義共和國之後,與俄羅斯及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交流,也有不少人到了這些國家工作與舊學後,便留在當地定居。接下來便是接受外勞的國家如台灣及日本,以及經由仲介已婚姻方式移民的國家,如台灣及南韓,都有一定的越僑數量。文章再來講到越南海外僑民的海外的分佈,其中美國越僑人數最多,也由於美國與越南的特殊歷史情仇,許多越南關係越僑的論述是以美國越僑為主。因為美國越南華僑人數不多,是當時越戰逃亡潮中的主要組成,其中,加州就佔了四成,住是因為與越僑當時安置的地點有關。越僑在歐洲也有一定的數量,其中以法國最多。美國越僑和法國樂橋不同的是,在法國社會中越僑沒有形成少數族群的政治組織活動,這是因為法國公民政治不強調族裔政治。
越南政府對越僑的態度,也有極大地改變,最近幾年,越南政府改採積極政策,對越僑菜去十分親善的政策。例如說有趣的是,越南的交通工具,過去因是否為外國人身份而有不同的票架,現在即對越南人,越僑,活外國人一視同仁,踩去一致化的火車票價。我想或許原因是因為,越南政府也發現越僑對於經濟發展的重要,也在地方推動政策,鼓勵越僑投資。讀完這篇文章之後,我對在台灣的越南人有很大的觀念改變,可能是因為我自己的覅表姐就是在越南當華僑,所以對這方面也有一點認識,只知道越南的生活水準遠低於台灣,但是卻不清楚他的歷史和政策。我們應培養多種種族與不同國家身份的人的包容,我們才能使使自己和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更好。
心得筆記:
翁淑媛-《越南漢語教學的現況以及未來的展望》心得
越南與中國的關係相當密切,越南的漢語教學不但歷史悠久,而且非常普及盛行。雖然中途末落的情形,但現在已經不斷蓬勃發展了。越南歷史上的漢語教學狀況分為三個階段 :
- 古代漢語教學
從第五世紀,越南已經開始有漢語教學了。當時漢語教學的目標是為了讓人民學習以及精通佛經。到了11世紀,漢語教學便成了國學,那時候越南建立了科舉制度。12世紀,漢字成為越南的正式文字。13世紀,越南出現了喃字(Chữ Nôm),但漢語的地位還是很高。一直到16世紀,葡萄牙傳教士到越南傳教,並創造了根據越南語的語音文字。從此,越南就沒有用漢字了。
- 越南開放之前的漢語教學(1990年之前)
越南在1945年獨立之後,雖然漢字的地位有點低,但越南還是把漢語當作主要外語之一。除了在高校和大學開設中文系,在高中漢語也成為必修課。一直到1979年越南與中國發生邊境戰爭,使越中的關係中斷了十年,也因此越南的漢語教學開始走下坡。1990年,越南與中國恢復關系,漢語教學也開始慢慢重新蓬勃發展起來。
- 1990年之後的漢語教學
越南在1995年成為東協的成員,與世界各地有良好合作關係。越南與中國的貿易交流也蓬勃發展,漢語教學因此而越來越熱門。不管在國內或國外,來自越南學漢語的人越來越多。在越南,漢語教學會出現在大學,漢語中心,以及一些國中、高中學校。
雖然現在越南的漢語教學已經非常興盛,但仍存在一些問題與困難,作者認為遇到的問題主要在師資,教材,與教學方面。師資方面,除了專業訓練本地教師的資源有限以外,外來的母語教學教師更是匱乏。越南的漢語教材大部分是借用中國大陸出版的教材來編寫的,較為缺乏針對性、整體性、與科學性。另外,越南的漢語教學欠缺整體式的教學設計,導致學生在學習漢語上,程度難以拉平。
對越南漢語教學的展望與要求,作者認為,如果越南想要提升漢語教學的品質,需要全面的改革。 作者認為越南開設中文系、漢語中心或漢語課的條件比較簡單,所以越南政府應該訂出基本條件,要有競爭力,讓越南的學習者有新的學習氣氛。接著,作者也認為越南缺乏合格的漢語教師。漢語老師的資格門檻應該提高,然後鼓勵老師繼續攻讀學位,到國外進修。如此越南才能有更為專業的漢語教師。關於教材的問題,作者希望越南的漢語教師能夠與國外的教師合作編寫給越南學習者的教材,讓越南的漢語教材達到針對性、整體性以及科學性的要求。除了改進師資與教材,越南的漢語教學方面也應要改進,教師要跟上時代的潮流,求新求變。 隨著科技的發展,教育也必須跟著發展,老師應要多使用多媒體器材或軟體來輔助教學。
讀完此篇論文,增加了我對越南漢語教學的了解。我很同意作者提出的建議。我發現越南的漢語教學問題與印尼的差不多。以後我想回印尼當中文老師,所以作者的建議對我來說很重要,可以做為往後漢語教學進步的參考。
「越南漢語教學的現況以及未來的展望」心得
石伊婷498850411
越南的華語文教育可從1990 年開始到現在,華語文的地位不斷地在提升。越南人學習華語的需求持續在增加,許多越南學生也到台灣、大陸學習華語,以利日後有更好的工作。然而越南華語文教育目前所面臨的問題除了師資問題、教材缺少針對性、整體性、科學性等。目前由於普遍大陸低落等問題因此都不願意到越南任教。也造成了越南的華語老師除了口說能力不佳以外,也沒有足夠的師資。要如何解決此問題,我認為以及台灣的華語老師對越南的認識不多認為越南生活品質不好、薪資除了各個學校可以加強學生的國際觀以外,也可以多與僑委會等政府部門合作,先開辦如志工到越南進行志工性質短期教學或是組織教師團到越南考察、培訓當地教師等等。除了可以與越南建立起良好關係,也可以提供更多華語教師工作機會,推廣國際志工交流。相信不久之後,大部分的人也會對越南開始改觀。
另外一個問題便是教材,目前由於越南並沒有一個機構可以協助編輯當地華語教材,因此大部分的學校都是使用大陸教材。這個情況與大部分地區的狀況相同,由於缺乏對當地的了解,因此無法編輯符合當地學生的教材。我認為這個狀況可以得到改善的方法,可以參考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孔子學院自行研發教材一案。政府可以尋求當地師資,提供華語教材編輯人力的老師到當地與當地師資合編教材。這樣不僅可以達到語言的效果,也可以符合當地特色的華語教材。雖然編輯教材耗費的時間甚長,但如果成功,也是推動華語教學的一大成就。
如此研究者所說:「越南華語教學有過歷史悠久的傳統,將來會有廣大的前途,因此目前正處在關鍵、卻也困難的時期。越南漢語華學隊伍數量少,力量薄,因此非常需要得到支援與幫助。」雖然我國政府有越南當地合作,也建設了不少僑校,但我認為可以發展到越南當地學校、大學機構等地。如此一來不僅可以提供更多機會給台灣本地華語教師,也可以促進兩國之間的交流。
應華105周巧蓁─《越僑的移民精神》心得
台灣現今有很多關於新移民(外籍新娘、外籍配偶、東南亞移民)的討論與研究,「越僑」是指海外越南人,移住在越南本土以外的越南人,這個詞有著某種上的京族中心主義,在海外的少數民族不算在越僑的範圍。這篇文章針對越南討論其國內如何看待海外越僑,並以相同的角度看待越南來台灣的移民。文中提到移出國與移入國有著不同的價值體系,透過移民我們可以更加理解雙方的價值觀進行交流,產生變化,進而產生新的文化觀。
從越僑形成的歷史過程開始,以民族獨立運動為例,許多領導人曾流亡海外,而且是將整個組織活動搬到海外,而後期越南民族主義的領導人將社會主義式的革命政黨帶來廣州,與前期民族主義運動合流。文化上,越僑與越南人行事作風與說話寫字有些許的差別,文字拼法上也有點不同(聲調符號標註差異)。分布狀況而言早在1975年以前即分布各地,而美國的越僑人數最多,由於美國與越南特殊歷史情仇,多有美國越僑的論述。越僑聚居的地方叫小西貢,而他們的政治意識較強,與其來美的背景有關;越僑在歐洲地區以法國巴黎最多,不同於美國,在法國沒有形成少數族群的政治組織活動。台灣的越僑比其他地方都早,國民政府遷台就開始了,西貢陷落時更有一批越南人來台,政府亦給予特別待遇,將他們安置特定區域形成社區而有了「越南村」之稱。而後1990年代開駛越南女子以婚姻移民居多。
越南政府的開放政策務實的面對外在,與美國復交,在國家利益的考慮下一笑泯恩仇,優先考慮實際利益。而對華僑的態度也有所轉變,較為親善,與美國簽訂民用航空協議,允許開通直線及支線的航空業務,首次民航機中不少旅客是回國探親的海外越僑。除此之外,涉及權益的具體措施也有所改變,例如:越南的公共交通工具本來因身分而價格不一,然而現今則不區別,一制化的火車票價。同時,越南政府也發現越僑對於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在於地方推動政策時也會鼓勵越僑投資。僑匯的部分也由定期定額的匯款改為投資型態的僑匯,以不同的形態支持家中成員的發展,越南政府也因此改採積極爭取越僑的態度。
每個身分都有認同問題,不論是越僑抑或華僑,然而華僑移民的歷史較長,在當地已經經歷好幾代,產生強烈本地認同,拒絕以華僑身分與中港台互動。,在不少的越僑家庭中,當家的仍是第一代,因而產生認同歧義性。現今越僑一詞仍涵蓋所有海外越南人,無論加入當地國籍與否,抑或是其子女是否於當地成長等,越南仍視之為越南人,而有同胞與僑胞之稱,稱謂也表達特殊蜜切的關係。台灣之於越僑是移民終點站,越南採用單一國籍制,取得台灣國籍就法律而言已不是越南人,因此,越南女子來台通婚,一旦領有台灣身分證即放棄越南國籍成為越南台灣人。婚姻移民是越南女子藉此改變生活品質的管道,仍保有儒家傳統價值追求婚姻美滿,並非弱者形象,她們都需要經過一番努力而奮鬥成功,勤勉努力是他們的特質寫照。
我相當佩服那些越南女子透過移民婚姻來台,也許是因為家中經濟的需要,抑或是追求美滿婚姻,提高生活品質,那都需要經過一番努力、力爭上游才有機會達成的,而來台後仍要繼續學習新事物,適應新環境,長於學習他人文化,自信心強而有責任感的,取得當地公民身分並不影響認同,反而展現了越南僑民堅忍的移民精神。
李依恬─從捷克境內的德語社群論語言認同問題
105級 應華系
一般認為,語言即是族群的象徵,將像台灣歷史中曾使用的「國語政策」一樣,希望藉由控制人民自由使用語言的權利,對人民進行控制,並將之視為對國家忠誠的表現。本文主要探討語言認同是否真的等於族群認同。文中提到語言的產出受到本身的語言符號,以及外在的社會、文化影響。所以反過來說,我們可以從說話者使用語言的的狀況反推出他所處社會、文化的樣貌。
本文是以捷克境內的德語社群作為研究對象。捷克與多個國家接壤,各個國家使用的語言不盡相同,捷克受此影響,境內有許多不同的族群以及不同的語言使用情況。然而在這樣的環境下,捷克政府並沒有特意規定官方語言,或推行國語政策,所以我們可以自然的認為在捷克境內各個語言的地位是相等的。以世界角來看,德語的地位應該比捷克語高很多。照理說,在捷克境內的德語族群應該會認同自己母語,就像一般認為的情況一樣。然而根據筆者作的調查結果卻不是如此。在捷克境內的德語族群認同自己母語的比例十分的低,而且越年輕的人口認同母語的比例就越低。
這樣的情況就像海外華人的認同一樣。在捷克境內的德語族群就像身處海外的華人一樣,屬於當地的少數族群。所以就像文中學說提到的:「語言的產出除了受到語言本身因素的影響外,還會受到非語言學因素的牽制」在捷克境內的德語族群受到所處環境的影響,並不將德語視為自己的母語。他們反而會將捷克語視為自己的母語,原因有「捷語為當地使用的語言」、「缺乏德語教學」也有「害怕被歧視」總而言之,捷克境內的德語族群並不向一般所認為的選擇德語作為自己的母語,他們語言的選擇視受到許多非語言因素所影響的。
雖然還不知道世界對德語的逐漸重視會不會影響到捷克境內德語族群的語言選擇,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德語族群為少數族群的這個事實深深的影響著他們的選擇。這一點值得我們注意,台灣也有許多少數民族,如果我們還是單純的認為少數族群會因為對自己族群的認同而認同自己的母語就大錯特錯了。想要保存好少數族群的語言勢必讓該語言受到足夠的重視,如此一來才能提高語言使用者使用該語言的意願,否則語言缺乏人的使用就會成為死的語言,在社會中慢慢消失直到絕跡。
越南漢語教學的現況以及未來的展望—林友蘋
越南,與中國連接,一直與中國保持著緊密的關係。在文化、習慣、風俗上,被中國影響深遠。到了今天,漢語已經成為越南第二大外語。漢語教學在越南可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古代漢語教學,為了使人民學好,且精通佛經。而越南一直使用漢字,直到16世紀葡萄牙傳教士根據越南語音,創造出今天越南的文字。1954年越南正式把漢語列為主要外語之一,但是到了1979年發生了邊際戰爭,越南與中國關係交惡,華語教學也隨之衰退,越南也有排華現象。一直到了1990年,雙方才重修舊好,漢語教學也隨之復甦。
這十幾年來,越南進行了一連串的改革、開放,現在在越南投資最有實力的是中國,這股漢語熱潮,延燒了整個越南。不管在國內國外,越南人對漢語的需求增加。目前越南有超過20所大學擁有中文系,在社會上也有漢語中心(近似於補習班),提供對漢語有興趣的民眾教學。不僅如此,龐大的中國觀光客也開啟了龐大的華語市場。根據調查,越南人學習華語有80%是對中國文化擁有興趣,因為中國曾經統治越南一千多年,在各個方面都影響深遠,在了解中國文化時也就一並了解自身的文化。
可惜的是,越南在師資、教材及政策上,都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由於政策和經費問題,越南很難聘請母語為華文的師資。不同的大學有不同的教法與教材,大多借用國外現有教材(中國編寫的版本)或老師自行製作、尋找,而這些教材多是上網下載文章、新聞,缺乏統一規劃。在教學時,因為使用中國教材,所以使用漢拼及簡體字。
在這方面,台灣擁有培訓完整的華語教師,且有許多經過完整規劃的教材可以提供越南使用,如果雙方經由管道相互溝通、交流,也許可以製造出一個雙贏的局面。台灣可以開拓一個新的華語文市場,更方便的是,學生對華語文有一定的熱情及動力學習,越南離台灣相較於歐美國家地理位置更接近,文化風俗也更相近,老師們在教學及適應風土民情上,就不會出現太多困難,不過最重要的是要會越南話。對越南來說,找到一個師資是以華文為母語的國家,對他們大有益處。其實我們不必認為一定要去歐美教書,東南亞其實是一個很龐大的市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楊靖 - 《越僑的移民精神》閱讀心得
這篇文章主要是討論越南對待在台越僑或越南台灣人的觀點,比較其與台灣本地的看法上的差距。首先,「越僑」一詞,就是指海外越南人,雖然「僑」一字的使用是由中文而來,然而與「華僑」一詞不同的是,「越僑」一詞即包含了出生在越南、取得當地身份以及具有足夠的越南文化傳承等三種意思。
我一直到了上大學的時候,才有和非本國學生同班上課的經驗。以前看到其他學校的同學,班上有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心裡總覺得很羨慕,因為可以向他們請教許多自己對他國的疑問,甚至還能學習新語言,尤其對像我這樣未曾出過國的人而言,對於可以先行透過外國朋友來了解外面的世界,更是充滿憧憬。然而後來我才發現,身為僑生其實有很多一般人體會不到的辛酸,不僅在追求課業、生活起居上比較辛苦,即使有很多的好友陪伴,內心卻還是會因為想家而寂寞。當我們為了和朋友出外遊玩而不想太頻繁回家時,許多僑生們卻恨不得能立刻搭上飛機,返回無論氣候如何都仍是最溫暖的家鄉。所以對於我所認識的每一個僑生朋友,我不僅充滿敬佩,也希望能盡自己的力讓他們感受到台灣人的溫暖與熱情。
在這篇文章中,最讓我感動的莫過於一位越南外籍配偶對於自己家鄉的認同宣告:「我是越南人,你問我是哪裡人,我都會說我是越南人,而且,以後也要作個越南人,我知道很多人希望我回答說:『我是台灣人』,但我還是要說我是『越南人』。」從字面上看,這好像是一番很稀鬆平常的話,卻有著震撼人心的力量。越南是採用單一國籍制度,任何人取得外國國籍,就相當於放棄越南國籍,就法律而言,也就不再是個越南人了。所以這一位與台灣人結婚的越南女子,一旦取有台灣身分證,就是放棄了越南國籍,自然就成為台灣人,也就是本文所稱的越南台灣人。然而她所說的這一番話,不僅表明她對於自我生命的源流認同不會因生命中的任何轉折而變,更能看出她深深以祖國為傲。令人感動的是,越南本國也不會因為其法律身分的改變而視之為外籍人士,由於「越僑」是既有的社會範疇,所以這位女子也很自然地成為「越僑」的一部分。
文中也可看出作者對越南女性的讚揚。作者認為將越南女子描述成為弱者形象是不合宜的。越南女子一旦移民成功,即是越僑,而越僑在海外奮鬥成功,都是要經過一番努力。移居海外而成功的越僑故事,以不同的方式在越南社會傳頌,每一個移民海外的越南女子,都攜帶了海外奮鬥而成功的觀念離境,她們絕非弱者,她們在越南親友的眼中,是力爭上游、迎接挑戰的強者。所以越南女子到台灣,勤奮努力是經常被描述的特質。然而也不宜因為儒家傳統價值,而只將越南女子視為完成傳宗接代的對象,由越南的出版品也可以看出,越南女子對於愛情是有憧憬的,目前擺在越南書店中最搶眼的,都是愛情小說,其中台灣言情作家瓊瑤的作品,越文版的翻譯在越南大發利市,越南女子透過越文小說,對於台灣的愛情生活應該是有所嚮往的。透過這樣的描述,讓我同時看見越南女性堅韌又柔美的一面。
閱讀完這篇文章,讓我能從跨出台灣的角度來看待越南台灣人,且更加真實地了解他們的知識背景。觀察我們周圍,其實不管是來自哪一個國家的僑生,他們都是有目標、有理想的人,雖然我們也許無法分擔他們的辛酸,卻可以與他們分享台灣人的熱情及友善,透過同儕的陪伴讓他們感覺與台灣更加親近。越南對我來說其實還是個較為陌生的國家,這篇文章幫助我對當地有了更多瞭解,也使我對於越僑堅韌勤奮的精神充滿敬佩。
林晏如─《越南漢語教學的現況與展望》心得
本文說到漢語在越南歷來的發展並說明現況,也提及當今越南漢語教學的問題,且作者試圖擬出一些解決的方法。
越南一直以來和中國的關係甚密,幾次的被殖民和長期的藩屬關係,因此受到漢文化影響很深,過去是藉由漢字來傳播佛、道和儒教思想的,11世紀甚至建立起科舉制度,漢字教學變成國學,到了12世紀更成為國家的正式文字。後來16世紀時,因葡萄牙傳教士根據越南語的語音用拉丁字系統創造,而越南獨立後也採用此系統,漢字的地位才開始不若以往崇高。不過,漢語也一直都是越南的主要外語,大學有中文系,政府也會派留學生前往中國學習,直到1979才產生了巨變。
1979到1989年,中越衝突導致越戰,十年之中漢語教學也跟著衰微,甚至出現了排華的現象,不少人因而被趕回中國大陸。直到1990年,隨著戰爭的結束,漢語教學才又開始發展。現在越南有非常多大學有開設中文系,此外有些中學也開設漢語課程,民間更有很多漢語中心。隨著中越貿易往來越來越熱絡,以及大量中國和台灣遊客赴越南觀光,漢語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龐大,同時也有越來越多人想學漢語。
但中斷的十年,在漢語教學上確實造成了些影響,師資方面管控不夠嚴格、碩博班不夠導致難以培訓高階漢語教學人才以及沒有足夠資金聘請母語師資等問題;教材方面,多仰賴外國教材,不然就使用教師自編教材,但缺乏教學的系統性;在政策方面,則缺乏對於漢語教育的總體性規劃。
作者提供了一些改變的想法,他希望政府能對漢語教育有所規劃,無論是培育師資、教材課程、評量考核或是教學場域的要求,他也希望政府能帶動越南和國際在漢語方面的交流,來刺激和幫助越南的漢語教學發展。在師資方面,目前的師資不僅缺乏且專業度不夠,華語師資應有更深厚的漢語背景,且應多至國外進修。在教材方面,太仰賴外國教材,所以在教才挑選要更有規劃,但最好是能與其他國家合著適合越南人的教材。教法上也應該更加靈活,可結合多媒體和新的教學法,讓上課更有趣。
看過這篇文章後我才知道漢文化及漢語對越南有如此深厚的影響,也才了解到越南確實在漢語教師的質和量上面都蠻缺乏的,再加上他們對漢語人才有龐大的需求,因此確實是個可以也應該注意的市場。台灣有很多新移民女性和外籍勞工為越南籍的,社會上也因此對他們有些歧視或成見,並沒有注意到越南正快速的發展中。這些新移民們其實是我們的資源,我們可以藉由教他們中文,發展出一套適合的教材,當他們的語言能力變得非常厲害後,也能幫助我們做教材上的修訂。此外,文中提到越南在師資和教材方面的缺乏,我認為台灣該從這方面著手,無論是增加大學的學術交流、交換學生、共編教材或甚至設立獎學金鼓勵越南的漢語教師來台進修,都能增進我們和越南的關係,也能間接增強台灣的影響力。之前的文章和這週的文章讓我有新的國際視野,體認到東南亞的崛起與重要性及當地華語(漢語)市場的轉變,並看到可以努力的空間和可能性。
林舒敏-<越南漢語教學的現況以及未來的展望>心得
越南擁有著兩千多年文化的民族,因曾受過中國的統治,所以很多方面都帶有中國文化的模式,因此越南的漢語也有一定的歷史了。隨著國際交流的擴大,他們也將漢語列為第二大外語。而在這一篇論文裡,主要是講述有關越南漢語的歷史與它目前的發展與問題。
在5世紀的時候,漢語在越南是作為傳教的工具。而11世紀的時候,漢字已成為越南正式的文字。越南還舉辦科舉制度,培養了許多人才、狀元。直到16世紀,葡萄牙傳教人士到越南傳教時,將越南的語音創造成越南的國語字,1945年越南獨立後也採用拉丁文為國語字,而越南也停止使用漢語,漢語就這樣逐漸被弱化。雖然漢語的地位不再像之前那麼崇高,但政府依然派許多學生到中國大陸留學,因為漢語是越南的主要外語,其次則是俄語、法語和英語。在越南的高中也將漢語定為必修的外語課,也有許多學生畢業後到大學去讀中文系等,大學畢業後還成為中文老師或翻譯員。但越南與中國卻因1979年邊境戰爭而關係中斷了十年,從中也是漢語教學衰微。到了1990年兩國的關係恢復正常後,越南的漢語教學菜蓬勃起來。越南一直改革、開放,使其經濟快熟發展,現在也成為東協(東南亞國家聯盟)的成員之一。越南的漢語熱主要是因為與中國一直維持良好關係,並在貿易上有所合作,才使其國部分人民積極學習漢語。
隨著越南漢語熱,當地也有許多國高中定漢語為必修課,甚至在越南可以看到許多漢語中心,這主要是讓對漢語有興趣的人可以到那學習。事實上,漢語中心在以前是華僑學校,但卻因越南政府的管制中於1975年改為越南文學校,並禁止該學校教漢語,而教漢語的地方不能稱之為學校,只能稱為補習中心,所以才演變成今日的漢語中心。在文中,作者也有提及越南人學漢語的原因,可分為三個因素。第一是中國大陸與越南的關係越來越好,加上越南的經濟發展使台灣、新加坡等以漢語為母語的國家投資在越南,所以使人民積極學漢語,只為了溝通上的方便。第二則是在以前中國大陸發生戰爭時,許多華人為了逃難而到東南亞國家,所以越南也有許多華人,在越南生活的他們便想學自己的母語最後一個則是因為越南曾被中國統治,所以越南很多文化方面都與中國有關,也使許多學者想要了解中國文化,而從中可以更了解自己的國家。
雖然越南是很多人學習漢語,但師資、教材、課程等問題卻影響其教學。而作家在文中有提及他們需要了解的3個W和1個H的重要性,並從中去解決他們現在所遇到的問題。3個W為“Where”、“Who”和“What”,“Where”是說他們應該找出一個非常良好的漢語中心讓學生學習,而不是隨便找一個有漢語教學的地方上課。“Who”則是說老師是個很重要的角色,該位老師必須受過專業的訓練以及擁有高的學歷,所以鼓勵老師們繼續攻讀學位,到國外繼續進修。而“What”是說老師要用的教材,教材是整個教學最重要的,假如沒有來那個好的教材,老師便很難教學生。至於一個H,就是代表著“How”,其意是指老師必須確定用哪種方式去教學生,如用簡體字或是正體字、拼音教學或是注音教學等。這就是我們應該面對與解決的問題。
越南的漢語雖然歷史悠久,對未來有廣大的前途,但它的漢語教材、師資等卻有所不足。學習漢語的人的確是越來越多,但我們卻可以從中發現我們正缺乏師資、教材、課程規劃等的不足。為了讓學習漢語的人能夠在設備齊全、師資培訓完善等的情況下學習,我們應該讓各國學者互相交流,給予彼此不同的方案與教材,而該國也可以多培訓老師,讓老師懂得教導學生。
楊玉嬿-「越南漢語教學的現況與未來的展望」心得
應華105 40185013I
本篇為越南河內國家大學所屬外國語大學文化系講師陳氏金鸞所發表的論文,主要陳述越南的漢語教學現況與未來可以的發展。越南在歷史上曾被中國統治千餘年,在文化與習俗上深受中華文化影響,漢語教學也是歷史悠久。自西元五世紀起,越南就為了研讀佛經開始漢語教學;十一世紀舉辦科舉,而漢語成為國學;到了十二世紀,漢語成為正式文字。十三世紀,字喃出現,但漢語的地位仍高;十六世紀開始葡萄牙人敎越南使用拉丁拼音系統,漢字逐漸停止使用;一直至1945年越南獨立,政府使用拉丁拼音為官方系統,漢字的地位已弱化。其中1979年經歷邊境戰爭,中越關係惡化,排華事件屢出,漢語教學停滯了近十年。因為這個斷層,始得師資與教材無法銜接,造成現今漢語教學的困難。
1990年,蘇聯退出國際競爭的局勢,國際氣氛逐漸緩和,中越關係也逐漸明朗、正常。加上越南改革開放,世界各地的投資不斷湧入,而以新加坡、臺灣、香港特別熱絡,以及與中國的邊境貿易,貿易對象多為使用華語的民族,漢語學習成為一種不可避免的趨勢。第二,學習漢語便能更加了解中國歷史,而在越南歷史中,中華歷史是不可不了解的;所以學習了漢語便知曉中華歷史,知道了中國歷史便能對越南本身的歷史文化更加熟悉透徹。因此有多數學習漢語者也是為了瞭解自身文化與歷史背景而學習華語。
因為種種因素,二十一世紀的越南也燃起華語學習的熱潮。歷史上本就有學習漢語的文化經驗,但是因為十年的斷層,使得師資與教材十分缺乏。因為國家經費與政策,自外國聘請華語教師相對困難。教材方面,大多使用大陸編寫給每日學習者的教材,或是教師自己編寫,在制度與精確性上十分不足;更別提全國性的統一與測驗評量。因此作者認為,越南的華語教學可以在更加有制度與科學性,並且也提到字體學習的問題。這點我深感同意,雖然歷史上越南都已「簡體為主,繁體為輔」,但是不應該太過偏頗某一地區的習慣用字及教材。任何地區都相同,我認為應該要簡繁並學,而不是全部學習其中一種。我認為識繁是非常重要的,對於歷史文獻或文化瞭解都是必要的;況且越南也不少台商在此地貿易。作者的結論為,須要解決設備缺乏、師資評量問題、教材編寫或來源、學習機構,這樣才能培育成熟的華語人才。
陳玟萍-「越僑的移民精神」心得
應華105 40185034I
關於公民身分的認定,由於出發的角度的不同,就有可能帶來不同的解讀。本篇論文擬用越南的角度來看在台的越僑或越南台灣人的議題。(在台越僑是以越南人的角度,越南台灣人則是由台灣人角度出發的稱法。)
在台灣,根據數據顯示約有97865人(來源:維基百科)。其中,以越南新娘身分嫁來台灣的比例最高,其次則是越南勞工,而集中地區則以北部地區為主,中部地區次之。
論文中分別比較了印尼人和越南人對於本國國民移居台灣的看法,提出了一項值得探討的議題:印尼很快可以接受移民到台灣的女子取得臺灣人的身分,而越南則仍視移民台灣的越南女子為越南人。我想這大概跟越南人的本土性格有關係,越南其實對自身的本土意識仍然十分強烈,並沒有所謂移出台灣便數典忘祖,所以在台灣我們仍可看見許多越南新移民開設的越南餐廳,在台的越南勞工也都匯錢回去家鄉(僑匯),這些現象都在在顯示越南對他們祖國的認同與接受。
越南人,尤其是移民台灣的越南女子,其實在越南人眼中的形象,她們是堅毅勇敢,自信心強且有責任感的女子,和臺灣人認為越南新娘的弱者形象看法南轅北轍。論文裡面介紹到「越僑」這個詞的用法,其實起初大多指稱逃離越南的難民。而對於越僑的研究多半以為是從1975年開始的,認為此時是越僑歷史形成的主要時期,主要也是由於此時正是北共軍攻陷西貢之時,因此大量的越南難民遠走他鄉。 而這些遊走海外的越南人,則也像中國當時的在海外的華人政治難民一樣,對於當時越南的民族獨立運動,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如「越南維新會」、「越南光復會」等。
另外,針對這篇論文中提到了越南新娘。我們在其中一節課的課堂上也介紹了越南。而提到關於越南女子嫁來台灣種種的適應問題時,有學姐即提出了她親身聽到的相關經驗:學姐父親認識的朋友是娶越南女子的,而在一天家中的早餐食粥的時候,越南女子便驚訝緊張不已,認為是家中有喪葬事情。 關於這些文化上的適應問題,我想多多少少都存在於在台的海外女子,不僅僅是越南女子而已。
這篇論文中提到,雖然婚嫁是越南女子改善生活的便利管道,也是越南人移民台灣的管道之一。但我們不應該把嫁來台灣的越南女子僅以經濟層面來看待之,其實越南女子也是對愛情有憧憬的,在越南書店暢銷書榜排行第一名還是愛情小說。而把在台越南女子視為弱者也是不妥的,越南女子一旦移民成功,身分即是越僑。僑民移民海外都是需要一番打拼的,而身為東亞文化圈的影響所及地,越南人也深受儒家文化影響,認為學習是重要的事情,因此,在台灣的越南女子,其實常常能夠把握學習的機會,多方參與生活範圍社區舉辦的學術性活動。
透過越南人的角度,我們深入了解到,其實台灣人對於越南女子的形象其實和她們家鄉人看待她們的角度很不一樣,我們應該拋棄我們現有的負面成見,而接受越南女子的正面形象。
王采圓-《麵包情人Money and Honey》觀後感
這部花了十三年時間完成的外勞紀錄片,紀錄了四位菲律賓勞工在台北市東區的一家老人院中當看護的生活。片中除了著眼於四位菲媽的勞動實況和思鄉情懷之外,更反映出了菲律賓和台灣的社會現況以及雙向關係:台灣是全球高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菲律賓則是全球第二大勞力輸出國,1千萬人口中有10%都在海外工作。這兩個國家因為供需上的互補,竟讓台灣的老人與菲律賓的女人,在台灣的安養院裡,因為不同的原因而相互依存,可憐的是,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外勞、被丟棄的老人,一樣都是想家的人。
很喜歡這部片營造的感覺,片中不時穿插著菲媽們自我解嘲地唱著「No money, no honey」,以及少量的動畫與詩歌,光看文字,就有好多哭點,更何況是劇情。另外我覺得這部紀錄片很特別的地方在於,導演除了拍四位菲媽在安養院中的生活外,還把鏡頭帶到的菲律賓,陪著她們返鄉,紀錄了她們家鄉的實況。
個人認為在這部片中,可以看見三個不同層面的關係:菲媽和安養院老人及台灣員工的關係、菲媽和台灣雇主/仲介的關係、菲媽和她家庭的關係。
這些菲媽其實許多都有大專學歷,但因在菲律賓求職不易且工資低廉,寧可離鄉背井來台,從事一般台灣人自己都不願意做的工作,好讓家人可以過更好的生活,完成更多的夢想。她們得苦等兩三年才能返國與家人重逢,每天二十四小時除了睡覺就是工作,毫無喘息空間,安養院就是他們全部的世界,直到回國那一天,仍然不知台灣是什麼樣子。導演用極其委婉的方式點出了台灣對於外勞不人道的制度,例如雇主不時讓她們工作超時、沒有假日,甚至要求她們做危險的工作等等,另外,除了雇主會欺負外勞,仲介也常有壓榨她們的情形。導演雖然沒有加以批評,卻讓我有很多感慨,覺得那些少數的壞人讓我們全部的台灣人蒙羞。
我很喜歡紀錄片中菲媽們的真性情,她們都好善良、可愛,也好勇敢,我覺得她們把艱難困苦的工作化成了一種充滿愛又很神聖的志業,她們說她們在菲律賓不會棄家裡的老人於不顧,因此以同樣的不捨照顧著這些被親人遺棄於安養院不願探望的老人,就連奄奄一息的植物也被她們一視同仁地悉心照料救活。但殘酷的是,就算她們已經與老人及台灣員工培養出感情,卻仍得在合約期滿後離台回國,菲媽與老人在分離時相擁哭泣的畫面讓人看了很傷心,同時這也是台灣子女應該要感到慚愧的畫面吧!
我覺得這部片最讓人捨不得是菲媽們和家庭的關係,以及人性不好的那一面。菲媽們為了更好的生活而離鄉作苦工,無怨無悔的為家人付出,把賺到的錢都寄回家,卻錯過了子女最重要的成長階段,與丈夫和兒女感情疏離。菲媽的丈夫和子女因習慣有她賺錢養家,竟反而甘於懶散度日不事生產,甚至丈夫在外有女人、賭博、希望她再去工作賺更多錢等等,讓人覺得很不捨。片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是,有一位菲媽工作合約已經期滿,但為了賺錢滿足買房子的夢想,只好瞞著年邁的母親再度赴台,最後連母親過世也無法回去奔喪,永遠錯過了陪伴母親走最後一段路的機會。
由衷覺得這部紀錄片很感人也有意義。最後,我只想說,女人真的是韌性很強的生物!
沈佳蓮-從越南觀點看越南台灣人:越僑全球化與移民精神
越僑指的是海外越南人,最早1975年逃離越南的的僑民就被稱為越僑。目前全世界的越橋約有三分之一在美國,歐洲方面則是集中在法國。亞洲地區在1975年以前就有許多越南人相繼移居。數量龐大的越僑每年都會寄可觀的資金回越南。越僑並不像華僑有族群認同的歧異,因為大部分1975年移居海外的越僑仍在當家,對越南的認同仍然強烈。許多移居外地的越南人都認為自己是越南人,相對的,許多華僑已經失去對祖國的情感,反而落地生根,認同居住的國家。
目前台灣新住民之一的族群-越南人便是屬於越僑。透過女子對婚嫁的期望,同時考慮移民和經濟的目地,臺灣成為許多越南女孩所嚮往的。本文作者提到,每一個移民海外的越南女孩都非弱女子,她們孤身在海外奮鬥,常常是越南親人生活的支柱,她們的勇氣可嘉,她們的認真勤奮更是我們有目共睹的。
其實讀這篇文章感觸良多,因為應華系的關係,我在大學接觸了許多異地來的僑生,也有機會遇見東南亞的新住民,總覺得世界比我原先所想的寬廣。來自各地的僑生告訴我他們不是中國人,他們只是華僑。而越南僑到了世界各地也能抬頭挺胸的說我是越南人,真是極大的對比,可是如果越僑有了第二代、第三代子孫,他們還能記得越南嗎?血緣會影響外貌,觀念是後天養成的,未來世界各地的越僑在失去越南國籍後,只剩下血緣關係的他們仍否記得越南,我認為需要時間的考證。
至於台灣特有的新移民是另一個問題,除了移民的考量外,更多時候他們迫於金錢與家庭的壓力,賭上幸福來台灣奮鬥。運氣好,他們能遇到待他們不錯的另一半,一起攜手工作、養兒育女,心苦積賺的錢也能寄回家鄉孝敬父母或支援家中開銷。然而更多時候,他們受仲介剝削,強制留在台灣勞動,微薄的薪水要養活自己還要顧慮家鄉的家人。有家歸不得、也不能如一般女子般嚮往愛情的他們,孤身在台灣相當艱苦。
過去,我們稱他們外勞、外籍新娘...可是現在他們是我們的一份子,即使他們可能不認同台灣是他們的家,但他們已經是台灣社會中重要的一環,台灣必須友善對待這群新朋友。首先,我們不能為他們貼標籤,再者,考慮他們的需求,適時給予幫助,像是他們會有融入異文化的困難、語言的障礙等。若有機會可以再給予他們展現家鄉特色文化的機會,而非打壓及抹滅。未來如果要作一名華語老師,不一定要往國外跑,在台灣也有很多機會可以運用所學幫助新住民。同樣身為女孩,我認為來台的外籍女孩們展現極高的勇氣,他們可敬的精神絕對值得我們的支持。
簡汝芸《越南漢語教學的現況以及未的展望》心得
由於地理位置的緊密及人種的相近越南在文化上深深受到中國的影響根據史書上記載中國曾統治越南一千餘公元前111到公元939所以有長達千年之久越南人在文化上也就是書籍、風俗習慣、宗教、社會理論方面都有中國文化的色彩近年來越南與國際上的交之擴大使得漢語成為國內第二大外語其中的二十多所大學開設了中文系而目前越南培訓漢語師的最大基地是河內國家大學所屬外國語大學和胡志明市師範大學。
早在五世紀漢語已輸入越南而當時就有了漢語教學原因是為了想讓人民學好並精通佛經而漢字同時是傳播佛教、道教與儒教的工具。1945年越南獨立其政府採用拉丁字系統為越南的國語字此後漢字扮演的角色逐漸衰頹雖然地位不如以往但仍是越南的主要外語之一而1979年的邊境戰爭使中國和越南的關係中斷十年之久漢語教育隨之衰微。直到1990年雙方關係恢復正常漢語教學才得以復甦。十多年來越南政府積極開放、改革經濟成長快速目前與歐美非等地的許多國家建交並維持友好的合作關係而來此地投資的國家中國、韓國、台灣、香港等都是有經濟實力的國家值得一提的是越南與中國邊境貿易的蓬勃發展儼然在無形中形成一股學漢語熱潮。
越南華語教學現況方面不管是國內或國外越南人對於學習漢語的需求還是非常大的據師大國語教學中心統計2004年在國語中心就讀的越南學生總數排名亞洲第三僅次日本及印尼。至於國內的漢語教學機構主要在大學、漢語中心即補習班和 某些國、高中學校。筆者提到造成漢語熱的因素有:越南政府進開放改革的革命、越南政府改變華人的語言政策及學習漢語能解越南的文化以及其史背景。由於1991中越關係恢復中國、香港、台灣、美國、日本和新加坡的企業家紛紛到越南投資設廠其中的中國、香港及台灣都是會說中文的地區所以使越南社會對漢語人才的需求急遽增加。且來越南的中國觀光客越來越多漢語人才的需求增加。作者曾調查過越南的河內國家大學所屬外國語大學漢語言文化系二級學生結果有80以上學生學習漢語的目的是想解中國文化因為越南有長達千年是中國的殖民地各方面如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書籍、社會等都受中華文化的影響因此解中華文化也就更解了越南歷史和文化。然而越南在漢語教學所面臨的問題有師資、教材、教學缺乏全國性的總體設計。師資方面由於1979年中越的邊境戰爭使得越南漢語教學中斷長達十年之久師資培育、教材編寫等及銜接且經費和政策的影響使聘請國外的師資非常困難學生少有機會與以華語為母語者進行溝通交流教材也是一大問題目前越南的漢語老師大部分都直接採用中國所編寫的教材以漢拼和簡體字為主而有些甚至在沒有教材的情況下老師還要自己上網找文章、下載新聞當作閱讀的材料由此不難看出越南漢語教學的教材極缺乏針對性、整體性。
目前越南的漢語教學處於蓬勃時期但卻夾帶有不少問題和困境如前述所言師資、教材問題如何調整、解決是極需思考的問題也期待越南政府和民間合作制定完整政策及規劃措施能有更方便的管道學習漢語也能更有效率的學習。
《越僑的移民精神》閱讀心得 林爭意
以另一個角度去思考所謂的「認同」,如果我是嫁去越南的臺灣人,經過了五年、十年、二十年,甚至到終老,當在地人問起我是哪裡人時,我會怎麼回答呢?我想答案是必然的,我是臺灣人。
在文中,也有一個越南媳婦是如此堅定的回應著,美芳如此說著:「我是越南人,你問我是哪裡人,我都會說我是越南人,而且,以後也要作個越南人,我知道很多人希望我回答說:『我是臺灣人』,但我還是要說『我是越南人』」她並不頑強、倔強,她對於國家認同十分堅定,有別於一般越僑的徘迴不定,她,是個特別的女生,換作是你,你可以如此斬釘截鐵地將自己貼上made in Taiwan or Vietnam的標籤嗎?
從較為新潮的角度來探討認同問題,近十年不少外籍新娘來自越南,有些甚至在臺灣定居,入境隨俗、展開嶄新生活。在婚姻背後,移居的動機不盡相同,有些是追求真愛、有些是為了改善現有生活環境,對於後者,不可否認利用「婚姻」移民絕對是最便利的方法之一。越南存在跨國性婚姻市場,且這市場也已行之有年,並逐步擴大規模,在越僑政策開放後,不少越僑甚至回祖國娶親。
嫁來臺灣等同於改善生活,這樣的價值觀或許是一般人的刻板印象。越南仍是大儒家文化圈的一化,長期浸濡在這池文化底蘊中,它仍保持著儒家傳統美善價值,由此價值體系出發,仍可推測,對於婚姻的嚮往與追求仍是大多越南女性的夢想,不宜把她們當作僅是傳宗接代的對象。
就自身生活經驗,筆者嬸嬸也是從越南迎娶的外籍新娘,今年已是第十年定居在臺灣,但她還是清楚的將自己定位為越南人,並不因為時間及被同化之深淺而有所動搖。從她們身上,我們可以感受到儒家美德的保存,也釐清了我們對於外籍新娘的刻板印象。
越僑移居世界各地已行之有年,但在臺越僑人數是近年才迅速攀升,以不同角度審視這段關係,可能短得令人產生偏見,在臺灣人或是越南人本身眼中,我們看到的都是它的不同面貌,無論這些精神、那些價值觀,的確都是可令人加以效法之處。
吳依靜─《越南漢語教學的現況以及未來的展望》心得
應華102吳依靜
這篇文章主要在探討目前和語教學在越南的現況即遭遇到的困難,也提及了漢語在越南的發展歷史。因為地緣關係,越南和中國不論是在文化層面或是經濟方面,從古至今都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和影響。五世紀時,漢語已經輸入越南,到11世紀,越南建立科舉制度,漢語教學成了國學,漢字也成為越南國家的正式文字。1945年越南獨立之後,越南政府採用拉丁字系統為越南的國語字。從此漢字所扮演的角色慢慢被弱化,其地位不再像以前那麼崇高。不過漢語還是越南的主要外語之一。1979年邊境戰爭導致中國和越南的關係中斷了十年。越南的漢語教學也因此衰微。直到1990年雙方恢復正常的關係後,漢語教學才得以復甦並且重新蓬勃了起來。
十多年來,越南進行改革、開放,經濟快速發展,越南北邊與中國大陸為鄰,兩國之間交通極為方便,來南旅遊的大陸人越來越多,因為這種種的因素,需要許多會漢語的人才,因此興起中文熱,學習漢語的學生數也不斷地增加。除了經濟因素外,另外一個學習漢語的動機是為了解越南的文化以及其歷史背景,越南各層面都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了解中華文化也就是進一步了解越南文化和越南歷史。再者,越南政府改變華人的語言政策,她們將華人視為社會的一份子,因此希望能團結華人,華人子弟可以學習華語,可以成立各種用漢語表達的文化藝術組織。但越南的漢語教學上面臨了一些問題:
- 缺乏專業師資:大學畢業就可以在大學從事漢語教學工作,另外,由於經費和政策的問題,聘請國外的師資(中國大陸、台灣等地)對越南各大學來說是非常困難的。所以學生甚至漢語老師都很少有機會跟母語者進行交流。
- 教材缺少針對性、整體性、科學性:除了缺乏適用的教科書以外,參考書、工具書和必要的教學設備也非常缺乏。不同的大學會有不同的上課時數,也會採用不同的教材,教材大部分都直接借用中國大陸所編寫的,以漢語拼音和簡體字為主。
- 漢語教學缺乏全國性的總體設計:越南培訓教育部至今仍未能對漢語教學的不同形式、不同層次,在統體設計、教材編寫、教材使用、課堂教學安排、測試評量等環節進行規劃。這會導致每個學校訓練出來的學生品質參差不齊。
為了能使漢語教學更有競爭力,就應該做些改革。目前大學、語言中心或高中學校之課程安排、教材選擇、師資品質等等政府尚未妥善管理。希望這方面越南政府盡量做好規劃、訂出開設中文系或語言中心的基本條件。師資方面目前面臨,教師隊伍數量少、質量低、缺乏教學經驗、及缺少跟外界進行學術交流等。教師應具備紮實的現代漢語理論基礎。另外也要不斷地鼓勵老師繼續攻讀學位,漢語教師應定期到國外進修,與各地老師交流,吸取不同的教學經驗。我也同意鼓勵老師與各地老師交流這點,每次我參加系上舉辦的研討會後,都能獲得許多不同的或是最新的資訊。不論是在教學或是教材上,汲取他人的優點在將他融入自己的教學中,如此一來,能使教學更多元且多樣。如何選擇國外的教材、如何給越南學習者編寫教材以及如何管理教材的使用需要做更進一步的規劃。越南漢語教學需要有專業、非專業、帶有中國文化等種類的教材,並希望能與國外學者一同編寫適合越南人的教材。最後,學習漢語應該擺脫單調、枯燥、缺乏創造性的上課氣氛,我覺得這點非常重要,教學應當與時俱進,現在科技那麼發達,上課時可以盡量利用多媒體等來輔助教學,融合現代的科技設備或是新的教學法讓教學更活潑,也能提高學生學習的意願與興趣,畢竟學習一個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是非常痛苦的而且學習效果一定不會好。
李佳儒 應華104 菲律賓近二十年教育發展的讀後感
這篇文章探討菲化政策和菲律賓以華語為第二語言教學的教育方式,還提及菲律賓華語文的復興能從兩個面向來說,一為資源統合,二為教育改革,整篇文章脈絡清晰,探討深入,讓讀者能清楚理解菲化政策的始末,第二語言的教學是否恰當,華文復興的面向,接著我們就一一了解作者每段闡述的內容吧!
第一段他說明菲律賓的簡史,1899年華文教育開始,1930到1955是發展期,1956之後為菲化政策,在菲化政策時規定華校不能存在,因此許多華校須紛紛轉型為菲校以免被關閉,校內的董事需要是菲律賓公民…等規定,此時被視為華語文教育的式微期,直到1990年代華文教育處於一個轉捩點,開始逐漸的復興,菲律賓的華文教師中心推行教材的編寫和一些研習會,在教育改革方面也倡導以第二語言教學來教華文,接著作者探討菲律賓的華文教育是否應為第二語言教育,首先,他認為華文教育在第二語言教育的口號下有了個很好的號朝而且假若華文只是第二外語並不會對菲律賓政府構成威脅也解決菲化政策的焦慮,但他覺得華語文是否為第二語言教學要從兩個面向探討,一,由於菲律賓裡以華文作為第一語言的家庭較少,因此華文當然是第二外文,然而華文教育從幼稚園就開始實施,其地位已近於第一語言,雖然華文是否為第二外文仍有爭議但以第二語言教學的名義確實得到許多外在資源的投入,有效解決許多問題。
另外作者有提到菲律賓語言教育不彰是和父母有關,由於父母忙小孩多給保母帶,久而久之,幼兒反而對保母的語言反應最好,所以我們也該思考如何在家中創設語言學習環境,這讓我想到紐西蘭毛利語復興的方法----語言巢,這就是創造一個完全語言沉浸的環境,十分利於語言的學習。文章的最後,作者總結他所有的想法,他認為對於華文程度低落的危機感是造成華文復興的動力,而菲律賓屬於一個多語的社會,因此華文教學必須補足華人必須學多語的情況,他也建議各方不應做先入為主的判斷,各種新的教學方法和工具都會發展,因此現階段不需特別為菲律賓華文教育定性而該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發展符合其需求的教學方式。我覺得這篇文章的菲化政策和印尼的排華政策有些不同,因為菲化政策雖然規定很多,但只要遵從其法律就不會有問題,然而在印尼方面則採取更為強硬的態度,唯有關閉華校這條路,在菲化政策下,華校仍可轉型為菲校並成為當地的明星學校,印尼的華校卻只能遭受關閉的命運,所以兩者相比,菲化政策雖然給華文教育帶來衝擊但影響不如印尼來的大。
總體而言,讀完文章後,我更了解菲律賓華文教育的發展,也讀到一些關於第二語言的論調,在這上面有許多不同的想法可以令我們進一步探討,對於菲化政策的理解也更深入,如此一來,使我有能力去和其他政策做比較,實在是獲益良多。
應華系102 498850356 黎心慈
語言是社會的產物,同時也是反映社會現象及文化的重要利器。捷克位在語言種類複雜的中東歐地區,全境使用捷克語、斯洛伐克語、波蘭文以及德文,官方並未制訂通用官方流行語言,因此,理論上四大使用語言理當享有共同的地位,然而,事實上,實際四大語言的使用情況並不如預期之中完美,這即是外在語言表現以及內在語言認同不一致所導致的結果。
捷克境內的德意志籍居民數量從1910年到1991年再到2001年有著可觀的下降,然而,捷克境內的居民從1910年到2001年卻是相反的有所成長,由於歷史背景以及政治因素的考量,而造成了德語在捷克使用狀況下降的結果。
總結內容所提到的種種因素,即使就算德文語言的權力位階高過其他三種語言,但因捷克境內充滿向心力的國族主義驅使,反而導致了大家對捷克文產生了認同感,因此,如果能有效提升某種叫低權力位階語言的使用性及流行性,則有可能可以提升使用者對語言的認同,同時,也能提升使用者對於自己所屬的族群與文化的認同及歸屬感。
柯婕妤-〈越南海外田野考察報告〉心得
這篇文章非常有趣,頗令人玩味。不但寫出了普通人對越南這個位於中南半島的國家所會擁有的印象,並且在描述考察的地點之前,先介紹了越南的簡單歷史。作者說,越南,是年輕的越南,也是歷史悠久的越南。我們可以從他的介紹中清楚知道,秦皇時代它是中國的屬地,公元1010年時,安南的李朝建立,並且將首都搬遷。由此可知,越南的歷史與文化和中國息息相關,受到的影響非常的深遠。而越南的地理位置也使得它在發展上受到印度文化影響,再加上曾長期成為法國的殖民地,可見越南所擁有的文化色彩相當豐富多樣,隱然帶有西方的影子。
作者此行主要考察的是越南的世界遺產,屬於文化遺產的:順化古蹟群、會安古城、美山聖地。順化古蹟群處於越南中部,是南北越在越戰時期經常交戰的地方,尤其是曾經身為越南三個朝代首都的順化皇城,是最易成為轟炸目標的建築物,多有嚴重的破壞。皇城的建築樣式可見受到中國北京紫禁城的影響,而在作者前往參訪時,所見到的建築物雖有修復,但亦有仍待修復中甚至不分已經坍方荒廢了,可見戰爭的痕跡尚留存在這些建築物的記憶裡。會安古城曾是華人聚集居住的重要商埠,經商活動繁榮,然而在後期因交通運輸的改變而逐漸沒落。此地亦經過修復,可看出其受中國影響所建造的房屋,古城的修復工作仍在持續。至於美山聖地,與前兩者教不同的,即是它具有印度文化的特殊宗教文化,被充作是「越南的吳哥」。作者所參觀的建築部分亦持續在修復工作中,除了曾遭受轟炸的破損外,還有自然的侵蝕,令他頗有感懷。
除了描述參訪的這三個重要遺產外,作者亦在文中稍微提到了越南人民的生活特景,尤其是河內那車潮擁擠的道路上尚能夠自由行走的行人們,以及沙壩大街上穿著獨特民族服飾的少數民族、簡單的生活環境,不僅顯示出社會中繁華與樸實的部分,更像其他國家一樣,存在著資源、教語工作機會分佈不均的狀況。
看過這篇考察報告後,對於越南重要景色多有印象,更加令人好奇若能實地走訪這個國家又會是怎麼樣的光景。在滿有文化、歷史氣息的越南,一個同時擁有中國、印度、法國等特色的國家,它所具有的魅力,親身去體驗想必將比文章中所描述而得的更加豐富而美麗。
09-越南海外田野考察報告
應華104-40085031I-許芳瑜
此篇文章與其說是田野調查報告不如說是遊記更為合適。一開始看篇名為田野考察報告我以為應該是更為學術性質的報告可能會含有大量參觀及詳細的訪談內容,然而此篇文章中,只簡略提到嚮導、解說人員提到的一些越南當地風土民情,其於全無,而從內容上來說更是只有從在飛機上到越南古蹟的風景及所享用的美食,後記所說的越南是一個理想的考察地點,但是在全篇中卻一直沒提到到底在考察什麼?這次的田野考察用意為何也一直沒出現,實在讓人失望。
雖然文章嚴重文不對題,但是其所提及的風景依然讓人心動,若只單純從旅遊筆記來看的話,或許此篇文章會更有說服力,有更有價值。在旅遊的各個景點中我最為心動的是會安古城,因為那充滿了中國古城韻味的城鎮街道,及陶器的製作都讓我想到此一遊,從此篇中我看到了越南的不同風情且無論何種面貌都讓我著迷,過去只知道越南在東南亞中也是受漢化很深的國家,但是卻因為越戰的關係,對其印象一直不太好,也沒想過到越南旅遊,看完本篇文章後卻也開始有了想到越南一探究竟的想法。
台灣歷史各時期語言政策的分析比較 梁凱韻 40085045I
這篇論文主要探討台灣在以下四個時期所實施的語言政策:荷蘭統治時期、清朝時期、日劇時期和民國時期。從筆者所整理出來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語言政策到了後期越來越不尊重。
在荷據時期,荷蘭人主要是來宣教。或許也是因為宗教的關係,所以雖然他們是統治者,但是卻對台灣當地的人相當尊重。興辦學校、學習當地語言、翻譯聖經等等,為了與當地人溝通,他們都是採取討好的方式,並沒有強制地要當地人學習他們的語言。
在清朝時期,雍正曾正視過台灣的語言問題。他在台灣興辦正音書院,但是並沒有實行到很徹底,所以到最後還是不了了之。
到了日劇時期,因為台灣是日本第一個殖民地,因此日本一開始也是相當尊重當地語言。雖然日本要求台灣人學習日語,但是相對的日本人也需學習台語。換言之,日本並沒有扼殺了台灣當地的語言。但是在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卻開始實行同化。不過較慶幸的是廣播為了體諒當地人,仍然是使用台語。接下去的皇民化運動更是對台灣的語言造成了危機。
但是最不尊重的卻是民國時期。因為這時期是繼日本統治後,所以政府極力把日語從台灣剔除,甚至也開始限制人們使用閩南語,設法營造一個說普通話的社會。當時在中國政府甚至肯花錢派學生到日本去留學,但是換成被統治過的台灣,會日語卻被當成是一種恥辱。方言則是被人認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語言,只因為它沒有文字。我們的母語從小便開始學習,雖然無文字,但是我們卻可以很好地掌握,和別人溝通也完全沒問題。為了愛國,所以必須要把抑制方言,學習國語。但是在中國許多地方,例如廣東、閩南等也是使用方言。愛國這樣的理由不足以抑制方言的發展。
到了現在,我們看到台灣年輕一代的對於閩南語並不能完全的掌握。但是那卻是他們的母語。若說出生所學習到的第一語言是母語,那現在他們的母語已經是國語了。無論是客家話或閩南話,我覺得台灣都應該重視,並努力維護這些方言。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