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15

This version was saved 11 years, 2 months ago View current version     Page history
Saved by aimeer94@...
on January 15, 2013 at 3:34:46 pm
 

《以愛之名:翁山蘇姬The Lady 

應華系103級_499850664_吳淑禎

 

看完《以愛之名:翁山蘇姬The Lady》這部電影後,心情久久不能平復!翁山蘇姬這個名字聽得最多的是在香港看國際新聞時,當時對她的印象就是一個為了爭取民主而被緬甸軍政府軟禁了很久很久的女子。對於她的事蹟並沒有深入去瞭解,關於她被軟禁,被釋放,又被軟禁、又被釋放……反反覆覆的軟禁生涯也只是透過新聞報告看看而已。這次有機會透過看電影瞭解這位鐵女子,不禁令我看到幾度眼泛淚眶。這部電影裡充滿了對人性、善惡、價值觀及對爭取民主的執著的釋義,是一部令人感動及熱血沸騰的佳片。

播放電影的那天,當我走進教室時看到的便是一個皮黑黝黑的男子被一個凶神惡煞的軍人用槍掃射倒在血泊之中。死者正是翁山蘇姬的父親──翁山將軍。他為了爭取緬甸獨立而被槍殺於自己的辦公室內。

鏡頭一轉,長大成人的翁山蘇姬已結婚生子,並組織了一個幸福美滿的小家庭。然當她因其母親的病而從英國再次回到緬甸時,或許連她自己也沒有預料到,與家人的這一別竟是這麼久,踏上緬甸國土的那一刻,她的後半生便注定與緬甸難以割捨了。

當翁山蘇姬在其母親所住的醫院看見緬甸的學生、人們被軍隊、機槍和暴力所摧殘時,她血液中的責任感便漸漸甦醒。翁山蘇姬在醫院走廊看見手無寸鐵的學生被軍人殘忍地搶殺,每一聲槍聲都像射在翁山蘇姬的心臟死的。楊紫瓊把這一幕演得淋漓盡致,她的動作、表情、神情……都無聲地告訴了觀眾翁山蘇姬當時的震驚;周圍環境的混亂、槍聲、學生中槍倒地的聲音……都讓觀眾像身臨其境一樣。

經過了這樣刻骨銘心的一幕後,翁山蘇姬在丈夫和緬甸自由之士的幫助下,義無反顧地踏上了那條家父為之付出生命而不惜的艱難民主之路。然而,幸運女神並沒有眷顧她,而是上演了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磨練。磨難像暴風雨般無情地襲向這位外表柔弱的嬌小女子。面對殺人如麻的野蠻政府,她既沒有軍隊也沒有金錢,更沒有像對手一樣龐大的權勢和家族,卻憑藉著那份高貴的人格和堅定的信念贏得了所有緬甸民眾的心……

電影《翁山蘇姬》帶給人太多的感動和思考,時而可歌可泣、時而心酸憤慨、時而發人深省。瞭解了翁山蘇姬未緬甸人們爭取獨立、民主的艱苦過程後,讓我不自覺地對她肅然起敬!


 

 

 

閱讀心得

林晏如─《以愛之名:翁山蘇姬》觀後感

    一個充滿「愛」與「勇氣」的女子,是對翁山蘇姬下的最簡短也最好的註解,如果沒有愛,她不可能留下來堅持為祖國付出;如果沒有勇氣,她不可能放棄最愛的丈夫和兒子;如果沒有勇氣,她不可能在槍桿子的威脅下,勇敢的挺過來!

    時也、運也、命也,翁山蘇姬生於翁山將軍的女兒,或許命中注定必須帶領緬甸走向為民主奮鬥之途,她的外表是如此的纖瘦柔弱,但一談到國家和民主卻如此的堅強有力,記得有一幕,軍政府的人說:「我警告你別再往前,再往前我就開槍!」只見翁山蘇姬不畏槍響、不畏槍枝環伺,她勇敢往前,最後閉上眼。還記得有一幕,她踏上舞台發表演說,台下旗海飄揚。身為女性,我看見的是女性的力量,在男性為主導的政治界裡,異常耀眼。另外,我佩服他對國家的認同,她嫁給英國人,長期居住國外,但婚禮是傳統緬甸式的,穿著也是緬甸式的,對於一些質疑的聲浪,她堅決地表示自己從未想過放棄緬甸人的國籍,從一份翁山蘇姬日本友人的訪談中友人表示,有一次蘇姬到了日本看到一間非常小的緬甸佛寺,節儉的她卻一次捐了40英鎊,並且在佛像面前無體投地、雙手合十,她對祖國的思念嶄露無遺,對國家的認同也不言可喻。

    堅強女性背後,一定有位善體人意的男性。麥可即是如此,她全心支持妻子的志業,並在國際上為她奔走,每次短暫的見面、每次短暫的談話,都讓蘇姬更有勇氣走下去,電影中每一幕的深吻,都留露出彼此深深的思念和關懷及不捨,也許也是麥可給了翁山蘇姬更多力量去愛她的人民!有一幕,麥可被診斷出前列腺癌晚期,蘇姬問麥可要不要去看她,麥可告訴蘇姬:「想都別想!」因為他們彼此深知,翁山蘇姬可能一去英國就再也回不去緬甸了,她努力那麼久的成果就要白費了,她能回英國享受自由的空氣,而緬甸的人民不行,那一幕,讓我好心疼、心好酸,國家與家人之間,她選擇了國家,縱使她現在回復自由之身,但無法彌補過去的那段缺憾。

    最近,緬甸傳來好消息,翁山蘇姬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在補選中大獲全勝,不過其實也僅佔國會席次的7%,未來她要如何帶著這僅有的少數的力量改變緬甸,解決緬甸境內的種種問題,會是很大的難題,期待國際的力量和翁山蘇姬的勇氣,能讓緬甸的人民面於壓迫和苦難!

 


黃湘淇─《白澳時代下的華裔澳洲人》心得

 

此篇作者郭美芬學者,藉由分析澳歐學者費約翰先生所著作的《彌天大謊:華裔澳洲人在白澳》來訴說自己對於華裔澳洲人在澳洲發展的看法。其中既有許多費約翰先生第一次提出的論點,也有作者自己對於這段歷史或事件的意見,不僅讓我們看到了澳洲政府或是學者對外界的可笑辯解之言,也引導了新的研究方向,讓日後欲研究此議題的人可以依循著費約翰先傷所缺少的資料面向去做考究。以下就提出幾項論點來深作心得討論。

我認為,白澳政策中最為人詬病的,便是那些澳洲學者提出的解釋論點:「白澳政策並不能歸納至種族偏見,而是因為非歐裔族群無法認同澳洲價值」。他們論點中的「澳洲價值」究竟是以誰而論呢?澳洲有當地居住已久的原住民,有航海時代殖民的英國、愛爾蘭人,也有後來移民的華人,美洲人等等。各種人種遍佈在澳洲各處,而澳洲學者所謂的「澳洲價值」究竟是哪種文化價值呢?恐怕還是以歐裔白人為主的種族價值吧!是誰說「澳洲的價值」就等同於「歐裔文化價值」的呢?這樣的辯解,似乎太過偏頗,且有失法國大革命後的世界宣言:自由、平等、博愛。已先定好的範圍來排除其他的人,這樣的論點真是可笑。

再來,澳洲學者認為,當時的澳洲政府之所以排除華人,是因為華人只因為當時的掏金熱來澳,日後不會認同澳洲,且在結束後返鄉將所賺的金錢物資投入祖國,而非對澳洲的發展貢獻。這樣的說法,就像是有意以華人在世界的移民表層現象來概括所有面向的影響。且華人為中國數量比英國、愛爾蘭高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因為地緣關係或是其他需要深入研究的議題。澳洲學者以淺薄的知識觀點去看待這樣的返鄉情形,無疑的就是為當時的排華政策找藉口。

費約翰先生也在書中提到了在澳洲的華人組織,無論是在前期礦產業發達的時候,還是後來全球貿易的崛起,都對澳洲社會影響甚大。澳洲的整體發展,可說是不能沒有華裔澳洲人。

不過幸好,近幾年的學者已經漸漸的融入了李應的觀點去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希望未來對華裔澳洲人的研究,能更貼近基底的生活層面,讓大家更能夠了解當時的真實情況。

 

 

「華語文教學現況與反思」心得  石伊婷498850411

 

從文章可以深入的了解到華語文教學的歷史及演變,讓人不禁感嘆政府這些年來推廣華語卻有如在一夕之間被中國大陸給取代。早期由於大陸的封閉,許多較年長的學習者都是到台灣來學習華語,也因此為台灣增加了不少的知名度。師大國語中心擁有許多的知名校友其中也包括了澳洲前總理。現在由於大陸的崛起,積極在世界各地增設孔子學院,不惜重金培育師資、研發教材、設立學校。大陸的重點推廣將大家的視線漸漸地從台灣轉移到了大陸。台灣的華語文教育只剩下學生的口碑相傳、政府部門的宣傳。

 

雖然台灣的華語文推廣沒有像大陸一般遍佈全世界,但台灣所擁有不可被取代的是教師的品質。許多在大陸及台灣學過華語的人都知道台灣的老師較活潑,會帶動課堂氣氛達到學習效果,教學都深受學生喜愛。而大陸的老師較為死板,學習效果自然有差。因此我認為,為保有台灣與大陸僅存的競爭力就是不要讓這個優勢流失。因此,我們要學習的不僅是專業的知識,更要不斷地更新自己其本身的教學法來達到教學中的最佳效果。有人說老師就像是為演員,不僅要有誇張的肢體動作,隨時隨地因天時地力而改變。但最重要的是更要有一顆細膩樂於教學的心。

 

另外台灣有許多華語教學中心但是各校並沒有統一的教學方式及教學內容。我認為如果各華語中心可以定期交流,定期檢討,相信這樣會給台灣的華語文教學達到更進一步的境界。目前台商學校在東南亞普遍盛行,但僅此於東南亞地區,政府也在美國推行了第一個台灣書院。雖然可能還無法跟孔子學院相比,但我認為台灣老師認真的態度一定可以帶給外國學生不一樣的感受。期盼台灣書院也可以在世界各地發光發亮,提供海外僑民子弟以及外國學習者另一個不一樣的選擇。

 

翁淑媛-《華語教學的現況與省思》心得

 

本篇論文主要是討論華語教學的緣起、現況,以及對華語教學現況的省思。首先,作者介紹華語教學的緣起,以前西方學者為了要研究中國的歷史、文化、藝術、哲學等知識,需要看懂華語。因此他們就中國,希望學懂華語與中文。接著華語教學及其範圍與重點的說明。華語教學是漢語教學、中文教學,把華語作為教學內容。其範圍舉凡了華語語音的認唸、語言的分析、語用、以及語意的闡明,而其重點在於拼音方式說、讀、寫技巧的學習。對母語非華語的國家,例如西方國家、東南亞、等,華語教學成為了他們的第二外語的教學。

 

隨著時間的演進華語教學不斷地成長發展目前越來越多人學習華語。台灣開始只有國立華僑大學先修班和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負責僑生和外籍生的華語教學工作。之後多大學紛紛設立語言中心,加強僑生和外籍生的華語能力。在2003年,台灣的教育部成立了“國家對外華語文教學政策委員會”,同年也正式設立了“華語文能力測驗 TOP”,隨著考試機制的確立個國家的僑生以及外籍生可以透過考試了解自己的華語程度,華語學習者會受到考試測驗的鼓勵而更積極地 華語。後來,僑委會也“全球華文網路教育中心”網站,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實用的網站,它提供許多豐富的資源可以幫助華語教學。

 

在此篇論文,作者也討論了如何培養理想的華語教師。這對未來想成為華語教師的我很有幫助。作者認為理想的華語教師應具備中文與教育專業,老師要懂得學習者的心理。此外,教師也必須專研教學法,教學法可以歸納為“類化”與“熟練”。因此作者認為理想的華語教師必須要修習“華語文教材教法”、“教育實習”等科目。這些是華語教師必須具備的學科能力。總結來說,若一個華語老師有這些學科能力,再加上第二外語以及多媒體教學的能力就能夠成為一理想的華語教師了。

 

最後作者也對華語教學的現況提出建議。在教材方面,作者認為台灣的華語教材沒有整合,需要儘速的統整各校使用的華語教材,建立分級學習的依據,補助各校出版,以供學習者選用。而在教法方面,必須落實在華語教師認證科目中。讀完此篇論文之後,我得到很多關於華語教學的知識,我也非常認同作者的意見現在世界各地想要學習華語的人越來越多,因此華語教學一定要不斷改善才能給學習者更好的學習


 

 

韋愛琳《華語教學的現況與展望》閱讀心得

根據我查詢資料與詢問他人的結果,雖然國際上中國大陸使用的簡體字仍是華語教學市場的主流,然而來台學習的外籍人士卻普遍有良好的評價,然而,國內的華語教學市場是否已飽和呢?因此,像我們這些有志成為華語教師的人,就必須具有宏觀天下的視野,以及另闢蹊徑,發展創新的教學法。綜合本文所述,我認為目前我們可以試著著手開辦的幾項方面有:

  1. 華語文教材與課程的設計需要加以創新,開發針對國籍與年齡範圍的華語教材。

例:適用對象─美國,適用年齡─成人,

  1. 增加暑期語言活動或文化課程(與姊妹校合作開發寒暑假語言文化研習營或學分班),加強成人速成及專項技能(短期商業華語、科技華語)
  2. 師資、教材與遠距教學,是台灣的強項。台灣可以主打遠距離線上教學,可藉由學術界對美教育交流的人脈,結合以上資源,讓台灣的華語教學系所與美國的學校建立線上華語教學合作計畫,或是政府補助台灣已在國際建立口碑的華語中心開發新業務─線上華語課程。
  3. 也可以企業推動網學習的模式,將華語文網學習與位課程的規劃工作,視為長期的銷,多管道的海外招生以取得源源絕的海外學習群,提供優質多元的華語教學品質與多重選擇,建台灣華文網教育的口碑,使其成為未的新海外招生管道。
  4.  華文教育網站功能應包括:

1.各種華語文學習需求的課程

2.華語文學分認證

3.華語文教育互動學習服務

4.全球華語文教育資源服務

5.華語文位教材研發推廣服務

6.全球華語文能檢定服務

7.全球華語文師資供需撮合服務

8.華語文學術研討會網服務、

9.華語文學術資庫即時全文檢服務等

10.運用相對的教學回饋,建流平台

5. 創新開發華語活動的課程輸出

台灣各大學語言中心應以前瞻理念,把握台灣優質的華語學習環境,

勇於開發創新的華語學習活動或課程,結合觀光遊學活動用各地學子的假期,開辦台遊學計劃,提供短期課程或遊學課程,與遊業界配合,推動華文遊學或主題體驗團等。此外,也可思考企業界華語文人才協訓,主動向海外推廣華語於全球重要企業。妨與海外各地華校僑校協辦推廣,或以政府外交經貿部門、或各地文教中心,開辦教育性質的明會或博覽會,以擴大創新的思維,開發新的台華語學潮。寓教於樂,又可結合業界資源,又可行銷台灣觀光魅力,不失為一舉多得的好方法,然而雖然看起來很具發展前瞻性,卻尚無有力的機構有意願和興趣(政府.跨國企業)。

 


黃昕婷《從緬甸族群政策看緬華社會-兼論緬甸華文教育的新發展》摘要與心得

499850092 應華103

這篇論文是透過作者實地考察、訪問多位在地華人以獲知緬甸政府目前對華語文教育的最新政策態度為何。一般人對緬甸政府的印象大半都停留西方媒體報導翁山蘇姬事件上時那樣極不理性且採取高壓獨裁政權的軍政府,雖然緬甸現今的主政權依然為軍政府,但是此時非彼時,雖然在緬甸歷史上,緬甸軍隊本身是一個延續性的集團,但在政策上有相當大的差異。一般來說,1988年是軍政府重要的分水嶺,如今的軍政府雖仍存在著威權軍事統治,但在經濟上也受到全球化的衝擊,須隨著國際經濟的發展往前邁進。

在針對華語文教育的方面,1960年代的國有化政策使得在地的華語文教育損失慘重,大多數華文中小學被迫關閉,華文報紙被禁,且華人社團因多未得到批准,擔心會有進一步的高壓政策而轉為低調、沉寂,甚至幾乎停擺,這些現象在1988年新的軍政府上台後有所轉變。許多華人社團恢復活動,甚至開辦新的社團,雖然政策上有開放,但緬甸政府並無明文表制政策的轉變,因此華人也不知道政策的底線在哪,都是靠申請批准,才知可行與否,不過政策的明顯放寬,讓這二十年華人社團的會務發展蒸蒸日上,而華語文教育也透過各種名義悄悄復甦,如潛藏在寺廟中的佛經班、由華人同鄉會開辦的語言與電腦學院......以宗族鄉親組成的華人社團紛紛投入華語文教育,復辦華文學校、開設華文補習班。另外,1998年發刊的緬甸華報被視為對華文報的解禁,以上種種都是軍政府政策放寬的證明,但由於這些政策的轉變並沒有明文上的規定,因此這樣不穩定的政策還是會讓當地的華人感到些許不安,恐怕一夕之間豬羊變色。就我從緬甸擔任志工的朋友口中得知,現今緬甸的華文學校依然都是以其他名義為掩護(如佛堂),而當地的一切也都尚未開發完全,甚至連通訊也不太穩定。有關於緬甸的新聞常說緬甸是亞洲最後一塊對外開放的處女地,這意味著當地的市場有發展的空間,但相對地,也有不少風險,畢竟軍政府掌權的時代一切都不穩定,台灣若想要在緬甸發展華語文教育需要謹慎的思考與規劃。

 


 

 

 莊奇融「華語教學現況與展望」──心得感想

 

由於中國改革開放後經濟崛起,在全球化的互動下,掀起了中國熱,進而帶動華語的盛行。文中首段提及目前華語學習人口,以及華語教師的需求量,同時華語也受到各國的推廣與重視,例如聯合國以將華語列為六大工作語言之一。

從台灣華語教學現況看起,教學管道有大學的語言中心,民間也有其他機構或是財團法人所經營的華語文教學,尤其近年來外籍配偶的人數增加,教育部各級中小學也開設了許多給外籍配偶學習的華語班。

    在大學的語言中心推廣上,文中提及了台灣早期的優勢,是因為與中國大陸相比較,台灣的政治環境相較穩定、社會也相對開放,生活環境也易讓人融入溝通。

但近年中國積極的開放,投入大量資金以及人力於華文教育的推廣。台灣本身政策制訂,對華語教師的進修等等保障,仍須政府解決。同時在課程安排上,在之前閱讀的文章中有提及,中國地區有推動成人語言的速成班,我認為台灣開課的方向也可以趨向多元,例如寒暑假可以增開給幼兒的文化體驗營,然後體貼外籍學生所需,安排更有系統或是量身的教材及教學方向。

    有幸能夠就讀台師大的自己,在文中也看到了許多給予華語教師的反思,給予了未來將成為華語教師的我們一些標竿和方向,以及正在求學過程中的我們,需要讓自己具備怎樣的能力。文中給予籌備中的華語文教學系所的建議中提及:「須針對全球性華語教學的需求,前瞻性地思考並發展系所的特色。第二外國語言與特殊語種的訓練專項、不同年齡與學制的師資培訓、強調雙主修、跨領域專業的華語教學整合等。」這也提醒了我在應華系的求學中,更該多加充實自己,顧好英語能力、同時學習第二外語,增加未來能夠實習或工作的國家。在本科系外,如能主輔修其他相關的科系,也將能增進自己跨領域的專業能力。同時也是給予自己一份保障,和增進自我的競爭力。

    由台灣出發至全世界目前華語的教學現況,在東北亞地區,日本目前有95%的大學將華語列為第二外語,也是大學入學的選考外語之一。華語在韓國更是最重要的外與,中文或漢語系所錄取成績更超過英語系。這些數據和例子都讓我吃驚,讓我對我所選讀的科系有更大的信心,劇增的學習人口也將提升教師們的工作機會。在東南亞方面,整體來說,華語將成為最重要的語言。但東南亞的華語教育卻面臨了許多共通困難,例如師資的嚴重不足、教師待遇低下,教學環境欠佳,以及教學設備陳舊等等。我認為,東南亞具備許多深厚的發展優勢,尤其在課堂中曾經提起的越南、印度等國,實為一個極富潛力的地區。但文中所提及的缺失,可能就讓我退卻,例如在新資的給付亦或是教學環境或設備的缺乏,這些因素都可能讓一位剛去當地的華語教師感到孤立無援。同時我也感佩當地華語教師的付出,他們熱愛中華文化,將傳遞語言及文化視為他們的重要使命,不怕上述所提及的困難,並且一一克服,在東南亞延續華語文教育,令人為之感動!

在文末出現了五個小問題,而其中之一是:「若想前往海外擔任華語教師的工作,除了具備華語教學的專業能力外,應該還要注意哪些條件?」算是閱讀完整篇文章對自己的省思和期許。我認為必須注意的條件有以下幾點1.資格:例如須要考取的某些證照(教育部「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和能力檢定2.擁有開闊的心胸:不設限自己一定要去哪些國家,拋開既有的成見,有機會的話都可以去努力去學習。3.熱情以及突破: 文末所提及:「從事華語文教育工作之時,我們更應思索華文教育最終的語言文化傳 播目的,帶動以語言教學感動生命的理念,以專業、熱情與真誠的態度, 發揮紮實又活潑的台灣對外華語文教學。」實為激勵人心的話語。

最後,希望自己能秉持這顆熱忱,吸收系上所滋養灌溉的知識及能力培養。為自己的志業墊下紮實的基礎。


<華語教育現況省思> 心得   陳玟萍 應華105 40185034I

這篇論文介紹了華語教育在世界各地的發展現況,非常符合我們這堂國際華語文教育課程的宗旨。 論文一開始從華語教學的淵源開始討論起,最早最早的華文教學可以追溯到15世紀,也就是大航海時代,此時歐美地區瘋狂追求來自亞洲的珍稀藝品,西方學者為了深入了解中國的文化思想,自然有了接觸華語的機會,也有了學習華語的需求,於是最早的華語教學便在此時有了第一次的發展。

在華語教學方面,我們看見兩岸對於這專業有不同的看法也有不同的教學方式。大陸那邊,偏向正音,教正統的北京腔,兒化音等等;台灣則是走歐美的多元化方式,教的雖然是獨樹一幟的繁體中文,但也別具特色,許多想學習真正華語文化精隨的外國人,都會選擇台灣的師資。

而台灣的華語教育現況,我們可以看見有許多機構:政府方面有『國家對外華語文教學政策委員會』負責對外華語教學事宜,積極跟上國際潮流。學校教育方面,像我們的台灣師範大學在2006年也和僑教先修班合併成國際僑教學院,底下則分設應華系和東亞系,整合華語應用教學和地區方面的主要枝幹。近年來,學校的碩士班也開設了華語文教學組和海外華人研究組,針對教學專業和僑民教育分別進行研究。若以網路為舞台,目前開設的平台值得注意的有全球華文網,身為應華系學生的我們,都有時常在接觸這個網站,注意上面的動態更新;關於這方面我則有深刻的認識,我認為這網站提供的華語教學資訊是很有意義的,對於未來的華語老師有很大的幫助。

此外,這篇論文也有提到何謂一個專業的華語教學者。筆者認為,一位好的華語老師除了具備專業的中文能力外,也需要了解文字結構和語音原理,懂得文法上的修辭和閱讀上的技巧,才能時時解決學生學習上碰到的困難和疑問。良好的表達能力也是老師不可或缺的核心能力,有時候,我認為一位老師可能擁有很多該科目的專業知識,但是他傳授給我們他所知道的東西時,方法用得不對,學習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所以我認為,教授一門對於外國人相當陌生的科,身負此重責大任的我們,更應積極培養自身表達方面的能力。

 

最後,看完這篇論文,我想到現今台灣的華語教學現況。很多論文都提到現在最大的華語教學瓶頸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在教材方面。市面上許多的華語教材內容參差不齊,並沒有一部完整的教材適合各個學習程度的學生使用,這是華語老師最直接面對到的一個困難。許多學校的華語中心,雖然積極研發編寫華語教材,但都流落於私心,用為招生的工具,而不是拿來分享,增進全國華語教學的教學品質,這點十分可惜。我認為,如果要真正改善華語教學現況,我們除了改進以上的弊病以外,也可以要求當今政府等機構提供相關的有效協助;另外,身為應華系學生的我們,也應關心這和我們未來息息相關的問題,想想有什麼方法可以改變目前的現況,積極推廣華語文教育。

 

林郁綺--【華語教學的現況與展望】心得

應華105,40185010I

      閱讀完這篇文章,對於全球華語文的熱潮又有更深一步的認識。由「中國熱」同時帶動起的「華語熱」,在全球需要大量華語文老師的現今,台灣可說是搭上了順風車!全球非華人族群的學習華語文熱潮,從成人往下延伸至兒童,語言使用的場域從家庭用語到社會用語到各項專業場合所需要的語言文化,華語文是現今僅次於英語的強勢語言,聯合國甚至將之列為六大工作語言之一,而亞洲地區包括日本、韓國與越南,華語已超越英語學習,華語學習人口數也成為外語學習中的第一位;在東南亞各國,華語為僅次於英語的第二大外語,而新加坡則將華語列為四大官方語言。上述的種種資料都可再再顯示華語的熱潮以及重要性,身為使用華語文的一份子,我們也難以再漠視這個問題。

     面對全球華語熱,台灣也有其應對措施。除了許多大學紛紛設立了華語系所和華語教學中心外,民間方面也有像是台灣華語文教學學會、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等學術機構。早期的台灣比較其中國有相當多的優勢,不僅政治安定,生活環境要較容易融入。然而近期的大陸開始採取積極作為,不僅投入大量資金更培養出許多優秀的人力,而這是台灣所欠缺的。相較起中國,台灣面臨了許多困難,首先,台灣華語中心的老師多為約聘制,這樣的體制不僅對老師的工作沒有保障,教師的流動率大,更容易影響教學品質。再來,台灣沒有一個專門的華語老師認可證照,此則容易導致華語教師程度的良莠不齊。最後,台灣華語文教學還沒有深厚的基礎,向外發展的途徑也還不夠多元,因此除了華語文教材與課程的設計需要加以創新外,也要尋找更多向外的管道。

    針對有心嘗試對外華語教學工作者,教育部推出了「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透過華語教學專業科目的檢視,獲得國家的認證,取得教育部頒發的教學能力證書,未來將可能有機會成為國家外派的華語教師。除了對內的華語文教師措施外,針對外籍學習者,政府也推出了一種新的考試” 華語文能力測驗”(簡稱 TOP)。而美國針對自己國家也有相關華語考試---AP(Advanced Placement)課程及考試,假若高中生能夠取得AP考試上的好成績,對於大學申請名校將會是一大幫助。從這三種考試的紛紛建立,我們再度看到華語文的蓬勃發展,相信往後也會有更多相關考試的建立。

     我想,相較起中國,台灣的華語教師確實是處於劣勢,不僅是字體上的不同(繁體V.S簡體),我們也有各自的拼音系統(注音符號V.S羅馬拼音),腔調方面來說,我們也不如中國人來的字正腔圓,但我想,台灣依舊有相當多的優勢是大陸沒有的,開放的社會造就了台灣老師的教學活潑,思想也更能與時俱進,如何善用己身優勢並充實自己,是所有華語文老師要一起努力的課題。期許台灣的華語文教育能夠更完備,不管是外國人來台灣就修抑或是台灣老師去國外教學華語,彼此都能有好的收穫。

 

 

 

應華105 簡汝芸《華語教學的現況與省思》  心得 ­ -

   本篇論文主要在闡述過去及現代華語教學概況,從華語教學的源起到目前華語熱的現象提出個人見解及建議。由於作者在一九九三年應僑務委員會之聘請,在十五年內,前往多國從事海外華語教學,包括:紐澳、美加、馬來西亞、印尼、韓國、泰國、菲律賓及中南美洲等,所以對於海外華文教育有許多精闢獨到的見解,也由於十五年的豐富教學經驗,對華文教育有深刻的體會,也在此篇論文中,提出教學上的困難與需要改進之處。

   華語教學之初是為了僑民教育所需,舉辦培訓等課程積極推動海外僑教,也由於外籍人士對華語有學習之需求,所以華語教學這塊市場漸漸蓬勃,而現在,華文教育已拓展為專業訓練,透過專家的講授,有心成為華語教學者,都能經由研習相關課程,取得證照,從事相關工作。

從歷史上來看,早就十五世紀就有了華語教學,由於當時西方學者想探究中國的歷史、哲學思想、宗教、藝術文化,想當然爾,必須學習中國使用的語言才能進行相關研究,於是就有了華語教學的需求。華語教學是什麼呢作者解釋,華語教學是以漢語教學、中文教學,即以華語為教學內容,包含語音的認念、語法分析、語用、語意的闡明等。而聽、說、讀、寫、作及拼音方式都是教學的重點。

   在華語教學的現況方面,師大的國語中心負責教外籍生學華語的工作,各大學也陸續開放招收外籍生和僑生,而大學的語文中心,也加強了僑生和外籍生的華語能力。教育部在二○○三年舉外華語文能力測驗TOP正式對外考試,二○○六年,首次舉辦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考試,可看出教育部逐漸重視華文教育。而在華語教學內容方面,作者參與巡迴教學時,發現海外的教師研習會多半是家長,少數是國內的專業教師,而當時的授課內容多半是國小教材。最近由於華語熱,及各國的必修課程紛紛加入了華語,華語教學需求量也就大增了,因此可以說,目前的華語教學,正全面化、全方位的展開。

   作者認為,一位理想的華語教師需要具備三種專業,分別是中文專業、教育專業和表達溝通的能力。中文專業包括了解語音原理和文字結構,懂得寫作閱讀的技巧和文法修辭,且若要教華文程度較高的學生,老師還需具備有文言文的基礎。教育專業即了解學生的心理,且依其所教授對象的不同,而有些微的差別,了解其學習心理,才能掌握有效的教學方法,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提供建議,能使學習更有效率。

    筆者提到一個我覺得很重要的概念,他認為當我們學任何一種語言,有心想學好它,若能學會與在地人一樣的思維一樣的用法,傳達文化因而相形重要,若華語教師能熟悉本國的文化,特殊的節慶與民間習俗及其背後意義,可以讓語言學習者開拓嶄新的思維與視野,讓他們不僅僅只是學好華文,還可以學習到中國文化之美。

 

 

《從救助到發展:台灣國際援助在越南》閱讀心得   林爭意

 

    國際援助,看似遙不可及的作為,但其實從生活中便可著手,除了官方管道,近年臺灣民間機構也持續拓殖各種可能管道,也藉此建立邦交情誼,穩固外交軟實力。

 

國際援助是一種國與國之間的資源交換,為維護第三世界國家人民的權益,並促進經濟成長及滿足基本福利需求。談及國際援助,第一個竄進我腦海的機構便是「世界展望會」,會下的「飢餓三十」更是行之有年的活動,世界展望會是世界性非政府組織,排除了政治力的介入,許多救援顯得更加單純,讓受助者更能享受到純粹的快樂。

 

除了感同身受親自體驗飢餓感外,其實還有許多更簡單、更為直接的方式等著我們去實踐,因為他們缺乏的就是這麼簡單,一枝筆、一灌水甚至一碗飯的錢可能都是他們生存的關鍵。此外,讓我們深入探討的國際援助的另一面,是否身處外交弱勢的我國,可藉助援助救援達到附加效益呢?先前經驗如冷戰,也不難觀察美國及蘇聯兩大勢力對於彼此同盟夥伴的政治及經濟面的挹注及補給。

 

回歸到臺灣自身,讓我們從源頭追溯起,1960年民間國際援助組織由官方漸漸瀰漫到民間,解嚴後,集會結社風氣更如雨後春筍般興起,服務精神也有了「先了解,再服務」的轉變。許多民間機構發展至今,都已具成熟經驗,但不免有時仍會引人耳語及撻伐。

 

如2012年日本311地震或是2004年南亞海嘯,臺灣官方及民間都曾大規模的發起義捐,演藝界等公眾人物也心連心,透過自身影響力,號召歌迷影迷不分國界,把愛心散播出去,但事過境遷後,這些捐款數目究竟做了怎樣的運用呢?這是社會大眾所看不見的部份,是不是應該要更加透明化,把帳目及資金去留清楚交代,或是透過後續活動及傳媒等力量,讓民眾有更多參與的機會,也讓彼此的資訊橋梁處於對等、暢通的狀態,而不是懵懵懂懂的將錢灑在一口深不見底的黑洞中。

 

施比受更有福,試著想像自己為什麼可以作為施予者,那是因為我們曾經接受過他人的幫助,所以才成就了今天的自己,所以,當自己行有餘力時,不妨換個身分,讓自己也成為心中的不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紐西蘭的語言規劃】 498850136 林巧凰

       問到語言復甦的範例,很多人會想到紐西蘭原住民的毛利語,紐西蘭毛利人口只有約66萬,占全國不到15%,隨著18世紀白人移入,加上後來政府獨尊英語,跟許多客家鄉親一樣,曾經在學校裡說毛利語是會被處罰的,將近一個世紀的斷層,使得許多毛利年輕人回到自己的部落,卻無法與族人溝通,有人說,這是非常悲哀的事。

 

       如今毛利語似乎成為紐西蘭的國家資源,但其實從18世紀中,白人陸續移居紐西蘭之後,英語強勢進逼,毛利語曾面臨與客語相同的處境,紐西蘭政府在1871年,通過「原住民學校法修正案」,規定毛利學校只能使用英語教學,跟台灣一樣很多人都有,在學校說母語被處罰的經驗。政府獨尊英語,很多毛利家長也被洗腦,認為孩子未來要有競爭力,就要說英語,到1970年代,只有23%的毛利人會說毛利語,這些人也大都超過40歲,5歲的學齡兒童,僅剩不到1%會講母語了,此外政府曾有計畫性的要讓毛利人「融入」白人社會,加上部落裡謀生困難,毛利人大舉搬遷到都市,毛利語20多年前成為語言學家口中,必定滅絕的語言。弱勢語言的傾頹最容易發現的時候,就是離開家鄉融入主流社會而再度重返之後,發現自己像個外星人一樣,沒有認同感也沒有歸屬感。因為他們住在都市太久了,所以當他們回到家鄉,回到祖先的地方,就像如果原住民回到原生的部落,結果大家和他無法溝通,大家看著他就像看著個遊客。對自己族群的人而言,沒有共同語言就像個外人,因為他們跟你講話,你只能說,我不會說原住民語,這非常可悲,這就是當初毛利面臨的情形。因此1970年代起,毛利人驚覺情形不對了,再不救母語,恐怕就要沒救了,一個個團體成立,大聲疾呼,要求政府不可忽視毛利語言與文化,如今紐西蘭從托兒所到大學,都有全毛利語教學的學校,試圖從教育,讓母語扎根。

 

      毛利人現在驕傲的用毛利語唱紐西蘭國歌要歸功於一位年輕歌手,幾年前在世界盃橄欖球賽, 她以毛利語唱了紐西蘭國歌,讓毛利語站上國際舞台,整個紐西蘭人坐在電視機前看到這一幕快哭了,然後全國都在討論,她怎麼做到的,怎麼做到的? 如今毛利語已經變成紐西蘭的國家資源,也是紐西蘭人最驕傲的珍貴文化資產。

 

       語言的復振是需要悉心呵護並且加以照顧才得以存活的,台灣這個孕育多元文化的寶島近幾年來也致力於語言文化的保存,不再獨尊主流語言,也著重每一個無可取代的文化資源,要讓語言多樣化就必須讓大家重視,單靠小族群喚起母語意識而單打獨鬥或是政府的埋頭耕耘都比不上全體共同維護復興,提高能見度和增強族語的活力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同時注意家庭社區的語言傳承,紐西蘭的語言發展規劃對台灣有很大的啟示作用,我們很幸運有如此豐富的多語言多族群背景,但要保留及使用族語是族群基本權利的概念仍須努力奮鬥,語言權是每一位公民的基本權利,沒有差異優劣,只有平等尊重,期許隨著時代社會的變遷,各族群的意識會日漸茁壯,畢竟只有你才能了解你是誰,才能表達自己,才能詮釋這個世界。

 


《華語教學的現況與省思》應華系104林敬智

 

 

      這篇文章談到的是一個與我關係甚深的議題──華語文教學的省思。做為一個華語師資培育科系的學生,我也深深認同文中所提及的問題,或許我們該好好地坐下來思考我們的出路,好好地想想到底甚麼才是我們優勢,甚麼是我們當務之急需加強的。

      文中提到,現在的華語教材相當混亂,甚至有各自為政的情形。我想想的確如此。綜觀市面上,各教材五花八門,再加上各大學國語中心的自編教材,就更不得了,然而,看起來多樣化的背後卻缺乏一個系統性,而沒有一個循序漸進的系統來領頭的結果就是東缺一角、西缺一塊,這對華語教學來說是大大的不利。對此,我有蠻大的感受。因著某次的機會,我翻閱了華語教材的權威《視聽華語》,我發現圖片不夠生動、活潑,在生詞方面有些也不太常用,有些句子其實在真實語竟也不大常用。再來就是教學教法上的問題,畢竟華語和中文教法是不太一樣的,對象不同、起始點不同、學習動機也不同,就會造成要用各式的方法去領導學生。就像有些學生是為了能有更好的競爭力,就如同我們學習英語;有些是為了興趣所以才學習;有些則是血緣關係,父母因為希望孩子能認識中文而學習,但其本身並不喜歡等,都有不同的動機和因素,如此便須以不同的教法來領導。還有就是起始點的問題,有些是從小就沉浸在中文的環境,有些是中學才開始學習,這實在教材上就要有所區隔。但是國人常有的迷思是:只要會說中文就可以教中文,其實不然。因此,有些詞彙已經深植我們母語者的心中,對我們而言是在習慣自然的事情,對以華語為第二語言者而言卻是相當困難的事情。像是學生可能就容易弄混生命、生活;反映、反應等,這些都是要小心注意的部分。

      那身為現在應華系學生的我都具備這些知識了嗎?我想,仍有一段距離要走。首先是對於教材的敏感度要再提升,多多翻閱各式現有的教材,去體會詞彙、句子的選擇。還有研究如何教導不同背景學生的語音,因為受到自身母語的影響,就會出現語言干擾的現象。還有最重要的是要有開放的心胸,去接受不同背景的學生,去學習各種教導技巧,畢竟,華語這塊也是一個新興的學術,許多理論都還有待鑽研,許多技巧也都還未系統化,也因此,不斷地學習、充實、隨時像海綿一樣吸收新知,變成了我們要培養的能力。


沈佳蓮-「白澳」時代下的華裔澳洲人 

1850年代起,許多華人因為掏金熱移民至澳洲。時間久了,當地人認為這群有色人種專門從事勞動工作,不但引進華人文化還造成基本工資降低。種種不滿成排華事件,促使澳洲政府在1901年時將白澳政策定為基本國策,限制非歐裔人民進入澳洲。此項政策被視為是對亞洲族裔的種族偏見和誤解。

    本篇為作者讀John Fitzgerald教授所著《彌天大謊:華裔澳洲人在白澳》之書評。作者說本書是反思澳洲歷史與國家認同的重要著作,也是泛太平洋區排華運動的歷史。本篇書評相當推薦此書,說這本書罕見的以一種全新觀點看待整個白澳時代。有機會我也想讀一讀這本關於當於歷史的專書。

身為華人,身處島嶼臺灣,我們是許多時代遷徙的樞紐。很多歷史課都談到,華人在時代或金錢的壓力下遷徙至世界各地。在被金錢與武器包裝的歐美殖民者前,華人屢屢被描繪成骯髒、低下、勞苦、是錢如命的象徵。許多文學作品也都談到黃皮膚的種族,在各國的角落植入中華文化,在高貴的白種人面前展現極為堅韌的生命力。我認為華人骨子裡的不放棄便是現今華僑仍能分佈在世界各處的原因,我對於全球各地的華人是肅然起敬。他們的上一代經歷了多少歧視與迫害才能在異地建立一個家,也許是現今處處追求平等的我們所不能理解及感受的。

那麼試問現今我們的平等平等嗎?歷史上的排華是一,美國的黑奴是一,歷歷都是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現在又真的改善了嗎?我覺得隨著時代的推演,人們的理性終會促時人類進步,歷史的傷痕也會被時間撫平。可是有一種東西會深植人心、立根於一地,在地方上越積越厚,影響永不衰敗,那就是文化。從小我們被教育的價值觀會深刻影響我們的一言一行,然後持續影響我們的下一代,價值觀也會隨之潛移默化。事實上,一直到現在仍能耳聞種族歧視的事件發生。美國總統大選首次有非裔美國人當選,父權社會的一國之首有了女性崛起擔當,在在顯示這樣的價值觀在改變,可是要做到每一處都根除還需要時間的推磨。

    回過頭來看看華人,中國曾被指東亞病夫,現在連強國都要讓他三分,我覺得很大的原因即是因為華人堅韌的性格、自省的能力,再加上中國的野心才能獲得國際一席重要的位子。在這種時候,回顧過往的歷史,才能了解前人的經歷,做為未來的借鏡。歷史的好處之一就是能幫助我們不重蹈覆轍,共創和平安樂的時代。這本《彌天大謊:華裔澳洲人在白澳》是第一本試圖扭轉華裔澳洲人歷史地位的著作,身處21世紀再回頭看歷史,肯定會有不同的感觸。我相信許多歷史真相仍等著被探究,未來若有更多學界為前人平反的專書,會是對歷史認知很好的激盪。


許琇婷《白澳時代下的華裔澳洲人》摘要心得

 

此篇文章比較像是作者郭美芬對費約翰於二零零七年出版之《彌天大謊:華裔澳洲人在白澳》一書之閱讀心得與批判,從作者的論述態度中可看出她對本書大大讚賞,大部分皆著重於稱讚這本書為華人在白澳的歷史平反,負面評論僅占一小段。費教授在書中反駁另一位澳洲學者的看法─白澳政策並不能歸咎於澳洲政府的種族偏見,而是因為非歐裔族群無法認同澳洲價值,因此在澳洲聯邦建國之初,才會將非歐裔族群排除在外。但我個人認為這位學者有這樣的論點代表它本身就持有種族偏見。

 

書中強調華裔澳洲人試圖從各種途徑展現身為澳洲人的價值,例如許多華裔澳洲人成立的公司與其他海外華裔形成了互聯網,為當時的中國國民黨提供許多資金,儼然是一個海外華人的大社會。而在法律方面,華裔澳洲人也試圖強調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概念,也有許多華裔記者將在澳洲打拼的華人故事傳回中國本土。費教授認為這些華人在澳洲打拼的歷史不應該僅僅被視為傳說,應該要當作澳洲歷史的一部分。

比較令我驚訝的是,這本書似乎是第一本為澳洲華人平反的書籍。華人曾經在世界各地被不一樣的種族所排擠,在美國、東南亞等地都曾發生過政府修訂法律壓抑華人權限的事情,但是華人往往都熬過來了,在自己小小的、由血緣、同鄉情懷構成的社群內生存下來,雖然我相信現在世界各地的人們對華人的觀感一定已經大不相同,特別是這種中國正在崛起的時刻。或許華人自己寫了一本為華人平反的書沒有甚麼值得介意的地方,甚至可以被認為有種族主義,但由澳洲人來為白澳下的華裔說話確實少見。可惜的是本書竟然到了二零零七年才出版,對於早已脫離不平等法律的華裔外籍人士們來說似乎晚了一點。作者提到本書並沒有對華人內部的行動詳細敘述,比如華裔社群之間的互動,而且對華裔澳洲商人的描述較多,而缺乏勞工階級的情形,或許費教授在二零零八年靠著本書得到了澳洲歷史學界最高榮譽的獎項之後會繼續提筆。


 

培訓印尼華文師資的實務經驗及反思   梁凱韻 40085045I

  這篇論文主要探討印尼華文教師目前的培訓和反思。印尼曾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是禁華政策。這樣的政策導致印尼華文教師分成了三類:第一類是資深教師,他們是在禁華前在華校學習中文,華文程度相對較好,但年齡已高;第二類是教學經驗豐富的中年教師,華文程度也尚好;地三類是年輕教師,華文僅是他們的第二語言。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印尼已出現了缺乏華文能力好的教師的現象,所以印尼華文教師的培訓是重要也是必要的。

  但是印尼華文教師是抱著什麼心態到台灣或中國大陸研習呢?我覺得這是我們需要探討和改進的。近年來到台灣研習的印尼教師,相較於幾年前,態度明顯有差異,不認真、不配合,甚至把研習當成是遊學和觀光。雖然這些佔小部分,但是我們不得不深思,在挑選參加研習營的營員,是否該更加嚴謹,並了解營員的動機。對一些印尼教師來說,研習營是難得可以學習並增進華文能力的機會,我覺得篩選讓動機較正確的教師來台會比較公平。

  印尼的華僑學習華文是為了什麼?現在他們學習華文大部分只是為了提升自己的競爭能力,但是台灣卻抱著華文是僑民教育來幫助印尼的華文學習,中國大陸的動機則是純粹為了讓他們學習華文。兩國的出發點和理念不同,但是我覺得這不是需要執著討論的一點,同樣都是華文教育,所以並不會有太大差別。

  台灣也可以積極推動網絡科技上的華文教育。這是台灣的優勢,台灣的華文教材製作較為有創意和先進,受到世界各國的歡迎。所以我覺得台灣的華文教材也可努力打進印尼的市場。

  印尼華文教師的華文能力並不是很理想,單單依靠短期的研習營並不會對現況有任何的改進。我覺得有華文教育科系的大學應積極納入僑生,讓他們在大學期間增進華文能力,畢業後回到祖國任教。我們也可極力讓母語華文教師往印尼任教,因為印尼缺乏正規華文教育,所以是我們可以大力發展華教的一個國家。華文能力好的教師是很重要的角色,他們教的內容較多,可以讓學生接觸更多正確的華語,學生和這些教師相處,多多少少能力會被提升。

  總的來說,無論是中國大陸或台灣,對於印尼的師資培訓的現況發展現象是相當正面、積極、樂觀的。相信長期下去,印尼的華文教育會有復興的一日。

 

------------------------------------------------------------------------------------------------

華語教學的現況與省思    公領105施珮瑜40107219E

 

這篇論文介紹了華語教育在世界各地的發展現況,一開始從華語教學的淵源開始討論起,最早最早的華文教學可以追溯到15世紀,也就是大航海時代,由於當時西方學者想探究中國的歷史、哲學思想、宗教、藝術文化,自然有了接觸華語的機會,也有了學習華語的需求,於是最早的華語教學便在此時有了第一次的發展。

文中提到,現在的華語教材相當混亂,甚至有各自為政的情形。我想想的確如此。綜觀市面上,各教材五花八門,再加上各大學國語中心的自編教材,就更不得了,然而,看起來多樣化的背後卻缺乏一個系統性;兩岸也有不同的教學方式,大陸那邊,偏向正音,如北京腔,兒化音等等;台灣則是繁體中文。 作者認為,一位理想的華語教師需要具備三種專業,分別是中文專業、教育專業和表達溝通的能力。中文專業包括了解語音原理和文字結構,懂得寫作閱讀的技巧和文法修辭,若要教華文程度較好的學生,還需有文言文的基礎。教育專業就是要了解學生心理,並且依教學對象的不同,而有些微差別,因材施教,了解其學習心理,才能掌握有效的教學方法,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提供建議,能使學習更有效率。

    作者提到一個對我來說很不錯的觀點,他認為當我們學任何一種語言,有心想學好它,若能學會與在地人一樣的思維一樣的用法,傳達文化因而相形重要,若華語教師能熟悉本國的文化,特殊的節慶與民間習俗及其背後意義,可以讓語言學習者開拓嶄新的思維與視野,讓他們不僅僅只是學好華文,還可以學習到中國文化之美。

雖說我不是應華系本科系學生,但我對華文教學也有興趣,我不喜歡弄一些死板的教材,雖說那些八股教材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我喜歡讓他們從影片或音樂等去學習華文,如此一來發音會比較標準,還有閱讀能力也能進步比較快,或許像我這樣的心態也是造成市面上華文教材不一的原因之一,但華教一定會隨著時代潮流的改變也跟著改變,我想,我好好充實自己二外的能力,並且多學習一些多媒體的東西,將來必能派上用場,也更能往良好的華文師資邁進。

 


 

莊惠雯:〈從漢字文化看語言文字〉閱讀心得

應華40185017I

 

本文所持立場為「台灣不等於中華文化」,這個議題牽涉到個人的政治觀,而一旦和政治扯到關係,一個簡單的問題也能變得很棘手。

 

作者以「台灣必須脫離漢字文化圈」為正道,處心積慮、花了很大的篇幅在解釋高低語言文化的現象,並舉曾為漢字文化圈的日本、韓國為例,闡述為建立一屬於自己民族文化的國家,勢必先脫離漢字文化圈。

 

作者的立場非常鮮明,其觀點也完全在文中嶄露無遺,如「台灣應避免與中國爭奪華語代表權」、「揚棄『漢字本字』的迷思才可能替台灣母語文學開創出一條寬闊的大道」之類的論點恐無法為眾人所接受,且也和我們目前所學相違背,但不失一個給人另一種新視界、新想法的機會,若其中有合理的批判、論點,也當虛心接受檢討。

 

本文指出語言文字在漢字文化圈中扮演極重要的連結角色,欲促使台灣擺脫漢字共同體舊成員而成為新的民族國家就應該將此連結切斷並建立台灣民族的語言文字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者反對台灣推廣華語,自有其原因,還舉了一般國人學習英文的選擇為例--一般為了把英文學好而把小孩送去英語系國家留學,大多會選擇應英美,卻絕少想到同是以英文為官方語言的菲律賓。作者將此道理和「一個想學中文的外國人會選中國還是台灣」的問題相提並論,竊以為過矣。作者堅持對台灣而言,「華語是外來語」,因國民政府遷台後,以國語為尊,對非國語的其他語言施壓,才會有現在全民說國語的局面。

 

作者本意是站在台灣文化本土性和多元性的立場考慮,而我也贊成「中國文化和日本文化、歐美文化一樣,可以是台灣文化的一部分,但絕不是她的主體」的說法,但目前普通話已是台灣通行已久的官方語言--或許和對岸相比不是非常標準--這點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不過看了這文章,也讓我醒悟到一個問題:將來有機會到國外教授華語,究竟該以中華文化為主位,還是台灣文化呢?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