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12

This version was saved 11 years, 2 months ago View current version     Page history
Saved by 陳佩琦
on January 14, 2013 at 10:00:34 pm
 

 

 


     

赴菲律賓基督教靈惠學院GRACE CHRISTIAN COLLEGE交換學生日記心得  李茂冬499850509 應華103B

 

     本文主要在講述赴菲律賓看到的景象,菲律賓之前也是強國,可是在政府的貪婪之下變了樣,貧富差距真的大得可以嚇死人,路邊像狗窩的家一大堆,狗窩的家旁邊格著一道高牆就是豪華的別墅,寧亂不堪的狗窩和豪華的別墅,成了強烈的對比,街道髒亂、隨地大小便,交通也是一團亂、治安更是更加的警張,平常我們在台灣六、七點是我們吃飽飯出來逛逛消暑的好時間,逛逛夜市、吃吃宵夜,可是在這,只要天黑後,大家就大門深鎖,能不出門就不出門,我覺得菲律賓跟緬甸的治安有點大同小異.貧富不均也一樣.

     每個人在異國他鄉求學的時候,總會因為來到一個陌生並且不熟悉的環境,原本熟悉的生活節奏徹底被打亂,對環境,氣候,飲食及未知的明天等各種不適應,就會隨著焦慮襲擊而來.接下來也會發生的各種問題,也只能自己面對,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有個朋友做伴真的很好,一來可以互相照顧,二來就是可以互吐苦水,互相安慰,不會感到孤單, 個人出門在外,除了朋友之外,真的只能獨立,不然一切都得靠自己打點.

菲律賓基督教靈惠學院真是個好地方,每天都可以聽到優美的聖樂,整個社區洋溢著濃厚的文化、宗教氣息,聽到歌聲,人們的心情應該也會歌聲逐漸放鬆吧.而食物方面對於一個台灣人來說,實在是有點難適應,因為菲律賓的食物都是重口味,對於身為緬甸華僑的我,則是最適合的,反而是我們在台灣吃不慣太淡,而要去找尋比較重口味的事物.當然既來之則安之,既然來到菲律賓這個國家,就要嘗嘗菲律賓的特產紫色的芋頭,叫做「ube」。吃的時候會用一根湯匙來吃,慢慢的冰淇淋開始溶化,跟煉乳混和後,吃下去,頗具有特色的.

     一個人,也許有時候有點孤單;但也因為這孤單,你不再忙碌於學習新知、了解他人、或融入群體,而有了機會看見不一樣的自己。學習克服困難是每個人必經之路,然而我們會在這些困難中漸漸成長,漸漸成熟,累積不同的經驗充實自己的人生,所以每到一個陌生的國家,積極的學習其國的語言才是最重要的.

 

 

 


 

蕭羽茜-《語言政策與幼兒教育-新加坡、香港及台灣之分析比較》摘要與心得

 

應華102     498850368

 

新加坡由於曾受到英國殖民統治近一個半世紀之久,政治刻意提倡與社會經濟活動的發展等因素,自然將英文捧上高等語言的地位。一直到1998年的一份的研究調查仍顯示出,英語流利者的社經地位及教育程度皆較高。新加坡獨立之後,華人家長仍傾向將子女送進英語學校,且普遍認為英語對於其未來發展較有助益。擔憂此現象對於華語文化的傳承及民族認同不利,政府在1970年代推行了說華語運動」,但成效不大。之後在教育制度上採取「語言分流」的政策,期望學生同時發展英語及華語。但事實上政策推行至今,能夠同時精通華語及英語的學生仍屬少數,而原因其實不難發現。學生學習一種語言時會發展出一套基模架構及思維模式,之後學習其他語言時可依循之前的基模,構築新的語言知識系統。但在沒有基礎架構的情況下同時學習兩種語言,學生不但沒有基模可依循,也沒有發展完善的第一語言支撐,兩種語言容易互相干擾,導致學習成效皆不佳。

 

香港的語言問題與新加坡稍有不同。由於其華人人口占絕大多數,且幾乎都會說粵語,因此問題不在於內部族群的溝通整合,而在於對外溝通的媒介。與新加坡類似的是,由於曾受英國統治的影響,英語掌控了經濟、政治、法庭,及教育等層面。1997年回歸祖國後,香港政府提出以「兩文三語」為目標的教育政策,期望學生兼擅中英雙語,能夠書寫中、英文,並說粵語、普通話,及英語。欲成功推行一項政策,該政策必須對人民來說有實質利益。政府想要普及某種語言,必須使該語言在政治、經濟上享有一定地位,人民才有足夠的動機去學習並精通,家長也才會認為該語言對其子女未來的展望是良好的,進而使其子女研習該語言的課程。香港的大學普遍以全英語授課,小學則以母語授課,家長在子女中學階段對於中文與英語學校的選擇,不難猜測。

 

台灣的教育政策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政治統治的工具,從日治時期將日語和中文做階級上的劃分,到國民統治時為了達到精神統一與政治安定的目標推行國語運動,人民語言選擇的自由度並不高。而閩南語、客語,及原住民語等方言沒落的速度也逐漸加劇。隨著社會風氣開放,尊重不同文化的差異及並存成為大眾的共識,政府也將方言課程納入小學選修課程中。而國際上英語的普遍使用,造成國內許多家長希望小孩接受中英雙語教育,卻沒有謹慎思考其中連帶的優缺點。已經有許多研究及理論指出,第二語言學習成效顯著的學生,其母語必然也有一定紮實的基礎。語言知識架構的發展必須循序漸進,因此從小接受雙語教育對孩童的語言發展是不利的。此外,語言精通程度也是項不容忽視的考量。許多人過於注重語言溝通的功能,限制了語言發展的深度,而難以達到學術研究、文藝創作、法理辯論等層次。因此在追求外語能力的同時,也需顧及母語文化程度的提升。政府在做政策規畫及課程安排時,也要注意不能一味的移植他國做法,應考量國內本身的社會情況,在顧及學生母語發展的前提下,營造自然的英語學習環境,設計有趣的互動式課程提升學生學習動機,並不忘本國語言文化精神的傳承。

 

 


赴菲律賓基督教靈惠學院交換學生日記 心得  應華105簡汝芸

 

  這篇文章是作者去菲律賓的基督教靈惠學院擔任交換學生的心得與其所見所聞,採取較輕鬆的描述方式。作者去的學校叫「菲律賓基督教靈惠學院」,是位

於菲律賓大馬尼拉裡的Quezon City。大馬尼拉只是個總稱,其實它包含了十幾個城市,而靈惠學院所在的Quezon City 則是大馬尼拉裡僅次於馬尼拉市的第二大城市。這間學校已有約62年的歷史,是個基督教學校,並致力於提倡華文教學,且堅持教導繁體中文及注音符號,因此,吸引了許多華人或想學華語的學生就讀。

  菲律賓的貧富差距頗大,也因為這種情況,導致菲律賓人有「階級」的觀念。作者提到,菲律賓有很多大型的購物中心,且甚至連亞洲最大的Mall也在這裡;但在同一個城市中,卻有另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也就是貧民窟,他們是最貧窮的一群人,也是被社會遺忘的一群,沒有房子可以居住,他們的家只是用帆布遮蓋的小角落,即使有家可以住的,也只能在路邊洗澡。而有錢人家與他們相較起來,一個像天堂一個像地獄。在語言方面,菲律賓的官方語言是英文,與我想像中不同的是,在菲律賓英文並不流行,作者提到菲律賓,除了在學校,幾乎不會聽到英文,而是不斷聽到塔加祿語,即菲律賓話。而菲律賓的當地華人大多來自福建,所以有部分的華人不惠說中文,而是使用福建話,也就是我們的台語。菲律賓的飲食文化多采多姿,飲食結合中華、西班牙、美國文化,再加上使用菲律賓的食材,創造出屬於菲律賓的獨特美食,而作者認為在餐點的口味上,口味偏重,有點像台灣南部的口味。在交通方面,可以說是台灣人來到馬尼拉最難適應的,除了混亂的交通外,有很多道路是沒有劃線的,所以造成一條路塞了好幾線道,雜亂的交通則是因為這裡有各式各樣不同的交通工具,如機車、轎車、貨車等,但更不能錯過的是菲律賓的特色Jeepney、三輪車和二輪馬車。Jeepney 是菲律賓最具特色的車,長的像較長的吉普車,後面則像台灣的區間車一樣的兩排座椅,空間很狹窄。馬尼拉也有捷運,算是較方便的一個交通工具。最重要的教育方面,作者去菲律賓敎沒有中文背景的小朋友初級中文,像「ㄅㄆㄇ」、「你好嗎」這些,而學生中有三分之二是韓國人,三分之一是菲律賓人。而最令人感到訝異的是武器的普遍,在菲律賓大部分的商店都有保全,而且,保全都有配槍,我想這與貧窮及社會治安有關。

  讀完這篇日記,我更了解菲律賓的生活,不管在飲食、居住、交通方面都有更深一層的認識,雖然只是粗略介紹,並不代表整個菲律賓,但是我對菲律賓有更多不一樣的想法及認識。

 

 

菲律賓的漢語教學(顏長城)

499850626 蕭偉騰 應華系103B

 

        顏教授的這篇論文發表於2003年,講述菲律賓華語的教學狀況。本論文指出菲國的華語教育分為兩大塊:其一,是華校的選修課;二是菲律賓高等院校外語系的選修課。在一百六十多所華校中,華語教育是選修課,會隨著學生的興趣而有所改變。全面菲化之後,華語課大量減少,爲了補救這個問題。顏教授與一群熱衷華文教育者創辦了菲律賓華文教育研究中心,並且得到北京語言大學、清華大學等名校的援助,編寫一套名為《菲律賓華語課本》的教材。當中包括閱讀冊、練習冊、聽力冊、寫作冊等共20冊華語課本。除了基本的華語教學之外,顏教授等人也考慮到了中華文化的部份,強調中國傳統節日與習俗慶典,讓更多華裔子弟與菲律賓子民認識大中華文化。而高等院校外語系的選修課上,華語教學也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選修華語課程的學生可分為兩種:其一這些成年人主要是爲了工作才會選擇修讀華語,其二是華裔子弟。可是,菲國的華文教育還存在著很多問題,例如華裔愈來愈少選修華語等。可是,顏教授相信菲國的華文教育的前程是光明的,需要更多熱衷華文教育者的投入。

        菲律賓的華文教育,其實,我覺得真的很不足夠。無論是在推廣與實施方面都顯得不足。我曾經在菲律賓晨光中學實習三個月,之後一直受晨光中學校長范鳴英女士的邀請,之所以沒有答應她的請求,是因為菲國的學生真的太難教了,而華語教師這條不歸路也不是我的理想。之前我所教的班級共23人,在學校中屬於中三,程度上對華語已有基本認識。可是,范校長希望我從新教他們華語,並且設計的內容有實際性,因為這些學生的父母親們都是做生意的,故此,,我便設計了兩套教材:一本是基礎生活華語,另一本是基礎商務華語。范校長看完設計稿件之後,十分欣賞。故此,我就這樣開始了教學實習。我班裏面的學生十分活潑,對華語一點興趣都沒有。無論我怎麼虛心地教導他們,他們依然自我,課室就像他們的家,想走到哪裡就走到哪裡,完全沒有秩序,甚至還會調侃老師,使得我十分無奈。也罷,我跟自己說一定要制訂良好的課堂秩序,這樣才有辦法進行教學。

        因此,我跟范校長談論之後,決定將本來可以移動的課桌,固定起來,先讓他們無法搬動桌凳。然後制訂獎懲規矩,大家要互相看對方有沒有隨便離開桌椅,舉辦的學生會有獎品,而守規矩的學生也會有獎品。這種方法雖然不能長久,但是,總是起了效用。學生起碼能在座位上聽你“亂講一通”,因為他們根本聽不進去,無論你用英文還是中文!為此,我又改變了教學方式,用影片來吸引他們。在這短短的三個月,我一共播放了十二部華語大片,當中動作片與喜劇片最受學生的歡迎,當然,我還要自己在這些影片中附上英文字幕,好讓他們看得懂。星期一至四他們都很認真的學習華語,每到星期五,他們是最開心的,因為可以看電影了,不用上課。可是,我還是有些小手段,怎麼能讓他們這麼快活呢?看完之後要寫100150字的中文感想。寫不出來的學生當然也有很多,可是,一點一滴的累積,他們在三個月後的華語考試中真的進步了不少。

當初爲了跟范校長爭取買投影機,我還差點被她駡一頓,因為華校的資金本來就很少,買投影機需要通過董事會的意見,最後我還親自去向董事會解釋爲什麽一定要購買投影機,最終,他們還是答應我購買。可是,成效他們也有目共睹,數為教學在這個年代已經不算是新鮮事了,可是,在菲律賓,還是比較少見的。故此,我每次上次幾乎都用上電腦與投影機,增加了學生學習華語的興趣。他們很認真的看著螢幕,聽我的講解,也會配合我的教學,該活動的時候活動,該說話時說話,該寫作時寫作。最後,我們班參加漢辦的演講比賽,還得了冠軍,把他們樂得不成人樣了。

三個月的實習,讓我消瘦了五公斤,媽媽看到我心疼死了。可是,有哪些工作是不辛苦的?只要你專心致志投入工作,付出努力、心血,固然就會有所收穫,至於消瘦,是難免的事情。我離開晨光中學,范校長對我說,一定要再回來,我說,我可能不會回來了,她問我爲什麽?我直接說,我的理想不在教學上面。她還是一直勸我說理想也是可以培養的……我完全聽不進去。直至現在,每到暑期時,她就會給我電話,我還是果斷拒絕。菲律賓的華文教育情況不是很樂觀,除了教學內容與編寫上面的不足,也與教學工具的缺乏有關。這需要大量的華語人才的投入才會使情況扭轉,可是,偏偏菲國教師的工資過低引致人才流失。希望,菲國政府重視華文教育,成立華文教育基金會,來彌補這個缺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赴菲律賓基督教靈惠學院 GRACE CHRISTIAN COLLEGE

交換學生日記

應華105 陳佩琦 40185036I

 

菲律賓是受過多民族統治,所以現在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由於歷史的原因,它融合了許多東西方文化習俗習慣的特點,語言方面也是這原因,主要為菲律賓語、英語。其中菲律賓語 Tagalog 是融合馬來語、西班牙語跟英語的語言。在馬尼拉多半沒有問題,一般人多會講英語,然而菲律賓還是全世界第三大講英語的國家。除此之外,菲律賓小孩除了英文、西班牙文、馬來語這三種必學的語言,若是漢人家庭他們又會說閩南話,若是上學時班上又有韓國同學,他們又可以趁機學會韓語,就這點而言,這篇日記的作者從這裡徹底了解學習語言的重要性;在台灣,若是你能講上四種語言就算很厲害了,但菲律賓卻有很多人可以流利的用五、六種語言溝通,這是多麼大的優勢啊

 

文中也提到菲律賓是一個貧富差距很懸殊的地方,特別在馬尼拉,這個匯集各地來往的遊客、沒有工作的遊民、每日打卡上班的中產階級和跨國企業總部的富商,街道上充滿了各式各樣、各種階級的人們,華麗的名牌旗艦店旁可能就蹲著瘦成皮包骨的小孩,顯得格外的諷刺。作者也說:「這是這個城市和國家,看在我這外國人的眼裡,更加強烈而難以忘懷,一個城市兩個世界,這裡嶄露無遺。

」我想,這也是許多人對馬尼拉這個城市的第一印象,既繁華卻又如此貧窮。

 

當地的小孩子不喜歡吃青菜,聽老師說以前菲律賓的菜都很老不好吃,直到現在有台灣人在種,所以有比較改善。我認為是因為,菲律賓本來就屬於較溼熱的地區,而青菜是溫帶地區的產物,而為什麼因為台灣人的耕種使狀況改善呢因為台灣人的耕種技術在世界上其實是數一數二的,狹小的台灣土地使人民學會怎麼去克服天生的環境劣勢,將許多不可能化為可能,而這個技術也造福了許多菲律賓民眾。在寫食的方面,我又發現是不是東南亞的麥當勞或肯德基都會配白飯?因為我姊姊大學主修越語去越南實習時也有在速食店吃到白飯的經驗,真的很特別呢!

 

在於衣的方面,作者提到菲律賓的衣服相當的便宜,或許是因為有許多成衣加工廠在當地的緣故。其中對台灣人比較特別的服飾大概就是菲律賓的男子國服叫“巴隆他加祿”襯衣,至50 年代初,這種服裝被正式推為菲律賓男子的國服,成為外交場合,慶祝活動和宴會的正式禮服,作者說感覺很怪,卻不知道怪在哪,我覺得或許是因為這種與西裝相比相對寬鬆的衣服用於正式場合讓人少了一種拘束、正式感吧

 

雖然整篇文章是以交換的學校命名,但鮮少提到這所學校教學的相關事情。但作者也有提到基督教靈惠學院在菲律賓的華僑學校中以校風優良、學生人才眾多、教師教學認真聞名,是菲律賓第二大所的華文學校,在菲律賓的華文學界佔有很大的影響力,所以如果有想要再分律賓擔任華語教師的同學們可以多多注意這所學校的資訊。

 

 

 


 

楊靖 - 《語言政策與幼兒教育》閱讀心得

英語是現今世界共同的語言,英語能力與一國的兢爭力高低也出現了愈來愈緊密的關聯。今日生長在台灣的我們,往往自小學時就在補習班中學習英語,現在更有數量遽增的雙語幼稚園及幼兒英語教材,可見英語的學習已經是刻不容緩。然而,不僅是在台灣,許多國家也未把英語列為該國的第一語言,隨著迥異的文化背景與風俗民情,不同的英語教學政策隨之誕生,連帶影響到英語的學習效果。故本文的研究重點即是放在曾受英國統治過的新加坡、香港以及台灣的語言政策,對於教育上的影響。

每當針對各國的同一議題進行比較時,我認為重點不應該放在評比優劣,而是透過比較的過程來截長補短。這次文章中和台灣進行比較的新加坡以及香港,都曾經接受過英國的統治,所以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也都和英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他們兩國內的「雙語環境」,最初的發起並非為了提升競爭力,而是在列強侵略下的產物之一。當我讀到英語在這些地區榮登「高級語言」的寶座,同時母語卻淪落為「低級語言」,心中實在感到有些難過。學習外語應該是把它當作一種能與他國接軌的工具,但若因如此而大大打擊了母語的地位,這樣所付出的代價也許會模糊人民的本土意識,是十分得不償失的。現今台灣常可見許多英語教材極力推行「快樂學英語」,然而某些國家的英語政策制定,卻是出自於身不由己的權宜措施,也許在學習的過程中,揮之不去的終究是那份難言的無奈啊。我想在英語學習的歷史背景這方面,身處台灣的我們是相當幸福的。

然而,隨著時代的流轉,現今新加坡及香港的英語學習政策,也引起許多人的欣羨。舉新加坡為例,新加坡國內使用的語言包括英語、華語、馬來語以及淡米耳語,現在都已被提升到官方語言的地位,使得國內少數民族獲得了應有的尊重。在這樣多元文化的環境下,新加坡也發展出獨樹一幟的雙語政策,不僅以英文凝聚人民的向心力,馬來語和華語也在日常生活中被使用。這是新加坡人民學習多語言成效顯著的原因,也提供了台灣值得參考的地方:首先,若能營造一個豐富且自然的學習環境,將能更加提升英語學習的效率。再者,語言教育的方針當明確,才不會使得國人學習外語變成一種盲目的行徑。

談及語言教育,各國有各國的優勢,也各自擁有必須克服的阻礙,或許是歷史的因素,亦也許是政治上的無法達成共識。但無論如何,英語全球化的現象是沒有人可以否認或忽視的,不要讓人民接觸英語,更重要的是能夠學以致用。畢竟語言乃溝通的利器,實用性質是影響成效的關鍵。現今許多孩子自小即上補習班學英語,但除了能在考試獲得高分以外,是不是也真的能在生活中形成自己的力量,我想這才是最值得朝之努力的。若能更加關注此點,我相信對台灣的國際化會有極大的幫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語言政策語幼兒教育」心得

石伊婷498850411

文章中探討了香港和新加坡的教育制度。由於同屬殖民地的兩個國家,人民以華裔居多然而卻可以在國家舞台上表現得非常耀眼,是亞洲地區與歐美聯結的橋梁。這其中就讓我們可以探討這兩個國家的教育制度是怎麼制訂的。以新加坡為例,自幼父母儘管只跟孩子說單一語言,但自從孩子進幼兒園起,在學校一律是使用英語來溝通。因此造就了學生在家裡說華語、馬來語、淡米爾語或是中國方言,在學校說英語的習慣,可以看出自小就開始了有著雙語式的教育。進入小學後,第一語言為英語,大部分的課程也是英語教材,只有在母語課時學生需要使用自己的母語來溝通。因此從這裡便可看出,新加坡透過教育制度培養學生有著國際語言能力的同時也不忘本鼓勵學生說自己的母語。然而由於英語在新加坡的地位遠高出其母語,因此造就出新一代的父母不願與孩子說母語,多以英語為主。因此孩子對母語的重視逐漸缺乏導致目前新一代年輕人普遍來說都沒有良好的母語水平。新加坡的語言教育是否成功,我認為新加坡的確培育出許多雙語人才,但同時也造就了許多學生雙語都說不好的狀況。

在香港,我認為學生普遍上因為在學校是使用英文,英文學校也在香港比教受歡迎。但在日常生活中學生還是需要使用廣東話,並不是每個香港人都會講英文,因此雖然學生有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但對於自己的母語仍然有歸屬感,較常使用。反倒是新加坡在日常生活中因已將英語打造成一個上等的語言,因此普遍新加坡人才會覺得使用自己的母語將會被歸納為次等公民的情況出現。這也是一個新國政府應破除的迷思。

在台灣雖然現在的小學生有英語課、方言課以及華語課但由於環境驅使,學生普遍上沒有使用英語的環境及動力,因此有許多學生到了高中甚至是大學仍然不喜歡英語。我認為政府可以多鼓勵學生學習第二外語,不要僅趨向於英語,畢竟在台灣華語以及方言都是有我們所稱的語言環境但第二外語並沒有。因此,英語與其他語言如德語、法語、日語等比較起來其屬同等地位。那倒不如提供學生多元的課程,選擇自己想要的語言學習。一方面可以造就更多語言人才,學生如果從自幼學習,那其政府也不需要擔心未來會沒有與國際溝通的人才。二方面可以提供大學修習語言學系的學生一些就業機會而不會讓這些語言人才流失到國外。

 


 

王采圓-《台灣的韓國語言文學教學研究回顧》心得

    民國34年光復以後,台灣才漸有韓國語文學的教學與研究,就早期學習韓語的環境來看,台灣和南韓於經濟上處於競爭的局面,因此對於學習韓語的用處其實有些尷尬,近年來由於韓國在文化交流上的策略以及企業界的往來,使得韓語教學環境大大改善,學習韓語不再只是經濟考量,更是為了互相瞭解與文化交流。

    關於台灣的韓語教學機構,大學僅有政治大學與文化大學是頒授正式學位證書的學校,其餘皆算是短期的學習機構,例如私人補習班、救國團、大學選修課、大學附設之終身學習機構等等,另外還有一個比較特別的例子是國防部為了訓練韓國語文人才,自1966年起在國防語文訓練中心開設的韓文專修班,其課程包含韓語文的讀聽說寫譯及軍語,密集於兩年內訓練,但最後因1999年裁撤國訪語文學校而停辦。

    至於教材編纂方面,受科技發展的影響,早期的教材型態大略可分為以下幾種:第一,教師自編教材並由學生刻鋼板油印,單張發給學生;第二,教師自編教材並於韓國鉛字排版;第三,編輯影印韓國教材,但容易造成版面參差不齊的問題;第四,從韓國帶回打字機鉛字以進行教材編寫。以上四種方式受限於科技發展不夠完善,因此在實際操作上都是非常不方便的,幸虧後來有Unicode統一編碼系統,使得中韓教材的編寫更加便利。

    回顧韓語的教學與研究,早期雖然有韓國教授到政大和文大任教,但主要仍以聘請在台留學的韓國學生為主,師資屬短期性質,此時的研究成果也並不明顯。而後到韓國留學的台灣學生紛紛歸國,開始奉獻所學致力於新教材的開發與論文的寫作。至今,韓國的流行文化影響力十分強大,「韓流」儼然成了時下年輕人的強勢文化,形成新一波文化交流,而經濟活動範圍也由一般食品文具擴大到了科技產業,韓語人才需求大增,有興趣學習韓語的人也越來越多。

    這篇論文雖談的是在台灣的韓文教學與研究,但我覺得在韓國的中文教學也是很值得注意的一塊。韓國早因受漢文化以及中文熱的影響,學習中文現象十分普遍,日前到韓國時認識了一些朋友,發現他們在高中或大學都有學中文,教材為簡體字,而他們的讀寫強過於聽說。至於師資方面,有的可能是當地的中文人才,有的可能是華人,但並非真的具有專業的華語教學背景,因此,我覺得韓國的華語教學仍是值得開發的一塊,即便在韓國的中文補習班林立,教授中文的老師也越來越多,但不夠專業的師資仍可能面臨被淘汰的危機,而現今韓國有許多中國及台灣的留學生到當地學韓語,若能結合華語教學相關訓練,那麼對韓國華語教學發展可以說是一大助益。

 


 

林晏如─《台灣的韓國語言文學教學研究回顧》心得

    台灣和韓國的關係一直很微妙,許多父執輩非常討厭韓國,他們不用韓國出產的商品,原因可以追溯至台韓斷交的恩仇。近來,韓國在運動場和商場上也是動作頻頻,楊淑君事件就讓各大媒體寫出很多情緒字眼,民眾的反韓情緒也跟著高漲,商場上也是,韓國三星不斷地控告我國多家公司侵權,讓我們在國際上的形象受到影響,那些公司也得賠上不少錢。

    不過,這幾年似乎情況有所改變,隨著偶像團體和韓劇的強力行銷,越來越多韓國餐廳林立街頭,越來越多人使用三星的手機和家電用品,師大夜市有越來越多標榜賣韓貨的店家,越來越多男女學習韓國偶像的穿著,也有越來越多人學習韓文,師大進修推廣學院的韓文班數甚至超越日文班數,師大交換學生的甄選也有越來越多人選擇到韓國去,可見年輕世代哈韓風潮所帶來的影響。

    國內有韓文系的就政大和文化大學,可想而知,早年一定是所謂的冷門科系,不只師資難尋,學生多半也不是對這個科系很有興趣,現在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很多學生是真的對韓文有興趣才進入這個科系的,韓文系所本身也加入了實用的課程,像是經貿的課程和翻譯的課程,讓學生便於與就業結合。作者提到「在學生留學的趨勢」,許多韓文系的學生選擇到韓國的姊妹校學習一年,去精進韓文的能力和體驗當地生活,作者也提到確實學生回來的聽說能力大為進步,但有趣的是這些學生再去韓國攻讀學位的人,竟比想像中的少,有些是因為不適應當地氣候、有些是不習慣食物、有些是發現自己不那麼喜歡當地的民情、有些則是發現韓文實在太難了…等。作者為文化大學的副教授,他認為私立大學和公立大學在資源的分配上有一些落差,因此也會增加研究和教學的難度,不過他也說出文大和政大發展上不同的方向(例如文大聘請的教授研究方向多元),他也對整體的韓文教學提出建議,他認為教學應該更結合時事脈絡,另外也要教授文化和價值觀(也許能減少學生出國後的文化衝擊),教材和學習環境都有更加精進的空間,而針對這方面的專家和教授的斷層也須正視且有待解決。

    最近新聞媒體老愛拿台灣跟韓國比較,確實他們的經濟實力帶動了國際影響力,這點很值得我們學習,他們的民族向心力也很令人讚嘆,不過我也看了一篇韓國留學生的文章,他反倒認為台灣好,他看到最近我們反旺中、反媒體壟斷,他說在韓國都是大財團,沒人敢反壟斷,你反壟斷等於反所有集團,你將被列列入黑名單中,將來就不大有可能進入這些企業工作了!而且高競爭環境所付出的也是必須提早面臨高壓力和現實的環境,每個人都想強出頭,所以被迫提早成熟。韓國確實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不過台灣有台灣的特點,不該囫圇吞棗的亂學,造成四不像的後果。至於,台灣近日越來越多到各國的交換機會,身為學生,我覺得很幸福,我可能在台灣學了一個語言,但都沒有機會去使用,顯然學習的成效有限,如果在有些語言基礎後,到該國實際使用該語言,沉浸在語言的環境中,進步的速度會很快,使用的詞語也會比較貼近真實生活。此外,到國外最深的體驗就是文化衝擊了,如果能接受,那當然很好,會讓自己更有動力到這個國家發展或學習這個語言;如果發現自己不適合,也沒什麼不好,趕快可以轉換跑道,或是讓這個語言成為另一個領域讓自己加分的工具。現在的世界不再那麼一元了,每個國家、每種語言都很重要,除了學習語言的同時也不忘了解文化和價值觀,最棒的方式就是親自走一趟,用自己的眼、和心的感受形塑自己的世界。


林郁綺--《台灣的韓國語言文學教學研究回顧》心得

應華105,40185010I

    本文旨在探討韓語在台灣多年來發展的處境,回顧將近50年台灣的韓語教學及其研究概況,對前人的開創表示景仰,並對未來的期許展望。

    首先先回顧最早的韓語學習環境。身為亞洲四小龍的韓國,許多國家包括東南亞越南、泰國、印尼等競相學習韓語的情況多是考慮經濟因素。然而台灣的韓語教學歷史將近50年,之所以設置韓語教學學系絕對不是純為經濟,而是基於互相瞭解與文化交流的教育目標。1992年台韓斷交,韓語學習的處境可說是非常惡劣,然而近幾年韓國的興起,又再次掀起了學習韓文的熱潮。

    再來討論的則是韓語在台灣學校發展的狀況。台灣的韓語教學機構裡頒授正式學位證書的學校,目前有國立政治大學和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兩所,其餘是短期的學習機構。兩者發展的條件背景相似,但政治大學的學習環境似乎又略優於文化大學。政治大學為國立學校,因此可以發展出學習成效較高的小班制,出國留學也能得到較多的補助。另外,政治大學在師資方面多為資歷深厚的韓國本土教授,而文化大學則為廣泛發展韓國語言、文學、文化等方面知識領域聘有各方面專長的教師。此外,政治大學遵循姐妹校約定,固定派遣教師前往姊妹學校任教,是實質的交換,而文化大學僅有韓國老師過來台灣任教,屬於單方面的交換。

   除了政大與文大,國防部為訓練韓國語文人才,自1966年起在國防語文訓練中心開設為期兩年的韓文專修班,雖然最後於1999年裁撤國訪語文學校而停辦。但軍方培育韓語人才的行徑,也顯示出韓語學習對國防的重要性。而除了國防部,許多大學也紛紛設立了韓語學習機構,包括大學選修課程、終身學習機構(好比韓語廣播教育電台)、高雄韓僑小學的韓語班以及韓國研究交流機構,讓想學韓文的人,有許多管道可以接觸、學習。

    再來討論的是韓語教材的編寫,在台灣韓語教材的編纂可以按照科技發展來分三期。第一是翻刻韓國教材,,教材由教師自編而由學生刻鋼板油印單張發給學生。第二是自行編寫在韓國鉛字排版,李元植教授的《韓語入門》當屬第一本。第三是編輯影印韓國教材,雖然是活字但因為無法重新排版,內容字體大小不一,導致版面參差不齊。第四是由韓國帶回打字機鉛字,必須一字一字敲打在蠟紙然後油印。第五是有了個人電腦之後可以自由自在編寫的階段,然而當時中文作業系統無法顯示出韓文,而韓文系統也因主事者認知不足而致編入標準碼的漢字太少,導致韓文教材編寫不易。好在最後有了Unicode,教材的編寫才能更為方便。

最後,針對韓語在台灣的發展作者做出了檢討。從前因為處於競爭處境,提供給學習韓語者的工作機會甚少,相對的韓語教學機構面對的危機亦多,近年來韓國竄起,不管是文化或是經濟都是吸引人學習韓文的動機,一般人對韓國觀念改變以及職位的增加,造成了韓語學習的新局面。作者也表示,專業的師資、吸收最新研究成果的教材、反應現實的課程安排、兼顧語言能力訓練與文化涵養的教學內容、良好的學習環境等問題,都是我們必須努力並且改進的方向,有了好的基礎,相信韓文教育在台灣一定可以蓬勃發展。

 

 

 

謝榕森 應華系3年級 心得筆記《漫談我國與法國文教交流――法國留學須知概述》

此文章由巴黎華僑文教服務中心主任劉嘉恆所撰寫,論文的內容的形式非常的奇特,一開始拜讀的時候一度誤以為是在念某外國留學概述,雖然短短的5頁僅有針對教育的部份有所解釋,但也因為論及台灣與法國的教育之聯繫甚好,這不失為一個發展華文教育的好地方。論文中主要提到三個論點,既是法國與台灣文化、科技以及教育的關係。爲了針對國際華語文教育課程所需,因此僅對於教育的部份做解析以及訴說閱讀此文章之後的感想以及心得。

 

  對於論文中所提及教育的部份法國教育體系與台灣有明顯差異,概分:幼稚園、小學、國中、高中、高等教育,以及研究階段。儘管如此,配合法國與台灣文化的聯繫以及科技方面商業上的往來都與教育息息相關。因為只要有文化、只要有商業往來,語言就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溝通工具。儘管法國的教育制度與台灣有所差異,然而華文近年來不斷的崛起,全球瘋華語的情況下,法國也不例外。在法國與台灣數十年來建立起來的良好關係,法國往往會派送該國的法文老師到台灣來執教,而台灣亦會遣派華語老師到法國進行華語的教學。雙方密切的往來關係,更能確定法國極為需要華語老師到法國去進行華語的教學。

 

  對於法國,一般人都會認為法國是一個非常浪漫的過度,各種經典、產物都是備受歡迎的,然而這些經典也顯現法國在國際地位上佔有一席之地,在各個方面都非常的優異,也正因如此,想要在國際的地位上能夠更上一層樓除了英文以及該國的國文--法文之外,如今蓬勃發展的中國也把中文提升到非常國際化的水準,已經成為在國際貿易上非常重要的語言之一,因此法國想要在有華人的地方佔有一席之地,華文的運用則顯得非常的重要以及關鍵。因此目前的狀況看來,法國在各方面的發展都相當優異,然而能夠運用中文進行貿易的人才並不多,因此法國將來想必爲了跟上國際的腳步會積極培養通曉法文、英文以及中文的人才。此時便是華語老師能夠大展身手的時刻了!

 

資料分享:

應華102 黎心慈 

Polynesian Cultural Center

波里尼西亞文化中心參觀網誌

 

心得筆記:

 

黃湘淇─《台灣的韓國語言文學教學研究回顧》心得

 

同身為曾被日本統治的東亞小國,同身為1980年代的亞洲經濟四小龍,台灣與韓國的文化與民族性是如此的不一樣,以至於在二戰後獲得獨立之後,兩國的發展走向是截然的不同,但又可在國際交流的戰場上切磋相比,尤其是兩國現今在全球化後的經濟比賽,更是讓許多國人與韓國人沸騰。

我曾經想過,為何韓國在近十年來的成長是如此的快速?是因為經濟?是因為媒體?還是因為外交?韓國的偶像、韓國的食品、韓國的電視節目、韓國的汽車、韓國的衣飾等等,每項都讓全球為之瘋狂。為何台灣都做不到像這樣各方面的全面性發展呢?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韓國人堅持團結的民族心。在二戰後才慢慢邁向世界軌道的韓國,想盡了各種方法:要用什麼樣的方法才能吸引這些早已在一百年前就已經進入世界舞台的強國呢?那就是提供全方位的國家進步,不論是在經濟還是其他方面,每個面向都要成長,用經濟拉動媒體,用媒體拉動食品,用食品拉動文化,文化又拉動媒體偶像,媒體偶像也進一步的拉動經濟成長,每一環都相輔相成。這就為什麼韓國能在短短的十幾二十年就能夠以東方的閃亮之星躍上國際舞台的原因。

在轉回來反觀台灣,同樣都是後起之輩,為什麼在台灣不見那種快速驚人的成長速度呢?原因一定是複雜多面向的,但我認為,最根本性的問題就是民族的團結心,這樣說「民族」可能有些奇怪,不如我們說是生長在這塊島的子民吧。在台灣,人們喜歡利用各自的血緣、政黨、語言、南北等等,來分裂成很多不同的區塊。台灣全島就這麼個大小,而島上的人民居然還要將彼此分作成那麼多種不同部分,這樣怎麼可能團結一致的讓全體進步呢?或許其中的分裂牽扯到許多不同的價值觀,但我想,無論是什麼價值觀,都應該是希望人們變好、更進步才是。而不是因為價值觀的不同,導致發展止步、導致台灣這塊寶地就這樣被埋沒在全球化下眾多小國的洪流之中。希望人們可以好好的想想,怎麼讓台灣在國際舞台上能有個一席之地,讓台灣的文化被看見,進而被重視。

 

 

《赴菲律賓基督教靈惠學院交換學生日記》心得感想 莊奇融

出一次國,總能見識到與台灣的許多不同並且省思並且珍惜我們所踏的這塊土地。此篇文章是陳威全在菲律賓當短期交換學生所思所聞。菲律賓,是我從來沒有考慮過拜訪的國家,也許是自小就比較喜愛歐美文化的關係,總覺得自助旅行或者壯遊應該要往歐洲大陸或是美國走,東南亞從來不在我想探索的名單之內。但看完許多人的分享,以及在東南亞五國家教授華語的心得感想,我認為東南亞會對旅行者和到那裏教書的,不管事交換生或是老師都是一大挑戰。

菲律賓,一般人大多會說英語,但治安與台灣相比比較差,貧富差距的懸殊隨處可見,各個跨國企業總部的有錢人在這城市以不同形式生活;但市場的另一頭,充滿了一個個骯髒狹小的違章建築,大約一二年級的小朋友過著蚊蟲飛舞、惡臭連連的生活,讓人在同一座城市看透了有錢的、貧苦的以及各式各樣形形色色的人物;一個城市但卻兩種不同場景,想必是對旅行者以及觀察者帶來極大的衝擊;今年我到歐洲自助旅行一個多月,我所看到的城市都是美好而完善的那一面,也許耳聞某些地區的治安比較差或者要隨身保管好行李,但似乎都沒有比文章中作者所提到的景象有更大的衝擊。第二段,陳同學介紹了他所交換的學校,我在文章的描摹方式,看到了一位充滿夢想的教育者為小孩所建立的知識殿堂,我總認為創辦學校的教育者情操十分的偉大,也是校長的母親,她提及「如果在一片廣大空曠的土地上建設一個新村、有住家、一流的學府、有教堂,每天都可以聽到優美的聖樂,整個社區洋溢著濃厚的文化、宗教氣息,使得神、人都喜愛它」,我看到了一位教育者真心並且真誠的在辦教育,並且對教育抱持著很高的期待以及信心,這令人十分動容。很多時候在台灣我也能看到,許多老師在山間小學不遺餘力的辦教育,私下開課輔班輔導需要另外幫助的學生們。我想教育就是一種可以改變的力量,人在受到知識灌溉後,可以進而改變這個社會,並且將良好的想法一代且一代的流傳,也讓這種讀書的力量和機會傳給下一代,幫助那些在貧富差距下掙扎的貧窮家庭。

陳同學也記錄了他在菲律賓所住所吃和娛樂休閒,我認為適應能力對於一個需要在國外教書的華語教師是必須具備的能力之一,能夠有良好的適應力;同時不挑嘴,能夠勇於嘗試不同的異國料理,我想,用味蕾,也是另外一種細心體驗文的方式。便宜的衣服讓人「菲」穿不可,陳同學介紹了菲國的在地生活,生活上的娛樂以及交通方式和打回台灣的費率。尤其在陳同學的心得當中我更看到,在國外的讀書游子,對於家國的意識更為強烈,很多時候外國人都會認為我們是中國人,甚至分不清楚台灣以及中國的差別,這個時候有些人會學著不去解釋我們的差異,但於我而言,台灣與中國就是不同的國家,我來自台灣,我是台灣人!曾經拜訪西歐的我,物價水準偏高,生活品質也較高;但我從來沒有去看過另一個國家、社會的生活現況,也許我去過後才能體悟到自己生活是多麼的幸福。作者經由旅行也看到了語言的重要性,他認為菲國的學生具備至少三種語言以上的能力,我想這也是台灣學生值得去學習並且去精進的地方。

 

 

赴菲律賓基督教靈惠學院交換學生日記林友蘋 

        看完了這篇文章後,感觸極深。菲律賓一直被我們認為是個比台灣落後的國家,其實它也具有許多獨特、且有趣的一面。

但是在治安及貧富差距上,菲律賓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作者在逛傳統市場的途中,親眼看見兩旁排列著由廢棄物所蓋成的違章建築,衣著簡陋的人們充斥其中。許多大約國小一、二年級的小孩子,在市場裡遊蕩、戲耍。在Manila City 的地下道裡,遇見一群小孩對著他們伸著手:「Money! Money!」叫個不停,一旁餵奶的流浪婦人則抱著小孩坐在地上。上了地下道,一旁的磁磚地上席地而睡了五六個人,旁邊是來往的吉普尼、巴士,與漫天飛舞的污煙瘴氣。但是在Mall 裡的高檔店面,人們往來挑選著衣著服飾。單價可高達是他們一個月薪水。豪華大型購物中心每間店家前必有荷槍實彈的警衛。高聳的大樓和細緻的別墅,與一旁路邊的貧民形成極大對比。這些都曾在課本上讀到,但是第一次聽聞實際體驗過且經歷過這樣情形人的感想,使我感受更深,真的沒辦法想像這種場景。

     在這篇日誌中最近我嚮往的莫過於是菲律賓的美食,一種叫做Halo-Halo的冰品、著名的Banana Q(炸芭蕉)、pinakbet……等等。菲律賓的物價比起台灣可說是便宜非常多,當地的速食店也因應在地的需求,推出其特有的菜色,如搭配白飯的漢堡。文中也提及Jeepney,是一種菲律賓獨特的交通工具,收費便宜,沒有冷氣,開車的人在道路上橫衝直撞,每一台Jeepney上都有自己特別的裝飾,這些都是司機的巧思。在這篇日誌中我發現很多以前從未聽聞的事情,只有真正去過的人,才能發掘吧。

        作者身在國外,更能感受到人情冷暖。台灣在國際上的地位並不像媒體報導上說的那麼崇高,在很多時候,台灣往往被視為中國。而中國可以用非常強勢的作風派遣很多人才到菲律賓,但我們只能靠著僅僅數十人支撐。其實台灣是個治安良好、人民熱情、民主自由的國家,我們具備了許多優勢,足以與外國相抗衡。只是我們還沒被其他人發現,相信在接觸更多國家後我們的好會被看到。我們也應該多多宣傳,主動發聲,讓大家都看到我們。

 

師徒制與原住民語言復振

499850133 應華三 何慧軒

   

    台灣是全世界南島語系分布最北端,更有學者提出台灣是南島語系的發源地。台灣擁有14個原住民族,另外也有許多支系的平埔族。從大航海時代台灣經由葡萄牙人的讚嘆躍入世界舞台時,原住民也悄悄上場了。無論四百年前還是現代,原住民文化在台灣文化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近二十年來,社會對於原住民的看法逐漸開化,對於原住民,不論是政治、文化,都有長足的進步。

 

    本文宏觀性的先烈舉世界性的語言流失問題,也提到在二十一世紀末,世界上只會剩下百分之十的語言的隱憂。更有一說,之後全球只會剩下四種語言,所以要保留少數民族語言的問題,可以說十分棘手。關於語言流失,本文提出台灣可以效法印地安人引進師徒制,培養新的族語使用者,透過強化口說與長時間的練習,輔以政府的補貼與獎勵,建立族語的世代傳承。

 

   台灣的原住民最大的問題在於,原住民小孩離開部落、前往都市發展。移入都市後,入境隨俗,使用的語言都變成了國語,族語幾乎只有老人會使用,隨著老人們離開人世,同時也把語言帶走了。

 

    師徒制是只是一個途徑,雖然推廣語言,但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在語言的角度裡,我贊同一一記錄語長者的對話,但是師徒制是否能實行?我覺得在現在的大環境中要推動還有一些難度。現在台灣的原住民語言政策配合了大考加分,提供原住民學生保留語言的利多,師徒制或許也提供了補助或是獎勵,但是對於都市小孩或是部落小孩,兩者仍然有非常的差異。

 

    然而,台灣的語言文化政策顯得非常不公平,厚此薄彼的結果,是原住民漸漸失去了自己原有的文化與語言。從小生活在都市裡的小孩,自然沒有辦法想像部落生活是如何的光景,兩方生活型態產存在根本的差異,要如何把同樣的制度引進,想必也是一大挑戰。我認為問題在於,語言學家一心一意想要維護的寶藏,當事人自己覺得這些寶藏需要被保護嗎?

 

    我認為首先應該要先喚起族人們保護語言文化的心,再依照次第的談如何實行師徒制,因為拜師學藝的精神下,是徒弟自己有心學習,有強烈的學習動機,有想要保存自己文化的心,才會有成功的一天。

 


《第四次移民潮──21世紀太平洋群島的中國人》應華系104林敬智

 

      對我來說,太平洋的群島一直是一個神祕的地方。那裡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島嶼,有不同的種族在島上生活,陽光燦爛,人口稀少,但是這些即將改變。

      18世紀,許多歐洲人來到此,展開一系列的冒險和開發。他們掌握了經濟和資源,甚至促成了「日不落國」的盛名。有些人也在此工作、定居,於是這塊世外桃源開始波起了漣漪。在過不久,戰爭開打了。二戰時期,由於軸心國的野心,許多地方都不再安全,當然,無情的戰火也燒到了太平洋的群島上。這時,太平洋的戰略地位變得非常重要,倘若守住了,即可阻止日軍和德軍與義軍會合,因此,這裡瞬間變成各國互相軍事角力的地點,包括歐洲各國、包括日本和美國。戰爭結束了,有些人回去了、有些人留下來定居,因此,除了當地居民以外,最大宗的就是歐美人士,其中像關島或一些法國屬地也被大量建設。

      21世紀,中國經濟崛起,連帶地也注意到這裡的資源和軍事戰略。所以漸漸地也有許多專家或學者、或是旅遊業、企業主、投資家投入這個市場,也有從事農業、漁業、走私業等等。由於這些為數不少的人民進入,也引起當地居民的反彈和排華運動,而且有漸趨嚴重的情形,因為華人較有錢,也相對較弱勢。巴布新幾內亞警察局長甚至抱怨,華人比其他種族更容易成為暴力的受害者。斐濟華人菜園經營商經常被攻擊或搶劫,而他們也接受騷擾作為一種「生活方式」。

      看完後,我想起了這些移民者的辛酸和無奈,是不是也和當年那些來台灣尋求生活的移民者是一樣的?縱然有些處境不能相提並論,像是一些學者、投資家,他們可能是受政策的驅使的,但是像是漁民、農業、礦業,文章提及這些多來自中國內地裡找不到工作又不清楚這裡工作的艱苦的人民,想想就令人鼻酸。而住在這裡的居民其實也是很辛苦的,從上述即可知,他們的經濟和資源長達多數時間都是處在其他人的控制中,即使有其他國家在這設立旅館、機場或是軍事基地,這裡的人民生活似乎也沒有改善,因為大部分的盈餘還是都流到資本家的手裡,也難怪他們會憤慨、會排華。

      太平洋群島,會是個兵家必爭之地。因著地理位置的特殊,環繞國家之多,也容易引起各國覬覦搶奪資源和主權。這篇文章提到中國移民潮的特殊性,但我相信不只中國,其他各國一定也會開始有動作,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而已。說真的,也很難說誰對誰錯,各國局勢詭譎難辨,不論如何,這裡中國移民的勢力只會與日俱增。

 


 

《赴菲律賓基督教靈惠學院交換學生日記》心得感想 陳玟萍 應華105 40185034I

這篇文章跟其他篇放在學校網路平台供我們閱讀的資料很不一樣,並不是學術論文,而是一個交換學生到菲律賓兩個月的遊歷心得,讀起來十分有趣。

我對菲律賓的印象,如果撇除掉對其華語教育方面的認知,對我來說,菲律賓應該是個跟台灣很相像的國家,不論是風情或是人文方面。在這篇交換生的日記裏面提到菲律賓的交通,和我在旅遊節目上看到的一樣,路況可以說是非常「熱鬧」,路上來來往往就是輪子和人,沒有所謂的單行道、雙向道、甚或是斑馬線,馬路即虎口,但菲律賓人都練就一番過馬路的功夫,彷彿這紊亂的交通中,仍有一派自成一格的秩序。

此外,筆者也深入介紹了他所到做交換的學校-靈惠學院。靈惠學院是菲律賓馬尼拉的一所基督教學校,學校內致力提倡華語課程;所以有相當多具有華人血統或者是想學習華語的菲律賓人,都會選擇靈惠學院就讀,且這所學校堅持教授繁體中文,發揚純粹原始的中華文化,我覺得這是相當不錯的!而筆者在這間學校裡面的主要工作,就是帶領一些具有一點點華語基礎的學生做練習華語的動作;靈惠學院裡學習華語的學生,主要以韓國人為主,其次才是菲律賓人,這部分我認為有點可惜,似乎想學習華文的菲律賓人還沒有東亞民族來的多。

 

另外,筆者也有提到關於菲律賓的環境--貧富差距極大。在靈惠學院裡面的學生,每天都有傭人幫忙提書包,甚至中午幫忙送便當,把早上的課本帶回家,並把下午的課本帶來學校。而反觀學校附近的貧民窟,裡面的人民三餐不繼,甚至餓倒在路邊。雖然貧富差距的問題存在在這世界上每個國家,而對於生活在台灣的我們,可能體驗不是很深刻,但透過筆者深切地關心,我們也能多少感受到這迫切需要被解決的問題,進而能夠願意,擎起一把火炬,照亮世界每個幽暗的角落。

 

最後,我也同意筆者的看法,語言能力是身為世界公民不可或缺的一項能力。筆者在菲律賓,經過兩個多月以來的文化洗禮,他發現有多重背景的人民,會使用許多種語言,而這種能力帶來了無窮的方便,甚或是職場上的未來。所以,筆者最後呼籲身為學生的我們,應多方培養第二外語能力,將來才能夠跟得上世界的腳步,和國際接軌。身為大學生的我們,有多方的資源,不管是系上開設的第二外語選,或者是學校的外語中心,都給我們許多管道去接觸,我們不可忽視這些垂手可得的資源,而要懂得運用,充實自我。

 

 

 

閱讀心得-赴菲律賓基督教靈惠學院學生交換日記  應華105林純安

這篇文章是以輕鬆的表達方式來描述作者在菲律邊的留學生活,卻讓讀者清楚了解到菲律賓的生活環境及適應問題。

首先作者先介紹了菲律賓的語言,「菲律賓語Tagalog 是融合馬來語、西班牙語跟英語的語言。原只是馬尼拉地方用語,後來成為官方語言。英語溝通除了腔調有差以外,在馬尼拉多半沒有問題,一般人多會講英語,然而菲律賓還是全世界第三大講英語的國家。」不講還發現,一講還真驚為天人,沒想到位於東南亞的菲律賓竟然是第三大講英語的國家,感覺真特別。而且其中提到菲律賓語是由三國語言融合形成,不禁令我特別好奇,一位完全沒有菲律賓語基礎卻懂英文及一點西班牙語的人,能否大概聽懂兩個菲律賓人的對話?而他們的文法又是怎麼規定的呢?

「據資料顯示指出,菲律賓食物深受中國、馬來西亞、西班牙料理的影響,融合了東西方飲食文化。不過對我來說我是吃不出是哪國的料理,當地的食物比較重口味,很甜很鹹很酸很油,大概是這幾項,不過讓我最難適應的是重鹹,

他鹹的程度,就大約是一口的肉,我足足可以配半碗飯。」由此段可知,到各國去不僅要適應當地氣候,在吃的部份上也非常重要阿!文中也有提到幾樣菲律賓美食,如:Halo-Halopinakbetkare-karesisigsinigangspicy pataBanana Q,讓人垂涎三尺,拋開治安紊亂的恐慌也要飽嚐一頓。

另外作者也提到了認同問題,「在外國很少人會明確的知道台灣和中國的差

別,都會以為台灣就是China。」我們應該捍衛自己的權益,聲明台灣是個主權獨立、自由民主的國家,就算我們只是平凡的學生,都可以為自己的國家做點甚麼。

最後作者在心得的部分寫到,「那邊的小孩,至少都會三種語言,最多的還高達五到六個語言,真是恐怖的優勢。」我認為台灣應除國語的基本能力、英文為第二外文的能力之外,提倡學習第三甚至多種語言才能夠更快速的與世界接軌,走向國際化。

 

 

《赴菲律賓基督教靈惠學院交換學生日記》閱讀心得

應華二  林爭意

這篇閱讀材料十分有趣,是有關一名臺灣學生到菲律賓交流的心得分享,涵蓋了食衣住行育樂等層面,十分全方位,擺脫查看圖書、上網找資料認識他國的管道吧!透過他人的眼睛看世界,也許會有不一樣的新視野呢!

 

這名學生交換了近兩個月的時間,自身也有與菲律賓學生接觸的經驗,所以頗有共鳴。剛開始接觸時,很詫異的是他們的英文程度非常優異,雖然我知道他們曾有被美國殖民,但是實在很難想像一個亞洲國家能有這麼良好的第二外語基礎,在此也補充,菲律賓是全世界第三大說英語的國家。

 

該學生交換至一所教會學校──基督教靈惠學院,有近50年的歷史,十分淵遠流長,位在馬尼拉東北,具備完整且縱向的教育架構,從小學一路到近年剛2008年甫成立的大學,一脈相承,十分特別,亦是菲律賓第二大的華文學校。

 

在異地生活,必然會有許多的不安,但相對的,因為這份不安,才會自立、才會成長,在日記中主角也分享了許多生活點滴。民以「食」為天,到一個新天地當然美食是不容錯過的囉!菲律賓食物深受中國、馬來西亞及西班牙料理影響,所以結合了東西方的料理精華,鎔鑄成獨特的「菲」式料理。但學生也表示:「食物大部分皆屬重鹹口味,」更誇大其辭的說,「它鹹的程度,就大約是一口的肉,我足足可以配半碗飯。」我想,食物畢竟如人飲水,每個地方都會因應民情而有不同風味,也許東南亞國家大多皆走「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路線吧! 

 

在服飾上,他們也有屬於自己的傳統服飾,例如「巴隆他加祿」,這是一種絲質緊身襯衣,形貌如同一般所見的長袖襯衫,特別的是,前領口直到下襟兩側,都有抽絲鏤空圖案,花紋多樣,頗為大方,在50年代初期,更被推選為該國男子的國服,正式外交場合中絕對少不了它。說到這裡,想起臺灣的原住民服飾也是十分鮮豔華麗,同屬於南島語族,在相似的文化底蘊下發展,隔著一彎海峽各自發展出截然不同的面貌,令人不禁為之驚嘆。

 

在日記尾聲,筆者也感受到國族認同的重要性,大聲地呼籲:「We are Taiwanese!」在臺灣,我們就像在一口井裡,為了國家內政、黨與黨之間的爭論不休等現象沸沸揚揚,但跳出了這口井,外人眼中的臺灣與中國,這些根本就微不足道。讓自己及早開拓國際觀,才能用更全方位的角度去審視臺灣現有的問題,是吧?

 

應華系102 498850356 黎心慈

在我的印象中,古巴是一個神秘且遙遠的國家,雪茄為名產,共產主義盛行。但其實在古巴也有一群華人移民居住在古巴超過三個世紀了。他們為了生計,漂洋過海過了半個地球來到了古巴,有報導曾說道:「第二代古巴華僑平均年齡都已在80歲。而年輕時因戰亂、政局動盪等原因來到古巴做工的一代移民大多有著極為艱苦的經歷,他們做苦勞力養家餬口,卻將中國文化的印記連同青春一起留在了古巴,像作為他們唯一精神食糧的粵劇和看戲時嘴裡要嚼的雪花梅,幾十年下來,仍是今日古巴唐人街中一道懷念故國的印記。劉博智感慨道:「在我們的茶樓裡,可能根本不吃的話梅,他們能吃到,卻那麼開心。」他帶了30公斤話梅給當地老華僑,老人家們無不喜出望外,吃上一個鐘都捨不得吐掉。「他們的生活沒有我們那樣富裕,但他們對中國的感情,卻重過我們。」其實這段文字也點出了一個華僑的共通點,愛國心。華僑對於祖國的牽繫,往往比我們這些生活在國內的人強烈的許多,國父也曾說道:「華僑為革命之母。」他們人雖然生在異地,心去是一直惦記著祖國,也以華人文化為榮。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