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18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楊聰榮 Edwin Tsung-Rong Yang 11 years, 1 month ago

 


 

國際華語文教育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授課教師:楊聰榮 (台師大應華系暨海華研究所碩士班)

開課期間:2012年9月-1月

台灣師範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

 

《重視漢語的歷史研究》-應華105 ( 40185006I ) 周巧蓁

 

每個語言的建立都會有它的淵源及脈絡發展,本文主要是在描述漢語在國際傳播的歷史及其一步步循序漸進的發展狀況與未來發展要點等等並與當今和與國際傳播相關的實踐有許多方面,這篇文章主要由三方面著手探討:當今漢語國際傳播相關的 實踐有很多方面,主要有:一、早年漢學在東西方的傳播;二、華人華僑在海外的語言保持與發展;三、五十年來的對外漢語教學活動。

漢語至少從先秦就不停蔓延,以漢唐為盛,形成現今重要的「漢字文化圈」,包括越南一帶、朝鮮半島、日本等,將周邊地區漢語漢字民族化,藉由引進漢文經典,以漢語漢字從事活動或運用於日常生活中等等,使得這些國家生活中不能沒有漢語的存在,有些國家仍會辦理漢字檢定考等,日本的手機大多數甚至可以用漢字編輯簡訊。傳遞的路徑慢慢延伸,到了中亞以後沿著絲綢之路傳到西亞與西歐等地,然而西洋正式的漢語興起,馬可波羅功不可沒,特別是明朝中葉以後的傳教士,例如利瑪竇、威妥瑪等對漢語文獻進行了許多研究,為西洋漢學的形成寫下了富有特色一頁。不同於東方的是其形成漢字文化圈主要是傳教與語言文化的學術行為等,大多是借助文獻甚至是譯文資料從事漢學研究,不懂漢語口語卻能研究漢學是西洋漢學的一大特色。

海外的方面,華人飄洋過海到南洋以求生計發展,有的甚至到美洲當勞工,足跡遍布之處皆有漢語的蹤影,漢語有官話方言之分,早期海外傳播的以方言為主,到海外後也形成了華人社區,不同方言的社區需要溝通於是產生語文教育,官話也就因此傳播至海外,國內的語言變革例如白話文運動、文字改革等也會進階對於海外華人社團交際產生影響。

最近幾年,學術界不斷呼籲建立「大華語」的概念,並把這種大概念的華語定義為「以普通話為核心的全世界華人的共同語」,希望各華人社區的華語相互尊重,相互溝通。另外還有學者提倡簡繁漢字的都是中華文化的寶藏,無論是「用簡識繁」、「用繁識簡」,抑或是「簡繁由之」,透過溝通協商與用字實踐的基礎上,都可以解決這個分歧的問題。

五十來年的對外漢語教學,把一種教學活動提升到國家事業的高度,提升到一種學科的高度,積累了在中國教授留學生學習漢語的經驗,為漢語國際傳播打下良好的基礎。而今漢語的教學強調向外開發,不再侷限於透過留學生進入中國或台灣學習漢語,文中的三點不僅僅是影響過去的歷史因素,也對於陷進漢語國際有著影響,利用這些歷史資源成為傳播事業順利發展的重要原因。

我認為漢語教學不僅受過去歷史種種發展的影響,對於未來的漢語教學應抱持著熱切的盼望與無限的想像力;無可厚非,漢語在這個世紀或者是下個世紀皆有可能成為主要必學的語言技能之一,甚至取代了英文成為主要的世界溝通語言,未來是有無限可能的,所以我們應當好好把握我們既有的這項語言能力,拋開簡繁分歧,竭盡所能地增強這方面的技能,乘著前人遺留的功績與發展,以求將中華文化與漢語學習發揚光大。

 

僑生教育的檢討與改進 閱讀心得                   40085041I賴彥蓁

 

好幾十年來,僑生教育雖然經過不斷的改進,但並非盡善盡美,仍有許多觀念需要辯明,許多政策需要決定以及措施需要改善。作者就本篇對今後的僑生教育在政策方面、招生方式及入學手續、輔導方面、課業方面、應否設立華僑大學、對畢業僑生的輔導.連繫及幫助等層面提出意見供參考。

 

首先在政策方面,面對著近幾年港澳情勢的變化,以及促進與他們的交流和強化僑生對台灣文化的認識,應盡最大可能增加僑生名額,另外,過去僑生來台灣升學大部分就讀於大學和普通中學,而這些學校中,又以公立學校佔絕大多數,近十多年來為了適應海外華人社會的需要,為使增加名額有更大的可能,應向專科學校和職業學校發展,僑生回到僑居地後能更容易找到工作,也可選環境優良且設施完備的私立學校招收僑生,此外,除台北區學校外,政府應有計畫地向中南部學校擴展僑生教育。除了正常學制的學校教育,為了配合僑生的需要,應擴展技術訓練、專業研討、國語文訓練及預備教育。

 

在招生方式及入學手續上,由於各僑居地環境不同,僑校的水準亦參差不一,選取僑生的方式,宜分別以考試或保送方式來選取僑生。各類學校及訓練班的招生簡章及有關資料應普遍分發各地僑校、僑團及畢業僑生同學會,並透過華文報紙報導,使華僑青年詳細知道,然後選擇他們要就讀的學校和系科。也應盡量提早辦理好各種手續,使僑生能在開學前到達學校。

 

僑生輔導工作在近年以有諸多改善但仍待加強,要加強輔導工作首先應充實輔導機構及人員,教育部和僑委會也應多舉辦輔導人員研習會,以溝通觀念、交換心得、研究工作技術及計畫各項輔導措施。對僑生品德的輔導宜先理解僑生的心理及各僑居地的風俗習慣,並在生活輔導方面養成他們規律的生活作息及節儉美德。另外,僑生公費的發給對象應打破地區的限制,應以家境清貧為優先。輔導僑生的同時,也應與僑生家長隨時保持聯絡,在發現問題時立即通知家長。

 

是否設立華僑大學至今尚未有結論,支持及反對者各有意見,我認為目前台灣短期內應該還無法設立華僑大學,因為僑生申請入學,不論是保送或甄試,所填志願多以國內著名大學為主,這是他們所嚮往的,因為師資及設備等等都很齊全,如另辦華僑大學,規模難像一般大學有如此多學院及系所,便無法滿足僑生需求。另外僑生來台就讀,一方面吸取知識性技能教育外,更重要的是接受台灣文化及環境的薰陶,並促進港澳與台灣之間的交流,若辦華僑大學,將台生與僑生分隔,則無法達到此目地。設立華僑大學各有優缺,如何能將弊減到最低而發揮最大效益是大家需要共同去努力的。

 

 

 

新加坡語文政策與課程規劃(許慧伶)

499850626 蕭偉騰 應華系103B

 

        本文論主要陳述新加坡在語言政策的實施與課程規劃的安排。語言政策方面:新加坡政府將英文定為第一語言,作為工作、商業及行政主要語言,而華語、馬來語及淡米爾語則是第二語言,作為輔助語言。作者舉例19971998年間,吳作棟總理發表多次演說,主要提及“加強中小學英文教育”與“鼓勵外國學校在新加坡設立分校”,必須要讓新加坡市民“說標注的英文”,以增加新加坡的知名度與國際地位。課程規劃方面:小一至小四為基礎階段,小五至小六為定向階段,英文、母語、數學是主要的評量方式,依次為33%27%20%,其餘的20%為音樂、體育、美勞等。中學則為四分流:特選、快捷、普通學術與普通工藝。大部份的學生都會選擇特選或快捷,其餘的修普通課程。並可分“N level”與“O level”,繼續升讀中五與大學。

        新加坡,這個比香港還小的小島,在李光耀與一群精英的領導下,光芒日益。除了政治、經濟、外交等等的優良政策之外,更要歸咎新加坡良好的語言政策的實施。新加坡與香港曾經都是英國殖民地,擁有良好的基礎建設與政經體系,前者選擇繼續沿襲英國殖民時期的優良的語言政策;而後者則因為民族文化等原因,放棄將英文作為主要語言,使得香港市民的英文溝通狀況日益比新加坡略遜一籌。這也是香港政府一直想要改善的重點。故此,香港近些年一直在強調英文在各個中小學的實施情況,之前的中文學校,也漸漸變得愈來愈少,那是因為香港政府已經意識到港人英文程度的每況愈下。而我們香港學生也漸漸在害怕所謂的英文,認為學校都沒有好好教育我們英文,我們怎麼去應付英文考研?而新加坡則剛好相反,政府不但強調英文教育(當然香港也有),還將英文定為第一語言。語言的學習是需要環境的培養的,香港在環境上,已經輸了。這必須要強調,畢竟,現在英文還是國際上最重要的語言之一。

        新加坡的教育體系實際上跟香港也有同工異曲之妙。因為新加坡在中學實施四個流向,特選、快捷、普通課程、普通工藝;而香港也都有這些升學政策。特選跟快捷需要成就優秀者才能報讀,常常聽到什麽九優狀元、十優狀元等等,都是因為這些學生報考了九科、十科課程,這些課程最後全部得A級,所以才會有狀元的美譽。想當初,我也是九優狀元呢!這些狀元可以直接掉過兩年預科,直接升讀大學。新加坡的狀況也是一樣,成績優異者便可跳過預科,直接升讀兩年或三年制的大學。而新加坡中學的“N Level”與“O Level”也就是香港中學的“CE”與“A level”。新加坡中學“N level”與香港中學“CE”是同一性質。都是爲了考預科做準備的。而“O level”與“A level”都是爲了考大學而做準備的。說到這裡,其實,新加坡與香港都是沿用英國的教育系統。這種升學系統主要是不停地淘汰成績差異的學生,讓精英可以繼續升學,所以,新加坡與香港的各個大學都這麼難考不是沒有原因的。

        新加坡的語言政策確實值得借鑒。以英文為第一語言,可以培育更多語言精英,起碼在國際的走道上,就已經有了優勢。希望華語也能受到新加坡政府的重視,畢竟,新加坡的華人是最多的。政府應該考慮這個問題。

 

 

 

 

 

語言政策的多元文化思考           應華105 蔡子心

 

中央研究院的語言學研究所在社會殷切的期望下,基於人文與社會的關懷,展開了一系列的語言政策研討會。重點主要著重於「台灣客語的活力與傳承」,「台灣原住民語的活力與傳承」,「台灣閩南語的活力與傳承」以及「語言政策的多元文化思考」,邀請學術界,政界及社會人士一同來討論關心台灣未來語言政策的問題。

     第一場研討會由客委會主辦,討論內容分為四大類「台灣客語的語言活力與競爭力」、「台灣客語語言維持的現況與展望──師資篇」、「台灣客語語言維持的現況與展望──教育與生活篇」以及「台灣客語語言典藏的現況與資源整合」,邀請了各界人士,分別以國內和國際的觀點討論台灣客語的傳承和未來。第二場研討會是由台灣原住民族委員會主辦,專家以原住民語言政策及教育為主題進行專題演講。從大家熱烈參與討論的情況看來,專家學者們對於台灣日漸凋零的族語發展都感到憂心,並積極想要想到辦法,希望能在都市,學校,部落能讓族語重新傭有自己的舞台。

     由各借調查指出,地理城鄉位置對於閩南語的使用沒有造成顯著落差,年齡才是真正的差距, 只有 64.6% 的十二歲或以下小孩可以流利地使用閩南語,而客語族群這個年齡層的流失更嚴重,只有10% 的人可以流利使用客語。國語及母語的語言能力和個人的年齡,性別和教育程度有顯著關係。而由於閩南語已經逐漸退出家庭,不再是世代間溝通的語言, 建議政府以鼓勵家庭使用母語、實施雙語或三語教育、提供語言市場、提升語言官方地位等具體措施振興母語。

     綜合兩場研討會的討論,與會人士一致認為台灣客語、原住民族語言、閩南語(Holo話)多少都面臨世代傳承的危機,擴展母語的使用場合,增加其曝光率,創造經濟利益是維持語言活力的好方法。政府應該盡速制定相關法律維護語言權,在公共領域提供翻譯、族語廣播,集會時提供同步口譯等服務,並鼓勵公務人員取得服務地區族群語言的能力認證,社會大眾也應尊重別人在公共場合選擇使用語言的自由,創造一個和諧的語言共存環境。至於跨族群婚姻方面,「一人一語」是較好的語言保存方法。新移民的先生及家人應該要他們的母文化,讓他們多使用母語跟他們的小孩對話,讓子女可以獲得不同文化的薰陶。尊重各國的文化及語言,讓大家可以和諧的共存在同一塊土地上,絕對是活在地球村的我們最需要學習的一件事。

 

黃湘淇─《重視漢語的歷史研究》心得

 

猶如此篇文章的開頭,在這個新的世紀,無論是因為中國經濟崛起的因素,抑或是中華文化的發揚,無庸置疑的,漢語(華語)在世界各地快速的傳播。在這樣承先啟後的時代,我們應總結過去的漢語教學歷史來做為日後的發展基礎。作者在文中提到,漢語國際傳播相關的實踐有許多方面,主要的有以下三大項:一、早年漢學在東西方的傳播;二、華人華僑在海外的語言保持與發展;三、五十年來的對外漢語教學活動。以下就逐項來做討論與讀後分享。

作者在早期的漢語傳播中提到了「東亞漢字文化圈」,這些漢字國家:包括日本、韓國、越南等國都在國內的許多方面大量的運用到漢字,且現今已經無法完全脫離。就拿韓國為例,韓國現在已經在日常生活中全面的取消漢字的使用了,但卻無法完全的擺脫漢字的影響:要了解自己國家,首先要了解國家的歷史背景,但韓國的歷史因為古代中國的影響,大部分都由漢字撰寫而成,這對現在已經沒有再使用漢字的韓國人民來說,解讀上較為困難。所以在幾十年來,韓國對於古代漢字的研究數量不斷的在增加,就是為了古代漢文來增加自己對國家或是中華文化的了解。在文中,作者還有提到那些明末清初來中國的傳教士對漢學的影響。在漢語對西方的傳播來說,他們真的是功不可沒,且影響了許多西方人士對於中華文化的看法。他們既研究漢語本身也加入了儒家文化等中國博大精深的道理,讓中國諸子精神發揚海外、讓西方人可以結合語言和文化瞭解中國。

華僑或是海外華人對於漢語傳播的影響更是功不可沒,雖然在海外的華人使用的的是以方言為主的漢語體系,但在因應溝通的需要,普通話也漸漸地融入方言之中。華僑在海外的傳承,更是讓世界上許多人看到了中華文化的奧妙。

日後的漢語教學,應吸收歷史的過程,海外的發展,結合各地區的文化,來闡揚中華文化。配合時事跟進,順著潮流發展。革新教學方式、學術研究、管理人員等,讓漢語成為繼英文之後的第二個國際語言。

 

閱讀心得-重視漢語國際傳播的歷史研究       應華105林純安

 

作者將與當今漢語國際傳播相關的實踐分為主要三部分:一、早年漢學在東西方的傳播;二、華人華僑在海外的語言保持與發展;三、五十年來的對外漢教學活動。

在第一部分後面提到「西洋漢學同漢字文化圈不同,其形成主要是傳教和語言文化的學術行為。……當今,西洋漢學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漢語口語和書面語兼學的人多了起來,但是,歷史的漢學傳統在西方多國的漢語學習和中國學的研究中,仍有不小影響。」現在學漢語的西方人逐漸增加,其學習之方向與目的是身為漢語教學者應該重視的。

在第二部分,「近代以來,華人飄洋過海下南洋謀生計求發展,甚或到每周做勞工。他們的足跡到哪裡,也就把漢語帶到了哪裡。漢語有官話與方言之分,早年華人帶到海外的主要是方言。之後,海外逐漸形成華人社區,不同的華人之間需要進行溝通,並需要對下一代進行語文教育,這時官話也就傳播到海外。」、「海外的漢語方言與中國的漢語方言同出一源,但也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特色,因為要表達當地的事物,因為會受到所在國語言的影響。……所以海外華語必然呈現出地域差異,帶有些許異域風情。」對於形成地域特色這點,我非常認同。我的馬來西亞華僑同學中文說的還算流利,也沒有特別奇怪的口音,但有時在聊天的過程中,還是會有不了解的地方,需要停下來聽對方解釋,這就是因為一些"特殊詞彙"所造的阻礙了。像是在台灣「騎樓」這個詞彙,有些華人第一次聽到不一定會了解它表達的是甚麼,所謂發展為地域差異便可由此觀之!

這也是為什麼作者要在寫地域差異之後特別提到「最近幾年,學術界不斷呼籲建立大華語的概念,並把這種大概念的華語義為以普通話為核心的全世界華人的共同語,希望各華人社區的華語相互尊重,相互溝通,趨同存異,正在編寫的《全球華語大辭典》,體現的就是這種學術精神。」這段話,相互學習,相互包容,是身為以華語為母語的華人重要信念。

「也有學者呼籲,簡繁漢字都是中華民族的瑰寶,要提倡不同華人社區的相互學習,使用簡體字的社區要用簡識繁,使用繁體字的社區要用繁識簡,一些華人社區也可以簡繁由之,並在相互溝通、相互協商和用字實踐的基礎上科學解決簡繁漢字的問題。」這段話雖然不無道理,我仍認為中文以繁體字為優。外國人學習拼音,學習簡體會認為簡單多了,但是每個中國字有其個別的含意,如果要真正深入了解與研究,那繁體字必定為最佳選擇了!

最後以作者在最後一部份的一段話共勉之。「做為第二語言的漢語教學不僅要請進來,而且更要走出去對外漢語教學這一概念已經不能涵蓋這種新發展……,主動適應變化,是教師、管理人員等一切與之相關人士的社會使命與學術使命。」

 

《重視漢語的歷史研究》心得感想  莊奇融

 

漢語在當今國際傳播上有許多實踐的方法,主要例如:早年漢學在東西方的傳播,華人華僑在海外的語言保持和發展以及五十年來不斷的對外漢語教學活動。例如文章中所提及的第一個部份,其實和與早自從先秦就不停的向四方蔓延,由奇在漢唐時期為盛,還進一步將越南、日本、朝鮮半島都納入了"漢字文化圈",不少在中國周邊皆深受中國文化與漢字的影響,隨著歷史的演進,漢字也在不同國家演化改進成自己國家的文字,但漢語漢字界是這些民族的文化根基,成為這些國家民族語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可以在歷史中,看到了文化、語言、文字傳播的痕跡,漢語最早在漢代絲綢之路向西延伸到西亞與歐洲,但西洋真正興起的漢學,是在馬可波羅後的中國文獻上,以及許多傳教士記錄中國的狀況和語言的報導,資料和對漢學的認識才源源不絕。許多研究漢學的人一輩子可能都不會說漢語,甚至連中國都沒有到過,多半是依照文獻或是譯本的幫助,西洋漢學讓我訝異於是,如何不懂或不怎麼懂漢語但卻能研究漢學,但如今,漢語口語和書面語兼學。第二個的語言文化傳播,是海外華語的保持和發展,因位近代華人移民,遷習到不同的國家和大陸打工求生,足跡走到哪裡,也就把自己的語言和文化帶到了哪裡。像是許多華僑飄洋過海男到南洋謀生發展,甚至到美洲做勞工,但目前海外華語的傳播,五千萬的華人華僑都會是漢語的國際傳播員,他們及其後代的語言保持,必須得到母與國的大力支持。我同意這篇文章中所提及的大華語概念,以普通話做為合新的全世界華人的共通語,讓華人社會的華語相互尊重溝通、趨向統一但保留些許的差異。文中也提到繁簡體皆是中華民族的寶藏,也可以提供不同華人社區之間的相互學習,簡體繁體皆識將會是最好的辦法,除此之外,在科技的進步上,我們可以輕鬆解決簡繁漢字的分歧問題。第二語言的學習活動,上推可到先秦,隨著中國近五十年來的興起和對外的漢語叫學,也將這樣傳播華語和教學的工作提高到了國家事業的高度,累積了許許多多中國教授留學生學習漢語的經驗,在漢語的國際傳播上奠定了十分良好的基礎。目前隨著中國的全面進步和國際發展空間的進展,我想我們不只要將那些有興趣學習漢語的人請進來台灣或中國學習,我們更需具備能將漢語文化和教學走出去的強烈使命,而要承擔起這樣任務的我們,就是漢語母國應該要擔負起的責任,不僅是教師和相關人物的社會使命和學術使命。我們可以參考已經出國教學的教師的經驗,並且總結相關經驗的歷史對象,對當今的漢語傳播給予最有力的支持和輔助,我們可以運用這些歷史資源,在漢語國際傳播事業上增添一臂之力

 

李佳儒 應華104 數位語言學習的現況與類型讀後感

 

  本論文探討華語數位學習的情況,作者引用國科會通過語言學習計畫的比率來證實數位學習已越來越蓬勃發展,現今許多對數位學習的成效提出一些看法,例如:與面對面的討論活動相互比,電腦的線上討論是一種較為舒適的活動方式。因為學習者不會要與他人面對面地溝通而感到尷尬(Ko & Rossen, 2001)。而在句型結構方面則較為複雜(Warschauer & Healey, 1998),原因是與口語溝通相比,學習者有較多的構思時間,另外,作者也提到現在數位學習能如此發達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政府的支持與獎勵。(二)全球教學的潮流,現今已有許多美國知名大學開放線上課程供人觀看(三)臺灣學生的網路學習特性,根據 Tsai(2008)的研究論文他建議教育工作者在營造網路學習環境時,應該因應學生網路使用的能力不同而做調整。

  作者在文章最後總結到:世界各國都認為e世代的教學方式該融入課技,數位的元素,而台灣為了走在時代的前端,讓國民保有國際競爭力,去制定法規與政策,扶植新興產業,對全民學習或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都是很好的政策。另外,他也希望我國的數位教材生產者和文創工作者,以及將來朝向數位語言學習發展的企業,都能開創出全新的大道,讓我們在身為母語者的優勢下,好好的利用數位教材營造出的環境來發展重要的語言。如此一來,台灣的人民都是雙語者,甚至多語者,更有助於未來與國際接軌或做跨國溝通。他誠心地建議國內的語言教育工作者,都能強調語言學習的自主性,並創造更多不同的互動模式,營造更為多元的語言學習環境,讓數位學習在台灣有更為良好的發展。

 

  我認為現今處於科技的時代,有了這些科技產品更提升教學品質和效率,已經有許多出版社都推出數位教材,且應華系也定期會與業界合作出版華語雙周刊,供海外華語教師使用,我也聽說系上第一屆的學長姐畢業後已有些人投身於線上教學,所以整體而言,數位華語教學算邁入一個穩定發展的階段,至於未來會面對那些困境或有更佳的突破呢?就待我們再慢慢觀察吧!

 


 

黃昕婷《台灣原住民族語言學習規畫之我見》心得

499850092 應華103

在閱讀完相關原住民語言政策的論文後,我覺得原住民語言政策的規劃是件相當複雜的事,因為台灣官方承認的原住民族14族中就有43種方言,每一族都有各種區域性的方言,如果要像比利時語言政策以領土原則為主要規劃方向的話,台灣的語區勢必會非常瑣碎,而如此瑣碎的語區是否能達到原本語區預期的效果(自成一區,溝通語言為當地的官方語言)?付出的成本是否是國家所能負荷的?老實說我對此抱持著相當不樂觀的態度,而此篇論文中的作者根據族語師資培訓、語言教材、課堂教學及行政、環境上的配合四大方面提出自己對現狀的看法和意見,以下我將依照作者的提議說出我個人的想法。

作者認為族語教材除了編制給正規教育體制中的學生之外,也要考慮到最適合學習族語的學齡前兒童及已就職的青少年、社會人士,並以教授各族語文字書寫符號為目標,以期原住民能學會書寫自己族語之字母,告別文盲時期。我覺得將教材對象分各年齡層來編製是很好的想法,但以會書寫該族語文字為目標來編輯教材,我對此則持不太贊成的態度,我能理解作者想讓原住民學寫自己族語是為了有助於未來其文化之保存,然而要在短期之內編寫各種針對不同族語的書寫系統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我覺得一邊慎重地編寫各族群語言的書寫系統的同時,當務之急是提高原住民族語的口說能力,也就是說目前的教材應以聽說為重。

師資培訓方面,作者將培訓分成正規師資培育、在職教師進修和非教師體系短期集訓三類,針對每類對象不同,課程有所調整,看起來規畫得還不錯,只是實際成效需要再調查研究,另外,我覺得不論是哪類培訓出身的人若想擔任一名族語教師必須通過族語能力認證考試且維持一定的水準才行。

在課堂教學方面,作者提議將族語教學時間增長為至少每週三天,必修年限延至九年,且國中小提倡的鄉土語言及文化學習課應該提供給各個不同族群來學習,而非侷限於某一特定族群,也就是多種原住民語跟客語、台語應該開放給學生自由選擇學習,如此一來能增加族群間互相學習、認識的機會。我覺得這些提議很棒,也有一定的可行性,只是我們需考量到國家的教育政策、耗費成本以及最重要的是並非每間學校都配有台語、客語及原住民語老師,所以自由選擇的範圍必定會受到就讀學校內的師資限制。

在部落學習族語環境的營造方面,作者建議各部落社區設置原住民族語言推行委員會,透過媒體之宣傳提倡原住民家庭使用族語溝通,辦理各種相關的成長班、體驗營等研習活動加強民眾對自身文化及語言的認同,以上所述內容我沒有任何異議,但針對作者在文中最後的第四、五點所提-增加大眾運輸工具上原住民之廣播、增設原住民族語標示牌,我覺得這樣的想法不錯,但要注意的是這樣的方式最好僅限於部落內,而非無限擴展到全國,否則會使得各種語言標示過多,造成混亂,而在部落中的語言盡量就以原住民語為主,國語為輔(告示牌上有原住民語、中英語三語)讓身處當地的原住民習慣以母語生活,當外地人來部落時也能使外地人不僅能感受到不同於自身文化的氛圍,也能適時地跟他們做口語上的溝通,透過交流讓別人更深入了解當地文化的淵源。

 

 


 

 

                    荷據時代臺灣原住民語言政策及教育  洪韻婷

 

  說到荷蘭,就不得不提我外婆。她深邃的五官,灰藍色的眼珠,我從小就好奇究竟為什麼外婆長得很"不台"?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我外婆侃侃而談,真相水落而出: 原來我們家有荷蘭人血統。荷蘭在台灣三十八年,儘管現在台灣存留下的荷據時代的古蹟並不多,但從我外婆深邃迷濛的眼睛裡,道出了那一段異國的戀曲。荷蘭人在台灣為了傳教,將原住民語文字化的「新港文書」是眾所皆知的。但事實上,鮮為人知的是荷蘭人也曾試圖「荷蘭化」原住民語言。

  西元 1627 年荷蘭統治前期的語言政策,為了傳教順利,傳教人員學習當地語言。最鮮明的例子就是第一任荷蘭傳教士干治士(Candidius1627-1637),在新港時,便開始努力學習新港的原住民語言,並用羅馬字拼音書寫新港的語言。之後。尤羅伯牧師在新港社建了全台第一所學校,教原住民讀和寫,因此,原住民開始以羅馬字母拼寫他們的語言,也就是所謂「語言文字化」。

  到了 1640 年,學校逐漸發達,許多人能流暢的閱讀,也相當能寫。1646年開始推行「荷語教育」。他們使用荷語教科書來推行「荷育教育」,但是,各地推行的成效不盡相同,有些地區的原住民快樂滿意地學習荷語,有些地區則沒有什麼進展。除了荷本教科書外,宗教團體也以純荷文及福荷對照兩種方式印製《基督教義》。到了西元1656 年,長官及其評議會致總督及其評議會的信中提到:「在使用的語言上,有些牧師很希望用荷語,有些則喜歡用土著方言」。後來,經過討論與評估,牧師們一致認為,教學校最年幼的學童荷語,並繼續用土語教成人是最好的策略。但是,公司認為教士們提出的雙語教育是不可行的,並未接受這樣的提議。 教會和荷蘭東印度公司時常起衝突,得不到公司的信任,加上牧師們對用何種語言教育原住民有分歧的意見,因而,荷語教育從 1648 年正式實施以來,並未獲得一致的做法,也未達到全面的效果,正因如此,原住民的語言及文字,才得以發展,尤其文字的書寫,還持續到荷蘭人離開臺灣後一個半世紀之久。

 

 

 

語言政策與幼兒教育 梁凱韻 40085045I

 

 本論文研究了新加坡、香港和台灣的歷史背景及推行的語言政策,並將台灣和新加坡、香港的英語語言政策做比較和指出可學習之處。

  新加坡和香港同樣都被英國統治,這是台灣所沒有的背景。在被統治時期,環境因素和為了生活,新加坡、香港的人民都必須使用英語,因此人們是沒有選擇性地學習這種語言。在脫離統治後,新加坡和香港仍然使用英語。因此我覺得在這樣的背景下,這兩國的人民認為英文好是很普通和理所當然的一件事。被西方國家所統治這一點是台灣歷史上所缺乏的,也是我認為對人民學習英語的熱情和毅力影響最大的一點。

  新加坡從小學三年級開始以英語為主要教學媒介語,香港則是在大學時使用英語教學。這兩國雖然在不同階段實施英語教育,但是正因為教育上的政策,兩國人民便會主動提高自己的英語能力。台灣的學校把英語當成第二外語來教學,並沒有特別教育政策需要學生不得不好好掌握英語。這也使得台灣的學生只有小部分的人英語是很優秀。

  英語使用的頻率也是很重要。新加坡因為多元化種族的環境,人民為了溝通只好使用英語。在新加坡生活每天接觸到各種種族,因此便有需要練習英語的機會。沉浸在那樣的環境,自然而然就習得了英語。香港的公文或重要文件都以雙語呈現,人們都有機會閱讀兩種語言。兩國的老師在上英語課大部分時間是使用英語,因此不管是聽或說都有很多機會練習和接觸。

  雖然新加坡和香港的英語教育政策實施較成功,但是這卻危及了母語的傳承。新加坡新一代懂得母語的人已經很少。他們雖然懂得多種語言,但是卻多不精通。精通的只有少部分的人。母語的流逝也間接導致文化傳承收到影響。這情況演變下去的結果會和失傳的文明相同。

  相對的,台灣在這點就有非常好的模範,如仍然使用正體字。台灣仍有很濃厚的中華文化氣息。雖然香港仍然使用正體字,但是有許多的字已被外來語入侵,在日常生活中加入外來語單字。雖然英語是國際性語言並在全球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但是我覺得並不能因為追求英語而忽略了母語。太過注重外來語會漸漸失去母語如新加坡。在這些母語面臨危機的國家,應該想辦法維護;想要在外來語部分努力的國家,不能忽略了母語。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