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iew
 

02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楊聰榮 Edwin Tsung-Rong Yang 11 years, 9 months ago

 

    1. 國際華語文教育
      1. 《台灣的英語教育:現況與省思》心得-應華104謝依穎
      2. 《台灣共通語言》心得-應華104謝依穎
      3. 李詠梅《華語教學的現況與討論》心得報告
      4. 以英語為國際語之義涵與教學觀 40085041I彥蓁賴
      5. 台北市做為華文學習環境                      40085041I賴彥蓁
      6.       吳淑禎    「外國人來台學習中文動機之研究-
      7. 賴京麟《外國人來台學習中文動機之研究-
      8. 《以愛之名:翁山蘇姬The Lady》心得》…………應華103 劉莉燕
      9. 1967年“6.26”排華事件與緬華社會研究—心得  李茂冬499850509應華103B
      10. 華語教學的現況與展望 應華103B 499850676 龔加桃
      11. 英語全球化脈絡裡的台灣英語教育 應華102 洪琬茹 498850162
      12. 外國人來台學習中文動機之研究-以師大語文中心為研究對象  應華102洪琬茹498850162
      13. 華語教學的現況與展望   應華102 洪琬茹 498850162
      14. 應華102  498850215  張慈芬:華語教學的現況與展望 
      15. 香港政府語文教育政策 499850626 蕭偉騰 應華系103B
      16.  陳佩琦 外國人來台學習中文動機之研究-以師大語文中心為研究對象
      17. 蕭羽茜-《二十世紀文字改革爭鳴綜述》摘要與心得
      1. 潘欣妤 外國人來台學習中文動機之研究-以師大語文中心為研究對象  閱讀心得               應華系102   498850332  潘欣妤
      2. 語教學的現況與展望 閱讀心得 應華系 陳家葦
      3. 外國人來台學習中文動機之研究                      應華105 蔡子心
      4. 石伊婷「外國人來台學習中文動機之研究」心得
      5. 林郁綺「外國人來台學習中文動機之研究」心得
      6. 心得筆記《語言政策與幼兒教育---新加坡、香港及台灣之分析比較》---謝榕森 應華系3年級
      7. 《以英語為國際語(EIL)之義涵與教學觀》  吳品萱 心得
      1. 陳胤溥《以英語為國際語之義涵與教學觀》心得
      2. 陳玟萍<台灣英語教育 發展與省思>閱讀心得
      1. 簡汝芸 -《台灣的英語教育:現況與省思》心得     應華105 40185004I
      2. 周巧蓁-《以英語為國際語之意涵與教學觀》閱讀心得
      3. 楊靖- 【台灣的英語教育:現況與省思】閱讀心得
      4. 林舒敏-《外國人來台學習中文動機之研究》心得
      5. 吳根和〈全球化時代華人認同的特點〉閱讀心得
      1. 韋愛琳《外國人來台學習中文動機之研究-以師大語文中心為研究對象》閱讀心得
      2. 沈佳蓮-台灣的英語教育:現況與省思
      3.                  外國人來台學習華語之動機研究          洪韻婷 40085011i
      4. 閱讀心得-以英語為國際語之意涵與教學觀  應華105林純安
      5. 《外國人來台學習中文動機之研究》閱讀心得        林爭意
      6. 英語全球化脈絡裡的台灣英語教育     應華105  40185038I  羅安璇
      1. 吳依靜─《外國人來台學習中文動機之研究》讀後心得
      2. 應華系102 498850356 黎心慈
      3. 許琇婷《外國人來台學習中文動機之研究》摘要心得 
      4. 二十世紀文字改革爭鳴綜述  心得                公領105  施珮瑜  40107219E
      5. 台灣的英語教育:現況與省思      應華105   40185038I      羅安璇
      6. 許芳瑜 02-外國人來台學習中文動機之研究-以師大語文中心為研究對象
      1. 黎心慈 資料分享:
      2. 李依恬 資料分享:

     

    國際華語文教育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授課教師:楊聰榮 (台師大應華系暨海華研究所碩士班)

    開課期間:2012年9月-1月

    台灣師範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

     

    《台灣的英語教育:現況與省思》心得-應華104謝依穎

            身處21世紀全球化世代,「英文」被訂為世界通用語言,不論是經商貿易、媒體傳播、學術會議、文化交流,乃至於政府最重視的國際外交,都需要「英文」這項重要的溝通工具,為此,培養國民良好的英文實力,就是政府當前最重要的課題,經過政府大力的推廣,台灣現今的英語教育現情況,究竟是「全民運動」?抑或是「一團亂象」?兩者皆能引發諸多省思。

     

        作者在此篇論文提到各階段台灣的英語教育現況:以幼兒階段來說,父母通常為了讓孩子有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都會將孩子送往標榜「全美語」的幼稚園念書,以便讓小孩沉浸在全英文的環境,但此篇提出了一個問題,由於「雙語幼稚園」標榜No Chinese!或許會延遲孩童思考,或是衍生出不敢表達自己想法的可能,這對幼兒正值發展想像力的時期,可能形成一種阻礙;然而,我覺得這不構成問題,即使小孩無法馬上用英語表達,但他已經用英語句子的結構思考過,只要鼓勵他說,久而久之,相信孩童也能暢所欲言。

     

        至於國小教育的英語教育現況,有幾個嚴重的問題,其中城鄉差距跟教師素質參差不齊最為迫切,教育部規定小五開始學英文,但資源較豐裕的大城市,早在小一、二就開始教,相對於偏遠地區,如花東、離島的國小生,他們已經輸在起跑點了;而教師的素質也是一大問題,一個好老師必須提供正確學習方式,而不是一昧的讓學生背單字、學文法和考試,過多的紙筆測驗只會抹殺學生的學習動力,且對實際英文溝通的幫助也有待商榷。

     

        國中則面臨到與國小「銜接」跟「雙峰現象」,從城鄉差距衍生程度落差巨大的問題,而且英文是種語言,當你會講、敢講就能不斷進步,反之,沒機會接觸的學童只會更加畏懼,要如何提供適當學英文環境給偏遠地區學生,就是政府該努力解決的方向;國小與國中的銜接也不容易,國小階段的英語教學基本上是提升學童興趣為主,老師們可能會帶聽、說加上遊戲,但國中重視基測分數,因此注重讀、寫能力,老師也要謹慎挑選測驗題目,避免題目太過冷僻扼殺學生學習英文動力。

     

        高中則面臨寫作能力不足的問題,為了學測、指考等大型考試,老師們著重學生字彙、翻譯實力,對聽、說能力相對不重視,也影響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到了高等教育階段,很多大學生有個共同問題,讀了四年大學後,英文能力相較於高中是有減無增,缺乏學校規定考試和自我督促,英文程度下降的情形比比皆是,為因應此情形,每個大學設定畢業門檻,或是加重原文書比例,希望讓學生重視強強自我英語能力。


     

     

    《台灣共通語言》心得-應華104謝依穎

    本篇論文主要是為了因應漢字的缺點,衍生出一套作者認為較佳的書寫方式。首先,他藉由一種蟲子隱喻我們應用漢字的弊病,即使漢字有幾項缺點,但我們是不是因為用久了,覺得習慣成自然,就繼續沿用下去呢?

     

        首先他提出了漢字的三大缺點:第一,字太多。根據教育部的統計,總共有3萬多個正體字,還以曾志朗研究金庸小說為例,推測出人的使用極限為4300個字,由此可知使用比率嚴重失衡,因為自己是武俠小說愛好者,從小就喜歡看金庸小說,我覺得金庸小說裡的用字古今皆有,有優美的文藻也有白話的對白,很適合拿來推測字數的使用極限,文中提到其實真正常用的文字只有2500個,我們從小卻花了很多時間在學漢字,其中的機會成本或許值得學習者和訂定者深思。

     

        第二個缺點則是沒斷詞,因為這個弊病自古也鬧出不少笑話,對於剛學習者也會有一定程度的困難。第三點是不表音的特性,綜觀東西方的文字,向我們所熟悉的英文、日文、韓文,幾乎都有表音的功能,學習者即便不認識或沒看過這個字也可以念得出來,以我們教華語來說,外國人最常反應的就是漢字太難,其實只要是初學者都需要花很多時間去學寫漢字,無形中可能會減少體驗漢字之美的樂趣。

     

        本文作者發明了一套「國文轉台音系統」,先轉成台語文句,在進行變調、韻律跟語音的處理,我個人還蠻贊同此一作法,如果將羅馬拼音標在國字後面,那讀者自然而然會唸出正確的音,也不用另外找台語字,而且在字形不統一的情形下更是混亂,之前曾有打過台語逐字稿的經驗,除了將所聽內容打出來外,還要去尋找相對應的台語字,這對我來說算是一大挑戰,如果將來這個系統真的付諸實行,將可解決此一問題。

     

        以詞為書寫單位來討論的話,以前都會用每個音節去找字,為此有些人會使用冷僻的文字或造新字,但作者建議使用這套轉音系統,在漢字後面直接標出想要念出的羅馬拼音,這樣就可免除又要多學漢字的問題。至於外來語方面也可直接寫出來,像現在很多連續劇用到英文名字時,字幕也都用英文呈現,這就是此論點跟現實生活結合的鐵證。

     

        為了使這套轉音系統更方便易懂,作者還創了一種「美式拼音」,加上國台語混用的聲調,希望使這個系統更加可行,無論以後會不會採用這個方法,都是想要降低漢字不好學、不好寫、不好懂的弊病,相信經過學者專家長年研究分析,一定能找到讓台灣人、海外華人,甚至外國人較能接受的方法,藉此讓中文更普及,讓中華文化更發揚光大。


     

     

    李詠梅《華語教學的現況與討論》心得報告

    應華105李詠梅40185032I

      由於全球化互動影響與亞洲經濟的崛起,加上中國近二十年來的改革開放,華人經濟的活絡,「中國熱」同時帶動起「華語熱」,全球學習華語的人口與學習群體,不再僅限於海外華人,更多全球非華人族群的學習華語文熱潮,從成人往下延伸至兒童,華語越來越盛行已經是一定的未來。

      在歐美、紐澳,華語的學習已經超過日語;而鄰近的亞洲地區含日韓、越南等國華語也超越了英語學習,而在其餘東南亞各國華語也成為僅次於英語的第二大外語。其中,陸陸續續有很多海外華人要求子女要學習華語,也有部分商人為了和華人做生意而學習華語,目前世界上約有一億人口在學習華語,所以華語教師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需要討論及檢討的問題勢必不能再拖。

      1956 年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的成立,當時只有 12 個外國學生,成立至今五十餘年,累計結業校友高達四萬餘人,遍及世界七十餘國,不但很多傑出的外國學生,更替台灣華語文教育達到了一定的宣傳效果。目前台灣共有26 所大學分別設立華語教學中心,台灣每年平均招收約六至七千名外國學生,並且仍逐年增加中。透過和外國學生的交談,我們得知了一些他們為什麼會選擇台灣來學習華語文:第一他們認為台灣政治較穩定,第二是社會較開放自由,第三是生活環境較易溝通融入,第四也是台灣最值得驕傲的,是台灣人的人情味濃厚,非常善待外國來的學生,讓他們在異鄉也能感受到溫情,是他們選擇台灣的主要原因。

      但台灣華語文教學相關系所現階段發展過程也遭遇一些問題待改善,例如:專業華語文師資極度欠缺、語文教育與科技等相關領域學術整合不夠、華語文學術理論研究多於應用理論的研究、華語文課程架構與能力等級綱要需要專業與科學性的研議、華語文專業課程教科書籍欠缺系統性的出版、安排學生境內與境外的華語文實習不易等。以上種種問題,我認為教科書方面是比較迫切需要改善的問題,無論是僑生還是外籍生,他們的教材程度落差太大,導致學習不易,對學習華語文失去信心。

      目前每年舉辦的國際華語文研討會都會有很多華語文教師分享教學經驗或是教材,透過互相的切磋分享,能更精進現今的華語文教學,我也曾經在研討會聽過很多老師獨特的教學方法,例如:語文分開、結合遊戲、教授文言文等等,各種不同的方式沒有一定好或壞,只有學生接不接受和學習成效好不好的分別,我們作為學生必須透過學習的方式找出未來最適合的教學方法,提倡華語文。

      總而來說,我認為我從這篇文章看到華語文教學無限的未來,如果能改善其中的一些缺點,我想能讓華語熱更盛行、更廣泛。

     


     

    以英語為國際語之義涵與教學觀 40085041I彥蓁

     

    全球化的浪潮縮短了世界的距離,國與國間大規模接觸往來的同時,民族文化的界線也逐漸模糊隱退。全球化勢將重新界定我們生存的時代,而英語的使用

    是背後重要的推動力量。面對未來全球日趨緊密依存的政經、科技、文化交流,使用英語的人口和文化以及英語所扮演的角色也愈將多元化。但英語的使用不只是單純的溝通工具而已,它還承載使用者的歷史文化、意識型態及價觀,所以EIL 希望非以英語為母語者既能使用英語達到跨文化溝通目的,與國際社會接

    軌運作,同時也能發展該文化使用英語的特色,成為其語言認同的一部份。而EIL 所牽涉議題就包括英語的所有權、英語相互理解的建立、文化認同以及適於

    當地文化環境的英語文教材教法。

     EIL 的理念落實到英語教學的行為上會與傳統ESL EFL 的情境有所不同。ESL EFL 皆是以英語為母語人士作為學習的最終典範,服膺西方國家所

    發展出的教學理論和教材教法,較少提出質疑。而EIL 是與後殖民主義的觀點相符應,反對西方國家的文化剝奪和宰制,也強調擺英語系國家的意識型態藉由

    英語教學加諸本國的影響,而是以台灣的情境和需求為起點,致力建立本土英語教學文化的主體性。

    EIL 的視角觀之,源起於西方而風行全球的教學法CLT 在台灣實施仍有諸多文化和社會因素的困難,其中全英語的教學可能缺乏效率並貶抑母語和本地

    教師的地位,不如穿插使用中文,以增進學生的認知理解。另外,台灣的教師應該設定合理實際的教學目標,我們既無需也無法把學生的英語訓練得跟英國人或美國人一樣,而是應思索如何培養學生有效的跨文化溝通能力,其過程不但可建構新的語言文化認同,更需保留自我的語言文化認同。例如中文的口音就不宜視

    為一種發音上的錯誤,只要英語交談時能達到相互理解、表情達意無礙,母語口音不一定非如原罪般去之而後快。在教材容的編撰選擇上,全球和本土文化題

    材亦應兼容並蓄。最終的教學目標在於讓學生能使用英語來思考表達其全球的寬宏視野與台灣的文化思維,在地球村中成為兼具國際觀和本土意識的公民。


     

    台北市做為華文學習環境                      40085041I賴彥蓁

     

    看完了本篇研究論文及研究者的多篇訪談後,對台灣成為華語教學環境有了更多的認識。繁體字本身具有圖像意義的美感,同時也較簡體字具脈絡可循。根據本文統計,華文學習者們選擇來臺灣的理由,「希望學習繁體字」一項列名第二。訪問受訪者也表示,繁體字本身保存的文化意味較濃厚,同時也是臺灣最具特色的部分。總體而言,繁體字對於臺灣華教市場來說,的確會影響到以商業利益為主族群選擇來臺的意願。相對而言,若臺灣將此一特色加以發展、推廣,便能形成吸

    引部分華文學習者的拉力。

    在臺華文學習者對其師資滿意度普遍偏高,但仍有學生表示,師資滿意與否仍取決於教師而定。關於教師教法部分,學生各自有各自的喜好,同時,臺灣的

    教師教法亦呈現多元發展,不限於特定單一的教學方法。由於臺灣為一民主自由社會,故培育出的教師往往呈現多種不同的面貌,當以此為臺灣教師之優勢,若能將之發揮,便能因應各式學生喜好的教法,將臺灣作為一個多選擇的華文教師市場。

     華文學習者對臺灣的華教教材給予正面評價, 然而在數位教材方面,目前多以海外為發展目標,推廣對象亦在海外,不以國內華文學習者為主要客群,而國內華文學習者的使用率亦相當低。應將廣受好評的數位學習軟體於國內推廣,使臺灣的華文學習者亦能受惠於此。

     有次偶然在一篇文章看到作者分享台灣推動華教的swot分析,看了之後有一些感觸,台灣若能積極發揮優勢改進劣勢,必能將華語文教育發展得更好。Swot分析如下:

    臺灣推動華學習SWOT分析

    優勢(Strength)

    1) 台灣的教學品質較佳;教學歷史悠久,品牌形象良好2) 生活形態自由民主、學習環境資訊開放3) 各國具備華語專長人士多曾在臺灣學習,具有指標效果

    4) 僑校關係較深厚全美親台僑校650所親共僑校150所5) 正體字教學較易深入瞭解中華文化,對於中高階課程教授較具優勢

    劣勢(Weakness)

    1) 華語教師人數、教材數量遠少於大陸2) 教師薪資要求高於大陸3) 外派教師缺乏以當地語言溝通能力(英語系國家以外)4) 缺乏整合性政治經濟及外交力量的整體策略5)正體字教學在初期易引起學生抗拒

    機會(Opportunity)

    1) 多國政府多已編列預算開辦華文學習課程2) 目前美國大學入學考採用的SAT Chinese,以及AP考試都採正簡並存方式,正體字仍有使用空間3)大陸外派師資良莠不齊,台灣教育部實施對外華語能力認證考試

    威脅(Threat)

    1. 中國大陸藉外交優勢,在各國推動漢語教學2. 大陸廣設孔子學院(目前已有500所以上)3. 大陸以人海戰術派教師赴海外,近乎免費4. 大陸積極吸引台灣資金、技術、行銷管道

    臺灣推動華文學習的前瞻

    1. 堅持正統中文特色2. 與國際語言教學標準接軌3. 摒棄中文熱的不當迷思4. 不斷提昇教學品質--教材、師資、測驗5. 與觀光產業結合6. 應用國際貿易市場趨勢


     

          吳淑禎    「外國人來台學習中文動機之研究-

    以師大語言中心為研究對象」(陳心妤、吳蔚旻) 

    應華系103級_499850664_吳淑禎 

     

    隨著全球華語熱的狂潮,華語教學成為大家爭先恐後學習的語言,因此而帶動台灣及中國內地這兩個以華語為主要語言的地方成為熱門及理想的學習華語之地。然而,外國人在選擇去哪學習華語時,面對這麼多地方,該如何抉擇呢?台灣、北京、上海、香港、新加坡等地目前都是最夯的學習華語之地。作為台灣學生,我們也該知道台灣有什麼吸引外國人前來學習的優點,同時也要知道它的不足之處,並加以改善,務求做到最好,吸引世界各地的華語熱愛者前來學習。 

    透過問卷調查的方式,讓我們知道了外國學生選擇來台灣學習華語的原因。他們普遍認為台灣的學習環境好,治安也較好,而且台灣人較熱情、語言課程規劃也很完善、相較於其他國家,台灣的地理位置適中等等這些都是台灣吸引外國人的地方。由此可見,這些都是台灣自身的優點之處,假如能持之以恆,繼續把優點發揚光大,相信假以時日一定可以吸引更多外國人選擇來台學習華語。 

    對於外國學生對台灣的最初瞭解,作者也進行了問卷調查,得出的結果是人口多、安全、有意思、對外國人友善、熱情、潮濕等等。當我看到這些結論時,立即產生了共鳴感,原因在於本人是來自香港的僑生,和絕大多數的外國人一樣,對於台灣最初的印象也是大同小異。對於台灣的認識,只不過比他們瞭解多一點點而已。 

    另外一項問卷調查也讓我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感──外國學生對台灣不滿意之處。這項調查對於改善台灣目前的華語學習環境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數據,它是使台灣成為更優質的華語學習國家的重要依據。在眾多的不滿意見之中,最之得一提便是測所數量不足且髒亂不堪。可能對於大陸的某些地方來說,台灣的測所可算非常乾淨,然相對於香港來說,台灣的廁所無疑是髒亂不堪的。這點雖然很瑣碎,然假如能連細微的小細節都一一做好,便是向成功邁了一大步了。 

    總而言之,相對於大陸來說,台灣這個地理面積不大的小島嶼之所以能吸引外國學生前來學習華語,它的優勢之處不言而喻。美麗的風景、可口的美食都只是陪襯,治安好、語言課程規劃好等才是主角。因此,台灣應繼續發展其優勢,完善其不足之處,以吸引更多來台學習華語的外國學生。

     


     

     

    賴京麟《外國人來台學習中文動機之研究-

    以師大語文中心為研究對象》心得筆記

    應華102 498850382

      亞洲地區為華人文化最主要的發展地區,有華文學習環境的國家除了台灣之外,中國大陸、香港、新加坡等也在選擇範圍,而根據估計,每年約有一萬名外籍學生在台灣學習華語文,全台共有二十多個大學附設華語文(國語文)教學中心。此份報告以問卷方式進行,問卷調查有一定的限制和問題,又僅以師大國語中心為研究對象恐怕不夠全面。儘管如此,根據調查資料結果,吸引外國學生來台學習中文的主因為價錢和距離,尤其是亞洲地區多是地緣的吸引,而也有不少人是經由家人或朋友的介紹選擇到台灣學習中文,由此可知其實台灣的華語文教學有一定的口碑,能吸引外國人慕名前來。此外,此份調查報告最後的滿意度結論顯示,來台學習的外國人認為台灣的環境比原先認為的髒亂了一些,空氣汙染也較嚴重,人口非常多,但這可能是因為只在台北市區調查,世界各地的大城市多少都有環境污染的問題,因此這應該不至於構成使外國人不願來台學習的原因。

      看完這份資料後覺得,其實台灣的文化特色還是很吸引人的,雖然有不少人會認為中國大陸的文化古蹟比台灣多太多了,但是台灣特有的夜市文化和小吃等都是值得發展和吸引外國人前來的,尤其是亞洲國家,地緣加上治安等的考量會讓許多亞洲國家想學中文的人選擇台灣,除了日韓之外其實東南亞國家不少學華文的人也會選台灣,很顯然的是一個可以開發的市場。

     

     


     

    《以愛之名:翁山蘇姬The Lady》心得》…………應華103 劉莉燕

     

    《以愛之名:翁山蘇姬The Lady》是一部政治人物的傳記式電影,因為緬甸是一個總統制國家,所以拍這部電影主要就是針對緬甸現在的政治。緬甸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及冷戰時期,緬甸由吳奈溫將軍一直專政。1990人民議會選舉出來的代表們組成了一個以恢復緬甸的民主制度為主要任務的緬甸聯邦國家聯合政府。該政府為流亡政府,現由山溫所帶領。緬甸聯邦國家聯合政府實際上只擁有相當有限之權力,且被緬甸軍政府宣布為非法組織。拍了這部電影讓我們全世界更加瞭解到緬甸的正面負面一切。而且這部電影最吸引我的是各位厲害的導演們,在電影成功下的導演集合在這部“以愛之名”中,讓我更驚訝更有興趣。

    電影的開頭帶我們看了緬甸的漂亮,四海的山水風光,一望無際的平原和遼闊的遠景讓人心曠神怡,接著配著年幼時的翁山蘇姬和他爸爸翁山將軍的聊天對白,大略的了解了緬甸的政治面,也給人們一絲絲的不安感,開頭的精彩帶給了我對這部電影的興奮。接著在翁山蘇姬和他爸爸翁山將軍的聊天下,讓我們大概瞭解緬甸的政治狀況,人們都說父親與女兒是上輩子的情人,所以父親與女兒相處總是有一種近乎男女愛情的細膩疼愛,翁山將軍雖然才出現一下下,但他沉穩內斂的表情和對女兒的溫柔話語給人一種堅定和勇敢的感覺,讓我們看到未來翁山蘇姬的果敢風貌,也有些許的傳承意味。我對這部電影影響深刻的就是翁山蘇姬的堅強和勇敢,使我們每個女生都該學習的好榜樣,她就堅持與努力讓我們女生們更是感到驕傲,更是該學習。總言來說電影開頭很精彩,劇中也帶給了一些刺激的感動,有著眼淚,心血的魅力,真讓人看了這部電影忍不住想幫翁山蘇姬。這部好的電影老師來跟我們分享真是珍貴,好看又精彩還有瞭解到東南亞的國家政治,更是學習到更多東西。

     

     


     

     

    1967年“6.26”排華事件與緬華社會研究—心得  李茂冬499850509應華103B

     

         本論文主要在講解1967年6月26日緬甸首都仰光發生了排華事件,起因是因為北京 “文化大革命”的 “革命外交路線”被緬甸人奈溫用來轉移國內民眾對軍人政勸不滿,緩解政治合法性的危機.當地華僑為了保護自身安全,而隱藏自己是華人的身份.儘所皆知除了北韓,緬甸就是一個孤立獨裁者的國家,而在這種獨裁者的治理下,人民的日子可想而知,簡直就是動蕩不安,混亂,封閉,落後且民不聊生,我覺得華人在緬甸似乎是一個長期被緬甸當地人欺壓的狀態,常常聽到很多不公平的事情發生,縱使這次排華事件,儘管眾多華人被害,被摧毀,還是得不到國際的任何關注,那些被害人只也無人替他們申冤,而這次暴動,也逐漸成為歷史,人們只會越來越淡忘.奈溫執政後,搶奪華文學校,全國推行 “緬甸式社會主義”我覺得他的一意孤行給人們造成了極大的恐慌,他的目的就是充分表現他自己的權利,軍人的手法,強制制服人民,達到其政治目的。就算是緬甸當地人大學生在街上遊行示威,他也會派他的軍隊壓陣,毆打,我想被抓走的那些人,下場可不是我們能夠想像的,緬甸社會那麼黑暗,誰知道誰能活著看到明天的太陽。也許我們所知道的只是表面,不為人知的事應該極多。

         那些愛國的知識份子,支持毛澤東的華人更是陷入深不見底的深淵,他們排華,襲擊,抄家,強行搜查,搶劫,便是少不了的暴動必發生的情節,看到這些事情發生我們真的只能袖手旁觀嗎?為什麼華人就一定要收到那麼多恥辱,他們什麼時候才會有同理心,雖然緬甸跟中國是交邦,但是發生這種事,中國也不會出手相助,只能任由緬甸人對第二次世界打戰淪落到緬甸的華人,不斷的欺淩,毀滅,生活在那個時代,就好像在地獄一樣,痛不欲生,他們掙扎,卻又無能為力,“怪中國不能解決問題,自己國家沒有用”(寸守斌2005.12.7)華人社會造成傷害及損失後,華人漸漸遠離政治,或轉向支持台灣,而華人也開始遵從“緬甸社會主義”開始穿沙隆,拖鞋,這種選擇是對的,因為人在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好漢不吃眼前虧,既然無力對抗他們,那就乖乖遵守他們的法律,縱使心裏有千百個不願意,還是要唯命是從。遇到6.26排華事件,華人更要小心的保護自己,因為我們要從 “落葉歸根”到“落地生根”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華語教學的現況與展望 應華103B 499850676 龔加桃

     

             皆因「中國熱」,造成了「華語熱」現在不只海外華人,全球非華人的族群都掀起了學習華語文的熱潮,不限於年齡、使用場域都需要的語言文化,聯合國更將華語列入六大工作語言之一,華語文是現今僅次於英語的強勢語言。

    現在世界華語教學主要以亞洲地區和北美地區的發展較完善,可能因為需求大所以其國家對華教有相當不錯的計劃,透過不同的機構設立漢語教學中心、大學的中文系、華語學習課程和中文學校等。

            可是不同地區的華文教育面臨著共同的困難,主要是缺乏統一規範、人才斷層明顯、師資嚴重不足、教師待遇低下、專業素質不高、各類教材短缺、教學環境欠佳、教學設備陳舊、教學方法落後、學生素質不齊等。就東南亞地區的華語師資而言,當地普遍產生教師人數不足、年齡偏高、學歷偏低、華語文知識欠缺、教學專業訓練不夠、理論基礎薄弱等現象。但是當地華語教師亦具備獨特的優勢是,多數能熟練運用當地語和華語,均有習得第二語言的親身經歷,能掌握兩種語言文化的異同,容易抓住華語教學時的重點與難點。

            現在的華語教學的確還有不少的發展空間。雖說台師大是全台華語教學的始祖,校內的國語教學中心已有50多年的歷史,最早成立於台灣的華語文教學系所也是台師大創辦的,2007 年台師大更成立了「國際與僑教學院」,系所包

    括應用華語文學系、國際華語與文化學系、東亞文化暨發展學系、國際漢學研究所、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及華語教學研究所僑教與海外華人組等。

    我身為應用華語文學系的學生,在短短的學習期間,我也感受到當一個華語教學者的一些困擾,文中提到,未來台灣各大學語言中心需要加強的是華語師資專業的定位與素養的提昇;我們學東西比任何專業都來的豐富、多元,可是內容太多,太多元,我根本不知道我的專業在哪裡,系上每年的課程重心都好像不太一樣,雖然我學了很多身為一個專業華語文教師應有的知識卻沒辦法告訴別人的我專業是什麼!老師只跟我們說:我們是英文系跟國文系結合出來的精華,所以我覺得要有好的華語師資,應把學習重心找出來、專業的定位又在哪裡,才能夠進行良好的華語師資教學。

    皆因「中國熱」,造成了「華語熱」現在不只海外華人,全球非華人的族群都掀起了學習華語文的熱潮,不限於年齡、使用場域都需要的語言文化,聯合國更將華語列入六大工作語言之一,華語文是現今僅次於英語的強勢語言。

    現在世界華語教學主要以亞洲地區和北美地區的發展較完善,可能因為需求大所以其國家對華教有相當不錯的計劃,透過不同的機構設立漢語教學中心、大學的中文系、華語學習課程和中文學校等。

        可是不同地區的華文教育面臨著共同的困難,主要是缺乏統一規範、人才斷層明顯、師資嚴重不足、教師待遇低下、專業素質不高、各類教材短缺、教學環境欠佳、教學設備陳舊、教學方法落後、學生素質不齊等。就東南亞地區的華語師資而言,當地普遍產生教師人數不足、年齡偏高、學歷偏低、華語文知識欠缺、教學專業訓練不夠、理論基礎薄弱等現象。但是當地華語教師亦具備獨特的優勢是,多數能熟練運用當地語和華語,均有習得第二語言的親身經歷,能掌握兩種語言文化的異同,容易抓住華語教學時的重點與難點。

    現在的華語教學的確還有不少的發展空間。雖說台師大是全台華語教學的始祖,校內的國語教學中心已有50多年的歷史,最早成立於台灣的華語文教學系所也是台師大創辦的,2007 年台師大更成立了「國際與僑教學院」,系所包

    括應用華語文學系、國際華語與文化學系、東亞文化暨發展學系、國際漢學研究所、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及華語教學研究所僑教與海外華人組等。

    我身為應用華語文學系的學生,在短短的學習期間,我也感受到當一個華語教學者的一些困擾,文中提到,未來台灣各大學語言中心需要加強的是華語師資專業的定位與素養的提昇;我們學東西比任何專業都來的豐富、多元,可是內容太多,太多元,我根本不知道我的專業在哪裡,系上每年的課程重心都好像不太一樣,雖然我學了很多身為一個專業華語文教師應有的知識卻沒辦法告訴別人的我專業是什麼!老師只跟我們說:我們是英文系跟國文系結合出來的精華,所以我覺得要有好的華語師資,應把學習重心找出來、專業的定位又在哪裡,才能夠進行良好的華語師資教學。

     

     


     

     

    英語全球化脈絡裡的台灣英語教育 應華102 洪琬茹 498850162

     

    這篇文章對我來說幾乎是最印象深刻的一章,這篇文章使我感到受益良多,文章雖然引用很多語言學者的研究、看法,但在我感覺上卻彷彿有著哲學、規範面的思辨:原來我們都深陷標準英語的霸權之中而不自知。

    以往台灣的英語教育往往認為說英語在發音腔調上必須盡量學習母語者,降低自己母語的口音干擾,但我覺得文章中提及的學者Jenkins主張的學習英語可以保留自己的腔調,甚至使當地英語成為具有特色的區域性英語,因為弱化自己母語腔調是艱難也且不必要的。「區域性英語」的主張,在新加坡和印度已經逐漸成功實行,世界各國已經逐漸認同英語的典範應該是多元,而非由歐美國家單一標準的。

    直到不久前我還認為台灣的英語教育有逐漸改善,變得更具國際競爭力,然而從沒想過的盲點是,我們一味追求聽說讀寫的所有特色都應該學習英美式英語,那我們本身文化的認同是否會在無形中流失?有一個吊詭的現象是,當台灣人說的英語不夠像英式、美式英語時,連台灣人自己都會取笑對方這是台式英語,而非像印度、新加坡等國,驕傲承認自己的英語是具有區域特性的,而是因台灣人發音有帶有母語口音,不標準而取笑之,其實已經變相的暗示出台灣人覺得自己的語言地位是較低的,說的一口標準英美式英語才是唯一正確之途。

    台灣的英語教育似乎如文中所說的,較重視微觀的教學技術如何改進,但對於英語教學本身定位的問題,則是政府當局從來沒想過,也沒有魄力做到的。當然,台灣因為國際地位特殊,不像印度或是新加坡的國際主權地位不被懷疑,但若是對外宣稱其英語模式為台式英語,未必能受認同,然而,若對於外來語言過度推崇,則會如支持本土文化學者所批評,喪失國族文化認同自信,因此我覺得台灣的英語教育定位是一個需要多加思索的課題。


     

    外國人來台學習中文動機之研究-以師大語文中心為研究對象  應華102洪琬茹498850162

     

        本文是由幾名高中生做出對台師大的外籍學生做出的問券調查。目的是希望可以探求外國人選擇來台學習而非中國大陸或他國的原因、台灣提供的學習環境如何?藉此了解台灣最大的優勢以及外國人對台灣的期待與見異在哪裡。這是一份簡單的實地抽樣訪談,也許準確性有待評估,卻因為是實地走訪調查而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我認為此分論文主題簡明扼要,目標明確,連高中生都可以想出並做到的事情,我們更應該顧全。以下針對兩點做觀察。

    一、學習中文的原因

        學習中文的原因,我們不可以僅是粗淺的認為因為「中國崛起」所以帶動「全球華語熱」,就再也不去關注最根本的原因:學生為何來學習華語。這始終是我們最應該時時重視的並且利用的,藉著學習華語人數的攀升,相關教育在宣傳方面將更輕鬆,不必費太多力,然而被動等待學生來學習是不夠的,我們除了必須定期調查明白學生學習中文的原因何在,每一段時期也可以重新針對不同目地的學習者設計較符合該需求的學習環境、學習教材等。

    二、台灣對該學生具備吸引力的原因

        一分有效的問卷調查可以幫助我們直接了解受訪者心中真正的想法,也許我們可以藉此了解台灣對外國人的吸引力何在?一如以往,台灣聞名於世界的印象即台灣是治安良好、交通便利、對外國人熱情友善、有美麗風景的國家,然而我在其中發現了一點優勢相當特別,「台灣的地理位置,離家鄉較近」。從這句話可以看出一件事情:來台學生其實很多都來自亞洲其他國家。雖然近年來來到台師大的歐美籍學生有增加趨勢,但大部分學習華語者還是以亞洲學生為主,離家近雖然為一個不可更改的變項,但我們必須注意的是如何繼續保留許多亞洲學生選擇來到台灣就學的優勢,因為在未來亞洲國家如泰國、印尼、越南、菲律賓將是世界發展最快的幾個開發中國家,在當地發展快速的情況下,會有越來越多人願意並且有能力來到國外就讀,因此我們可以將此優勢保持並發展,強化自己的優勢並且強烈推銷,將有助於吸引更多人前來。

     


     

     

     

     

    華語教學的現況與展望   應華102 洪琬茹 498850162

     

        由於華語文教學在世界各地受到越來越多重視,且聯合國將之列為六大工作語言之一,全球龐大的教學市場讓我們不能不正式現今台灣的華語教學狀況。

        台灣師大國語文中心為全台灣最早開啟華語文教學的發源地,歷經數十年發展,學生數量及教學品質都以逐年漸增,且此發展趨勢看來未來也是令人期待。然而,過去台灣教學環境相較於中國大陸的優勢已經逐漸不如以往,近來中國大陸政府積極主打對外漢語教學,且在國內逐漸採取開放,台灣華語教學應如何在中國大陸的競爭下生存,已經演變成一個重要的議題。

        該篇文章中提到了數項台灣與言中心發展上遇到的困難,都是現狀上亟需解決的。以宏觀的發展來看,台灣國語中心的數量雖然有成長,但在整體比例上依舊不高,且最為令人詬病的是多數國語中心教師多為約聘制,許多尚未納入正式編制的教師,無法享有較好的待遇或是工作穩定的保障。目前政府雖有相關負責機構,但無法有力地替華語教師爭取權益,或是有前瞻規畫,提供現任教師或是有志從事華語教學者更多進修機會。此一結果將阻礙優秀人才的進駐,且教師流動率若是過度頻繁,在教學上將會造成課程的斷層,且學生也會發生在學習時的狀況一再中斷,一再必須重新適應新教師的問題。

        我認為在中國擁有龐大資源以及影響力的情況下,台灣教師的出路可以朝向教學精緻化、專業化來發展。以教材跟教學面,可以依照國別、依照語種、年齡、職業設計專屬的系統教學,如此可以增加自己競爭力,若是發展得好也可以成為台灣教學的一項主力。

        至於行銷台灣的華語教師,我覺得首要之務就是盡快將華語教師執照推廣出去,首先要先將考試內容發展完善,為師資奠定基礎,然後對外利用官方/非官方做多一點的宣傳,如此一來,外界會知道台灣有這個職照,且教師經過政府把關,皆具有一定水準,也會肯定台灣在華語教學的用心,未來,要在華語文教學上走長遠的發展,才不是不可能的。

        華語教學在台灣的相關研究起步較晚,教師數量少,素質也不均,且華語教學對外宣傳也不多,種種不利因素都有待我們去克服。

     

     


     

     

    應華102  498850215  張慈芬:華語教學的現況與展望 

     

      「華語教學的現況與展望」,上一次看這一篇時約是大一初進應用華語文學系時,那時邊看邊興奮,深感前途光明;四年級的今天再次讀了同樣的這一篇,同樣的激動,並且,為曾經的擔憂、茫然重燃了希望。再一次無比的熱情,我相信機會無限,嘗試,就勇敢嘗試!Everything is possible!

         搭著時代變遷的列車,我們趕上了全球華語熱的時代。過去幾年至今,常常逢人就被問及就讀科系,「應華系,應用華語文學系,教外國人中文的。」大部分的人通常未聽聞應華系,首先露出疑惑的眼神,在我主動解釋後,對方立即表現出興奮雀躍,直直稱讚並說道學中文是當今趨勢,沒錯,大家都有一樣的認知,但是身為潛力華語教師的我們更需要知道的是:「機會在哪裡?」於是,面帶著笑容點點頭說是,心裡卻是問號、問號、問號。那麼還是先回到起始點吧,普遍的概念、認知不夠具體又顯不出專業,試問「當今學習華語的人口數?」「華語教師的需求量?」如果透過實際的數據可以更有力的呈現華語教師的高需求量,同時對於自己也會更有信心。然而眼前的資料都是歷史了,我們承載的可是熱潮呢,資訊總是不斷翻新,所以自己當然要隨時更新、關注趨勢並且更重要的:做好準備,如此才能把握住機會。文章從台灣本地華語教學現況說起,首先各大學語言中心:目前台灣的各大學語言中心教師聘用制度既以約聘,未納入正式編制,又幾乎都持續聘用資深教師,如此之不穩定的飽和狀態內部也有許多改善空間,例如教材、教法等的創新、多元,尤指數位應用能力。因此,或許應該開放公平競爭,讓新秀華語教師也能展現其專業。再來提到華語文教學研究系所,這個領域的龍頭當屬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而我們目前所就讀之應用華語文學系也是領域中的一份子,從2007年第一屆,轉眼間,2009年入學屬第三屆的我們如今也大學四年級了,而這樣回首,必須肯定的是,我們不斷的進步中。「以華語文做為第二語言(或外語)專業化、學術化與國際化的華語文教學制度,並加強華語文教材及教學法的研究與推廣,培育海內外一流的華語文教學及僑教師資,尤其近來發展全球華語文教材及華語文能理測驗,注入新觀念與新視界,並研發未來華語教學科技與媒體的應用,與國際華語文教學接軌」是的!這就是我們的目標,而我們在學習著!同時,文中提到所遭遇的問題也確實是我們不斷尋求方法改進解決的,例如專業華語文師資的欠缺,因為過去沒有如此的師資培育,所以教師必定要能夠專業融合、發展;又如語文、教育與科技等相關領域學術整合,語文,中文與外語,然而語文沒有範圍,能深能廣當然益善,教育,由於華語師資非國內之師資培育體系,因而教育學分之認可制度似乎沒有規劃,科技,就讀應華系學生都出身文科,不一定都擅長科技,所以這方面就要多多培訓了;再如華語文學術理論研究多於應用理論的研究,應用,最終還是要應用,否則紙上談兵也無濟於事,期待日後之發展!還有,華語文課程架構語能力等級綱要需要專業與科學性的研議,從剛入學到現在,系上的課程不斷的增修,每年都會有一定幅度的改變,因此每一屆的經驗不一定相同,不過,一年一年的建立,相信課程的發展會越來越完善的!至於學生境內境外的華語文實習,曾經是羨慕著學長姐到各國去實習,如今我也親身經驗過並將再次前往另一個國家,很感謝系上老師為我們爭取需多機會,讓同學們能橫跨各洲、各國、各教育階段去實習,大學能有這般經驗很難得,所以自己應該把握並積極爭取。第三與第四是民間華語文學術團體以及公部門單為與華語文教學,內容提到幾個重要的機構如「台灣華語文教學學會」、「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等在推動台灣華語文教學的各層面發展,對我們來說,這些應該要成為我們的常識了,並且要關心其有無最新資訊、發展等。「教育部國際文教處

    」、「對外華語工作小組」、「僑民教育委員會與僑務委員會」等單位,我們也要密切注意,因為其中有許多對我們很有利的資訊管道。教育部近年對於華語教學領域的長遠性政策與規劃逐漸明確落實,例如「對外華語教材研發」、「華語文教師輸出計劃」、「國際學術合作」……等,我們也可藉此許多政策而得到許多機會。無論如何,天助自助者,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

        機會?全世界都是機會!所以由我自己決定!閱讀著文章中所言各洲、各國家、橫向縱向的教育機構,全世界都在學中文。迫不及待!那麼從何開始呢?我想先鎖定目標,例如一個國家,然後搜集相關資訊先對該國華語教育發展有基本的認識,如同這學期的小組報告一樣,老師如此的引導是一個很好的方向,接著可以透過一些公家或私人的管道聯絡,然後就是希望了!一定會有辦法的,甚至無中生有都是可能。接下來才要開始!我們現在所知的一切也許告訴我們只剩多少機會,但我們不知的更大一部分藏有著無限的機會!

     


     

    香港政府語文教育政策 499850626 蕭偉騰 應華系103B

     

         本論文作者徐慧伶女士闡述香港自1996年始,成立語言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一直奮力將兩文三語推廣,不但推廣母語(粵語)教學,而且十分重視英文教學;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普通話的語言政策成為香港中小學生必修課之一。正式架構起“兩文三語”:粵語、英文、普通話(華語)。之後進一步舉例荃灣小學、青山天主教小學、保良局陳守仁小學、聖士提反書院附屬小學在落實與實踐“兩文三語”的計劃上,成效不凡。其中特別加強學生的英文教育部份,如有“英語教學支援計劃”,該計劃中引進不少外籍教師,負責到各個學校進行英文教學。另外,論文也指出香港教師需要定期做評估,包括中、英文語文測試,師資培訓十分嚴格;而教師亦需要參加不同領域進修,以增加教師的專業與知識水平。

         這裡先簡單闡述一下香港學校的情況:2009年之前,香港實行小學六年、中學五年、預科一或兩年、大學三年的英式教育制度。小學到中三為免費教育。中學五年參加畢業考試,稱為中學普通會考,預科畢業參加高級程度會考。香港的大學基本採用英式教學體系,全英文教學,使得香港高等教育達到國際水準。另外,各個學校可按照教育局的規定擬制適合學校的主要語言教育,找學生的程度可分為:中英學校(出英文課之外,其他課程皆用中文教授)、英英學校(出中文課與其他外語課之外,其他課程用英文教授)。20099月,香港正式推行334新學制(即3+3+4新高中學制),學生在完成三年初中及三年高中課程後,須參加中學文憑考試,達到一定水準後,便可入讀四年制的大學學士學位課程或其它專上課程。20069月入學的中一新生將是新高中學制的首批學生。實行新學制後,香港高校將和內地高校一樣實行本科四年制。雖然學制更改了,但是語言政策還是不變的,學校可以繼續實行主導教育的語言,只是新學制中,普通話課程被取消在文憑測試中報考。進一步說,教育部取消了文憑試中普通話測試的項目。其他則沒有改變。

         英文方面:香港語言政策的實施,一直以為都備受中外教育界的關注,其重視學生英文教育的政策更是收到很多教育學者的好評。北京師範大學溫植勝教授在《香港語言教育政策的回顧與反思》中便提及:香港教育強調兩文三語的能力,是香港在國際上一大競爭優勢。其實,我本身就是在這種教育體制下成長的。當初移民香港,開始了長達五年的香港中學生涯。我本身的學校是一所中英文學校,儘管很多課程都用中文上課,還是倍感壓力山大,尤其是英文課程。在2000年前的大陸,英文教育還不是那麼盛行,學生幾乎很少學習到實用性的英文。但是,我一來香港上學就要面對那些如天文般神奇奧妙的符號,實在吃不消。當時學校有專門的英文輔導班,針對新移民學生,這對我們來說,簡直就是一種大恩惠。老師非常細心,從基本的發音與對話學起,一年下來,我基本聽懂了簡單的英文對話。另外,學校的英文課老師都是英文人,每天上英文課之前都會叫程度比較不好的學生上臺讀句子、課文,這樣可以聯繫我們的發音。下課之後,老師會找任何藉口讓你留下來跟他聊天,練習寫250字的英文作文,兩年過去了,英文真的由當時的不及格到及格,再從及格到良好,良好到優異。五年下來,我已經可以寫一千多字的英文作文,還參加過英文朗讀、作文、對答等比賽。一個從24個字母都不太懂的孩子,一直到可以流利操縱英文的人,可見,香港英文教育的政策不是兩得虛名的。

         普通話方面:香港教育局在2009年之前的會考都將普通話列為選考的項目;新學制的文憑試卻將其取消。我認為這是不恰當的做法。雖然,被取消選考的普通話科對香港本地學生沒有任何影響,但對新移民的學生來說,影響太大了。其一,新移民學生對中學課程不甚理解,並且全部是繁體字,讀起來壓力較大,而普通話課可讓他們較放鬆;其二,香港本地學生英文程度較好,新移民學生在英文部份會略輸一籌,只有靠普通話科才能幫他們爭取多一些分數,不會產生自卑感。讀中三時,我有一個天津同學,他的普通話很好,英文較不理想,他是個十分上進的學生,每天學習英文的時間幾乎超過12小時,可是,他的基礎不扎實,使得他無法排進前三名,學校的普通話科只是選修,不算分數,故此,他一直很沮喪。中五會考時,他報考了普通話科,成績斐然,結果拿了A級,他高興到跟我大叫說:“蕭偉騰,如果不是普通話科,拿第一名的就不是我了!”因為普通話科的考試,每年文匯報都會統計全港各校學生普通話流利程度,並且每年會舉辦普通話朗誦比賽,更有普通話水平測試等等。都多虧了這群新移民學生的致力參與,使得香港普通話這麼盛行。可是,新學制取消了普通話考試,對新移民不公平,學生的反對聲音漸大,被迫無奈回大陸就讀,或是到台灣升學。在僑生先修班時,認識許多大陸新移民,我們常聚在一起談談香港教育的成敗、缺失、優越,也不時感慨自己飽經波折的學涯。

         香港的語言教育政策有優越的地方,如英文教育,也有不足的地方,如普通話方面的教育。教育局需要花更多的時間與想法去推動普通話教育,現在香港回歸中國已有15周年了,香港本地學生的普通話還是有待進步,希望教育局能夠正視問題所在,在保存香港本地學生的利益上,同時也考慮到新移民學生的利益。

     


     

     陳佩琦 外國人來台學習中文動機之研究-以師大語文中心為研究對象

    應華105 陳佩琦 40185036I

     

    對於全球華語熱的原因,此篇研究的作者只有提到經濟全球化促使世界範圍內對漢語學習的需求急遽增長,世界文化多元化為漢語發展提供了新契機,並以印尼、新加坡為例子,敘述其本來華語不甚流行的因素及為何華語現今被大力提倡。我認為就這樣界定全球華語熱世不精確的,文章此段中完全沒有提到歐美國家流行華語的原因,或許很多人會說:「會學中文的外國人不就是因為喜歡中華文化或工作上的需要嗎?」但原因真的這麼單純嗎?此篇研究的研究人員應該要針對更多面向去了解並解釋,而不是以部分代全體,意義上是不精確的。

     

    師大又是全台最大最著名以華語為第二語言的教學中心,本中心的學員文化及語言背景各不相同,大多數都是成年人,學習如何有效使用國語是他們的共同目標。走在師大夜市裡常常可以看到許多外國人,剛進大學時會感到驚艷,但久而久之就習慣了,此區會有這麼多外國人有很大一部份的原因就是師大語言中心的學員;而進入師大的這半年,我也結交了一些外國朋友,也了解到他們想學中文的真正原因,很多就像是研究裡寫的為了目前工作需要或是增加就業機會,也有一部份是對中華文化及歷史有興趣,但也有人是因為喜歡台灣這塊土地而主動學習。

     

    文章中有提到外籍學生的入學管道是申請入學。因為我現在就讀的系所上有好幾位外籍生,曾聽他們介紹外國人如何進入台灣的大學就讀,他說:「在原本的國家申請來台灣念書,在台灣的暑假期間上課並進行測驗,利用測驗成績填寫志願分發,若沒有分發到的學生則進入師大林口校區的僑生先修部就讀。」而師大僑生先修部的課程有點類似國內高中的課程,因為那裏的主要目的就是銜接外國學生進入本國大學該具備的學識,僑生也可以多多利用就讀先修部的期間好好練習中文。

     

    而從研究論文中的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學生大多來自亞洲地區,可以知道離家鄉越近越能影響外國人來台灣學習的意願。但我對於這點感到疑惑,因為論距離,我相信台灣跟中國是差不多的,那為什麼學生願意放棄去中國學習捲舌音較清楚的普通話呢距離因素真的有這麼重要嗎對於這點我存疑。

     


     

    蕭羽茜-《二十世紀文字改革爭鳴綜述》摘要與心得

     

    應華102     498850368

     

    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字改革運動引起了很大的爭論,起因於五四時期一些了解西方思想及西方文化的知識份子,將中國當時落後的原因歸咎到中國教育的落後,又進而將教育的落後歸咎到漢字的落後。我認為有些批判漢字的言論其實挺荒謬。無法想像那些飽讀中國詩書的文人會如此撻伐象徵中華五千年歷史傳承的漢字,並迫切欲將其摒棄,而原因竟然是學習上太過困難。每位發表漢字應該被拼音文字取代的學者,其知識程度都如此高深,竟然會回過頭抨擊所有學問的基礎-文字。

     

    很多時候當人察覺到大環境有些亂象時,急忙尋找原因的過程中或許正確答案不一定那麼重要,能夠找到可以被抓出來批判並引起爭論的對象,且轉移大眾注意力似乎才是首要目標。而該對象最好是反駁能力薄弱或毫無抵抗能力的,例如古代先賢的學說思想等。或許那些人是認真地覺得自己指稱的對象確實是應該受責備的,而發表長篇大論批評該對象的不是,其表面上看似有理的論點引起其他人的認同,導致更多人群起效尤,這情況或許跟社會心理學上講到的「社會傳染( social contagion )」有點類似,也就是在群眾中,一個人的情緒會散佈至整個團體,當一個人做某件事時,其他的每個人往往也會跟著做,即使那件事平常他們大多數的人是不會做的。一段時間後,該代罪羔羊便取代真正造成社會亂象的罪魁禍首,成為部分人大肆撻伐部分人死忠擁護的爭論議題。

     

    文字,替所有人傳達無形的思想,當內心的吶喊只能訴諸文字傾吐時;卻無法替自己做任何辯駁,當自己被無情批鬥時。提倡文字改革的其中一個論點是漢字太繁雜,難寫、難認、難念。然而不需努力即可輕易獲得的東西何來價值可言。更何況每種文字各自有其特點,使其在不同方面的學習困難度有別。拼音文字拿英文來說,表面上看似只有二十六個簡明易寫的字母,但經排列組合之後形成的單字量數以千萬計,學習困難度也隨之驟升。反觀漢字,或許一開始型體較複雜,但了解其主要規則之後,學習過程也不再如此駭人。漢字其中一個極重要的特色就在於其象形表意,幾乎每個字背後都有一小段獨特的演變歷史。將其簡化欲使其更容易辨識及書寫,卻同時也毀壞了正體漢字原有的意義及美感,並且。若認為漢字對於知識的普及上有一定程度的阻礙,需要思考的應該是如何改善漢字教學的方式以提升其成效,而不是尋求其他文字來取代其地位,畢竟遇到困難應該想辦法解決而不是直接放棄或丟棄。

     

     

     


     

     

    潘欣妤 外國人來台學習中文動機之研究-以師大語文中心為研究對象  閱讀心得               應華系102   498850332  潘欣妤

     

    古代有唐三藏為赴西天取經,東奔西跑走遍天涯海角,現今有21世紀的人們為了學習第二語言,不畏艱難全球到處飛。從古至今,人們為了追求文化的意志不可小覷。以前我們為了更進一步了解西方文化和學習英文,變得獨立和勇敢,隻身飛往美國。隨著亞洲經濟崛起,中文成為了外國人的第二語言,大批外國人湧入台灣和中國。然而他們開始上網搜尋或透過朋友和親人的介紹,選擇學習中文的環境。

    透過此論文了解到外國學生為何選擇台灣師大語言中心?分析如下

    師大語言中心-成立於一九五六年秋季,附屬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是一個語文訓練的單位。

    『目前每個學季(三個月)約有一千二百個學員,來自世界各地六十多個國家,師大又是全台最大最著名以華語為第二語言的教學中心,本中心的學員文化及語言背景各不相同,大多數都是成年人,學習如何有效使用國語是他們的共同目標。有的人學中文是為了目前工作需要或是增加就業機會,有的人則是因為對中華文化及歷史有興趣。』

    根據問卷統計資料顯示,影響外國學生來台學習中文的主要因素有:

    1. 地理位置:大多來自亞洲地區,其中以日本佔據百分比最多,印尼和越南也是主要從亞洲來的人,其次則以英國與美國為次要。
    2. 學習目的:了解台灣歷史背景、想要進入台灣的大學就讀、中文在未來會有被大力推廣的趨勢、準備在台灣的學校教書等等。
    3. 繼續留讀:課程規劃周詳、價格合理。
    4. 其他原因:學習環境好、國家治安好、母國與台灣關係良好、臺灣人熱情、學校及親人的介紹、想要認識新國家及新朋友、喜愛台灣的電影及明星。

    除了上述原因以外,我覺得台灣的教學活潑、融合多媒體的教學,使得學習生動許多。加上夜市文化的點綴,讓夜晚的台灣更加多姿多彩。更重要的一點是台灣是個言論自由的民主國家,這樣的學習環境讓歐洲人容易適應,亞洲人想要窺探。但是也有需要改進之處諸如:環境整潔髒亂、空氣污染、汽機車交通混亂等問題,希望政府對於這些問題能多做改善及重視,讓外國人在台灣學習的同時,也能更加感受到賓至如歸的踏實感。

     


     

     

    語教學的現況與展望 閱讀心得 應華系 陳家葦

     
        這篇論文最主要是在闡述全球華語熱近幾年來的發展,不僅在國內華語教學師資培育與學術研究的興起,海外許多國家也都開始因應這股華語學習的熱潮。華語文是現今僅次於英語的強勢語言,全球學習華語人數也是逐年成長。本文章首先探討了台灣華語教學的現況,自1956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語中心的成立,許多歐美人士選擇來台灣正是因為政治穩定,社會開放和生活環境較容易融入,然而,台灣仍有許多漏洞及不足之處,例如華語教師無法得到同於公務人員的保障,無專業單位負責和台灣華語師資的專業定位及素質提升等。更重要的是,台灣應積極面對其他海外國家的華語師資競爭,應加以創新,積極向外拓展,教材研發國際大眾化。

     

       不論是民間或公共部門的華語文團體,其成立宗旨皆為共同推動華語文領域的發展,提升台灣在國際華語文教學上的競爭力。教育部和僑委會也治力於推動TOP華語文能力測驗,對外華語文教材開發,教學系所學成專業評估,國際學術合作等,更積極推動數位華語學習教材和網路學習,大力推廣網路線上資源運用。接著文章談到世界各地的華語教學現況,東北亞的華語學習盛行,文字上也使用漢字,然而東南亞的華語教學狀況應地點不同有差異,卻都呈現極大的斷層,例如印尼1965年等排華事件之後,蘇哈托政權封閉所有華校,泰國政府也曾頒佈明令限制華語文教育,然而就馬來西亞的華語文教育而言,被公認為全世界中港台之外,辦得最出色國家,只要是其憲法中明文規定“不得禁止或阻止任何人使用,傳授或學習任何其他語言。”因此華語文成為當地國民教育三種語言之一。

     

       整體而言,華語在東南亞地區將成為最重要的國際語言,但其中共同面對的困境主要是人才嚴重斷層,師資不足,待遇不佳,素質不高,各類教材缺乏,環境欠佳等問題。在歐美地區,北美是目前蘳語文學習熱潮的先驅與開端,不僅資源豐富,著重實用趣味,也強調溝通與數位化的各種華語文教材教學設計及多媒體的教學。美國國防部也特別在startalk計劃中,協助教師培訓及各校各學區合作。加拿大也將華語列為第三大語言。我認為台灣擁有很大的潛力對於華語文教育方面,例如教育部的“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專位外籍人士設計的“華語文能力測驗“和台灣的各大學的資源,人才和師資都證明台灣是個專業,活潑又紮實的對外華語教學最好的地方,不僅是培育海外華語教師最好的地方,也是其他願意學習華語的人最佳選擇。

     


     

     

    外國人來台學習中文動機之研究                      應華105 蔡子心

    這是一篇由高中生對外國人來台學習中文的理由為調查的小論文,其中他們調查的對象主要是以師大語文中心為主,因為師大為全台最大最著名以華語為第二語言的教學中心,這是他們選擇師大而非台大的原因。

        他們以設計問卷的方式跟外國人互動並進行訪談,我覺得用自己設計的問卷調查這項議題的方式很好,一方面是問題是經由自己思考過的,在訪談的過程中比較可以抓住問題核心及重點,另一方面則是問題不會太過於學者口吻,以高中生的語氣來訪問外國人可能比較好懂。

        經濟全球化促使世界範圍內對漢語的需求快速上升,世界文化多元化讓漢語在國際舞台上有了發展的新契機。而東南亞部分國家像印尼,新加坡也在華語運動及學校教育的努力下漸漸重視華語的學習。

        在訪問師大語言中心學生的結果中得知來台學習華文的人主要來自亞洲鄰近國家,以日本為最多,歐洲則排名第二再來是美洲。顯然家鄉的遠近跟學習的動力還是有相當大的關係。在外加在台灣學習的價錢合理,交通也很便利(相較於一些東南亞國家) 。外國人學習中文的原因第一名是了解台灣的文化背景,第二名是想進入台灣的大學就讀然後未來在台灣教書,第三名是單純覺得中文字很有趣,想多探討東方奧秘。

        外國人多選擇台灣而非其他亞洲國加學習中文的原因,最主要是學習環境好,治安比別的國家好,母國與台灣的關係良好,還有台灣人熱情的個性。甚至還有人直接提出「everything better than China」建議外國人來台灣學習。他們也對台灣的景點感到很新鮮,台灣人都會以為他們對夜市文化最有興趣,可是沒想到他們覺得台灣短短百年的歷史是他們來台最大的吸引力,還有一個受訪問的印尼人覺得台灣幾乎所有地方都有空調,仔細想想還真的是如此。但在稱讚台灣之餘,他們也對台灣有些地方不滿,像是交通太過於壅擠,喜歡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以及空氣汙染嚴重等問題。

        我覺得台灣相較於其他亞洲國家很適合學習中文,課程的設計及人才的培育都看得出政府有心想要把台灣推向世界舞台。然而我們不該滿足於現況,因為隨著華語市場的普及,華語的重要性提升,會有越來越多亞洲國家開始想要競爭華語界的龍頭。所以我們應該要更努力開闊我們的視野,把眼光放的更遠,讓自己成為一個擁有國際化眼光的人。

     


     

     

    石伊婷「外國人來台學習中文動機之研究」心得

    石伊婷498850411

     

    以外國人來台灣學習語言的動機來做研究確實是個有趣的題目。由於華語熱潮興起,因此華語中心不僅限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語中心。目前最新資料統計,大學開設推廣華語文共有29所中心,分佈於全台灣。財團法人也有約三所左右。其中台北就有十所之多,其他則分散在中部至南部地區。就其最新統計資料中歸納出目前台灣有約三十所語言中心,而此研究只挑選師大國語中心作為研究,顯得較不專業。

    外國人學習語言的動機就好比我們學習某種外語的動機。為什麼選擇這個外語學習而不是其他的,其中背後一定有其原因。目前根據調查,在全世界興起學習華語熱潮的原因除了中國經濟崛起,商業目的之外,其他則占少數。因此根據統計結果,研究資料也過於老舊,並沒有持續更新。

     研究部分提到為什麼選擇台灣而不是大陸,其價格合理暫居第一。其實台灣近幾年經濟成長,物價連帶也受到波動。學習語言或許便宜,但是在市中心的消費、居住環境是比語言學習費用來說更大的花費。而學習華語最大的市場屬中國大陸以及台灣兩種選擇,部分學生認為台灣比大陸安全,部分則是因為母國與台灣關係良好。據調查所知東南亞的學生較喜歡到台灣來學習華語,日本籍的學生應政治關係也較喜歡到台灣學習華語。因此,總歸而言,亞裔學生由於地理位置上的方便性及認識性知道學習華語有兩種地區可以選擇。仍而歐美學生對於台灣的認識並不多,到台灣學習華語屬華裔或是接受台灣政府獎學金者居多。因此,如果此研究可以加入分類不同族群到台灣學習中文的動機應該會更好。

     從目前國際情勢可知台灣確實失去了不少嚮往學習華語的學生。靠的是學生宣傳及政府微薄的在各地的推廣。要如何維持台灣在學習華語仍有國際性的地位,是我們可以深思且更進一步深入的研究。推廣華語就像是推廣華語老師,許多國外對於台灣輸出的華語老師讚不絕口,華語老師在海外也都深受好評。仍而是否能讓外國學生對於我們的華語中心有著一樣的效果,是個華語中心可以合作探討的方向之一。

     

     


     

     

     

    林郁綺「外國人來台學習中文動機之研究」心得

     

    林郁綺,40185010I

    有別於一般論文的生澀難懂,這篇由兩個高中生所寫的論文不僅內容直白、節奏明快,更讓人有一直有想看下去的衝動。然而雖然是高中生所寫的論文,內容卻一點也不馬虎,文中詳盡的資料數據,讓我對外國人之所以選擇台灣就讀有更深一層的了解。

        調查中有許多令人驚奇的發現,好比:外國人來台學習中文的最大動機是因為想要了解台灣文化。由於中國大陸的興起,華語學習掀起一股熱潮,原本一直認為外國人學習中文是因為想增加自己的競爭力,沒想到了解台灣文化竟佔了最主要的百分之四十三。我想,台灣擁有許多地方所沒有的優勢,便利的海上位置及交通絕對是重要的原因,而合理的物價環境更減輕了出國讀書的學子經濟上的壓力,甚至是良好的氣候也都再再證明台灣是個優良的華語學習環境。除此之外,台灣人民的熱情、遠近馳名的美麗風景、內涵豐富的歷史文化,也都是我們相當好的條件。然而仍有幾個要點是外國人甚至是台灣人自己都詬病的:壅塞且混亂的交通、髒空氣及垃圾的排放、公共場所的清潔……。從文章中可知,大部分的批評幾乎都是針對外在的環境衛生所提出,生活在台灣的本地人,其實也常有這樣的感覺,這不僅需仰賴政府措施的改善,台灣人民的公德心(例如隨地丟垃圾)的培養其實也是相當重要。提供一個優良的環境給外國人,無論是來台唸書或是只是觀光,不僅讓外人留下好印象,也更能發展出良好的外交。

        台灣雖然地狹人稠,卻有很好的先天發展條件,如何去強調、發展我們的優勢並改善那些不利於學習的因素將會是台灣必須努力且好好思考的議題。

     


     

     

    心得筆記《語言政策與幼兒教育---新加坡、香港及台灣之分析比較》---謝榕森 應華系3年級

    此論文借由香港、新加坡以及台灣近幾十年來的語言政策進行了優劣的比較。借由三個國家語言政策的比較希望能從中借鏡而非盲目嚮往。文章中將語言政策的成因與實施概括為三點:第一,歷史背景。新加坡與香港皆被英國統治過,因此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都與英文脫不了關係。

     

      因此作者認為香港與新加坡營造出如今的多語社會並非出自于己願,而是在政治的壓迫下而折腰。第二,語言政策。作者認為新加坡將華文、英文、馬來文以及淡米爾文並列為國家的官方語言,並且用英文凝聚了人民向心力,借由平時使用英語,偶爾使用馬來語,日常生活中更出現使用華語的多語環境,實在是台灣在政策上需要借鏡以及學習的地方。第三,語言環境。近來很常聽到一些呼聲,對於新加坡與台灣的雙語環境頗為羡慕,認為台灣要提升國家競爭力,就要像這些地區一樣,以全民英語為目標。但是新、港兩地的獨特語言政策的實施也並非沒有困難,也並非是自然而然學會兩種語言的樂園。在台灣學習英語的環境而言,雖然無法跟兩國相比較,但是語言是作為溝通的工具,因此作者認為想要提升國人的英語能力水平,其中之一的重點就是營造一個自然且豐富的英語學習環境。第四,教育政策,三個國家都擁有各國獨有的教育政策。但無論是小三規定加授英文的新加坡,或是小學母語為主,大學英語為主的香港,還是幼稚園部份規定不得實施英語教學的台灣都有優缺點,這是不可磨滅的。

     

      身為馬來西亞華人,一個在多語環境下長大的小孩,回想自己親身所受的教育方式,情況就猶如香港、台灣、新加坡的綜合體。同為英國殖民地,在英政府統治期間也同樣受到文化、環境等等的影響下以英文為主,但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卻從馬來亞改名為馬來西亞,而掌握大權的是馬來民族的情況下卻慢慢的轉型,從立馬來文為國文開始,英文的使用從主要語言到次要語言,而中文雖然長年受政府的限制與壓迫苟且生存,然而馬來西亞華人至今持續堅韌的毅力發揚華文教育。然而在歷史背景的影響下,馬來西亞不僅成為了一個多語社會的環境,而且本國人所通曉的語言比起台灣、香港、新加坡來得更多。以我為例,在我還未來到台灣升學以前,我所會的語言有中文、英文、馬來文、福建話、廣東話以及客家話。這些不僅是生活上必備的溝通語言,但是也因為多語環境的營造下,使得國人無法精專於某種語言,而在種種語言的影響下創造出非常多的新詞,例如五腳基(kakilima)、巴剎(pasar)等等以其他語言直接翻譯而創造出來的新詞彙。

     

      因此,我覺得每個國家在歷史、文化、環境的影響下所營造出來的環境是無法被效仿的,因為那是經過數十載的光陰演變再演變而成,儘管想要去借鏡也是辛起勞,而不得利的,因此我覺得各國保有各國的特色是一種象徵,是一種象徵該國家的一種標記!

     

     


     

     

    以英語為國際語(EIL)之義涵與教學觀》  吳品萱 心得

            本文在探討英語霸權衍生出的相關問題。作者認為,英語已經成為一種國際語,因此,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該宣稱擁有英語的所有權,也因此,作者認為英語教學需要因地制宜,發展在地化的教學模式和教材。文中指出,全球以英語為母語或接近母語者約有六億七千萬人,而具備合理英語能力者則高達十八億,未來十年內全球將有二十億人學習英語,求人人口數的一半約三十億人能使用英語。以國內為例,許多英語教材和英文師資為外國引進,學習英文也成為一種傳播西方價值觀和文化的途徑,作者以「後殖民主義(又稱文化殖民主義)」來探討,並質疑,為何國人總認為提升國際競爭力就要把英語學好?而現今,CLT溝通式英語教學法成為全球英語教學主流,目的是培養學生英語溝通能力。

            首先,我想探討作者指出的台灣「文化集體前潛意識被邊緣化的恐懼」以及追求現代化的焦慮,並舉出兩個例子。第一,台灣人常常無來由地慶祝西方節慶,卻對背後來由和意義缺乏理解;第二,台灣的高等教育常以英語論文發表評定學術成就,主動迎合英語霸權。關於後者,我認為計算英語論文並不算是迎合英語霸權,學術論文以英語書寫,才有可能將學術研究在國際曝光,若台灣的論文全都以中文書寫,將使得台灣的學術界越來越封閉,國外更無法了解台灣的學術發展,台灣會從世界舞台上消失。

            再來,作者提出,台灣社會學習英語主要以獲取大量國外資訊為目的,因此閱讀理解才是重要技能,而英語聽說能力平日用到的機會不多,大概只有在出國才會用到。幾日前參加「青年影響力論壇」,幾位與會的貴賓(為多位知名企業董事長、總經理)不斷提醒年輕人學習英語的重要性,台灣青年的國際化和移動性成為缺陷,我同意國際化是要培養英語的閱讀能力才得以接受世界資訊,但移動性,是出走到世界各地的能力,英語聽說能力更是跨國合作的基本能力。至今已經耳聞太多次,台灣的留學生到國外後部分表現不如他國,關鍵問題就在口說能力,沒有良好的英語口說能力說話較不容易有自信也就不敢表達自己。因此我不認為台灣的英語教學應該改為完全著重閱讀理解而降低英文聽說能力的訓練,畢竟這已經是台灣人的弱項。

            另外,我同意作者指出英文發音不一定要和英美人是完全一樣,只要能溝通聽得懂就可以,青春期後學習語言幾乎不可能不被母語干擾。作者也認為,英語教材須針對台灣特殊文化環境,應該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通常較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本地教師也較容易教授,這項論點也是避免國人在學英語時被西方價值觀洗腦,增加對母語文化的認同感。我印象中,國小六年級的英文補習班曾經編出一套很好的英語教材,其中一本就是用英文介紹台灣,包括美食、風景名勝、歷史等等,我當時只是覺得看到台灣出現在英文課本的感覺很奇妙,但後來發現我那本課本的學習成效其實很好。但我認為本土教材的使用也要有特例,針對要出國者的英文學習課程還是保留點西方文化和價值觀比較好,不是為了內化,而是為了了解避免出國造成誤會或笑話。

            閱讀完此篇論文,我試想,我們在教華語的同時,似乎也是在傳播華人文化,而我們教授華語時一定也是想傳播文化。而不論是外國人或是華裔學習華語,都一定和文化有關連,前者可能是經濟因素想更理解中國或者對華人文化有興趣,後者可能是想更了解自己的祖國文化。最後,我認為,語言成為文化傳播的一項工具,是不可避免的。

     

     

     


    心得筆記

     

     

    陳胤溥以英語為國際語之義涵與教學觀》心得

    應華105 陳胤溥

    在初學英文的階段,多數人會選擇在全英語環境中以英美的教學方式(一般認為較為活潑、重視互動),希望藉由環境消除口音並藉由與外籍教師的互動溝通培養開口說英文的習慣和信心。這種方式對於本身就有語言學習熱忱的人來說也許會是激勵自己進步的方式,但對於已經沒有信心開口的孩子來說其實反而可能是一種信心的破壞。國人普遍認為學習英文的年紀越小越好,這種說法有利處亦有弊,當然年紀小會具備較高的語言可塑性,但太小學習外來語言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壓力,往往一句嚴厲的“No Chinese!”會讓初學英文的孩子失去信心進而不想學習英語,反而是一種揠苗助長的學習方式。

    這種錯誤觀念的導因大約是國人相信學習英文的終極目標是消除中文的口音,達到所謂的“標準”,許多人因為口音被嘲笑英文的口語表達能力,認為不如英美母語人士的英文發音會導致溝通的誤會,其實反過來想,當我們接收外籍人士的中文時,即便發音上的音調嚴重偏離我們本身的唸法,依然不會造成溝通的失敗。學習英文在我們來說最終的目的不應該是變成英美母語人士,而是成為與世界溝通的一種工具。人一生無法精通世界五千多種語言,故當全球化社會形成以成既定事實之後,我們需要一種語言讓所有人類共享知識。

    就歷史層面而言,美與崛起的時代接續在英國之後、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那正是一個國際開始接觸、科學醫學甚是航太科技開始起飛的時代。

    在因為比起中文,英文實是學習過程相對簡單許多的語言,精確性高、規則規律,發音系統亦是簡單,在共享知識的條件之下,英語確實是一個相對具優勢的語言。

    最後,其實我們終究要記住,學習英文必須用使用工具的心態,不需要因為學習英文放棄本國語言或是排擠自身的文化,畢竟知識的獲得不只是向外吸收,更需要加入本地特色加以改進補足,才會是真正有意義,能實用的知識。

     


     

    陳玟萍<台灣英語教育 發展與省思>閱讀心得

    應華105級 陳玟萍 40185034I

     

    以全球目前的趨勢發展來觀察,美國首當世界霸主,近而他們的母語─英語成了國際共通語言,這點大家自然無可厚非。然英語非母語的國家要如何教育他們的子民學習英文變成為了重要的課題。舉凡亞洲,沒有任何一個國家不重視英文。

     

    以下舉和台灣同為亞洲四小龍的韓國來作為比較:

    現今韓國有超過三萬名韓籍英語教師,但韓國教育人力資源部仍持續推動「韓國英語計畫」(English Program in Korea),自一九九四年起每年自英語系國家(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英國、愛爾蘭)聘用上千名的大學畢業生,分派至韓國中小學擔任英語教師。韓國的大學聯考考英文聽力測驗時,甚至下令當天暫停全國民航客機起降、軍事演習、車輛禁按喇叭等,避免噪音干擾考生,影響考試進行。另外,不僅中央政府投入英語教育,地方政府也以建立「英語村」的方式,希望透過建立「全英語環境」,提升當地學生的英語能力。在韓國水原市的京畿道,坡州英語村建造費為九百九十七億韓圜(新台幣三十五億元),安山英語村建造費為89億韓圜(新台幣三億元),兩者二○○六年營運預算達四百八十一億韓圜(約新台幣十七億元)。

     

    反觀台灣政府對於國民英語教育的奉獻明顯相形見絀。政府甚至各界媒體都提倡英文須從小開始紮根,於是民間的雙語幼稚園、美語幼兒補習班便如雨後春筍般成立。然從小便要求幼兒學習母語外的其他語言,雖然此時兒童吸收知識的效率非常的高,但也不免讓人憂心是否相對減少了對台灣本土母語的認識與運用,也造成了兒童的負擔。另外,九年一貫的英語教育下,英文課本也是值得探討的層面。在台灣,英文科是國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學必考的重要科目。然台灣的英語課本的編排方式各家出版社的版本間差異性太大,有的課文內容更是枯燥乏味,甚至出現令人難以恭維的中式英文;相對市面所售的常春藤系列雜誌更顯拙劣。有建中學生批評台灣的英文教育:現行的標準本並非有系統之作,而是「隨機」的選文,學了八年英文,有把握說正確的「對不起,我想上個廁所,稍後回你電話。」的人可能不多,且現行課本對英文程度較好者太容易,對學習較差者卻是很大的負擔,由於英文乃外國語言,學生間程度落差大,無課本則老師可自選不同程度的教材,更能因材施教,又不悖於大考的公平性。

     

    由此可知,對於台灣的英文教育,在現今的客觀環境下,仍待政府加強,台灣人民也應有相當的反省。


     

     

     

     

     

    簡汝芸 -台灣的英語教育:現況與省思》心得     應華105 40185004I

     

      英語目前是第一國際語言仍是不爭的事實,而為了與國際接軌,臺灣在英語教育方面做了諸多規劃與措施例如教育部在民國九十年度起將英語列為國小五、六年級生的正式課程甚至在民國九十四年將英語課程授課年級向下延伸至國小三年級而國民的英語程度是否因此提升仍需探究此篇論文探討臺灣國人各階段英文教育的發展與面臨的問題及為極需改善的教育政策提出適當的解決方法

      文中將英語教育的階段細分為幼兒階段國小階段國中階段後中階段(普通高中綜合高中、高級職業學校及五年制專科學校)高教階段(綜合大學和技職體系的科技大學與技術學院),一一探討各階段的教育、師資、配備等問題

    幼兒教育方面雙語幼稚園的倍出顯示現代家長對於英語能力的重視及希望自己孩子不要輸在起跑點的期待而學習英語”關鍵期”的迷思也是促成雙語幼稚園蓬勃發展的原因之一然而部分孩子在學習英語面臨到的困難與不適應也或多或少造成了身心理的不平衡和壓力嚴重者甚至可能因此阻礙了幼兒在想像及思考方面的發展教育部也定下政策要幼兒以適性發展為前提以矯正其亂象.唯家長的心態仍是影響的主因而國小教育則是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時期若此階段的國小學童無法在英文這學科上得到成就感或甚至排斥學英文那麼這對接下來漫長的英文學習生涯將產生極負面的影響然在各個縣市的國小英文教育制度不一雖然教育部有統一訂定國小五年級開始學英語的政策卻僅有六個縣市遵守,各縣市間的師資差異、配備落差、教學資源等諸多因素都造成國小學童的英文學習環境有落差然而同學間英文程度的落差亦是一大問題以我自己國小學英文的經驗有些同學因為自己有在補習班補習所以學校的作業及考試對他們來說是輕而易舉的但某些同學沒有特別去補習對於英文此學科常常拿低分以至於不喜歡甚至排斥英文然以我自己為例國小時被爸媽硬送去英文補習班補習雖然在學校的英文成績可以拿到不錯的分數但那時候對於填鴨式的教學讓我感到非常不喜歡因此當時很不喜歡英文這門科目家長對於英文的重視可以在過去幾年的全民英檢初級檢定看出端倪九十六年的報名人數中就有五分之一是國小學童這數據顯示國小生瘋英檢的亂象.教育部也重視此問題的嚴重性特別與語測中心制定條例禁止十二歲以下兒童報考全民英檢但我認為這措施治標不治本小學生的壓力是否因此減輕有待商榷國中教育方面作者特別提到「雙峰現象」其實不只在於城鄉差距有此現象同一縣市、同校甚至同學間都有雙峰現象也就是程度好的很多程度低的也很多而中間的人數很少而造成此現象的原因很多作者舉例出城鄉差距、家長的社經背景、師資優良與否、學習資源等都是原因之一國中基測為進入高中的重要關鍵許多英文老師的職責便是讓學生在基測考得高分眾多的大考小考壓的學生喘不過氣缺乏多元的教育方式讓學生只會死讀死背讓原本不喜歡英文的學生更是無法獲得自信進而放棄此學科而國小銜接國中方面單字量從約200個增加到1000個文法句型較國小複雜的多而各國小卻沒有統一的教科書造成國中老師教學上的不便一綱多本的出現也使得老師及學生的負擔增加而坊間眾多的參考書籍卻沒有統一的審核機制英文參考書內容的錯誤也屢見不鮮.而在高中由於教育政策的影響考好學測與指考似乎是所有高中生的首要目標而大考試題內容皆以選擇題和翻譯寫作題為主這使在高中課堂上主要以培養讀和寫的能力為主使得學生在聽與說的方面是較遜色的常常碰到學生會寫會讀但當遇到外國人或需要使用英文對話的場合時無法適當表達出自己的意思造成啞口無言的情況在大學教育方面因為上課形式及學風較為自由學生頓時少了國高中老師盯人念書的壓力若此時不持續自學英文很可能到最後英文能力甚至比高中時期還要弱許多大學目前正積極推廣要大學生通過指定的檢定考試才可以畢業目的是要學生持續精進、加強自己的英文

      不論是教育部或是各級學校所制定的教育政策目的無不希望學生自主積極學習事實上台灣的英語教育的確有諸多問題待改善我們可以從以往的經驗中學習也可以吸取其他國家的優良教育政策加以應用然而學生的學習態度是最大的關鍵



     

    周巧蓁-以英語為國際語之意涵與教學觀》閱讀心

     

    處於全球化的時代,現今的社會認為「英文」是每個人不可或缺的語言,以台灣而言,父母希望孩子贏在起跑點,總讓孩子們從小接觸英文這個領域,就連我自己也不例外,例如:幼稚園學習的英文學習是透過玩遊戲認識英文字母或一些簡單的單字等等。然而現在有了自己的想法,對於台灣的教學方式有了一些自己的見解:英文可以說是每個人必須具備的語言能力之一,和外國人溝通時,我們通常會彼此使用英文做交流,我認為從小慢慢接觸英文其實是無傷大雅的,然而大多數國家使用北美英語體系給人一種英語霸權的感覺,英文是不屬於任何一個國家所擁有,我們學習的英文應該排除國家的政治、經濟等政策因素。

    每個地區有著各自不同的特色,我們不能因為學習一個語言就捨棄了本身獨一無二的特點,就好比政府實施政策時我們會採取「因地制宜」的要點,學習英文也是如此,不同的地域會有著不同的經驗以及感受,一味引進西方書籍強迫學習反而會適得其反,我們應該結合外語以及本身的切身經驗,學習英文是為了分享並散播傳承各地方的特色、作為交流,我們不該強迫每個人都得說著純正的英語,說外語帶一點些微的口音是普遍正常的,應當予以尊重,也許有著不同口音的人在交流的過程中能擦出微妙的火花,達到真正交流的效果。

    在教學上我也認同參考文章的看法,針對台灣特殊的文化情境,在教材上增加對社會生活的相關議題也會有助於我們學習任何語言,近年流行各種不同的教學方式:全英語授課、溝通式教學法等,但不是所有的方法都適用於台灣,台灣學習英文主要是為了得知外國資訊為主,在訓練上也比較著重於閱讀及翻譯方面的能力;口說與聽力著墨的就少了些,因為這兩項能力於現今的社會並非我們迫切需要的,但並不代表這兩項能力就不重要,有些父母尋找機會把孩子送到國外留學無非就是增強他們口說與聽力的能力,增進溝通上的能力,成為聽說讀寫樣樣精通的全人,所以每項能力都應該有所發展、成長。

    而在學習英文的層面,我們也不該只學會單字文法等書面上的知識,也應當將習得的能力應用在生活中,實際與外國人溝通也許是檢視自己的一個好方式……透過書本知識的陶冶與生活中的實際經驗雙管齊下,每個人的英文能力一定會更加進步,不單是因為英語是國際語而學習,而要為增強自己的能力為目標訓練這方面的能力。


     

    楊靖- 【台灣的英語教育:現況與省思】閱讀心得

     

    談及台灣的英語教育,值得注意的特色之一是現今的家長大多竭盡所能讓孩子提早學習英語,我雖然不贊同讓小孩從年幼就開始讀英文唸英文的作法,但若是適當地讓孩子浸泡在雙語的氣氛而不加以強迫,我覺得是頗有助益的。然而閱讀完這篇文章,我發現台灣的某些英語教學現象實在讓人為之憂心。

    首先,在這之前我對「雙語幼稚園」一直沒有太多的認識,為那就像一些國中的雙語實驗班一樣,有中英並重的課程。然而,文章中提及幼稚園裡禁止使用母語的現象,著實令我大為震驚。幼稚園的孩童大多都仍處在生命中的摸索階段,此時大人要做的,應當是要幫助他們盡情表達自我,無論是以言語或是肢體。如果規定他們不可以使用自己的母語,不就等同於剝奪了他們表達的權利嗎?再者,我也閱讀到雙語幼稚園的環境對幼兒的全人發展產生的負面影響,例如因為英語程度不佳而備感壓力,進而對上學產生恐懼等等。對我來說,這樣的壓力似乎是在國高中時期才慢慢形成,讓還是懵懵懂懂的小孩子承受這樣的痛苦,實在讓我心有不忍。所幸,教育部已經對此象發佈相關的制度,且可見其成就,然而仍尚未能徹底斬草除根,畢竟最重要的,還是必須讓家長對小孩學英語這件事,保有循序漸進的正確觀念。

    文章中也談及台灣學生英語程度的「雙峰現象」。根據作者與其他學者所研究的一份報告,雙峰現象不僅是顯示全國各縣市之間的差異,在同一縣市、校園,甚至同一間教室內,也都可見學習的雙峰現象。對於這種現象我也深有同感,從國小到高中,班上總不乏對於英文駕輕就熟的同學,卻也有人讀英文讀得十分吃力辛苦。針對此問題的解決方法,作者提出學科能力分班、抽離式資源班,以及英語社團活動等為建議。而在我的就學生涯中,我認為老師對學生的影響乃一大關鍵。尤其是在學習外語這方面,我覺得這領域的教師需要比一般人具備更多的耐心以及創意,透過脫離課本的教學方法,讓語言活起來,不再只是冷冰冰的白紙黑字。如果還能激發學生對英文的興趣,那對老師而言,必定是極大的成就。

    現今台灣處處可見許多雙語標誌,卻不免出現拼字或文法上的謬誤。雖不至於造成理解上太大困擾,但讓人看到難免有些洩氣,如果在公眾場合出現的英文都無法求至正確,又如何能打造出一個優良的英語生活環境呢?作者在文中提出建議,認為務實的政策應當是比照南韓,將英語定位為「第一外國語也是唯一列為學校必修課程的外國語」,這樣的作法我相當喜歡。然而最重要的還是要讓台灣學子明白學習英文的目的,絕非只是應付學校考試或獲得證照,而是無論未來從事何種行業,都能將所學化為自己的力量,為社會貢獻一份心力。

     


    林舒敏-《外國人來台學習中文動機之研究》心得

     

         隨著全球華文熱的因素,很多外國人以及不會說華語的華僑都開始學華語。在台灣可以看到很多非本地人,他們有的是旅遊,有的卻是來這裡學華語,而在師大附近也可見到更多外國人與華僑。而現今很多要學華語的人,主要都是為了工作或未來的路,因為隨著全球華文熱,很多地方都需要華語,大家不再只是以英文為主,華語也可以成為工作上的重要媒介語,因此很多人為了讓自己的工作順利些,便讓自己學起華語。當然的,也有部分外國人是真的對中國文化有興趣,想學了再與家人朋友分享其樂。

     

         同時,經過這篇研究的報告,我們可以發現為什麼他們要來台灣學華語,而不是到中國等地呢。很多人都認為中國才是個很龐大的中華文化地方,是個更為適合外國人學習華語的好地方,可是我們也發現很多人依然會選擇到台灣學華語及待在此地生活。其實,個人覺得不一定只有中國才能學到很好的華語,很多地方都可以學到華語,只是看個人喜歡在哪個環境下學習及生活。我也是馬來西亞華僑,選擇台灣的原因就如研究報告裡外國人回答的,在台灣的學習環境良好、台灣人都很熱情,在路上遇到問題,只要開口問話,他們都會很友善的幫助我們,而且這裡治安環境比很多國家都來得好,走在路上不會一直擔心四周圍會有壞人扒手等。另外,這裡交通也很方便,去到哪都不怕迷路,因為附近都會有公車、捷運以及計程車可以搭到目的地。當然的,主要原因是個人很喜歡台灣的生活環境,這裡的氣候很很好,所以選擇了台灣。其次則是因為有親人在這裡,來到陌生環境還是有個親人在比較好。

     

         每個人選擇地方學習中文的理由都不一樣,這些都是見仁見智的。只要覺得某個環境是適合自己的,成為學習環境與生活環境的話,都會去選擇它,而不是看哪個地方比較多人而去。對於我們,台灣是個生活環境良好,而且有吸引我們的地方,所以我們選擇了它。只是每個地方都會有少許缺點,至於台灣可能仍有需要改進的地方,這樣才能讓外國人更喜歡台灣,也能向親朋好友介紹此處的文化與風景等,也可以讓我們更舒適的在這裡生活與學習。

     


    吳根和〈全球化時代華人認同的特點〉閱讀心得

     

    姓名:吳根和    學號:498850112    系級:應華102

     

        此篇筆者提出不同以往家國鄉愁、不得其所的華人認同之愁苦,而是以作為跨文化的中介者為切入點,頗為新穎。拋除筆者對中國人過於褒揚的迷思(只鼓吹菁英知識分子的貢獻與努力),確實有許多在外地功成名就的華人嘗試為中華世界與當地文化建起溝通橋樑,然而這也與職業身分階級息息相關。

        容個人在此大膽提出狹見,華人決定移民,十之八九應當不是為了成為跨文化交流媒介,不論以前或現今,大半是基於自身工作、經濟、環境、教育等等外在因素所導致的結果,而非自願到他國作文化傳播者,何況這就跟西方人到東方世界傳福音一樣,絕非反掌折枝。「要了解個體與地主文化之間的傳播,必須認清個體在其中扮演『陌生人』的角色。」(Gudykunst,2004)而身為一個陌生人,帶來的陌生文化,不置可否地在一定程度會遭到當地文化的排斥與打壓(不論善意、惡意或無意),在文化適應的過程便是困難重重,要作為一跨文化傳播媒介更是雪上加霜。

        華人在這全球化時代作為一文化傳播者,是與其身分職業密不可分的,若非在政府機構嶄露頭角或與文化傳播有關的工作(如華文教師、中式料理廚師、東方文明講師等等),所謂的文化交流也許只稱得上是冰山一角了,其中還不包括接納、尊重、拒絕與否等心理適應上的問題。筆者所言,那些「功高震主」的高成就華人(甚至提及研究員、醫師等工作內容未必能達成任何文化交流的職業)是以與往昔相去甚遠的角度來看的,然也絕不能以偏概全,反而讓整篇態度傾向文化思想殖民去了!畢竟所謂移民,某種層面上是已經與母國割離了(至少這些移民者不大可能會積極協助母國的發展,諸如各種勞工運動、立法權益等進展,否則當初又何必選擇逃離母國的制度?),關心與否都已確確實實有了隔閡,不可能完全了解母國的現況與發展,多半從報章雜誌上取得政府一些公開資訊,其他的是非曲直,除非藉由網際網路來做深度的認識,不然就是一般在地生活的本國人,思想上八成也只能讓媒體壟斷了!而普遍而言,不管是生活因素或個人因素,網際網路對於華人移民的認同幫助也不大。「不可否認,有一些婦女、老人移民來到美國,沒有工作或學習活動,便整天沉迷於台灣的連續劇,接觸的友人也以華人為主,不太直接面對美國新的文化與人際關係。網際網路也成為部分台灣移民逃遁現實的情緒轉移途徑。一些台灣移民雖然來到美國,仍上華文網站獲知家鄉社會動態,電子郵件往來對象仍以華人友人為主,他們仍與母文化社會保持相當的聯繫。」1

        因此縱使可以說全球化時代促成華人成就的文化認同,但這些具備移民身分的華人的認同是來自兩種文化洗禮的,而且當中取得相當成就的依舊是移民中的少數,只是有漸長的情勢,不可概括統稱「華人之光」,而用以宣揚國威,作文化思想的洗腦,數據與現象的解釋不代表那些華人移民的思考模式,如此便忽視華人普遍心理的矛盾與衝擊,以及華人移民外在形象與環境因素導致的反差結果,而其實不為人所熟知的跨文化認同工作者,反而比檯面上的都來得勤奮不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黃葳威(2008)。「網際網路對華人跨文化適應影響探討:以美國德州首府奧斯汀華人移民為例」《2008數位創世紀:e世代與多元文化國際學術實務研討會學術實務研討會論文集》,P.119-150。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數位文化行動研究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韋愛琳《外國人來台學習中文動機之研究-以師大語文中心為研究對象》閱讀心得

     

    這份論文的作者為兩名高中學生,因此,研究的品質和論述的觀點當然不如專業的教授級學者精闢深入。然而,不可否認的,本專題對於就讀華語文教學相關科系的學生,或是有志待在台灣任一華語教學中心的相關工作人員而言,某種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就筆者的個人觀點而言,本專題的確是個非常有趣的題目,不過問卷調查的結果和一般華語文教學相關領域所知的印象有滿大的差距。舉例來說,在論文中的表二,以問卷調查外國學生來台學習中文的原因,兩位作者提出的結論是:「台灣的歷史背景也是影響外國人來台灣學習中文的原因之一。至於其他

    的因素,有的是學生想要進入台灣的大學就讀,有的學生則是認為中文在未來會有被大力推廣的趨勢,甚至有的學生準備在台灣的學校教書,基於這些因素,都成為讓他們想學習中文的動力。」

     

    其中,「了解台灣文化」此一原因竟然佔了百分之四十三,而覺得「中文字很有趣」的外國學生亦佔了百分之二十三。然而筆者從本科系必選修之課程中,以及和同學討論出的結果,得知外籍人士學習中文的主要動機通常都是為了洽商(和中國人做生意)或是東南亞國家的華裔青年如馬來西亞等,自幼接受以華文為主的教育,因此打算在台升學,不然就是順應全球華語熱的這波浪潮,覺得學習華語對自己的事業前途有所助益。

     

    另外,本論文中的表五和表六十分耐人尋味,調查外籍學生選擇來台之原因(台灣內部吸引人之拉力),以及為何不至其他亞洲國家(如中國)之原因。筆者以下舉出幾項表達個人觀點:其他國家治安比較不如台灣好、母國與台灣關係良好、臺灣人較熱情、師長推薦、朋友是台灣人、親朋好友在台灣、台灣學校的語言課程規劃很完善、想要認識新國家及新朋友、相較於其他國家,台灣的位置適中......閱讀至此,筆者不禁感到欣喜,台灣在外國朋友眼中的確擁有許多具吸引力的特點,但藉由此一調查,筆者發現外籍人士來台主要源於情感因素:如親朋好友推薦、居民友善、與母國關係良好......等;現實的考量其次,如:治安、課程規劃等。若當初學習華語的動機只為洽商,或許中國仍是第一選擇。


    沈佳蓮-台灣的英語教育:現況與省思

             此篇文章探討台灣的英語教育現況。在國際化和全球化的趨勢下,英語是台灣最重要的外語,有良好的英文能力即代表未來的競爭力。可是,台灣英語教育不一,區域程度落差極大,師資分配不均。英語口語和書寫能力表現差,總體而言,台灣學生的英語素質相當不好。本文作者針對各階段的英語教育做分析,比較各層面英語學習的狀況。

             首先,在幼兒階段,許多家長擔心小孩輸在起跑點,在幼稚園時就將小孩送到教授英語的雙語幼稚園。於是,英語學習在第一階段就分化了經濟能力好和不好的家庭的小孩。然而,這麼早讓小孩學習英語,卻無法真正打造完整的全美語環境,無疑是增添孩童學習的壓力,扭曲學習的美意。在國小階段,師資不齊和起始年級不均是最大的問題。在師資和資源較優渥的地區從小一時就開始教英語,其他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地區只能從政府規定的三年級開始教學,可是合格師資不足卻成了一大問題。國中時已能看見一路英語學習的分歧,程度高低在基測時一目瞭然。一綱多本的政策對程度差距有害無益,錯誤百出的參考書卻是學生依賴的讀物。高中和高職的分流也影響學生的英語程度。高中生接受越來越深的英語教育,學習常常力不從心;高職生在原本基礎不夠完整的狀況下,又接受太少訓練,導致英語能力退步。在大專階段,英語課數急遽降低,又無考試升學壓力,很多學生的英語甚至退化到不如高中職時期。

             作者認為,要解決各階段英語教育的種種問題,有必要成立專責的機構,進行長期的研究,制定一連貫的教育政策,才能有效提升國人的英語文能力,並增進台灣的國際競爭力。

             我在北縣讀國小時,英語課程從小三開始。還記得那個時候老師的字母教得很快,我完全跟不上其他在幼稚園上過美語和去過美語補習班同學,父母又不會英文,英語的落後一直到去上校外的美語補習班才漸漸好轉。完整上完美語補習班五年多的課程,讓我在小學甚至國中的英語都沒有問題。可是相反的,國中時認為英文不棘手的我卻看到同學辛苦地學習、追趕。考上高中後,英語難度驟增,同學們的距離很快就被拉開了,我也只能拼命讀英語以防落後大家。大學能上英語課、講英語的時間減少很多,都能感覺自己把以前努力讀來的東西忘記了,可是迫於未來工作競爭的需求,又想多修一點課增進自己的實力。整個學習英語的歷程就和作者所說不謀而合,許多問題都是身為學生的我們親身經歷的。

             就我而言,我認為目前臺灣的英語教育最大的問題就在於資源不統和、策略不連貫。貧富差距影響家庭給予孩子英語教育的第一步,政策不統一、區域資源不均讓學生在初學英語時有了不同的起跑點。持續分化下去,普通教育和技職教育的英語教育比例懸殊,大專時期又無法繼續強化英語如升學考試般。如作者所說,如果要真正提升台灣的英語能力,還是需要由上而下推動一連貫的教育制度,才能有效整合全民的實力,期待台灣當權者能正視此問題。

     

     


     

     

                     外國人來台學習華語之動機研究          洪韻婷 40085011i

     

       全台灣最著名的華語中心就在師大,但我們對來國語中心的外國人了解多少呢? 我發現儘管在校園內常常遇見他們,但卻不了解他們為什麼選擇台灣? 他們學華語只是為了就業嗎? 這篇論文讓我發現,原來大部分學習華語的目的,是他們喜歡台灣的文化! 這點讓我很震驚。台灣的華人歷史,也不過短短不到一百年,儘管如此,台灣的特殊歷史背景、自由風氣、流行文化卻讓外國人對台灣十分著迷。台灣的文化以淡水紅毛城最為學生所稱到,士林夜市也列入最愛的名勝古蹟當中。雖然也有一部分的人是為了增加就業機會、未來想在台灣找工作,但大多數的學生都是因為想了解台灣的歷史文化而學習華語。還記得不到一個月前,我帶英國、澳洲、香港學伴一起去逛士林夜市。我習以為常的射擊遊戲、撈金魚、套圈圈在他們眼裡卻是那麼的新鮮有趣。那晚讓我得以重新審視我對台灣夜市的看法- 便宜、髒亂、擁擠的台灣夜市竟是那麼有魅力!我從這分論文的問卷中得知,台灣的文化、學習環境、台灣人的熱情都是影響外國人選擇的關鍵因素。我對這個結果十分訝異且好奇,因此我問了英國學伴同樣的問題: 為什麼你選擇台灣而不是其他國家? 他先用不喜歡「共產主義國家」開玩笑的回答,接著認真思考我的問題。最後他告訴我: 因為他在英國認識了一位他遇過最有趣的女孩,而那位女孩來自台灣! 我想台灣人的熱情與魅力已聞名全球了! 再者,台灣的自由、文化讓他很嚮往。他喜愛美食,以美食聞名全球的台灣當然讓他心動。最後一個原因讓我對他的學習態度十分敬佩,他說: 「繁體字雖然比較難,但繁體字是有歷史的。我喜歡繁體字的歷史,寧願從最難的開始學起。」學習最重要的就是態度,我想未來他一定可以說一口流利的華語。

       當然,台灣的便利的另一面,無可避免的就是交通問題。台灣的空氣汙染嚴重,讓外國人過敏、氣喘,路上交通壅塞,人行道上常人車同道的情況...等,這些都是可以改進的地方。生活在台灣的我們常常將生活周遭的一切習以為常,但試著從外國人的角度重新審視台灣,會發現台灣有太多美好被我們遺漏,也有更多需要改進的空間,這些都值得我們省思。


     

    閱讀心得-以英語為國際語之意涵與教學觀  應華105林純安

    摘要提到「以目前英語在全世界散佈和使用情況而言,非以英語為母語人士

    non-native speakers of English 彼此用EIL 溝通的頻率已遠超過與以英語為母語人士(native speakers of English)交流的機會,全球使用EIL 的重要性將與日俱增,可是國內英語教學界對於EIL 的探討仍不多見,因此有必要對其義涵和教學觀加以釐清。」這是台灣目前需要積極改善的困境

    文中還說到,「因此在EIL 的觀點中,英語因去國家化而不再專屬於某特定國家或文化的資產,英語文的教材教法和文化標準也無需再以英語系國家如英美為規臬,而是依據當地的各種情境因素(contextual factors)包括語言政策、教育資源、文化態度、教學目標、師資素質和學生背景等來作形塑調整。但是根據文化大學的一份調查顯示(Chou,2004),該校大一學生中有86%的同學認為英語講得跟英美人士一樣是非常重要的,而80%的同學也認為英語教師應該說得跟英美人士一樣好。這種對學習英語的認知都是源自於學生從小就被灌輸要以英美人士為學習英語的模範,要說得像他們一樣流暢自然才算是成功的學習成果,否則英文就是還不夠好、學生還不夠努力。反觀我們一旦看到外國人能講幾句簡單的中文就驚為天人,直誇對方聰明有語言天份,這種雙重標準無異仍是文化殖民心態的體現。」我覺得這篇文章寫得很棒,可謂一文便道破人心,尤其是這段,不免感同身受從小時候學英文到現在也有十幾年的時間了,卻總是覺得自己的英文並不好,不夠流暢導致在非必要的情況下就不開口,這跟整個的教育觀念是有非常大的關係的!而亞洲國家的學習方式本來就是以讀寫為主,相較於西方國家的聽說學習法來認識新的語言更顯得吃虧,這也便是為什麼英文啞巴非常多,會讀會寫但不會說台灣應當把英文融入本土,使教學有在地化的感覺,發展成自己的一個英文特色,而不是一味強調模仿歐美人士的發音及艱澀的文法,畢竟國際語言就是主要用來傳達彼此的意見,不需要如此刁鑽最後做個總結,如果當台灣人在跟其他國家的人以英文對談,對方能夠馬上聽出這就是台灣人的發音,我想我們應該成功了,這或許也是作者想表達的某一小部分想法吧!

     


     

    《外國人來台學習中文動機之研究》閱讀心得        林爭意

     

    在探究外國人來臺學習華語之前,試想為什麼我們要學習第二外語呢?為了增加競爭力、為了能夠和當地人民溝通抑或為了經濟利益或政治外交上的考量?我的答案是:想做個橋樑,一端接著臺灣,另一端則是迎向充滿未知與驚喜的彼岸。

     

    回歸正題,此報告以全台最具口碑的師大國語中心為調查對象,小組成員製作問卷,親自進行訪查。將調查結果轉化為圓餅圖,「了解臺灣文化」高踞第一,占了43%,其次則是占了23個百分比─認為「中文字很有趣」。

     

    根據自己與國際生的交流經驗而言,曾與一個來自瑞典的學伴聊到此問題,他說道:「我喜歡中華文化,是因為自己單純喜歡所以想學習。」他的這席話其實對我頗有啟發,因為現代大多數人的確是有目的性的去學習第二語言,這樣並不是不好,多了動力與誘因,學習會更加帶勁,但不可否認的,單純學習一件事物的美好其實彌足珍貴。

     

    以華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不僅只有臺灣,那又為什麼選擇了它呢?不僅是因為地理位置方便,台灣人民的熱情與友善更是他們選擇的關鍵要素,這也是我學伴曾經提及的一點,但直到看到此份調查,才讓我感受到那句話的份量。善盡地主之誼是我們根深柢固的philosophy,深怕接待的外國人少去一個景點,留下了遺珠之憾,這就是外國人眼中的「有情」的臺灣人吧!

     

    反觀自己,目前正在學習德文及印尼文,關於前者,大一修習系上選修,後來轉到學程;後者則是大二上學期開始學習,大概有四個月的學習基礎。對於第二外語,我屬於想要增加競爭力而去學習的族群,當接觸了語言,便會進而探究背後的文化,甚至去找該國家的人對談,這一連串過程都是進步及改變的歷程,我喜歡學習語言帶給我的轉變,除了增進自己的外語能力,更重要的是,心境上有了截然不同的風景,懂得去用開闊的心與外國人交談;懂得如何轉換身分,用學習者的心情去體驗曾經走過的路,我將會把這些經驗謹記在心,將來有幸得到實習機會時,把它鎔鑄進自己的教學裡。


     

    英語全球化脈絡裡的台灣英語教育     應華105  40185038I  羅安璇

      在這篇論文裡,強調了英文全球化這件事有多重要,並且提出了台灣在面對英文全球化的同時,在英文教育這塊方面應該如何去改善等等。其中我注意到了幾個方面,第一是引進外籍師資的政策,在這方面,我想以從國小到現在的經歷當作心得也給予一些意見,國小在鄉下小學從來沒有看過任何的外籍老師,別說是外籍老師了,有英文課已經算是很難得的事了!但到了城市小學,外籍老師一個比一個多,如果要說有差異的話,我認為就算在同一個城市小學的同一般學生,還是會因為程度差別而擴大了程度的差異,因為能和外籍老師以英語對話的小學生往往是家裡有特意栽培,或是自身有天份,還要不怕陌生不會害羞敢去找外籍老師聊天等等,但是就針對英語對話而言,我想多多少少還是有幫助,尤其是一種看到外國人就非得說英語的心態,能逼著小孩子開口說英文,就算說不出來也會絞盡腦汁去想,而不會像國內老師如果字不會念或是想不起來就直接問,而缺少了用心去思考記憶字彙的能力了。第二則是本籍教師的定位和教學方針。從小學到大的英文,我也想給當英文老師的人一點學生的意見,我認為國小銜接到國中的英文課程,可以好好的改善,或是針對程度分班,因為以現況的國小英文教學樣態不一程度不一等,到國中只會把程度越拉越開,可能一個班級裡的小孩子已經可以用簡單英文溝通了,可是可能還有很多小孩子非常害怕英文,單字背不起來或是根本不敢開口說等盲點,再開口說這方面,也需要好好的加強,如果學了六七年的英文卻只會應付考試,這樣感覺挺浪費國家資源的,就希望未來能有人可以好好努力的改善這些缺點,帶領台灣勇敢面對英文全球化!

     

     

     


     

    吳依靜─《外國人來台學習中文動機之研究》讀後心得

    應華102吳依靜

    這篇研究是由兩位百靈高中的學生完成的,他們對於來臺的外籍人是越來越多的這個現象感到好奇,因此選了這個題目並更深入探討。他們是以問卷的方式來做調查,對象為台灣師範大學國語中心的外籍學生,本文的研究目的有了解外國人想學習中文的動機、探討外國人來台灣的各種原因、藉由問卷調查明白外國人對台灣的學習印象、由問卷調查中,可以獲得外國人對台灣的期待與建議。

     

    他們的論文中顯示學生大多來自亞洲地區,可以知道離家鄉越近越能影響外國人來台灣學習的意願,其中又以日本佔據百分比最多,印尼和越南也是主要從亞洲來的人,其次則是英國與美國。來臺學習中文的原因最高的比例是想瞭解臺灣文化的,比例為43%,但就這點而言,他們只提供三個選項(瞭解臺灣文化、中文字很有趣、其他),我覺得選項太少了,就我目前所知,學習中文的動機大多是經濟因素,因為中國擁有很大的貿易市場,以後任何國家的人都有可能會與中國有商業上的接觸,因此會中文必定是一種優勢。而會選擇臺灣而非中國則可能是因為臺灣在各個方面都比中國來的自由,抑或是曾經到臺灣學習中文的

    朋友或是家人向想學中文的人推薦臺灣等等原因,我也曾遇過有學生是因為喜歡臺灣的說中文口音而選擇來臺學習中文。此外,其中一個我覺得滿有趣的地方是,他們做了外國學生為什麼不選擇其他亞洲國家的調查,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喜歡臺灣的電影及明星。而外國學生對台灣不滿意之處,有交通壅塞汽機車太多、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空氣有汙染、街上垃圾筒及行人道髒亂,垃圾隨地亂飛等等,的確,臺灣的汽機車尤其是機車真得非常多,在尖峰時刻更明顯,不過我覺得這也算是臺灣的特色之一吧,有些我認識的外國學生反而認為這是個有趣的景象,年輕人到老人都騎摩托車,連狗也會出現在車子上,只能說各有所好。不過像垃圾筒及行人道髒亂,垃圾隨地亂飛這種負面評價就有必要改善,臺灣人也應該自我檢討一下,畢竟誰也不會喜歡自己居住的地方是髒亂不堪、垃圾滿地吧。

     

     


     

     

    應華系102 498850356 黎心慈

    師大國語中心一直是外國人想要來台學中文的第一選擇。但是大部份的外國人若要學習華語,都還是選擇中國多於台灣,其原因除了中國大陸的政治因素及標準華語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不了解台灣。端看這篇論文裡所調查到的來台灣前對台灣的印象:1.人口眾多。
2.安全。
3.有意思。4.對外國人友善、熱情。
5.潮濕。
6.較自由開放。
7.是一個小島。
8.忙碌的國家。9.高度發展的現代化國家。 10.是個熱帶國家。
11.很多歷史文化。12.認為與中國很像。13.瘋狂又不可思議的國家。14.受污染的地方。15.旅遊網站上的風景照片看起來很漂亮。16.充滿活力朝氣十足。17.不太了解。

    有些是對台灣的刻板印象,而有些則是光從表面所得到的台灣資訊。很多時候,這些錯誤或片面的訊息會誤導外國學生及觀光客,而使他們放棄來台觀光學習的機會,也很可惜的錯失了體驗台灣豐富文化的機會。

    另外一點,從此篇論文上還可以看到來了台灣之後,學生對於台灣感到不滿意的地方,如下:1.交通壅塞,汽、機車太多,以至於很容易塞車,造成交通混亂,行車動線不穩定。 2.人行道上,機車停放太多,形成人車同道的危險現象,讓人覺得很不安全。 3.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不懂節制。 4.空氣有汙染,容易造成過敏及氣喘發作的機率。 5.街上垃圾筒及行人道髒亂,垃圾隨地亂飛。6.廁所數量不足且髒亂不堪。7.有養寵物的民眾未隨手清理寵物的排泄物。

    這些因素有很多是連我們自己國人都看不下去,更可能使得我們流失掉學生及觀光客人數。但是明明知道是不好的習慣,卻沒有人願意開始改變。所以應該著手開始改變一些不好的習慣,力求一個visitor-friendly的環境。 


    許琇婷《外國人來台學習中文動機之研究》摘要心得 

     

    此論文是兩位百齡高中的學生的作品,現在高中生為了準備推甄也必須累積小論文,不過因為經驗不足的關係,此論文還有進步的空間。首先是圓餅圖的選項,學生來自的洲別似乎少了大洋洲,以及學中文的原因選項過少過於偏頗,「其他」選項或許讓學生寫下原因會更好。最後對台灣不滿的原因比較跟主題不符,若能增加對台灣華語教育不滿的原因較切題。

     

    要推廣台灣的對外華語教育就必須找出吸引外國學生的特色,就我看來,此篇論文的結論過於草率,也過於自大自滿。從我過去做過的幾個課堂報告發現,中國在對外華語教育投入的心力比台灣多很多,雖然跟邦交國的多寡有關,但至少不會像台灣一樣,比較重視歐美國家的學生而忽略來台灣佔各洲比重最大的亞洲學生。在土耳其等偏遠的亞洲國家,對中文教師的需求很大,但在土耳其幾乎聽不見來自台灣的宣傳,大部分都是跟中國合作。最令人困惑的是,台灣提供來台的少數歐美學生獎學金,東南亞國家的多數學生卻沒有任何補助,是否有偏袒大國之嫌?我有思考過,或許是因為台灣有許多來自東南亞的勞工或是外籍新娘,也因此讓台灣民眾自視甚高,認為來自東南亞的人都是下等人,如果再不改變這種態度或許多數學生都會想去中國學習華語了。

     

    不國在台灣學習華語的確有許多好處,台灣民風自由開放,甚麼都可以討論,因此教材不會灌輸只對台灣有利的內容,而且台灣人對外籍人士(特別是白人)非常友善,友善到了崇洋的地步,使他們在台處處都可以得到幫助。台灣的治安相較於中國也好很多,或許是因為貧富差距沒中國大。我有聽過在台灣的外國學生形容在中國遇到的情況,她說:「中國人常常會以為中國是最好的,所以外籍學生(就算是白人)也常常受到冷言嘲諷。」無論是台灣或是中國的華語教育都還有改進的地方,從在上位者只為國際地位著想,到台灣民眾對東南亞人士的觀感,都要改變,才能真正創造一個對任何外國學生都很友善的學習環境,期盼未來的教育者能想通這一點。


     

     

    二十世紀文字改革爭鳴綜述  心得                公領105  施珮瑜  40107219E

     

        一切都從漢字落後論開始,毛澤東主席說要改簡字以利當時的應用,毛澤東提出的「文字必須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改革的是被書寫的漢字,把漢字給「拼音化」,這是文字制度的改變。要實現漢字拼音化前有三件事要先坐,就是:漢字簡化、推廣普通話和制定推廣中文拼音方案。 「文字改革」的確切含義就是記寫漢語的文字的「拼音化」。此三者都只是文字改革的準備工作。或許吧,推廣普通話的目的是為在中國實現拼音化掃除障礙,想去解決文盲的問題。1918 年錢玄同發表《中國今後之文字問題》,像是聲討漢字的檄文。他提出:「欲使中國不亡,欲使中國民族為二十世紀文明之民族,必以廢孔學、滅道教為根本之解決;而廢記載孔門學說及道教妖言之漢文,尤為根本解決之根本解決。」傅斯年(1919)也說:「凡些須懂得外國文的人,便知道中國文字和英法德等國文字的難易,實在不可以道裏計。」所謂的漢字落後論,是我非常不贊同的說法五四運動時期,大家都懂當時打倒孔家店的聲勢有多麼浩大,我想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文字維繫著這樣的五千年,儒家思想也幾乎貫穿了這樣的五千年,如果廢了漢字,把漢字都拼音化,是不是我們會失去這五千年來一些思想連貫的脈絡,是不是有些中國古文明最最單純最最純粹的那份精神會被抹滅,是不是破壞了中國五千年來人文精神的傳承,若單單只是為了溝通方便,那麼為何千年前的祖先們不一開始便已拼音文字去創字,篇要以學習上有難度,念起來對某些人也不太容易的繁體字去作溝通?雖說今日中國大陸慣用的是簡體字,很難找到繁體字所帶有的美,雖說基於國際情勢大多數人也偏向學簡體字,那麼,我想我們更應該以會繁體字為榮,因為別人沒有的,我們還有,我們還懂,我們不單只會形,許多國學大師,對於繁體字意的體悟,不是那些學簡體字成長的人所能及的。周有光說「簡化筆劃,不是有利而無弊的。筆劃越簡,近形越多。新造聲旁,聲調難准。同音代替,意義易混。筆劃簡化如果造成讀音繁化、意義混亂、形體難辨,那就得不償失。」我想,學簡體字的,終究還是要學些繁體字,因為是中國人,要懂中國文化,文字,是必學之必然,而我們這些學繁體字的,學些簡字也是無妨,畢竟簡字不難,而且國際上也因中國而尊簡體,繁簡,是個始終該相依相生的存在,於我而言,繁體比簡體重要得多

     

     


     

    台灣的英語教育:現況與省思      應華105   40185038I      羅安璇

      看完這篇論文的心得後,內心有非常大的感觸,文章裡所有提到的所有問題,從我們這一輩開始到現在,還是沒有解決,雖然有些比較先進的都市,例如台北高雄等,有著非常快速的進步與提升,但是在許多較為落後的鄉鎮則是完全不能比,除非家長自身有在督促與提升,否則從小鄉鎮來的小孩子完全沒有競爭力可言,然後在因為與都市小孩的競爭下,感到挫折羞愧,而對英文產生恐懼進而沒有興趣,在更甚者是直接放棄的,大有如此的景況。

    論文內容從幼稚園的英語教育問題開始提起,其中有說到關鍵期,我個人以自身經驗來判斷覺得是有關鍵期的,因為在非常年幼還不是很會說中文時,母親就會播放英語卡通節目和音樂給我看和聽,在耳濡目染之下,自然而然學習到很多字彙還有腔調的準確,這讓我在和英語脫節至少五年後,能夠非常迅速又自然的學習英文和唸出較為標準的發音。但論文中持的是較為反對的說法,裡面說到幼兒因為去到會禁止說中文的雙語幼稚園而害怕焦慮,我認為這是因為雙語幼稚園的教法方式根本犯了一個超級大錯誤,怎麼能在小孩子還年幼時就給予壓力而讓他產生恐懼呢?這樣只會讓他們有不好的回憶而在長大後拒絕學習英文罷了。所以追根究柢是方式的不對而不是雙語幼稚園設立的出發點不對。

    接下來提到國小階段的英語教學,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反而是政府應該多花心思去解決的!在國小階段,台灣的英語教學制度一改再改,也從來沒有一個標準與準則。我小學五年級以前,是在鄉下國小念書,那時候根本沒有英文課可言,只有老師偶爾會教我們一些簡單到不行的單字,當時因為母親有自己幫我加強英文的學習,所以在學校都會覺那些單字時在是太簡單而根本不用花費力氣去記憶,但對其他同學而言,根本就是無字天書,別說記憶光是會認得都很難。但在我小學五年級轉學到較為都市化一點的市立雙語學校後,就發現身邊同學都是從小一就開始有英文課,甚至早課還有英文考試,相較之下,程度就是差了一大截!這樣大的問題是不是更應該好好處理呢?

     


     

    許芳瑜 02-外國人來台學習中文動機之研究-以師大語文中心為研究對象

    應華104-40085031I-許芳瑜

        此篇研究題目亦是我頗感興趣的題目,因為就讀應用華語學系,未來從事的行業也有很大可能極為教導外國學生華語,因此若是我日後不想出國,只想在台灣教授華語的話,瞭解學生來台動機便成為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了。本篇研究分成四個部分了解1.外國人學習中文的動機2.探討外國人來台灣的各種原因3.藉由問卷調查明白外國人對台灣的學習印象4.由問卷調查中,可以獲得外國人對台灣的期待與建議。

       文中首先提到全球的華文學習熱潮,有印尼的華文學習,也有新加坡的華文教育但是卻少了中國的崛起這一大原因之一,而本研究是以問卷調查來完成,其中來台學習的學生以亞洲學生為主,其中又以日本人最多,或許是因為中國民間存在著的反日思想,也可能是因為台灣曾受過日本移民與其關係較為融洽,至於選擇台灣的原因,離家近這項因素讓我疑惑,若說是日本或其他亞洲國家,不論選擇台灣或中國基本上並無太遠的距離差別,若是歐美地區的學生也一樣,因此我覺得距離這項因素並不合理,價錢若是最重要的原因,那在文中應提及台灣的學費及其他地方的學習學費,以做比對,而選擇來台就讀除了人民熱情之外,語言規劃課程完善及學習環境好等因素才是學生人數的重要關鍵也是語言中心要繼續保持的特點。

        而這項問卷中也提到了外國學生對台灣最喜歡的地方,像是淡水老街及台南古蹟,台北101、高雄夢時代、及花蓮太魯閣.....等等,台灣各地知名風景皆是學生想要遊玩的地方,因此之後若是有教學的機會或是像外國友人介紹台灣時,便可從這些他們所感興趣的地方著手。

     

      

     

     

     


     

     老師專區

     

    本週主題為台灣華語言環境

     

    習題:

     

    1. 請查台灣客語運動的情況

     

    2.關注世界反美浪潮

     

     

    資料分享:


     

    黎心慈 資料分享:

    2. 從以前到現在,世界各地都有反美浪潮。最近的一波反美浪潮則是各地穆斯林發起的。起因於美國的一部電影,電影裡詆毀了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引發穆斯林大不滿。


     

    李依恬 資料分享:

    at 12:08 pm on Sep 27, 2012

    自從911事件之後,美國進行了為了自身的國家安全進行了一連串的反恐行動,挑起中東地區的戰爭,自此就時常有反美行動出現。

    最近一波反美浪潮,起始於猶太裔美國地廠商拍攝的一部電影"穆斯林的無知" (Innocence of Muslims) (有興趣者可在youtube上搜尋),片中污辱了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造成伊斯蘭世界的巨大反彈。加上這部電影受到牧師瓊斯的支持更增加了穆斯林的反感。

    牧師瓊斯是極度的反對伊斯蘭教,他曾經宣稱要在9/11(事件的9周年)焚燒可蘭經(最後行動並沒有成功),為反對在世貿大樓的遺跡附近興建清真寺。他還是《伊斯蘭是魔鬼》的作者。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