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華語文教育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授課教師:楊聰榮 (台師大應華系暨海華研究所碩士班)
開課期間:2012年9月-1月
台灣師範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
台灣的英語教育:現況與省思閱讀心得 40085041I賴彥蓁
在全球化與國際化的潮流下,英語的重要性與日俱增,無論是國際政治、跨國貿易、科學研究、網路傳播、學術會議、青少年文化與流行等等領域,英語無庸置疑地已成為世界上最強勢的共同溝通語言。因此,培養良好的英語能力,以強化自身的競爭力,就成了重要的課題之一。
作者在去年一月參加「全國教育博覽會-教育大家談」中區座談會時,曾對當時國內英語教育的情況作了以下的描述:「幼兒學美語,國小瘋英檢;國中基測有雙峰,城鄉差距影響大;高中與高職英語學習落差日趨嚴重;大學生學習動機仍需加強,技專校院學習成效有待提升;托福考試成績普遍不理想,英語教育應虛心檢討」。可見仍有相當多的問題急需解決,作者並就此篇文章對我國的英語教育的未來展望提出對策與建議。
我本身也是從幼稚園就開始學英語,現在很多爸媽都怕小孩輸在起跑點上,認為愈早接觸英語愈好,但其實不然。很多爸媽在小孩上小學時,更是堅持送到雙語學校,或是no chinese的全英語環境,或許一部分真的能使小孩因為沉浸在全英的環境中而使英文能力有所提升,但一部分也因為小孩必須使用英文,若是無法把想說的話用英文表達,無疑是扼殺了小孩的思考及表達能力,更可能大大影響學生的學習動力。
國中到高中這階段,更是呈現英語能力雙峰的現象,高中與高職的教學時數與教材的使用,更使學生在這階段的程度差距愈拉愈大。而大學階段若不是讀英語相關科系,更會因為少接觸英語而使英語能力退化,若想要提升自己的英文能力就得到外面補習或是其他學習管道。
台灣現在學習英文的狀況實屬亂象,無法使學生在正確及有效的環境下學習,政府想要使英語成為我國的第二語言在目前還有一大段努力空間。我認為我們的問題出在大眾對學習英語的迷失,首先必須建立大家正確的觀念和心態來學習英文,再者國小之後的學校教育都偏重在讀及寫方面,若能兼顧聽說讀寫四方面便能大大提生學習成效,因為現在很多人學了很多年英文還是無法用英文流利的與外國人溝通,這樣的學習效果不是樂觀的。若要突破現階段英語教育的種種困境,實有必要成立一個專責的機構,進行長期的相關研究,研擬從小學到高教一體連貫的英語教育政策,制定各學習階段的課程綱要及預期達成的能力指標,審慎規劃師資需求並訂定檢核機制,研發有效的教學法與優質的教材及教學媒體,推動多元且具信度、效度的評量方式,強化教師進修管道並建立績效評鑑制度。希望能提供國人優質的英語教育,不僅提升國人英語文能力,也增進台灣的國際競爭力。
台灣史上的語言戰爭 應華103 劉莉燕
台灣史上的語言戰爭,當我看到這個名子的時候,覺得這篇文章的名子非常得有震撼力和趣味性,馬上就抓住我的目光,吸引我的注意,所以我想都沒想的就決定要選這篇的文章來做心得報告。 這篇文章的前言說到台灣曾經存在過南島語、閩南語、客語、日語、華語(國語或普通話)五種語言,而且光是南島語就存在二十幾種以上,但不知道還保留到現在的還有多少,而且真正懂的人有說少人,文中也說到在台灣的這幾種語言彼此互相的吞噬,但是我想這不只是只有在台灣的特有現象,我湘戲在其他國家的數萬種語言也都會有這種語言互相吞噬相互消長的結果,例如西方國家的英文原本是拉丁語,以前拉丁語也是曾經風靡一時的語言,不過現在卻變成了英語,這種變化在當時或有人發現嗎?而最近也有與文學家研究,目前通行的英語也會有壽命終了的一天,語文學家指出,在未來的150年後中文可能就會取代英語誠為世界上通行的語言。回到文章來,文章總共把台灣史上的語言戰爭共分了五個時期一、南島語與漢語的戰爭, 二、閩南語與客語的戰爭, 三、閩南語方言之間的戰爭, 四、台語與日語的戰爭, 五、台語與華語的戰爭由標題就可以看出閩南語一直是強勢語言,直到最後台語與華語的戰爭時才被國民黨的國語運動,讓台語逐漸失去優勢,有此就可以看出世界上是不會有語言一直地存在或強勢著,總有一天會被其他的語言給取代,而台灣現在還存在的語言就南島語被破壞的最多,現在用的人也不多,會用的也只剩原住民的耆老們還在用,新一代的也越來越不會說了,所以政府也一直地積極在保護這些少數語言,也不剁的復興客語和閩南語的文化,不過現在可以知道的是未來國語是不會一直強勢的。
台灣共通語言 應華系陳家葦40185037I
這篇文章首先從漢語的缺點開始探討,我們認為漢字的著要缺點有三個:字太多,沒斷詞,又不表音。但是漢字又有一個大優點:表意。文章洙囧了很多例子做說明,首先第一個提到的就是沒斷詞,很多的誤解都是因為各說各話源於書寫中並沒有清楚的斷句,雖然說絕大部份的情形斷詞並不會造成什麼困擾,但是我認為我們會有這種功力都是因為我們經過長期的訓練,如果有適當的段詞,我們就可以省下許多時間做更多事或學習,所以我們都要利用著衣服的輔助,若是只要有一個符號標錯就有可能造成許多不必要的誤解或麻煩。
再來就是“不表音”基本上一個字都帶有某種含義,通常稱為意符文字。意符文字的好處就是當我們學得夠多的字和他們的意思之後,慨到某些不認識的字或詞時,常常可以猜出這個詞的意思。但是正因為意符文字可達數萬個字很多時候連帶的筆畫複雜字形相似,難以學習。所以如果我們不認識一個字,通常是無法讀出他的音,而且可能差很遠,完全讀不出來。這讓我瞭解到我們中國文字羅馬拼音為自有多大差別,拼音文字就是用一些表示音的字母拼出來所要描述的語音。這種文字通常看到就可以讀出他的音,並猜出他的意思,至少是相似的語音,不會差太多。讀完這篇文章之後我才瞭解到,任何一種文字都帶有“意”和“音”,一幅文字有讀音,拼音文字也有意義。學中文的過程就是,透過聽說讀寫。等到學了夠多的以語音形式表現的詞彙漢語法之後,就可以開始說話了。然後再來等到學夠多了字詞漢書寫形式之後,就可以開始閱讀,在閱讀時,只要閱讀內容不超過閱讀者所能理解的範圍,也就是指生活知識漢語言知識的時候,閱讀者就能理解。
這也讓我瞭解到,因為中文要認識和記憶到足夠的字詞需要較長的時間,因為他和拼音文字大的不同,也常常就是造成外國人學習中文的困難就是中文字不表意的關係,因為漢字難學難記,所以我們小學生必須將大部份的時間都放在漢字的練習,而文學作品的欣賞和人文素養的培養都要等到比較年紀較大的時候才開始。這讓我認識到各國語言的不同,都要以一種開放的心態去接納認識各國語言,任何語言都是人類寶貴的資產,用母語來溝通是最自然,最親切的方式。其中對於現在正興興的漢字,我們應大力推行它,因為漢字也有很多優點,例如說,他的表一作用可以穿越時空,相同的文字在不同地方可能有不同的讀法但是所代表的意思卻是一樣的,以前的文章或許古人的讀法與我們現在不同,但是仍可以瞭解。我認為以後的中文熱潮一定會更加興盛,不止台灣人我相信許多海外華人甚至外國人在學習中文都能接受,讓中文更為普及!
電影以父之名 心得—李茂冬499850509 應華103B
一個母親, 被緬甸人民暱稱為「媽媽蘇」的翁山蘇姬。兩個小孩的母親,緬甸全人民的希望,在最煎熬的時期,兩個至親的人,蘇的母親以及先生,先後離他而去,她必須擁有莫大的勇氣,面對這一切,一個設法隔離蘇與孩子,先生見面的機會想要借此令她放棄democraticy爭取民主 ,人生遭遇疾病,死亡,屠殺,一個弱小女子她要如何抵擋龐大軍隊,就算最後選舉獲勝了奈溫大將軍還是沒有給她任何職位與權利。緬甸政府向外交部展現緬甸走向「民主改革」的誠意,其實是拿槍強壓著人民進行所謂「民主公投」,實質上就是大玩了一場「假民主」的遊戲。
據我所知,以父之名這部片並沒有把全部的內幕呈現出來,他給我的感覺就是一個母親離開家人的惆悵,感情豐富。她即使做在多的努力,還是敵不過擁有雄大軍隊的奈溫將軍的壓迫,當然他們有權利做任何不法的事,就算受到不公平的對待,弱小的人民又無權利爭取什麼?生命是上帝所賜最重要的東西,所以為甚麼可以任由政治輕易地結束?就因為生命是上帝所賜的,因此更不能輕易對待那些扼殺他人生命的人。
儘管外交部要求緬甸對這些行為給個說法,但他們還是拒絕提供然後資料,不回應,就算有更多的人民犧牲人們做在多的努力,還是得不到任何改變。看他們一路奮鬥,從1988年到至今2012年緬甸內部的情況還是一樣,軍政府掌權,政治黑暗,人們民不聊生,
聽到熟悉到不能熟悉的緬甸語,心裏有很多激動的情緒,似乎很多國家在進行democraticy爭取民主的時候,都會遇到很多屠殺….一直想要為國家盡點力做點什麼,可是卻又不知道能做什麼,我想蘇所做的一切,她的最終目的並不是拿諾貝爾獎,而是不想讓人民在受迫害,所以參與政治的人民,下場都是你我所不能想像的。就如蘇的先生所說“長期的殘暴壓陣是不會在一天結束”他們是不會那麼輕易就能推翻的。
蕭偉騰 香港語言政策
——“兩文三語”的實施
499850626 蕭偉騰 應華系103B
香港於九七年正式回歸中國,教育部確定實施“兩文三語”為九年義務教育的語言方針,奠定“多語文化”的基礎。“兩文三語”指的是廣東話、普通話與英文。其中廣東話使用者占了絕大部份,高達百分之九十五使用者,其餘兩者只是輔助語言。該論文筆者楊聰榮指出香港有三大語言問題:其一,是國際語言與本土語言的問題,即是英文與廣東話的問題;其二,是國家語言與本土語言的問題,即是普通話與廣東話的問題;其三,是主流語言與非主流語言的問題,即是廣東話與少數民族的語言問題。
並對這三種問題進行了闡釋與分析,將其歸納為三種特色主義,分別是“認同主義”、“英文至上主義”與“語言實用主義”。最後帶出香港少數民族的客家族群的語言被政府忽略與逐漸沒落的現實,這正是香港語言政策下的一大缺點。然而,筆者也認為既是語言政策,即是民選的結果。承接楊聰榮先生的論點,本人覺得,只要是人民覺得公平公正,並無所謂的“忽略”與“不重視”,這也是香港語言政策發展至今的優越感與成就。
九七年香港回歸中國,剛好是本人移民香港的開始。在香港接受中學教育五年,發現香港語言政策的實施並沒有預期的成效。香港政府以身作則,政府官員都必須學習普通話,可是成效並不可觀。回歸之初,除了特首董建華的普通話講得不錯之外,其餘像是政務司陳方安生,財政司曾蔭權,律政司梁愛詩等等的普通話簡直糟糕透了。
在學校,由於是新移民,對廣東話一竅不通,在班裡算是一個奇葩,因為也沒有學生跟你講普通話,想講也講不出來,沒人理你,因為,在他們的眼中,你就是“大陸人”。有一些好心的同學會用英文跟你對談,可是那時候的我英文算是半斤八兩,簡單滴對話還行,可是,那群學生的英文也太强了,談天水滴無所不能。我只好敷衍了事,自個兒一邊涼快去。只有中文老師好一些,起碼能聽,說還是有點勉強。這樣一直過了三年,三年間普通話是必修的課程,可是,因為畢竟是輔助語言,學生們與老師都不太重視,因為他們覺得普通話比起英文,英文要簡單得多,而且實用的機會更多。還記得中三的時候,我們的普通話老師(地道的廣東人),把“風扇”講成“分散”,把“廁所”講成“次所”,把“學校”講成“睡覺”等等,一到普通話課就是我的天地,我會經常躲在牆角偷偷地笑,儘管我已經很努力地忍住,但是,能把“我的褲子”說成“我的肚子”的真是不笑都不行啊!中四選科之後開始面臨一直落下的英文,才知道,學英文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幸好中一開始就接觸英文,英文老師都是英國人,所以說與聽都不是問題。可是,一講到文法,就害怕。因為這也是我們彼此最弱的部份,上英文課都是嘰裡呱啦就講了,而且還講的挺好,可書寫還是會有一點困難。這也是語言政策下的缺點,因為學校太注重學生的溝通能力,卻忽略了書寫能力。
自二零零三年之後,香港致力開放大陸移民政策,大批來自廣東省的居民移民香港,大街上到處都是人潮,是不是會遇見一輛問路的。那時候,香港人特別仇視大陸人,認為他們沒有文化,不講文明,不守規則,不懂禮儀。在車水馬龍的街上,有時會看到一些大陸人問路會被香港人“歧視”,會反被他們“潑冷水”,他們會諷刺地說:“走喇,埋系都阻住曬喇!”(走吧,別在這裡阻礙我們!)這種情況多了去了,有一次,我帶我的朋友去一家茶餐廳吃午飯,他用普通話叫服務員過來點菜,可是許久都沒有人理他,於是,我用廣東話說了一遍,服務員馬上過來,因此,他知道普通話是不能隨便在香港講的了,因為會遭歧視。以後他每次來香港都會用英文與服務生對談,效用還挺好。
十年之後,我回母校,發現講普通話的學生越來越多了,這讓我很驚訝啊!在大陸的影響之下,連這麼傲氣的香港人也被同化了。與往日相比,那個到處充斥著洋聲洋語的場面已經不復見了。這也許不是件好事,因為,學校太過注重普通話教育,英文的教育會落下,也引致現在香港學生出現的“尷尬場面”。普通話半斤八兩,英文也隨之半斤八兩。故此,很多教育學者都提倡恢復英文主導教育的政策,可是,教育部在中央的壓力下,也無法全部實施這種語言政策,故此,在部份學校推行“英英”(全英文教育)或“英中”(中英文混合教育)。我們都期待一個美好而且自由的香港會有更好的發展,其中語言政策就是香港的一大優點,希望這樣的有點能夠承傳下去,利國利民。
蕭羽茜-《台灣歷史各時期語言政策之分析比較》摘要及心得
應華102 498850368
台灣歷史上共經歷了荷據、明鄭、清領、日治、民國等政權。由於明鄭來台的目的是把台灣當成反清復明的據點,積極從事屯墾,並未花心思處理原住民的事務,因此本篇文章沒有將明鄭時期納入研究討論。西元1987年解嚴後的政策也未多作探討。
荷據、清領、日治、民國等四個政權,其對於台灣本土語言的尊重程度,隨著時間軸往後越低。若將對於不同民族文化的尊重程度納入評量進步程度的標準之一,說台灣島上的政權在解嚴前逐漸落後似乎不為過。然而任何結果都有其促成的原因,許多現象也不是表面所見的那樣膚淺。
荷蘭人來台主要的目的是貿易,隨船而來的傳教士當然欲善盡其職責。理論上擁有較強武力的荷蘭人是能夠逼迫原住民學習荷蘭語,以方便與其共事的,但事實卻非如此。荷蘭人反而花費了極大的心力學習並試圖精通原住民語,以求能夠與之溝通並傳教。文中指出主要原因在於基督教主張用母語讀聖經才能得救。宗教的力量一向超乎我們的預期及想像,除了熟習原住民語言之外,荷蘭人當時竟然還追求其發音要讓原住民聽起來舒服愉快。我其實有點好奇,如果用母語讀聖經不是得救的必要條件,那當初荷蘭人是否依然會如此高度尊重原住民的語言。
占領目的不同,隨之而來的政策理當也有所不同。政治性的目的總是伴隨著程度不等的打壓。清領台灣大約前兩百年都採取消極放任的態度,而此態度也反映在其語言政策上。然其「督撫以下,雜職以上,均各迴避本省」的任官制度使得福建人無法來台當官,導致兩百年來官民語言不通。而大清政府除了雍正皇帝一時的關心之外竟毫不知情,可見其對於台灣不重視之甚。而長期語言不相通竟未導致官民之間足以引起清廷注意的糾紛衝突,除了民心純樸、官員正直不欺壓百姓、或官員本身也無心治理等理由外,我想不出其他可能的情況了。
日治及民國時期由於佔領台灣的政治動機強烈,其政策對於台灣人民的打壓程度也隨之提升。然日本人在治理台灣時顯然比後來的中國國民黨政府有智慧,懂得順應人類的生物本性,尊重台灣人民原有的風俗習慣及社會組織,同時循序漸進地推行日語。雖然之後由於因應國際情勢,日本政策越趨強硬,至末期皇民化政策引發語言危機,但大致上來看,日本對台灣的語言及文化仍算是抱持尊重的態度。
說來諷刺,中國國民黨政府與其他政權比起來,與台灣人在民族上應該是最親近的,也稱台灣人為同胞,然而其破壞台灣語言人權及打壓台灣人民的情況卻最為嚴重。但我想當時高層官員本身應該也很矛盾,一方面稱台灣人為同胞,我相信這部分有一定程度是民族相近的因素使然,但另一方面這些理應與其親近的人們卻完全表現出日本人樣,除了對其熱烈歡迎的態度之外。當時台灣人的語言、生活習慣等不免讓接收台灣的官員們有自己身處日本的錯誤印象。而經過了長年的抗戰及當時對日本人根深柢固的痛恨,要求來台的官員們對那些從裡到外皆呈現日本樣的台灣人民懷有同理心並保持開放接納的態度,確實也有點強人所難。
台灣島上經歷的政權及語言政策的轉變,對於島上人民的影響甚鉅。伴隨著不同政權而來的不同政策,我想除了佔領目的之外,不同的文化背景及民族性或許也多少有些關聯。然這部分有待更廣泛的研究與更深入的探討。
美國國家語言戰略與我國語言文化安全對策 閱讀心得 應華102 498850332 潘欣妤
近年來,世界各國不斷發生一些動亂和襲擊,最讓人震驚心痛的莫過於2001年美國911恐怖襲擊事件。也是繼珍珠港事件後,歷史上第二次外國勢力對美國本土造成重大傷亡的襲擊,在世界經濟與美國經濟上產生了重大及即時的影響。
美國經過911事件的慘痛遭遇之後,陸續發布了一系列與國家安全有關的外語政策,目的在於培養國家需要的“關鍵語言”的高級人才,反映了美國在全球化背景下新的國家語言戰略。美國政府清楚地認識到,外語能力和理解他國文化能力的缺乏,削弱了美國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和對國內外的了解,阻礙了社會的流動能力,減少了商業競爭能力,限制了公共外交的有效性,以至于威脅著美國的國家安全。
隨著中國的和平崛起引起了美國的极大關注和恐慌,他們認為,中國的經濟崛起對美國是一个全方位的挑戰。美國國家開始制定語言戰略,目標著重在(維護國家安全,把外語能力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試圖通過提高美國公民外語能力,以確保美國未來的安全與繁榮。維護美國在全球的經濟利益,在全球經濟中提高競爭力。制造“語言戰略武器”傳播美國的聲音。利用語言的交際功能作為傳達美國意志的手段,以實現美國的戰略目標。為海外戰場的軍事情報人員、外交人員裝備“語言言武器”,滿足海外戰場軍事、外交和情報需求。其戰略目標也將對中國的語言文化安全帶來潛在的威脅。
相對於中國對外語言戰略的研究嚴重滯後,這種狀況使得中國在全球化競爭中處於极為被動的地位。缺乏專門語言研究機構與研究專門人才,缺少預防威脅國家語言文化安全的應對策略和預警機制,對語言文化安全對國家的穩定繁榮的戰略意義缺少深刻的認識,缺乏全球化意識和國際視野及缺少宏觀的政策性研究,使中國語言文化安全面臨新的考驗和挑戰。
我個人認為不止是美國或中國,任何一個國家包括我國台灣,都應該要加強和重視語言戰略,尤其是國家對外語言戰略研究的步伐,加強國家語言文化對策的研究,預防威脅國家語言文化的突發事件,維護國家安全,讓全球建構多元文化,使世界走向和諧。
心得筆記
周巧蓁-《台灣歷史各時期語言政策之分析比較》心得
本文主要描述台灣在荷據、清領、日治、民國四個主要時期語言政策的不同,,各個統治者隨著統治的先後順序,對台灣人語言人權越趨不尊重,而在民主國家,獨尊國語並非唯一的語言政策。
以荷據時代的語言政策而言,荷蘭人來台灣主要是為了貿易以及傳遞基督教信仰,牧師首先學習原住民語,為原住民創造新文字,並編輯新文字字典,以新文字翻譯聖經,有志之牧師還會訂定終身契約,才能用該地方言表達思想,發音也較正確。然而,牧師來台常染病,導致教學人力有些不足,即使牧師們各學不同的語言也無法應付,促使牧師被迫在許多非新港語的地區用新港語作為教學。荷蘭人的政策是由荷蘭人學習、整理、研究原住民語,並將它文字化。無論遭遇多少困難始終堅持此政策,荷據時代可說是台灣史上最重視語言人權的時期。
清領時期則採取放任制度,政府幾乎不知道有語言問題,所留下來的資料甚少,通常被提及的是雍正所設的正音書院。然爾滿清的任官制度卻對語言政策有著深遠的效果,滿清政府規定特定官職必須迴避本省,所以福建人不可來台當官。因此,滿清政府除了雍正皇帝一時的關心以外,政府可謂不知道政府與人民之間有語言的問題,更沒有任何語言政策。
日據時期之初,政府採用「無方針主義」,不採取任何政策,尊重台胞原有的風俗習慣和社會組織,採用「台人學日語,日人學台語」的設計。殖民政府對日語的推行主要反映在初等教育上,不僅設立土語講習所讓全島日本憲兵、警察講習台語,也在各地設置日語講習所提供台民學習日語,起初眾人並不熱衷,直到設漢文科,聘用舉人為教師,深獲台民喜好。此外,日本殖民政府不強制廢除清朝遺留的書房,反而給予補助金。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民族自決主張,日本起用文人總督以因應之,而後提出完全日本化的內地延長同化主義,台灣人民產生自治主義以與同化主義對立。1921年林獻堂、蔣渭水等人在台設立「台灣文化協會」用台語到處辦理演講會,日本警察擔心造成暴動採取全程監視,過程相當辛苦,因此演講會成了台民報復日警的好機會。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總督府推動皇民化運動。基於日本殖民政府認為漢文會喚起台民的中國心理,修改了公學校的規定,廢止了漢文科;總督府開始推行「國語常用運動」,強制各場合宜用日語,企圖消滅台民的中國人思想而造成語言危機。
民國時期,政府的語言政策可分為三期,首先是「華語社會建立期」,顧名思義台灣人熱切地期待投入祖國的懷抱,因而掀起一波學習華語的熱潮,除了普及國語增強師資外還在各方面禁用日文。在任官方面也盡量奉派來台者多少能通曉閩南語,由此可知當時的政策就是去除日語和建立華語兩項。第二期稱為「方言全面壓抑期」,政府以推行國語為由,禁止電影電視等媒體有台語通譯的現象,違者將予糾正或勒令停業,開始貫徹獨尊華語的政策,不限於學校,而是全面積極地排除各族母語,在各個公共場合也必須說國語。最後是「語言人權開放期」,尊重人民自然也會尊重人民的語言人權,所以不會有「國語」政策這種需政治力量或武力支持的語言政策,也就是現在的社會。
由此可知,即使不是民主的政府,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在分屬不同民族,使用不同語言的情形下,也未必會有「國語」政策的出現,台灣歷史就有許多很好的例證。
翁淑媛-《台灣共通語言》心得
這篇論文的內容是在討論理想的漢字書寫方式,作者想要以國語,台語,和客語作為一套書寫系統。在這篇論文裡面作者有討論漢字的主要優缺點,解決書寫問題的方法,以及台灣共通語言的書寫原則。作者認為漢字的主要缺點是字太多,沒斷詞,還有不表音,而漢字的優點是表意,即漢字在不同的地區可能有不一樣的讀法,但是意思是一樣的。作者也有提出一些台灣共同語言原則: 字和音拼用(除了有字也有音),以詞為書寫單位(那就是在語義有停頓的地方加上空白),和外來語直接引用(當有外來語時,就可以直接引用)。
我同意作者提出的想法。我覺得作者所設計的書寫原則很好,因為會讓人更容易學中文,然後如果照著作者的想法去運用,除了可以學中文也可以學到台語和客語。我想這除了對國內的人民有幫助,對國外來的人也有幫助,而且會讓他們容易學,容易寫,容易了解漢字書寫系統,從中也可以推廣中文,讓更多人認識中文。
我來自印尼,從小我學的是印尼文,印尼文的書寫系統和英語的書寫系統是一樣的,因此在我就讀小學時,對於學習校內的英文科目比較得心應手。就像本篇論文的作者所設計的台灣共通語言的書寫方式,如果使用一套系統,應該有助於學習其他相近語系的語言。舉例來說,印尼文的“控制”是 “kontrol”,所以在學習英文的時候,當看到“control”時,我就可以容易知道這個是“控制”的意思。所以如果台灣有這樣一個方便共同書寫方式,對我來說會更加容易學習。
林郁綺-《台灣共通語言》心得
應華105,40185010I
本文旨在探討漢字學習上的優缺點。作者列出三大缺點和一項缺點,缺點分別是:字太多、沒斷句以及不表音;而優點則是表意。漢字統計下來約有三萬多字,然而生活99%實際會用到的只有約兩千五百字,從小學開始,我們便投注大量時間在認字上,這樣的學習不僅沒有抓到核心更是沒有效率的表現,這便是字太多所帶來的缺點。至於沒斷句的部分,也許大部分的人不認為這是個問題,但作者指出這是因為我們已耗費大量時間在訓練”斷句”上,沒斷句的文章在母語非華語的使用者看來是有相當閱讀困難的,而我也認為如果文章或句子一開始就有正確的斷句,我們便不用花上大量時間在辨認句義上,對於外國學習者不僅更方便,我們也可以把省下這樣不必要的學習。而”不表音”的缺點大致又分為兩類。一是認字上的不容易,二是造成書寫閩南語和客語上的困難。有別於英文可以藉由字母的組合唸出讀音,漢字要能正確念出讀音靠的是記憶,而一個字往往又有多種讀音,漢語的學習因而更加困難。我認為這點是三項缺點中最顯著的一個,即便我們的母語是華語,當看到不認識的字詞時一樣無法唸出讀音,對外國人而言更是困難重重。
漢字的學習固然困難,但除了”沒斷句”的部分可以倚靠後天的改善,”字太多”和”不表音”都是既定的事實。然而我認為還是有方式可以改善的。好比在華文的書寫及口語表達上更為直白,在不影響溝通上減少深難字彙,學習自然會變得更容易。還有像作者所提出的不再增加新字(針對閩南語及客語的書寫)、外來語直接延用英文唸法,都能減輕漢字學習的困難。至於不表音的部分,雖然還是要靠後天的努力去記憶字音,但在漢字教材的編輯上附註羅馬拼音更能幫助外國學習者去記憶,而這部分我們要努力的,我想便是拼音的統一。如果教材的編輯上沒有一個準則,同個字不同人念出來就會有許多版本,這則會造成讀音上的混淆。統一拼音(寫法)的好處不只這樣,對於書寫上本來就不容易的閩南語、客語甚至是”有音無字”的原住民語都能在推廣上有相當大的幫助。華語逐漸普及的現代,越來越多人開始投入華語教學。如何設計出好的漢文系統並善用漢字的優勢則是我們需要好好努力的目標。
李依恬─國家戰略語言
105級應華系
本文是以中國的角度探討美國的語言政策,因此在介紹美國語言政策的同時,也提出這項政策對中國的影響,以及建議中國政府該如何反應。
美國一直是大家認知中的強權國家,世界經濟、文化都以美國為主流趨勢。為此幾乎每個人都必須學習美語,做為語世界溝通的主要語言。然而,世界反美浪潮、中國的崛起以及美國參與的中東戰爭,美國開始察覺自己地位的動搖,被迫開始思考該如何保有自己於世界的地位。
「全球化並沒有帶來英語的全球化,全球化也沒有帶來全球文化的美國化。」基於這個認知,美國政府提出了「關鍵語言」這個政策,號召美國公民學習外語,提高國家外語能力,確保國家安全。美國共提出了八項關鍵語言,漢語包含其中。之所以提出這個政策有政治、外交戰爭、經濟、國家安全四個原因。首先在政治方面,美國可以透國學習當地語言,更直接的傳播其意識形態。外交戰爭方面,透過學習中東地區語言美國官兵可以直接且明確的與當地溝通或是收集分析戰爭情報,不必透過翻譯而延長反應時間。經濟方面,雖然現今的貿易是全球化的,市場卻是世界各地的。如同文章中所說:「現在世界成千上萬的市場對語言文化的本土化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日益增長。」國家安全方面就是上述綜合。
這一政策的概念就像自強運動時所提出的「師夷之長以制夷」一樣,只是角色對調過來。美國擁有語言的專業人才代表著他們擁有更多競爭力,因為學習語言就可以更加了解他國文化,可以製造更貼近當地的產品。美國的競爭力增加反過來說就是我們的競爭力不足,這點值得我們省思。
我覺得美國這一個政策可以成為我們的參考,因為我們彼此之間的背景有一點點類似。會有這樣的政策是因為美國在國際上地位的改變,而我們現在在東南亞的地位相較於幾百年前亦有所改變。為因應這樣的改變,美國藉由學習對國家有用的關鍵語言去了解、滲入當地社會,進而贏回美國在世界政治、經濟上的領導地位。而我們也可以透過學習東南亞的語言去融入當地社會,推行台灣文化,用當地的語言以及當地的文化製造出符合當地喜好的商品,增進彼此的貿易關係。增進與東南亞的關係可以使我們更順利進入亞洲這個大區域,而藉由亞洲區域的力量就可以提升我們在全球化下的競爭力。
陳胤溥《美國國家戰略語言》心得
應華105 陳胤溥
美國在911事件之後,引發了如冷戰時期俄羅斯航太科技卓越發展一般的恐懼,他們的覺醒在於對他國語言屏障阻礙美國三大方面發展的恐懼:
一是軍事方面,美國駐軍伊拉克多年,卻沒有精通其地方語言的情報人員或外交人員,這不僅使美國失去戰略優勢甚至危害美國士兵的安危,這其實是美國一直以來本位主義所帶來害處之中,最為美國自身人民所詬病之處。
其他地區的軍事情形,也與是否孰悉當地語言甚至風土民情息息相關。熟悉當地語言大大有助於情報的獲得,更可以減少時間延宕等不必要的支出,俗諺云:「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就是這樣的道理。
再是經濟,縱使美語已經成為一種國際語言,短期之內即便中國迅速的崛起也不會改變這樣的事實,但當希望在當地市場更加蓬勃發展的時候,美語便淪為僅僅是一種簡單的表義工具,而無法發揮更大效益。語言和對市場地區文化的了解絕對可以開啟美國對外貿易更大的利潤。
加上其實世界漢語人口的廣大以及近年來的迅速崛起,可以替美國提供一個穩健且巨大的市場,但相反而言,我們會喪失語言為我們所提供的最後屏障,那即便漢語人口再大,也不會發揮益處,只會徒然成為西方世界國家的提款機而已。
最後是文化的傳播,美國甚是整個西方世界長期以科技及媒體輸出文化思想,包括我們對流行文化的認知甚至於對伊斯蘭世界國家的誤會,其實也多來自於此。我國的媒體長期接受並傳播來自美聯社、法新社等等西方世界的媒體提供的資訊來源,久而久之,我們的文化思想也會受其侵蝕統治。但近年我們對自身文化的意識逐漸覺醒,美國便欲發展其漢語實力,以提升我們對其的接受度。
藉由此三點,美國可以發展其國防的穩健度,由其文化的輸入更可以替美國提供長期國家安全的保障。
我們擁有人口和文化的優勢,加以中國大陸近年的崛起,這些優勢其實正是華語文世界蓬勃發展的大好契機。
如何在保有自身文化甚至發揚自身文化、成為所謂主流文化以外,再發展出與其他地區國家的貿易和科技知識交流,語言的維護和多元發展絕對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林友蘋—語言行銷的應用探討:以威爾斯語言委員會為例
對於弱勢族群如何保存自身的母語,如何在強勢語言中保有一席之地,語言行銷是不可或缺的。傳統社會是由國家主導規劃,進行一種有組織由上對下的推廣。如今的社會卻將語言視為某種產品,利用各種行銷手法將它推廣出去,開始以由下而上的規劃,縮短國家與大眾的距離。
在『挽救語言流失理論』中,Fishman 提到在第六階段(家戶/家庭/鄰里)的母語傳承,是整個語言保存運動的核心。相較於政府機關的功用象徵性大於實質性,家庭更能使孩童更貼近自身的母語,如果父母親都以母語和小孩溝通聊天,在耳濡目染下,小孩必定可以很熟練地使用那種語言。
以威爾斯語為例,英語曾經是威爾斯地區的官方語言。但之後威爾斯人為了保存母語語,成立了威爾斯語言委員會。除了推廣威爾斯語以及提供諮詢外,還努力建構雙語教育。鼓勵父母在家以威爾斯語與小孩講話,因為學校教育不能達成溝通外的功能,有許多事物是課本裡沒有的,且學校只是以水平方向擴展,家庭代代相傳的功能是不能被取代的。不僅如此,委員會還羅列十大雙語教育的優點,吸引家長。並創立雙語設計獎鼓勵民眾參加。這麼做提高了威爾斯語的曝光語,間接促進它的使用。
台灣也有許多值得保存的語言,政府也為之成立了相關單位,廣播、電視台、委員會…等等。但在社會或家庭中,真正在使用的頻率少之又少。台語,可以算是台灣眾多語言中,使用的最平凡的一種。但近幾年會講台語的小孩越來越少,使用台語的需求也逐漸減少。有些時候台語甚至被汙名化,被認為是俗氣、不文明的象徵。近幾年,小學開始有閩南語課,希望藉此推廣台語,但是在平常的時候,卻很少有使用的機會。政府能為語言保存的努力,必須有民眾的配合才能有效推廣,單單靠政府那麼成效是有限的。
以威爾斯語為例,他們為了推廣本土語言不遺餘力。運用各種方式,使語言進入生活。這方面很值得台灣學習,但是由於台語本身不具有文字,所以在推廣上增加了一定的難度。必須以說話得方式,才能夠更精確的表達。語言象徵一個民族的歷史,他們發展的過程都隱含在語言裡。保存語言不單單只是為了不只之消失,而是為了讓下一代了解自身的文化、背景,唯獨在了解自己的過去後,才能找到定位,成就自己。
陳姵羽─〈台灣共通語言〉閱讀心得
此篇論文主要講述由於漢字書寫的許多缺失而帶來不便,因此提倡創造一種新的拼音方式,結合聲調,能將漢語、台語、客語等在台灣的各種母語加以整合書寫,做為一種全新的書寫方式,使其成為台灣共通語言,便能將母語加以推廣。
首先文章先提及漢語書寫的缺點。第一便先提到漢語的字太多,依其數據顯示漢語共有約三萬個字(29,892),作者認為漢字筆劃多又繁複,學習者需花費大把時間學習,但實際用到的字不過兩千多個而已。然而我認為,在字量方面,任何語言的情況應都為如此。以英語為例,生活中需用到的單字數量也不過一萬多,其餘的便是專業用語。漢語又何嘗不是如此?除去那兩千多個生活用字,剩下的不過也是些古文中才可見的字,除非要對漢語進行深入研究,一般外來學習者也不太會學習至此。因此,我認為,作者提及字量這方面的缺點是學習每個語言系統都會有的問題,並不是僅限漢語的缺點,況且此缺點其實對於溝通或書寫都沒有太大影響。另外作者所言漢字太繁複這點,我認為,漢字最重要且精華的便是其能表意,雖然造就其繁複,但是因為其表意,能夠跨越時空,其實於書寫傳遞上是一大優點。第二是漢語無斷句,相較於英語及其他語言系統而言,這的確為一大缺點,然而只要書寫中謹慎標上標點符號,溝通上也並無大礙。至於最後提到漢字不能表音這點,的確是缺失,這點我是感到認同的。作者接著便提出一系列書寫方式以期做為台灣共通的書寫系統,其系統包含三個原則─字和音並用、以詞為書寫單位及外來語直接引用。然而我滿不能接受此系統,第一,字音並用的部分,由於我們自小便是學習注音符號,若將拼音和字一同書寫使用,縱然各種方言能夠因此而拼讀,但對於已然習慣漢字的普羅大眾來說閱讀上是十分不方便的。另外,外來語直接引用的部分,很多外來語現今我們是直接音譯後使用,若直接引用,對於一些外語程度不好的民眾來說,這樣的轉換在閱讀上甚是不便。總歸而言,作者的立意及出發點確實很好,然而實用性及實現度實是不高。畢竟漢語書寫系統我們已經傳用許久,要推翻這鞏固已久的系統而讓普羅大眾接受,在推廣方面是很有難度的,再者,母語方言雖是重要,但僅憑口耳相傳亦是流傳至今,為了將其保存而硬是要創造一個全新的系統而推翻既有的、我們已習慣的漢字,是否真有這樣的必要?我認為這有待商榷。
王采圓─《台灣共通語言》心得
此篇論文主旨在探討「語言文字的使用效率」之重要性,以及分析漢字的缺點,並提出一套新的書寫原則。
就漢字的缺點,此文提到了漢字有字太多、沒斷詞、不表音三大問題存在。
作者提出在三萬個漢字當中,我們只需要學習五千個字,且通常需要花上十二年的時間,從小學學到高中,但冤枉的是,這五千個字中又有一半是用不到的。就此他也提出:「假如我們少學一半,只學最常用的2500個字,那麼我們的負擔就大大的減少。所會遇到的情況是,平均100個字才會遇到一個不認識的字。這個字我們就把它的音寫下來,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人名、公司名等專有名詞除外),我們是可以看得懂的。」這段話算是替他後面所提出的書寫原則鋪陳。我贊同確實很多漢字是晦澀難懂且很少用到的,但以拼音取代漢字書寫的說法,是否言過其實了?漢字可貴之處不就是在於那字體線條中的美感嗎?假設今天我們一遇到不會的字就用音取代,反正只要讀懂就好了,那我們是不是就會在這種將就的習慣中漸漸失去了會寫漢字的驕傲感?甚至到後一輩的人,是否會完全以音取代漢字書寫?再講沒斷詞的部分,作者提出了兩個中文句子為例,認為人們對句子的誤解或各說各話就是來源於中文的書寫中並沒有清楚的斷詞:將「大富大貴沒有,大災難要小心」理解成「大富大貴,沒有大災難,要小心」;「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沒有斷詞,意義模稜兩可。作者也以一個英文句做對照,認為中文句子沒斷詞就像英文句子沒空格一樣艱澀難懂:「Afterenrollment,studentsareinformedoftheconditionoftheuniversityandtheeffortss
tudentsshouldmakeinthefuturethroughthefreshmencounselingservice.」我認為這個說法是不合常理的,因為我們根本就不會這樣寫一個句子。平常寫英文句子時,我們一定會在單字間留有間隙,同樣的,我們在書寫一個中文句子時,當然也會使用到標點符號,既然有使用標點符號的習慣,又怎麼會衍生出「沒斷詞」的問題?接著作者同樣以中文和英語的學習作比較,提出漢字不表音的缺點:「在聽和說的階段,兩種語言的學習進展情形是差不多的。而要進入閱讀階段就有較大的區別,因為中文要認識和記憶到足夠的字詞需要較長的時間(由於中文字不表音的關係),因此中文要開始閱讀就需要較長的準備時間。英文在閱讀的時候比較能夠將文字的音讀出來,只要閱讀內容不超出閱讀者所能理解的範圍,閱讀者就能理解。比較而言,中文要開始閱讀需要較長的準備時間。因為漢字難學難記,所以我們的小學生必須將大部分的時間放在漢字的練習,而比較忽略文學作品的欣賞和人文素養的培養。」這段話我大部分贊同,唯有對最後一句「因為漢字難學難記,所以我們的小學生必須將大部分的時間放在漢字的練習,而比較忽略文學作品的欣賞和人文素養的培養」有些質疑。我認為「漢字的難學難記」對「忽略文學作品的欣賞和人文素養的培養」可能會有微小的影響,但並沒有很直接的關聯,個人學習的主動性及教育環境、體制的影響才是關鍵所在。
綜合以上論點,作者又將焦點轉移至「有些語言難以書寫」的問題,像是台語、客語。坦白說我覺得作者從分析漢字缺點跳到「本土語言的書寫」的討論,感覺得有怪怪的,也可能是我個人的解讀能力有問題,所以我不是很能理解作者想表達兩者之間到底有什麼關聯性?所以接下來要談的,個人認為可以當成另一回事來討論。
第三節探討計算語言學相關問題,主要在說明書寫方式之重要性。確實本土語言在語料的收集整理和使用上有些困難,就台語來看,如同作者說的:「台語的書寫方式目前有全漢字、全羅馬字、以及漢羅並用三大類。因為書寫的方式差異甚大,使得溝通不易,語料的收集和累積也很慢,阻礙了推廣和進一步的研究(如文法等)。」所以他統整了台灣共通語言的書寫原則:字音並用、以詞為書寫單位、外來語直接引用。我覺得字音並用大概是目前最好的方式了,如果要再創新字專給台語的某些讀音用,那將會是一段很漫長艱難的文字革命啊!至於以詞為書寫單位,我認為就華語來講沒必要像英文一樣每個詞都空格,因為我們有標點符號,每個詞素也都有它的意義。但就台語來說,以詞為書寫單位是一個可行方式,因為台語書寫的字數不一定和音節數一樣,如果斷詞書寫,想必可以避免不少理解上的訛誤,同作者說的:「以詞為書寫單位還有一個好處是字的數目和音節的數目可以不一樣。例如”明天”的台語音是/mi-a-zai/,即兩個字對應到三個音節;我們不必有”明”唸成/mi/,而”天”唸成/a-zai/這類的對應。再舉一例,”什麼時候”的台語是/dang-si/,台語的/dang-si/漢字可以寫成”什麼時候”,不必再去為/dang/尋找漢字。」接著談的「外來語直接引用」我覺得也十分合理,實在沒有必要將英文翻成中文再翻成台語。
最後作者提出一套拼音書寫方式並結語所有漢語系都可以根據同一套方式來寫,因此學會一種語言之後,要再學習另一種語言會變的很容易,有助於了解其他族群的文化,促進族群的和諧。至於原住民各族的語言,因為原住民語言目
前基本上是「有音無字」,所以他也認為可以在和漢語系語言拼音相容的原則下,設計出原住民語言的拼音系統。
照作者的想法,他們所設計的台灣共通語言的書寫方式是希冀可以發展出一套容易學、容易寫、容易了解的漢字書寫系統,但我覺得在執行上還是有些困難,得花上一定的時間,畢竟變革不是一日可語的,更何況是要改變我們早已習慣且流傳千年的漢字書寫系統。
簡汝芸-《外國人來台學習中文動機之研究》心得
讀完這篇小論文後,發現文中有些想法與我本身的認知有部分差異,例如文中表二所敘述的外國人想學中文的原因有百分之四十三是想了解臺灣文化;百分之三十四是其他原因;而剩下的百分之二十三是認為中國字很有趣。雖然僅僅分成三部分來闡述學中文的原因有些過於簡單,但卻也具體解釋了受訪者中有近半的外國人是想了解臺灣文化而來台灣學習中文。
然而在我過去的認知裡面,我以為來台學習中文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意識到中國經濟勢力的崛起,想增進自己未來的競爭力,但我似乎搞錯了方向,看完這篇研究之後才發現,原來大部分的原因是想學習中國文化,而不是因為想增加自己的外語能力。但不可否認的,全球七十億人口中有十三億是中國人口,也就是一百個人之中,約有近二十個人是中國人,這背後代表的涵意遠遠超乎我的想像,加上近幾年中國的經濟勢力崛起,外國公司紛紛想打入中國市場,急需會中文的人才,我想這也是近年來中文風靡全球的因素之一。
我認識一位黑人朋友,在非洲是公司的員工,去年來師大語言中心學中文,今年來師大研讀碩士,我問他為什麼想來臺灣學習中文,他的回答是較偏向經濟方面考量。
以下是他的回答 :
「 because the Chinese population covers a large part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That means, if you can speak Chinese you can communicate with about half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Also, the Chinese economy is booming at the moment. This is why many foreigners are coming to Asia to do business. So, it is important to know the language. It is even predicted that China might be the next super power.」(Baboucarr Sarr)
當然這只是他個人的學習動機,但我認為考量到中國大陸而學習中文的比率只會增加不會減少,甚至速度會遠超出我們的想像,華文熱儼然席捲全球。另外他還提到其實臺灣提供不少管道贊助外國人來臺學習中文與文化,甚至還提供許多獎學金制度,不過背後當然還有其他政治因素主導。
而此篇文章的總結歸納出外國人來台學習中文的原因包含地理因素、歷史文化背景、風景、古蹟及美食、課程規劃較完善等,當然這些諸多原因都是他們的動機之一。然而對於外國人來說,中文必定是一個難學的語言,一個音調或一個部首的不同都可能使我們不懂他們想表達什麼或甚至造成誤會,然持續的練習是學習外語的不二法門。會選擇來台學習中文的他們必定都有吸引自己的原因和動機,希望他們每個人都能感受到台灣人的友好與熱情,並在這趟學習之旅中獲得滿滿的收穫。
林舒敏-《華人教育在美國》心得
在美國可以看到很多華人,他們多數是父母帶著孩子們一起移民到美國,有的是父母希望孩子能在歐美國家發展而將孩子送出國外生活。可是當華人到一個全是白人和黑人的環境下生活時,他們所遇到的問題難免會遇到他人的排斥。為什麼會說排斥呢?那是因為當在一班白人裡,僅有你自己一個是特出的華人時,之間就帶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思想,間接的有了一段距離。當大家有任何活動的時候,因為有了不同而無法進入他們的世界裡,不能參加他們的活動,漸漸的就會孤立起來。為了能讓自己在美國生活,要學會和白人一起生活,華人開始放棄華語、華人的文化等,再過不久就會完全忘記自己是華人了。較早年代的華人父母希望孩子們不要忘記自己的母語,便讓孩子去中文學校學華語。這時候就開始出現問題了。雖然美國有華人教師或是會說中文的老師,但是會講並代表會教。我們可以說很流利的華語,但卻不能保證能教出一位也是能很流利的說出華語的學生,因為不管教什麼語言,我們都必須懂得如何教學生發出正確的音、如何讓他們毫無錯誤的發音念書以及用什麼結構來學習。這些教法都必須經過專業的研究與學習才能正式的去教導他人,而不是會說就可以教,所以真正可以教華語的老師並不多,而且特別開辦的中文學校也並不容易,它們缺乏資金和老師,真正想學華語的學生也不多。另外,有些老師認為要會注音和繁體字才能學會華語,還有只讓學生去講華語和聽華語而已。這些都是錯誤的做法,對於外國人而言,拼音較容易讓他們學會華語,因為拼音是以字母形成的,還有簡體與繁體相較下,外國人學些簡體會比較容易學會。事實上,這些都是因人而異,因為每個人的學習能力不同,只要是能讓自己容易明白學會的,那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了。
在中文學校裡,老師都會教學生們講華語,可是他們卻沒有發現學生們都不明白也沒有專心去學。很多時候,學生們都是因為父母強逼他們去中文學校上課。有的父母只是要孩子們不要忘記華語而一直讓他們每星期去中文學校學兩三個小時的華語,也有些父母是希望孩子們能在中國發展而讓他們去學華語。學華語對於外國小孩而言,他們會覺得很辛苦、很難學,但因為父母而來到中文學校。因為並非意願的關係,孩子們在課堂上就會覺得很無趣,所以父母應該換個方法讓他們覺得華語是有趣的,而不是硬著讓他們去學華語,勉強的學習得來的只是反效果而已。就像作者所說的,不妨學學他所用的方式,偶爾考一考孩子們的華語或是用華語與孩子溝通,就算他們用英語回答,父母也堅持用華語回答,孩子為了與父母溝通就會多學華語。父母也可以用說故事來教孩子們,多說些有趣的華語故事或文化,讓從小受英文教育的孩子們覺得有趣而願意去學習華語。然而,其他父母卻是外表看起來很注重孩子們的華語程度,事實上去用錯方式去教導他們。當父母們將孩子送去中文學校學習華語時,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但他們面對孩子的時候,卻相反的用英文來溝通以及要孩子們去完成華語功課而已,這對於一星期只去中文學校兩三個小時的孩子們而言有什麼作用呢?我覺得這些父母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而檢討了。
除此之外,身為華人的我們應該要注意我們的文化生活是與美國不一樣的。華人從小就是在一定要考好成績、考取功名的環境下成長,做任何事情都要最好,然後不讓父母失望。當華人帶著這些觀念去到國外時,也改不了那樣的壓力,一直帶著無形的壓力去升學,深怕辜負父母的期望。然而父母卻不懂孩子們的壓力,他們不知道一時之間要習慣他國的文化、語言是件非常難的事情。我們也可以看出我們華人與西方國家的文化的差異在哪,華人去到當地生活要適應兩方面的文化與生活難度很高。其中就有提到華人與美國人的差異,我就舉出一兩個覺得不錯的例子。當在班上聽課時遇到不明白的事,多數華人都會選擇沉默不發言,因為他們感到丟臉,不好意思舉手發問,相反的,美國人都會直接問老師,而且還會覺得我們這種態度是懦弱無用。華人受到的教育往往都是要有羞恥心,所以面對事情時也不懂該怎麼解決,就好像我們華人被長輩責罵時會低頭表示認錯,可是在美國人眼裡,假如我們被責罵時還低著頭而不直視他們雙眼,他們會認為我們不願認錯,甚至是不把他們放在眼裡。另外,華人總是會直罵做錯事的孩子,甚至用很粗俗的語言語氣大罵,可是美國人尊重每個人,他們對於做錯事的人,會用平常心去問話,而不是直接破口大罵因為他們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尊嚴,不可以隨便罵人以及侮辱人。只看這兩點就可以知道我們所受到的教育與文化有何不一了。
其實談了那麼多,主要還是想要說雖然華人是應該會自己的母語,可是不管學什麼,我們都是要真心的喜歡而去學,而不是帶著被逼的心態去學。很多父母就是要求太高,逼著孩子做他們喜歡的事而無形中給了孩子壓力,甚至逼瘋他們。他們也是人,需要時間適應,需要時間改變,學習語言不是一天就能學會的事,父母應該讓孩子們慢慢學習,甚至是一家人一起學習、面對。
林晏如─《美國國家語言戰略與我國語言文化安全對策》心得
文中提到,2001年的911事件是近年來美國語言政策轉變的關鍵因素,美國人開始意識到外語的重要性,2006年由國務院、教育部和國防部共同召開的美國大學校長國際教育峰會中,布希就發起《國家安全語言倡議》,由此可知美國將一些「關鍵語言」提高到國家安全的層級,也無怪乎我參加的STARTALK實習是由國防部補助的。
一個國家人民若外語能力缺乏是會起漣漪效應的。不懂外語就無法溝通,更別談論了解他國文化,因此會產生誤解,就會造成國家安全上的威脅。再者,一線的軍事外交人員如果不能對語言有深入的了解,要怎麼收集情資及交涉協商呢?更進一步,如果沒有足夠的外語人才,國家就會少了個軟性的武器─用語言來傳遞一些價值,例如:民主和自由。此外,由於現代的企業常常需要進行跨國的溝通與貿易,如果有外語人才的輔助,就可以屏除很多障礙,進而開拓商機,為企業帶來龐大的經濟效益。
美國近年的”K-12計畫”和”AP中文”都可以顯示出漢語已經走入主流教育,以自己親身的經驗為例,STARTALK夏令營在語言的教學上強調生活化,且用豐富的活動來引起學生對中文的興趣,我去的兩個site都十分強調「認字」的能力,他們認為溝通不只是口語,還有很多是文字上的往來。另外,豐富多樣的文化課程,讓學生在學習語言之外能更了解中華文化,達到語言文化不脫鉤的目的。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小朋友對學習漢語的認知,年齡大一點的孩子(四年級以上)大部分都認為學習漢語能讓他們的未來更加寬廣,有更多工作機會的選擇,由此即可見外語教育向下扎根的重要性。
文章的後半段,作者反省中國目前的外語政策,他認為各方面腳步都跟不上美國,這將會嚴重影響國家安全。但我認為在對外這塊,其實中國有善用語言這項武器,何以見得?孔子學院即是一例。他們分布於五大洲,超過一百個國家,深入美國七十所大學。孔子學院傳遞的不只是中文,更內含中國是的價值觀和政治思想,學習者在長期沉浸於如此的思考模式,不知不覺就會受到影響。近年也有許多國家慢慢發現這點,開始了一些政策上的反制。而反觀台灣,學習第二外語的人口的確越來越多,國民外語能力也真的有向上提升,但問題是政策是否有發會到登高一呼的效果?而人民是否也意識到外語能力的力量呢?
沈佳蓮-〈台灣共通語言〉閱讀心得
本篇論文構想創造出一種台灣各語言共通的書寫方式,其融和國語、台語、英語作為書寫工具,讓文字同時表義及表音。
首先,作者提出三項漢字的主要缺點:字太多、沒斷詞、不表音和一大優點表意。確實,漢字在書寫上比其他語言更加困難,筆劃多需要書寫的時間就長,繁複的結構讓初學漢字的人花許多時間在記憶。除了使用標點符號分割句子外,我們缺少像英文般用以分割詞與詞之間的間隔。這樣的書寫模式有時容易令人誤解語意,造成笑話或誤會。不像許多歐語,漢字並沒有表音的功能,因此在朗讀上,需要知道所有字的發音才能完整念出文章。作者指出,中文要開始閱讀需要較長的準備時間,因為漢字難記難學,小學生須花很多時間練習寫字。回憶以前小時候寫字常常使用注音符號代替不會的字,原因就是我們仍在處在漢字的學習和記憶階段。反之,英文則著重於如何把一個詞拼寫出來。
作者所構想的台灣共通語言包含幾個原則用以改善漢字的缺點。首先,我們將不常用的漢字用拼音取代,其不影響我們對文章的理解。在漢字後加上拼音就可解決書寫其他語言時,不會發音的問題。其次,以詞為書寫單位,仿效英文在詞與詞間留下空格。第三,直接引用外來語,省略找字、創字或大家用字歧異的問題。另外,在新的書寫模式裡,為了要能表音各種方言,漢字與拼音需要合用,因此還須統一大家所使用的拼音和聲調系統。
總的來說,台灣共通語言確實針對漢字的缺點做了改善,也構想出一個能解決台灣在地方言書寫問題的機制,可是這樣的書寫方式是否有效率、是否適合推廣,我認為還需要很多的討論與改進。首先,拼音的書寫已經牽涉到了另一個新的語言―英文。雖然英語教育在台灣行之有年,但將英文轉換成國語的拼音,將是一個需要被記憶的新的系統。在漢字已難以書寫的前提下,再發展出一個系統可能會造成語言的混亂。刻意將聲音加進文字,有助於朗讀出聲,可是在視覺上會造成閱讀的阻礙。各語言的聲調相近但絕不能混為一談。
寧可將拼音加入文字也要書寫母語的精神令人感佩,但漢字的傳統我認為不是一朝一夕就可更動的。任何語言的書寫都有些許缺點,我認為漢字千年的傳承必定有她的優勢。大陸使用的簡體字改善了筆劃繁複的問題,卻也可惜地犧牲了一部份的表意功能。作者所提出的台灣共通語言書寫方式,出發點及構想相當新穎,也指出台語、客語缺乏文字作為語言傳承的困境,但捨棄漢字改用英語拼音卻十分大膽魯莽。如果一套書寫系統需要仰賴外國語言的輔助,我們真能傳承自身的文化嗎?容易學、容易寫的漢字不應該當成書寫的重點,如果共通語言的核心思想在此,那麼把漢字全盤改為注音符號或漢語拼音也不為過。整體而言,我喜歡作者的出發點,但是構想太不切實際,未考慮到推行的效果,也為追求便利忽略了漢語文字的真諦和價值,實為可惜。我相信在這部分,未來將會有更深入的研究,也期待中文做到真正的國際化。
陳佩琦-台灣各時期語言政策之分析比較 讀書心得
這篇文章主要是要透過歷史的演進與變遷分析評論各時期統治政府對於臺灣人民的語言的尊重程度。作者將台灣語言政策歷史分為四個時期,分別是:荷據時期、清領時期、日治時期、臺灣光復後到解嚴前,之所以未提到鄭氏治臺時期是因為當時漢人社會剛形成,最初移民至台灣的漢人幾乎都是閩南人,因此沒有語言的問題,再加上鄭氏具領的目的是為了「反清復明」,自然不會放太多的力氣在與原住民溝通上。
一、荷據時期:
荷人東來的主要動機是建立貿易據點,但伴隨商人前來的還有是高級知識分子的牧師,他們的主要工作是傳教,神奇的是,不同於其他殖民國家逼迫殖民地人民學習殖民母國的語言,荷人牧師則是親自學習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想教導原住民以當地的語言讀聖經,其次他們又為其創造文字,並致力於發現原住民語言的基本原理。
我認為雖然荷人在商業貿易上竭盡所能的剝削台灣這塊土地,但他們在語言保存上的努力是我們有目共睹、不可抹滅的,我覺得荷蘭人的語言政策對於殖民地人民是相當友善的,作者也指出荷據時代是臺灣史上最重視人權的時期。
二、清領時期:
清領前期,清朝政府採取「放任主義」,以不變應萬變;清領後期,因為受到日軍侵臺(牡丹社事件)的影響,清朝開始逐漸重視這塊土地,但政府所著重的不外乎是軍事防備、交通設施等可以促進臺灣現代化的部分,而語言教育政策自然不是他們的重點。雖然雍正皇帝在位時期,有發現因為任官禁令而引發「官民上下語言不通」的問題,而建立多座「正音書院」,但正音書院存在卻沒超過21年,有此可見清朝政府對於語言政策的極不重視。
三、日據時期:
1.「無方針主義」:
尊重臺灣人民原有的風俗習慣、社會組織和語言,與荷據時期相同的是:「初期日本政府於各地設立「土語學習所」,規定全島日本憲兵、警察學習台語」,採取柔和的態度來治理臺灣人民。雖然政府也有在各地設立日語傳習所,但台民初期的反應不熱中,直到官方將漢文科納入講習所並聘用舉人為教師才深獲民眾喜愛;而原有的書房也不強制廢除,反而是給予補助,僅希望各書房將日語納入課程中。
我認為這種利用原有的教育資源創造更好的日語學習環境的方式,不僅不會引起民眾的反對聲浪,更讓日語更貼近人民日常生活。
2.「內地延長主義」: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民族自決思想,日人擔心台民以此為藉口趁機推翻殖民政府,因此日本政府派任第一任文官總督,同時間也提出全面日本化的政策,希望能使台人感覺自身地位與日人無所不同而近一步認同日本殖民政府。但這個政策並沒有被台灣人民接受,因為他們發現全面日本化會使我們的本土文化消失,於是產生了自治主義與同化主義的對立,而林獻堂、蔣渭水等人成立的台灣文化協會就是台灣自治主義的最佳例子,也因為協會舉辦的演講都使用台語,除了容易引起人民共感,也可以成為報復警察的手段(因為警察必須很熟悉台語以免引起糾紛),作者更說這是一場「語言戰爭」,可是殖民政府卻沒有強迫台民以日文演講或實施任何限制。我認為這是因為日本政府一方面想壓抑台民的民族思想,一方面卻又怕過度壓抑會導致更大的反抗,所產生的有點自相矛盾的妥協結果,因此我覺得日本政府不是不禁而是不敢禁。
3.「皇民化運動」:
自從日本在中國東北發動九一八事變後,殖民政府推動皇民化運動,並在中日戰爭爆發時採取嚴厲的語言與統治政策。首先廢除公學校的漢文科與禁止漢人方言的使用,因為日人認為漢文會引起台民回歸中國統治的心理,而方言的使用則會引起台民獨立的心理,除此之外指示各州、廳致力於全台之國語化(當時的國語是日文),企圖消滅台民的中國人思想,作者認為這時期才形成很大的語言危機。但當時的廣播在如此嚴厲的政策執行下竟然仍是使用台語,因為如果不用台語,台民不收聽,廣播了也無用,因此這也顯現公權力並不是無邊無際的,至少政府是無法強迫人民去收聽日文廣播。
雖然作者認為皇民化時期才形成台民較大的語言危機,但我認為其實日本政府的殖民同化政策是循序漸進的,一開始以推廣日文為主要目標,再來推行日本本土思想以便於台民認同日本殖民政府,最後再以軟硬兼施的手段(當然強硬的手段是占多數的)逼迫人民改變原有的習俗、習慣與使用的語言,甚至是更改漢人姓名為日本姓名。
四、民國時期:
中國國民黨遷徙來台後有以下主要的任務:
- 滅絕日文,建立華語社會:由於台灣人民多為漢人,因此日本投降後台灣人熱切地投入祖國的懷抱,掀起一波學習華語的熱潮,而國府擬定的「台灣接管計畫綱要」中關於語言方有兩項建議,一是國語普及計畫,二是雖要禁止日文的使用,但為了確保禁止日文後閩南語和客語尚能應付,應派遣通曉閩南語者來台。但陳儀為了討好中央以硬性的手段推行政策且貪汙腐敗嚴重,使台灣人銀深刻覺得自己不是被解放,而是在一次的的被割讓。
- 獨尊國語,禁止母語,全面封鎖各族鄉土語言:除了在電影方面禁止電影院有台語通譯,而等到最進步的大眾傳播工具 ― 電視出現,政府次年即訂定「廣播電視台對於國內的播音語言以國語為主,方言節目不得超過百分之五十。」但在社會壓力下,台視並未完全遵守該規則。
我認為推行華語這個想法是好的,但禁止日文的使用與硬性的推行政策是相當無知的,如果當時政府不要完全禁止台民日語的使用,今日許多想要學習日文的人民就不用花大把的金錢與時間了;而硬性的政策推行手法,我覺得政府想要進行任何的改變都應該以較柔軟的手段去執行,這樣人民才較能接受。
由此篇論文我們可以發現統治台灣的各政權對語言人權的尊重情形,是剛好依年代的先後愈來愈不尊重,而中國國民黨政權是破壞語言人權最嚴重,但也只有中國國民黨政權宣稱是台灣人的「同胞」,這是相當諷刺的。我相當認同作者最後提到的:一個真正的民主政府,其統治基礎來自人民的支持,其制度設計上會尊重人民,自然也會尊重人民的語言人權。
林巧凰─美國國家語言戰略與我國語言文化安全對策
應華102 498850136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為了提高國家外語能力,美國近些年來致力於提倡「關鍵語言」的計畫,並且以國家安全和經濟利益發展的角度正視外語教育,清楚反映出美國國家語言戰略方向。從911轟動國際的恐怖攻擊事件之後,讓一直處於國際霸權優勢地位的美國開始反思,是否需要改變一貫以來以唯我獨尊的角度,加上中國經濟崛起,各方發展急起直追成為一個全新挑戰,因此面臨這樣新世紀的浪潮的威脅,美國也清楚意識到缺乏外語能力和文化包容理解力會削弱跨文化交際能力而阻礙社會的流動和進步,相對地減少了競爭力,限制公共外交的手腕和洞察力,甚者影響到國家安全,有此可鑒拓展國民學習其他語言的必要性,因此美國國防部先發制人,確立開發國家旗艦語言計畫來培養國家需要的語言人才。此外,語言戰略與海外戰場對外語技能的政治和軍事也密不可分,外交和情報人員需精熟並聽懂關鍵語言,也便於傳播美國的意識形態,傳播美國的自由和民主主義。為了確保在經濟全球化的競爭力,擁有高水平的外語技能和了解他國文化是處於領導地位必須採取的手段。
著眼於未來全球化的趨勢,教育為國家之根本,美國決定從小扎根,制訂了外語教育從幼兒開始的K-12計畫,鼓勵從幼稚園到高中甚至延伸到大學而有完整的學習資源和制度措施,與此同時也聘請外國人到美國教授目標語言,也通過了”AP中文”引入正規主流教育,不僅基本的口語溝通訓練,也投資中國語言文化教學,以增進兩國的文化交流,期許未來可以獲得更大的回饋及成效,通過軟性語言武器的信息傳遞技術,其影響力遠超過槍砲彈藥,軟實力都比硬設備還要更撼動人心,透過語言工具來達到宣揚意識形態是美國深諳的手法,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由此可見,美國對於中文的看重不同於以往,也歡迎擁有中文教學相關背景的專業人才到美國來發揮所長,從東西兩岸的繁榮都市開始吹起了華語熱、中文瘋,大家一窩蜂的開始說華語,寫漢字,連知名的企業家投資客都讓牙牙學語的小孩沉浸在第二語言的環境中潛移默化,就是害怕輸在起跑點上,語言的重要性是全球化下不容小覷的必備能力,”師夷以治夷”更是國家在政治、軍事、經濟發展中最有效的策略,跨文化的溝通似乎是未來人才皆須具備的能力之一。此外,綜觀現今國際發展趨勢,這也讓母語是中文的我感到十分幸運,從小就被灌輸要學英文,不可以落後別人,英文是唯一國際共通語言,但隨著情勢發展,我覺得就華人的立場而言,原本都要以英文為主的單向溝通,逐漸演變成了中英可以相互溝通包容的階段,不再是以英文為單一基準,還有文化交流後雙方融和而激盪出新的火花,新的交際模式建立,逐漸可以雙向溝通,趨於平等的地位,而不是誰遷就著誰,只要以相互尊重文化,熟悉彼此語言形式,達到情感層面的真實溝通,那語言的正向影響力是會讓地球村變得更和諧安定。但構建多語多元文化的過程中,我們除了推廣華語之餘,也要提高自身的全球化意識和鼓勵公民終身學習外語,掌握外語是參與世界並與其競爭的基本素質,避免自身在社會向前邁進的同時也被淘汰到邊緣,淹沒在與時俱進的洪流之中,讓大家一起共勉之。
韋愛琳《美國國家語言戰略與我國語言文化安全對策》閱讀心得
本文雖然提到美國官方具有藉由學習外語,理解他國文化,並藉此對軍事、外交、商業獲得龐大利益的雄心壯志,卻也提到:「希望來自重要區域的外國人教美國人如何說他們的語言,以便於傳播美國的意識形態,傳播美國的自由和民主。」可見美國並未真正自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中獲得教訓,仍抱持著自我中心意識,只想一味的讓文化不同的外國人接受美式的價值觀。
說到美式的價值觀,這又是個值得討論的議題─文化是否有優劣之分?有許多人都知道要尊重他國和本國不同的文化,在回教徒不吃豬肉、西方國家不吃內臟類的食物、日本人吃麵大聲發出聲音.....等例子上,或許人人都能坦然接納。但若是牽涉到「人權」,恐怕就有不同聲音了,例:筆者恐怕無法十分贊同伊斯蘭教國家的女性不得上學、工作、開車之類不平等、帶有歧視意涵的規定;或是印度習俗:家庭成員為錢將未達青春期的女童賣給年紀可當自己父親,甚至是祖父的男子為妻;或是一些原始部落仍將獵人頭視為英勇的表現等。與此相較之下,其實美國自由、民主、人權還是很值得推崇的。
另外,理解文化和通曉語言的確同樣重要,舉語言的例子來說,在美國曾發生一起事件,有外籍人士入境隨俗參與萬聖節「不給糖就搗蛋」活動,來到一處民宅,主人說:「freeze!」(不許動)對方卻聽成:「please!」(請進)因此繼續前進,以為民宅主人請他進門,想不到主人以為他是硬闖的暴徒,因此開槍打死這外籍人士,這就是語言上的誤會導致悲劇發生的例子。
至於文化衝突的例子,幾年前曾發生「埔里long stay事件」:一對日本老夫妻來埔里Long Stay,但是沒多久就開始對外放話"埔里太髒,無法繼續住下去"。
造成這次事件的主要原因應該是「認知不同」,日本人的要求高,不管什麼事品質好是理所當然的事,居住環境上不應該有狗糞,空氣也不能差,不過在台灣人的眼裡日本人可能是「龜毛」或「奥客」,或許埔里人覺得「台北空氣那麼差,埔里算不錯!」,的確在台灣埔里的空氣很新鮮,但是日本人的比較對象並不是台灣,可能是日本某處清幽的鄉下。
黃昕婷《台灣歷史各時期語言政策之分析比較》心得
499850092 應華103
這篇論文主要分別敘述台灣四個時期的語言政策發展內容,並在最後做個比較與結語。關於此篇論文的寫作架構,我覺得論文本身的結構不夠嚴謹、只憑前面一些資料所得出的結論有過於主觀、片面又偏激的傾向,若要說這樣的結論是透過分析、比較而來似乎無法讓人信服,不過扣除掉偏頗的結論,前面針對荷據、清領、日據及國民黨統治四個時期詳述的語言政策讓我獲益良多,第一次清楚地了解各時期的語言運作模式為何。以下簡述不同時期的語言政策並表達我的看法:
- 荷據時期:荷蘭人來台時,島上住民主要為原住民,荷人為了傳教,便主動學習原住民語,如此一來才能更進一步地影響他們信教;而為了解決原住民語沒有文字的問題,荷人用羅馬拼音創造出原住民的文字,又稱新港文。此時期的語言政策是由荷人學習原住民語去傳授知識,雖然由於台灣原住民語種類及方言繁多,有些地區被迫以新港語教學,也曾有過向原住民試教荷蘭語的經驗,但整體上荷據時期是十分尊重原住民語言的發展,甚至幫忙編寫出有系統性的原住民文字。
- 清領時期:因為明鄭時期有大量來自福建沿海的移民人士來台,移民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閩南語逐漸滲透,成為優勢語言,所以台灣人民自此開始的溝通語言多為閩南語,清領時期政府對台灣的語言發展並未多加干涉,可以說是完全放任,只是其任官制度由於有委派官員要迴避本省籍的規定,故當時的官員與民眾語言不同,難以溝通,雖然語言產生隔閡,但因為當時政府並未特別重視台灣,官民倒也沒有發生什麼衝突。
- 日據時期:日本對台灣的語言政策大致可分三階段,第一階段是彼此尊重與學習,日本要求在台的文武職員學習台語,並主動開設漢文科、補助私塾,只要求加授日語,每日兩小時;第二階段日本致力於普及日語,透過教育、政治來誘導人民學習日語,但仍讓台民保有自由地以台語、漢文報紙發表言論的空間;第三階段由於皇民化運動的推動,政府才開始採取嚴厲的語言政策,禁止方言與漢文。
- 國民政府獨裁時期:當時台灣人主要的溝通語言還是日語和台語,但在回歸中國之初,政府便嚴格禁止人民使用日語,在各處極力推廣國語,否定其他方言的存在,此嚴厲的語言政策成功地讓台灣人普遍會說國語,但這種高壓強制、不顧人民感受的手段也造成了些許衝突,更是造成現今說閩南語的人不多、客語、原住民語幾乎流失的根源。從國家統一的角度來看,台灣人都會說國語的結果是一件可喜之事,然而從母語非國語者的角度來看,他們喪失了使用自己語言(方言)的權力,是一件十分悲傷的事。就我自己生活週遭的例子來看,彷彿可以見證此語言政策的過程,我的爺爺奶奶那一輩的人平時都以台語溝通,而我父母同輩的人則是視對象進行台語或國語的交談,到了我這一代,由於與他人相處(同輩、父母)時皆使用國語,只有在探望爺爺奶奶時會運用到台語,所以我的台語說得不太好,聽與說的機會不多,因此只會基本的台語。
每個時期的語言政策受到當時的時空背景、人事物的影響而有所不同,值得玩味的是日據時期多採取漸進式讓人民接受日語的教育,然而國民政府時期卻是以高壓手段逼迫人民立即改變語言。也許這樣的差異是因為日本是外來殖民政權,不希望在統治初期就做出太激烈的手段使人民暴動反抗導致局面無法收拾;而中國政府則抱持著台灣本來就屬於中國的一部分,急於要讓台灣人民回歸中國的生活軌道上,而忽視了人民的權益與發聲,雖然現在台灣政府想要挽救岌岌可危的母語,推動不少台語、客語及原住民語的相關活動,但我想國民政府掌權時期推動的國語運動對這些母語造成的傷害,恐怕一輩子都難以撫平。
張琬婷 《新加坡雙語教育政策的沿革與新機遇》
在這篇文章中我學到原來新加坡的四大官方語言竟然除了華語、英語、馬來文外還多了一個淡米爾文,也就是印度語。新加坡與香港有許多相似點,皆是受英國影響但以華人為主的社會。相較於香港屬同質化社區,新加坡是個多種族、多文化與多語分用的國家。除了四大民族外,還有20個特殊的方言族群。而華人族群中,福建、潮州、廣東和客家是四大方言。語碼轉換現象在新加坡很普遍。
第一次接觸到新加坡的語言應該是看了《小孩不苯》這部影片吧。《小孩不笨》將新加坡語言成功詮釋並融入影片當中,在裡面我可以聽到中英夾雜的句子,也不時冒出幾句台語或是粵語,我對新加坡人的既定印象就是他們的英文是把中文的口音還有思考模式帶進去。《小孩不笨》更是一部社會諷刺喜劇片,說明新加坡教育制度弊病,包括能力分班、新加坡華語問題等,透過三個小孩讓我們看出新加坡政府的教育政策如何影響社會上每個人的生活。
我在網路上找到了一首打油詩,將「講華語運動」意象詮釋得剛剛好:
「不許講方言,學好英文先,大傻沒古講,王道也靠邊,大家講華語,一切為了權有權就有錢,賺到你發癲。」這裡面說明了從「多講華語,少講方言」到「脫華入英」的過程,也可以發現新加坡的高階語言和主導語言明顯是英語,也難果這篇論文裡面會說「英語稱為成功語言的人士」,會說英語在求職就業時占有極大的優勢,所以希望提升新加坡人說華語的能力,著實是一件困難重重的事。
而有關新加坡式英語(Singlish)的形成簡單的介紹:新加坡英語源自英國,但百餘年的發展結果,已融入地方色彩,發展出自己區域性的英語,不但吸收當地語系及方言(馬來語、淡米爾語及華語)的詞彙與語法,且有特殊腔調與發音。有人認為新加坡英語是正統、合法的一種英語,而非不合標準的英式英語變體,認為有其特色及社會功能,不必完全否定其地位。但是,新加坡政府對此立場顯然是反對的,因此,1999年開始發起「講正確英語運動」。其對象為所有 40歲以下的國民及全國學生。政府亦舉辦了很多活動,還設置網站供民眾透過電子郵件提問英語相關疑難。
新加坡的現況與檢討:新加坡在多種族、多文化的環境下,發展出具有本身特色的雙語政策,用「英語」凝聚了人民向心力,並讓各種族產生認同感(identity);的確有許多值得學習參考之處;但是在推動雙語政策上,所產生的一些難題,也值得我們省思。
資料來源:http://www.cet-taiwan.com/et/07_ET_show.asp?serno=124
許琇婷《台灣歷史各時期語言政策之分析比較》摘要心得
本論文介紹台灣四個時期的語言政策及其所造成的影響,分別是荷據時期、清領時期、日據時期,由於明鄭時期統治者即被統治者接說閩南語,且當時統治者志在反清復明,無心理會原住民,因此沒有採行語言壓制或推廣的政策,而解嚴後語言政策逐漸鬆綁所以並無列入討論範圍。
荷據時期來台的多為商人以及高級知識分子─傳教士。基督教有一重要教義,要想得救便得用母語讀聖經,因此荷蘭人不僅沒有壓抑原住民語,反而積極學習原住民語並用羅馬拼音拼寫原住民語,甚至還編輯了原住民語拚音字典。荷蘭人曾試圖推廣荷蘭語,若要和他們溝通則必須先學習各族語言,但由於原住民語言種類繁複,傳教士也經常因為水土不服而病死,導致效率不佳,最後便放棄了這個念頭。清領時期,其統治政策便是沒有政策,因為統治者漠不關心,留下的資料也極其稀少,但看似無關的「本省迴避政策」卻使台灣的官民之間長達兩百多年無法溝通,此時的政府可謂不知其領土有任何語言問題。到了日據時期,開始有系統地發展語言政策,初期採取「台人學日語,日人學台語」的方針,廣設土語講習所供日本憲兵及警察學習台語,而後為台人設置日語傳習所。然而從皇民化運動開始後,總督府開始施行嚴厲的語言管制,不僅禁止台語,也禁說漢語,引起台灣知識分子反彈。到國民政府統治時期,消滅日語、獨尊國語、禁止母語是國民政府的語言政策,血緣最親的統治者卻最不尊重自己的語言。
我們也可以從影視史來看這一階段的語言政策。五零年代何基明開台語電影風氣,台語電影雖盛行了一陣子,但隨即被國民政府打壓,也漸漸無人投資,品質變差,觀眾群也消失了。更甚者,當時原本有許多台語連續劇,但因為廣電法修改條例嚴格禁止播送台語,一夜之間使台語連續劇瞬間配上了國語配音,使得只通台語的觀眾群無所適從,如此強硬的手段實在欠缺考慮。但現今台灣經過數次改革,不僅有客家電視台,甚至還成立原民台供少數族群接收新資訊,我們可預期台灣未來的文化會更加多元也更有包容力。
應華系102 498850356黎心慈
此論文是以語言行銷法是替語言規劃作出行銷規劃以促進下對上的語言規劃方式的定位出發,然後將語言行銷中價值化、優選化及通路聯結三方面的特性利用語言行銷相關的文獻探討點出,並從威爾斯語言委員會在家庭雙語教育及建立雙語化社會的案例中探討雙語教育的價值。
台灣也算是一個多語言的區域。在一塊面積不過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裡,有各種原住民的語言、客家語、閩南話及華語。在十年前,大家都幾乎是雙母語,華語和閩南話、華語和客家話或是華語和自己族裡的語言,不過隨著政府政策和教育方針,我們漸漸失去了其中一個母語,只留下了說華語的能力,在很多閩南、客家家庭裡,是外公、外婆、爺爺和奶奶這輩會說台語或客語,但到了孫子輩就只會說華語,有些甚至連聽都聽不懂。
雖然這些語言都只是方言,連文字都沒有,他們也都算是成就台灣文化的其中一環,萬萬不能消失。政府也開始注意到這些文化需要被保存下來,進而籌劃了一系列的文化委員會、語言檢定考試及語言優勢的優惠福利,提倡大家學習、保存。
思及此,我想到我的家庭也算是個多語家庭,我爸爸是客家人,我的曾祖母已經一百歲,會說客家話和閩南語,華語只會說幾個字,我的爺爺也會說客家話、閩南語、華語和日文,但是到了我爸爸那一輩,已經沒有人會說客家話了,因為學校教育和環境的關係,雖然還會說閩南話但已經不會說客家話了,更不用說我和妹妹這一代,連台語都說的七零八落。我們家應該就算是標準的台灣語言隨著時代變遷的例證,但現在我們開始要尋回自己的文化語言,希望不要讓它消失。
柯婕妤-〈美國國家語言戰略與我國語言文化安全對策〉心得
由此文可見,美國對於戰略語言的重視和目的,以及以中國為出發點所提出的隱憂和改善建議。文中提到,經由911事件後,美國首次以國家安全及經濟繁榮的角度來正視他國語言,並且著力於幼兒的外語教育、軍事優越外語人才的培訓及鼓勵計畫。重點提出的語言有阿拉伯語、漢語、俄語、波斯語和印度語等,而漢語位居第二重點語言。除了在維護國家安全的軍事作用較利於情報蒐集外,戰略語言一是在對現今全球化的貿易關係作出調整。在各個富有潛力的國家崛起後,最大的市場出現在中國,主導力量也開始在轉移,由此而知英文為世界共同語的情況正在改變。美國發現了這點以後,便鼓勵起公民學習外語,期望持續保持貿易的領導地位。害怕若缺乏外語和他國文化的能力,可能會造成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民眾普遍對外知識水準的缺乏。
這篇文章是以中國的方向來探討美國的語言政策情況,難免會在對美評論中帶入個人主觀意識的成分。而中國的和平崛起確實引起了美國的關注,並且加強在漢語人才的教育培養。911是見對於美國的影響是極大的,也加強他們對於民主和自由的意識傳播的態度,以此來作為國家安全和平的重要根基,因此才會有戰略語言的出現。學習語言加強外語、外交能力是其次,從文章中提到的最終目的,即是利用語言的交際作為傳達其意志的媒介,由對方所熟悉的語言將和平的民主自由意識傳達進入地方,以此達到維護安全的效果。
「所有的貿易是全球的,但所有的市場都是世界各地的。」貿易全球化,名副其實。自由貿易的影響,使得想要深入一個地方的貿易流,就必須「入境隨俗」以尊重的態度來學習對方的語言和文化,在增進了解的同時,達到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的目的。擁有強力的外語能力和對各地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在提升世界地位的作用上來說,是必須的。
文末,作者也對中國現況提出改善的建議,其所提出的改善方針對其他地方也是多有用處的。但若是提到外語能力的培養,現今的國家都已將英語作為第一外語,實是比過去保有英語為母語的國家擁有更優越的外語意識和能力。然而不同的國家都在積極發展中,加強國內民眾的全球化認知和對外競爭的意識,培養各式語言的專業人才都是極重大的教育、政治策略制訂的核心。
謝依穎《台灣共通語言》心得
本篇論文主要是為了因應漢字的缺點,衍生出一套作者認為較佳的書寫方式。首先,他藉由一種蟲子隱喻我們應用漢字的弊病,即使漢字有幾項缺點,但我們是不是因為用久了,覺得習慣成自然,就繼續沿用下去呢?
首先他提出了漢字的三大缺點:第一,字太多。根據教育部的統計,總共有3萬多個正體字,還以曾志朗研究金庸小說為例,推測出人的使用極限為4300個字,由此可知使用比率嚴重失衡,因為自己是武俠小說愛好者,從小就喜歡看金庸小說,我覺得金庸小說裡的用字古今皆有,有優美的文藻也有白話的對白,很適合拿來推測字數的使用極限,文中提到其實真正常用的文字只有2500個,我們從小卻花了很多時間在學漢字,其中的機會成本或許值得學習者和訂定者深思。
第二個缺點則是沒斷詞,因為這個弊病自古也鬧出不少笑話,對於剛學習者也會有一定程度的困難。第三點是不表音的特性,綜觀東西方的文字,向我們所熟悉的英文、日文、韓文,幾乎都有表音的功能,學習者即便不認識或沒看過這個字也可以念得出來,以我們教華語來說,外國人最常反應的就是漢字太難,其實只要是初學者都需要花很多時間去學寫漢字,無形中可能會減少體驗漢字之美的樂趣。
本文作者發明了一套「國文轉台音系統」,先轉成台語文句,在進行變調、韻律跟語音的處理,我個人還蠻贊同此一作法,如果將羅馬拼音標在國字後面,那讀者自然而然會唸出正確的音,也不用另外找台語字,而且在字形不統一的情形下更是混亂,之前曾有打過台語逐字稿的經驗,除了將所聽內容打出來外,還要去尋找相對應的台語字,這對我來說算是一大挑戰,如果將來這個系統真的付諸實行,將可解決此一問題。
以詞為書寫單位來討論的話,以前都會用每個音節去找字,為此有些人會使用冷僻的文字或造新字,但作者建議使用這套轉音系統,在漢字後面直接標出想要念出的羅馬拼音,這樣就可免除又要多學漢字的問題。至於外來語方面也可直接寫出來,像現在很多連續劇用到英文名字時,字幕也都用英文呈現,這就是此論點跟現實生活結合的鐵證。
為了使這套轉音系統更方便易懂,作者還創了一種「美式拼音」,加上國台語混用的聲調,希望使這個系統更加可行,無論以後會不會採用這個方法,都是想要降低漢字不好學、不好寫、不好懂的弊病,相信經過學者專家長年研究分析,一定能找到讓台灣人、海外華人,甚至外國人較能接受的方法,藉此讓中文更普及,讓中華文化更發揚光大。
資料分享
王采圓 美國大選-華裔的角色
美國大選看重亞裔選民 華裔前部長為共和黨拉票:
「据悉,亚裔在美国人口中增加迅速,且受教育程度高,根据皮尤研究中心民调,逾50%的亚裔选民是民主党,只有30%是共和党,而且2008年时,有超过6成的亚裔选票投给了奥巴马。
亚裔族群在美国总统大选中份量日益吃重,让共和党也不敢轻视。赵小兰的出身背景,使她肩负起共和党积极耕耘亚裔选民的重任。」
楊玉嬿 關於「1988還我母語運動」的相關資料
last edited by 楊玉嬿 1 day, 18 hours ago
這是關於「1988還我母語運動」的相關資料,
是當時總幹事林光華於2009年1月發表在客家雜誌第223期的〈新埔義民廟建廟220週年慶:漫漫長路〉;
因為文章無法複製,因此在底下提供連結:
按此
陳玟萍 客語返鄉運動 幫忙補充
at 9:20 pm on Sep 25, 2012
http://www.epochtw.com/11/5/20/166011.htm
這裡也有哦 幫忙補充
其實我不知道老師的要求是要回在哪裡....
老師回應:
放在那裡都沒有太大的問題,
衹要是在這十八週的範圍即可。
楊老師
林晏如 駱家輝的移民背景
由 林晏如 發表於- 2012年 09月 28日(五.) 16:25
http://baike.baidu.com/view/8327.htm
莊奇融 關於越戰的電影
由 莊奇融 發表於- 2012年 09月 27日(四.) 15:56
1960年代
殺死一個男人(To Kill A Man,1964年)
動亂的越南(動乱のベトナム,1965年,日本)
越南前線(1965年,越南)
遠離越南(Far from Vietnam Loin du Viet-nam,1967年,法國)
綠扁帽(The Green Berets,1968年)
這就是越戰!(これがベトナム戦争だ!1968年,日本)
直面戰爭(A Face of War,1968年)
1970年代
昨日重現(Chained to Yesterday,1972年)
歡迎你回來,孩子(Welcome Home Soldier Boys,1972年)
心靈與智慧(Hearts and Minds,1974年)
越戰殘酷史(ベトナム戦争残虐史,1975年,日本)
英雄(Heroes,1977年)
晴天霹靂(Rolling Thunder,1977年)
愛如潮水(Coming Home,1978年)
越戰突擊隊(Go Tell the Spartans,1978年)
狼人部隊(Dog Soldiers,1978年)
越戰獵鹿人(The Deer Hunter,1978年)
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1979年)
男人戰場(The Odd Angry Shot,1979年,澳大利亞)
1980年代
無人的荒野(1980年,越南)
別哭,這只是打雷(Don't Cry, It's Only Thunder,1981年)
第一滴血(First Blood,1982年)
長驅直入(Uncommon Valor,1983年)
北極光(Streamers,1983年)
越戰先鋒(Missing in Action,1984年)
鳥人(Birdy,1984年)
殺戮戰場(Raiders of the Doomed Kingdom,1985年,泰國)
Strike Commando,1986年,義大利
前進高棉(Platoon,1986年)
漢堡高地(Hamburger Hill,1987年)
金甲部隊(Full Metal Jacket,1987年)
早安越南(Good Morning Vietnam,1987年)
西貢(Saigon,1987年)
西貢突擊隊(Saigon Commandos,1987年)
越南家書(Dear America:Letters Home From Vietnam,1987年)
石花園(Gardens of Stone,1987年)
霹靂神兵(Tour of Duty,1987年)
幽幻戰士(Phantom Soldiers,1987年,義大利)
血色戰報(84 Charlie Mopic,1988年)
金甲部隊(The siege of firebase Gloria,1988年)
再見越南(Braddock,1988年,義大利)
野狼呼叫21(Bat*21,1988年)
血灑高棉(Platoon Leader,1988年)
七月四日誕生,又譯為七月四日誕生(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1989年)
越戰創傷(Casualties of War,1989年)
英雄本色3:夕陽之歌(A Better Tomorrow 3: Love & Death in Saigon,1989年,香港)
1990年代
喋血街頭(Bullet in the Head,1990年,香港)
突擊戰士(Flight of the Intruder,1990年)
異世浮生(Jacob's Ladder,1990年)
霹靂戰將(Last Stand at Lang Mei Eye of the Eagle,1990年)
白色戰爭(White Badge,1992年,韓國)
天與地(Heaven & Earth,1993年)
阿甘正傳(Forrest Gump,1994年)
越南的小達(ベトナムのダーちゃん,1994年,日本)
飛象計畫(Operation Dumbo Drop,1995年)
家中的戰爭(The War at Home,1996年)
牆(The Wall,1998年)
2000年代
猛虎營(Tigerland,2000年)
沉靜的美國人 (The Quiet American,2002年)
勇士們 (We Were Soldiers,2002年)
開麥拉驚魂 (Tropic Thunder,2008年)
應華104李佳儒,補充客語運動
現在客語月被政府官員所重視,不論是每年舉辦的義民祭或政見發表上,政治家都不免會將客語當作選戰時的話題,我想不論其是否會兌現,這樣被政府重視實在是客語運動的一大進步,以下資料是2012年總統大選蔡英文將客語列作官方語言的政見報導
http://www.epochtimes.com/b5/11/10/15/n3401788.htm%E8%94%A1%E8%8B%B1%E6%96%87-%E5%AE%A2%E8%AA%9E%E5%88%97%E5%85%A5%E5%9C%8B%E5%AE%B6%E8%AA%9E%E8%A8%80
Comments (1)
謝榕森 said
at 9:34 pm on Oct 20, 2012
10部必看的越戰電影
1. 《猎鹿人》The Deer Hunter
2. 《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
3. 《野战排》Platoon
4. 《全金属外壳》Full Metal Jacket
5. 《汉堡高地》Hamburger Hill
6. 《早安越南》Good Morning, Vietnam
7. 《越战创伤》Casualties of War
8. 《生于七月四日》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
9. 《天与地》Heaven & Earth
10. 《越战忠魂》We Were Soldiers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